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發生於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誌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大政奉還標誌著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而孕育這一事件的土壤——江戶時代則是瞭解現代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的極為重要的時代。

第二次徵長戰爭之後,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 力。因此,大部份的維新派人仕都覺得日本的政治架構應重新建造,否則日本便成為一個各藩割據的分裂國家。而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於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德川慶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後,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

大政奉還後,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隻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暫時繼續掌管政權,因為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薩摩藩及長州藩認為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經過

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黑船事件

1867年12月8日,薩摩藩主島津忠義率領3000 藩兵從鹿兒島分乘4艘軍艦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薩摩藩已有7000藩兵駐紮在京都,於是薩摩軍的總兵力達到1萬。長州藩則由藩主毛利內匠率領1200名諸隊隊員進駐大阪西方的西宮,另外又派遣1300名諸隊隊員進駐尾道候命。而安藝藩也派遣300名藩兵進駐京都,雖然倒幕派已經布好討幕陣勢,但是討幕之戰並沒有馬上發生,因為親幕的會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駐守京都,加上德川慶喜親自率領的幕府軍仍留在京都市內的二條城。倒幕派不敢輕舉妄動。

1867年,薩摩、長州、安藝等藩組成討幕聯盟,策劃武力討幕;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的反封建鬥爭席捲了包括京都、大阪、橫濱、江戶等大城市的內的幕府管轄區。幕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在這種情況下,德川慶喜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1867年10月14日(日本曆法)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稱為大政奉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