古代皇帝称谓的多种多样!历史学家的智慧!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洪武 康熙!全部都是耳熟能详的帝王! 六代帝王 却有四种称呼,看似混乱的帝王称号,其实隐藏着历史编纂者的智慧!

我们对古代帝王最常用的就是三种称呼,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商朝开始天子立家庙,死去之后就要进入家庙,既然是天子当然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商朝创立了庙号,一般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比如 ,创基立业“太祖汤”继往开来“太宗太甲”后世的庙号基本都是遵循“开国之君称祖守成之君称宗”的设定!

但是商朝以后一直到唐朝,历代君王除非有特别大的功绩和成就,否则是没有庙号的!所以西周时期创立了谥号!

谥号、就是用一或两个字概括一个人一生的功或者过!一般分三个类型 表扬型 批评型 和同情型!所以自创立谥号以来 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 !我们所熟知的 周文王 周武王 谥号就是表扬型的 文 和 武,而文和武又有很多种含义!

比如 经纬天地曰文 克定祸乱曰武

道德搏原曰文 刚强执理曰武

商纣王 隋炀帝 的谥号就属于批评型!

杀戮无辜曰纣 好内远理曰炀

同情型的有汉殇帝 汉哀帝 晋愍帝

短折不成曰殇 早孤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年号

汉武帝时期开始创立了年号用于纪年!

比如汉武帝的建元 唐太宗的贞观 唐玄宗的开元 明朝的洪武 清朝的康熙 都是年号!

而为什么自周到汉乃至魏晋 都用谥号!唐朝宋朝却开始用庙号 ,明清开始却用年号呢!?

因为庙号初期的局限性 !导致从周开始王公或者皇帝都没有庙号,所以一般都称呼其谥号

其中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认为,“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遂废除谥号!所以他称 秦始皇 他儿子称二世!

汉朝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所以西汉到东汉 除了 汉高祖刘邦以外 我们都用谥号称呼这些帝王!

然后魏晋南北朝对于庙号的使用开始泛滥,一直到唐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有自唐朝开始 我们都用庙号称呼这些帝王! 比如唐太祖 唐太宗 宋太祖 宋太宗 !

至于明清时为什么又改用年号做称谓呢?

因为虽然汉武帝时期就创立了年号,但当时的帝王年号是经常改的, 汉武帝自己就有十二个年号 ,武则天更厉害 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所以当时用年号称呼这些皇帝太容易乱套!

一直到明清时期 年号开始固定 一个皇帝就用一个年号!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明英宗 第一个年号是正统

可是因为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 然后,景泰皇帝继位,后来英宗被放回来继续做皇帝,自然不能用以前的年号,所以改为天顺!

那么既然任何一个帝王都有谥号,为何我们历史学家不用全用谥号称呼这些帝王呢?!这确实是我们历史编纂者的智慧之处,由谥号 到庙号 再到年号 !分阶梯的称谓排列 既清楚的体现了当时的制度特点,又能让读者清楚明了便于记忆!要知道中国朝代众多,皇帝更是多达490多人!若是都用统一的谥号或者庙号 很容易造成读史者的混乱!

而且 在这些朝代中 还有三个特殊存在!分别是 元 明 清! 因为“开国之君称祖 守成之君称宗”的原则!历史上所以朝代都只有一个祖,而元明清却是都不只一个祖!

古代皇帝称谓的多种多样!历史学家的智慧!


元朝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国,所以庙号是太祖!但等到他孙子忽必烈的时候才真正在中原建立了国家,忽必烈理所当然也是开国之君,所以庙号是世祖!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所以定庙号太祖,但是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继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然后定都燕京,等于朱棣又将天下打了一遍,又建立了一次明朝!所以庙号是成祖!

而清朝最特殊!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理应称祖!顺治帝入关建立大清所以上庙号世祖!等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就应该称宗了吧!但康熙皇帝功劳太大 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所以等他之后群臣上庙号为圣祖!一朝三祖 也算的上古今第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