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論語》陽貨篇中: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焉哉?”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子貢問孔子為什麼不說話,這樣無法傳述知識,孔子用天不言,而萬物四季依照運行的比喻告訴子貢無言而自化的道理。站在教育學層面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是是為了啟發人們向更廣闊、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然而這句話如果從美學層面去欣賞,卻意蘊無窮。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孔子的無言是神秘的,借用四時與萬物去印證天的“無言”,就更有趣味了。子貢想聽孔子的“言”來明晰道理,是因為言語是可以直接讓人知曉的,但是道理背後的“意”是不可能完全用“言”準確表達出來的。

這是為什麼呢?“言”是不變的,有形的,而“意”是摸索不定的,無形的。“言”可以用一定的邏輯與實例來論證“意”,但表現出來的“意”都只是冰山一角,換而言之,“意”的內涵是遠遠大於“言”的,就好像用畫筆去畫風景,畫出來的,表現出來的東西的真相遠遠比不過相機下的視角,畫出來的只能無限接近真正的風景,畫家畫出來的就是無言的魅力,千千萬萬人看,可以有無窮的理解。

體現無言之美的事物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由我來從古詩、戲劇、雕像三個方面為你解讀無言的美。

古詩的無言之美:未提及之處以不盡量表現為難能可貴

①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短短兩句決沒完全描寫出陳子昂寫首詩時候的心境,而“獨愴然而淚下”這三句話很含蓄,沒有把當時的心情具體展開,但卻可以牽動人的思緒,“獨”字單獨看上去表達的是寂寞,但和”愴然“放在一起,就可以使人感受到詩人一定是遭遇了很大的人生難題,以致“涕”。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單的十個字,雖簡潔,但是它卻跨越了三個次元,空間、情感與時間融匯相交。這首詩說的詳細一點就是“我處於這個時代,沒有人可以欣賞我的才華,放觀歷史的長河,更看不見優秀的人,我只好望著天地,一個人孤獨寂寞。。。。。。”

縱使這樣去理解,也只是我一個人的看法,還是沒有盡意,一千個人去理解有一千種不同的見解。詩人說出來的話多麼簡單,所含蓄的就有多深遠,不把話說明白,不讓人直接去理解,美就在這點上。

②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個片段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想寫好景色的美,把景色表現得惟妙惟肖,肯定是要費些筆墨的,但是僅選擇其中的兩三件小事輕描淡寫地交代一下,畫面感卻呈現出來了,栩栩如生。寥寥四十餘字,卻可以把鄉村景色寫的相當貼切,而且這是站在辭官歸鄉的詩人視角的世界。

仔細想一下,還有多少鄉村景物沒有寫,但畫面已經出來了,為什麼?因為給你“少”的景物,既然“少”,卻又明白詩人是描寫鄉村景色,你就會往一般鄉村景色的方向產生聯想。

這就是為什麼古詩得以經歷歲月的考驗,流傳至今的原因,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小小身軀之下,有著宇宙般之大的思想與內涵,你何時何地品嚐下,都會有不一樣的味道。

③在文學領域,拿古詩與散文相比

詩詞是要比散文的彈性更大一些的,換個說法,就是詩詞比散文所含的無言之美更豐富。散文從表現的內容方面來說,要比詩詞更多一些,但是缺少了要讓人皺著眉眉頭花花耐心的功夫,這裡詩詞就會有一個深層次的推敲與思考的過程。散文有時話說得太多,就會比較容易打破那種無言之美。

如果一個人想提高文學鑑賞力,那完全可以耕耘於詩詞之間,因為在詩詞方面多下功夫,可以把一個人欣賞無言之美的能力培育的很好,你想想能從簡單的十幾個字之間,可以做到體會到不能用字數來統計的言語之外的情緒,是有多厲害!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詩詞是若即若離的,它彷彿很喜歡暗示你些什麼,凡是任何感情、任何景色、任何角度,只會為你揭開幕簾下的一點點視角,這樣才能引人入勝。

戲劇的無言之美:熱鬧的場景中突然萬籟俱靜,現出一種沉默神秘的景象

  • 戲劇: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

有很多戲劇作品能夠體現出無聲顯現的魅力,這裡運用一下幾個例子帶你感受:

①王爾德的喜劇《扇遺記》裡描寫溫德梅爾夫人私奔在她的情人寓所等待的情況

溫德梅爾夫人在對丈夫的誤會之下,離家出走,到了達林頓的寓所裡,主人還沒有回來。溫德梅爾夫人站在壁爐前,接受良心的拷問和矛盾交織的煎熬:他為什麼不在這兒用激情言語點燃我心中的火焰呢?阿瑟一定已經看了我的信了,如果他心中還有我的話,會來把我帶走的。但是他沒有放在心上,他被那個女人駕馭了。。。。。。

在這個片段中,主要說了溫德梅爾夫人獨自在寓所裡等候的心理活動,但是如果作為觀眾,在舞臺下欣賞這段表演,那就能體會到無言之美的地方了。

溫德梅爾夫人獨自在房間中,沒有一句臺詞,有的是她那複雜的心理活動,她一面既期待著她的丈夫來找他,一面有對他那出軌的丈夫對婚姻的忠誠度心懷傷感。

達林頓先生明天就離開英國,我不能失去這個機會,我將和他一起去,我沒有選擇的餘地,不,我還得回去,讓阿瑟任意處置我吧。我不能待已經在這裡,我來這裡已經夠瘋狂的了,我馬上走。

但同時她又想和達林頓先生離開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她糾結,很糾結,道德和理想都在鞭笞著她的靈魂。這個片段,人物內心世界是豐富而又矛盾的,在興酣局緊之際,心裡懸乎又渴望著結果的發生,從而放出神秘莫測的色彩,都足以證明無言之美。

②莫里斯·梅特林克的《青鳥》:夜闌人靜可以使重要角色睡得長久

一間樵夫小屋的內部,簡陋、鄉土氣,但絕非摻不忍睹。壁爐裡煒著火。廚房器皿,衣櫃,大面包箱,掛鐘,紡紗機,水龍頭,等等。桌上點著一盞燈。衣櫃角兩邊蜷伏著一狗一貓,鼻子藏在尾巴下沉睡著,它們中間放著一大塊藍白兩色的大方糖。。。。。。右邊還有兩張孩子睡的小床,床頭放著兩張椅子,擱著摺疊整齊的衣服。

這個片段把“安靜”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舞臺上,只有佈景,環境有著壁爐,壁爐裡生著火,各種各樣的雜貨物,狗兒貓兒都安靜地睡著,這是一個讓人看了就會有倦意,想待在這個雖然簡陋但是暖暖的小屋裡,因為有著寧靜的安全感。

並且太過於平靜的出場氣氛會使觀眾產生懸念,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孩子們是會驚醒,還是會有人進來?於是觀眾帶著局外人的視角隨著劇中安靜的夜晚,等待著發生的故事。打破這夜的寂靜,就會有事情發生,沒有聲音的場景下,顯現出人們與動物最安分的靈魂。

③相比之下,在戲劇中還有更為特殊的類別——啞劇

  • 啞劇:不用臺詞,而是利用動作與表情來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

啞劇比一般戲劇更能體現無言之美,啞劇沒有背景、沒有道具、沒有裝置,因為它不發出聲音,或只有動作而無言語,或連動都沒有,這全憑演員以及劇情的功力上了,表現出來的是內心還有詩的意蘊。

啞劇還有一特點就是世界化的,整體是一種想象的、情感的、故事性的溝通方式,利用身體去傳達故事以及人物的情緒變化。比如:如果一個人指著一個人並且招手,就代表著“你過來”,這個動作中國人懂、韓國人懂、美國人也懂,當然,說“你過來”,韓國人與美國人就不一定懂了,這一點上就是打破了因語言而不同的國家的理解障礙,從而變得人類統一共鳴化了一些,這也是更加印證了無言之美。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戲劇就是張開嘴,靈魂之聲就關閉了;閉上嘴,靈魂之聲才打開。

雕刻的無言之美:本是無言,但注重含蓄不漏

在這裡討論雕塑的無言之美可能會略顯滑稽,雕像本身就是靜止的,怎麼會發聲呢?但雕像的無言之美是站在雕像表現得情緒得明與暗之間來衡量的,這一點從雕像的神態上最能反映。雕塑正是靠靜為美,但有些是直接表現出來的,但有些是含蓄出來的。

①“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中的含蓄與直接表現

  • 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像菩薩那樣凝神靜處處理問題,其效果要比怒目橫眉更好。

這裡的“怒目”就是直接表現,“低眉”就是含蓄,其實只要是神態安詳的神像,一般比較深入人心。

《華嚴經》中有這樣一句:“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說清楚了人的心靈是萬物事件發生的始源。 “菩薩”,表現得是一種純淨、善良、慈悲的愛; “金剛”,表現得是威攝邪魔的公義伸張。

相比暴躁處事,泰然處之的方式會更好,“菩薩低眉”就是冷靜的、制服的力量是溫柔含蓄的,“金剛怒目”就是激動、容易衝動的、採取極端的手段去解決問題,正是這個道理。

②愛情常在眉宇間流露,愛神鵰塑卻是無目,表現含蓄。

古希臘神話愛神丘比特的雕塑是瞎了的眼睛的,但是在傳說中並不是真正是瞎了眼睛,而是在射箭的時候的時候會蒙上眼睛,傳說是因為丘比特有一次和他愛的人打賭,結果是丘比特輸光了衣服、弓箭和他媽媽送給他的鴿子,最後丘比特把把自己的眼睛押上了,但賭運不佳的丘比特還是輸得一無所有,這裡也傳達這一個意蘊:愛情是盲目的。

莎士比亞說:“愛情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靈看著的。”因此生著翅膀的丘比特常常被描繪成盲人。當愛神被雕刻成塑像時,為了表現是盲目的,雕刻家們機智地將愛神變成盲人,可以耐人尋思,愛情都是流露於眉目之間的,這個很難表現,變成盲人就正好體現了“是沉醉於愛情的人容易迷失自我”的特點。

③德國雕刻家萊辛的作品《拉奧孔》表現的含蓄

古希臘神話傳說拉奧孔犯了很嚴重的大罪,上神為了懲罰拉奧孔,利用惡蛇將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塊絞死了,雕刻家為了表現這個主題,很有趣地選擇了一個畫面:在拉奧孔死之前,一定有一個特別痛苦而又摻不忍睹的一個畫面,但是雕刻家們並不選擇這個畫面,而是選擇臨到最痛苦的前一個刻,這種痛苦而又臨近將死未死的畫面的表現也是含蓄的。

乍一看這個雕塑,可能覺得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是受到了難言的痛,但仔細一看,就可以發現,人物的筋條根根分明,神色扭曲,都含蓄地在暗示著惡蛇纏繞時的恐懼與苦痛。

欣賞雕像的美就可以從直接表現的與含蓄暗示的這兩方面可以感知到。

為什麼說“少”引起的美感就越深刻呢?

①美的作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幫助我們擺脫現實而求得安慰的理想世界

人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現實主義,另一個是理想主義。

  • 現實主義:如果你想蓋一座高樓,你想是停留在理想主義,但是站在現實的角度,你還需要許多來自現實世界的力量:你需要磚瓦、需要水泥、需要油漆等等,但這些又可以是由人的力量去實現的,是可以受人的思想支配的。
  • 理想主義:如果我們的理想過於崇高、與現實產生的衝突越大,那麼雖然那些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可以受人力操控的障礙,但是這些障礙可去抵抗的難度也會被現實征服,最終現實將會進一步征服人的思想。

而這個時候,關於美的作品就出現了,因為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大部分發生衝突,人可能會陷入悲傷、焦慮等不良的情緒中,但產生這樣的情緒絕非是最好的辦法,我們人也不是大都心靈脆弱者,我們就開始想辦法,把我們尚且做不到的事情寄託在美的事物上。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為什麼要放在美的東西上?因為美的事物往往會讓我們內心產生喜悅,那是也是等同難以實現的理想實現了的帶來的效益。雖然現實是殘酷的,但是可以擺脫於、抽身於現實,暫時的離開現實,去理想的世界裡,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美的事物上,就能實現盡善盡美。

②美的作品之所以美,未表現的一部分更勝於已表現的

  • 言有盡而意無窮:雖然用言語已經把想說的意思看似表達清楚了,然而其真正的意蘊遠不及此,是無窮無盡的。

這一句古話完全可以推廣到美的事物上,美的事物之所以美,不僅僅是因為“言有盡”,已經表現出來的也很驚豔,然而“意無窮”的部分要更令人百轉千回,那是含蓄而又無窮的。

那麼未表現的部分是如何比已經表現得部分更勝一籌呢?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這是因為沒有表現出來的部分的內容更豐富,人們會藉由已經表現出來的部分進一步對未表現出來的部分來闡述與詮釋,然而這樣的闡述是各種各樣的,因人而異,不同的人那裡會有不同的精髓見解,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玩味,美的事物會因為這一特性而變得越來越飽滿、深刻。

例如中國四大名著,為何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喜愛讀,為什麼被稱之為名著?超越了時間的長河,跨越了各個國家與民族,它能經得起不同的人以及不同時代的篩選,就是上乘的優秀作品。

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就在於像彈簧一樣有彈性,可以長短自如。

③無言的美不止於美的事物,還體現在人生的態度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奧妙,絕非言語能夠表達,反而一語道破出真相,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這個這世界上永遠沒有完美的人,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的世界就是完美的。這一句話未表現的一部分就值得品味,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完美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像快活的神仙般每日享受幸福生活,這是好的一點的說法,往壞的方面說,就是像什麼都不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順風順水,沒有生活上的艱難,沒有鞭策,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生活的韌性。

何以“少”引發美越深刻?從古詩、戲劇、雕像解讀“無言”的魅力

正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說:“會不會因為順利而沖淡其魅力?會不會因為圓滿而阻塞了渴望,限制了想象,而喪失了激情,從而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是遵從了一套特定的經濟規律、一種生理程序、一個物理時間,新路卻已荒蕪,然後是膩煩,然後靠流言蜚語排,繼而遣著膩煩,繼而是麻木,繼而用插科打諢加劇這麻木。”

人生最舒服的感覺,就是因活動而生的感覺,如果這個世界是完美的,哪裡還需要去拼搏?為什麼說因不完美而完美,就是因為存在不完美,才有機會去實現,才有想象的可能,這樣可能而未能的形情就是無言的美了。

結語

無言的美如何去理解?從古詩、戲劇、雕像這幾個具體的例子去深入展開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更深一步體會各個領域有各自領域的彰顯之法,最後深入追究為何因“少”而美?這個問題要追究為何人們嚮往美的事物,又為何未表現的部分更美,再延伸到人生殘缺與完美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