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巨大商機”麥肯錫中國報告解讀

【百萬研報庫 微信隨心查】研報機器人:DISPLORE_DG


1、中國經濟存在進一步與世界融合的空間

因為有不足,所以才有空間,從八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1 貿易

2017年,中國的服務貿易在全球總量中的佔比為6.4%,約為商品貿易佔比的一半。而從全球來看,服務貿易比商品貿易的增速快60%。

1.2 企業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上榜企業中有110家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接近美國的126家。

但即使是其中的一些全球性企業,其海外營收的比例仍不足20%。相比之下,標普500企業的平均海外營收比例則高達44%。另外,2018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僅有一家中國企業。

1.3 資本

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系統:全球第一大銀行系統,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但是,跨境流動和外資參與度有限,外資在中國銀行系統中的佔比僅為2%左右,在債券市場中為2%,在股票市場中約為6%。另外,中國2017年 的資本流動輸入和輸出總額(包括外商直接投資、貸款、債券、股權和準備金)僅相當於美國的30%左右。

1.4 人員

中國現已成 為全球第一大留學生和遊客來源地(留學生總計60.84萬人,為2000年的16倍;2018年中國出境遊達到近 1.5億人次,為2000年的14倍) 。相比之下, 2017年來華留學和旅遊的人數分別僅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3%和全球出境遊人次的4%。

1.5 技術

國內研發開支從2000年的90億美元增長到 2018年的293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17年中國的知識產權 進口額是出口額的6倍。

1.6 數據

中國擁有超過8億名網民,規模全球居首。中國的寬帶數據流動總量位居全球第八,僅為美國的20%,考慮到中國龐大 的數字經濟體量,這個流動規模可謂小之又小。

1.7 環境影響

自2006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如今已佔到全球年排放總量的 28%。根據世界銀行的 數據,2016年中國的PM2.5濃度中值(一項空氣汙染指標)是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的 3.7倍。

1.8 文化

中國為了向世界發揚本國文化而投入了大筆資金,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全球孔子學院數量已從2010年的298所增加到了2017年的548所。不過,儘管投資甚巨,但中國尚未對全球範圍內的主流文化產生顯著影響。僅舉一例:中國電視劇的出口額僅為韓國的 1/3 ,而中國十大頂尖音樂人在全球領先的一個流媒體平臺上的 訂閱總量僅為韓國十大頂尖藝人的3%。


2、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下降,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卻相對在上升

前者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重點已逐步轉回國內消費市場,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間。

後者表明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5%。

但對 73個經濟體和20個行業的分析顯示,不同地區和行業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存在較大差異:

2.1、不同地區的差異

  • 地理位置鄰近中國、資源貿易佔比較高,並且參與跨境資本流動的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最高;
  • 亞洲經濟體與中國的聯繫因區域供應鏈而愈加緊密;
  • 資源豐富的國家更依賴中國的需求;
  • 一些新興經濟體和體量較小的成熟經濟體也高度依賴中國的投資;
  • 相比之下,大型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較低。

2.2、不同行業的差異:

  • 中國在電子、機械和設備領域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
  • 對於貿易屬性極高的輕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全球各國高度依賴中國的產出;
  • 在另一些全球貿易屬性較強的行業中,中國並不是主要參與者。在一些著重於服務快速增長的本地需求、且有本地成分要求的行業,因此儘管這些行業的貿易強度很高,但並不太依賴中國。以製藥行業為例,中國的貿易額僅佔全球藥品出口的4%、全球進口的3%。同樣,雖然 汽車領域的貿易強度較高,但中國的貿易額僅佔全球出口的3%、全球進口的7%。


3、中國已融入全球技術價值鏈

在數字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普及的時代,持續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全球各國也對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越發關注,發達經濟體尤其如此。一些國家出臺了新的法規,對獲取外國技術的中國投資展開更密切的審查。


4、中國的各個行業都在發展本土價值鏈

中國的技術市場似乎都呈現出本地化的趨勢,只是不同行業程度各異。

在光伏面板、高鐵、數字支付系統和電動汽車這些行業,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佔據的份額超過90%。

而在半導體和飛機制造等行業中,中國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佔據的份額都很小,而且高度依賴外國技術。


5、中國與世界在技術鏈上的融合程度

為了衡量中國與世界在技術鏈上的融合程度,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從11個領域擇取了81項技術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中國對其中超過90%的技術均採用了全球標準(見圖6)。

至於中國標準與全球標準相左的少數幾項技術領域,都可以用經濟動因加以解釋。


6、向技術鏈上游挺進的四大要素

全球各國的經驗均表明,一個國家若想向技術鏈的上游挺進,必須具備四大要素:

  • 大規模投入資金;
  • 擁有獲取技術和知識的渠道;
  • 進入龐大的市場;
  • 推行鼓勵競爭和創新的有效制度。

日本( 汽車) 、韓國(半導體)和中國(高鐵和液晶顯示器)曾經的技術飛躍無不表明上述四大要素對於科技發展和創新不可或缺。

中國在第一個(投資規模)和第三個(市場)要素上擁有極大優勢。中國不但有能力提供充沛的科研資金,也擁有足夠 的市場空間來推動技術的商業化。因此,中國向技術鏈上游挺進的關鍵點就落在了第二和第四個要素上,也即積極開發和收購核心知識技術,以及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以確保其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競爭活力來促進創新。

從三個行業看全球技術鏈整合將對中國以及世界產生的影響:

  • 電動汽車:這個行業在中國發展得十分繁榮,並且顯現出全球整合的趨勢。
  • 機器人:雖然國內生產商在該行業的某些子領域中嶄露頭角,但中國一直在通過全球價值鏈整合的優勢來獲取核心零部件和高端產品解決方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佔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36%。
  • 半導體:中國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全球技術鏈的整合。半導體已成為中國的戰略性產業,獲得了政府的巨大關注和投資,但目前取得的進展仍然有限。中國2018年的集成電路進口額2萬億甚至超過了原油1.59萬億。

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整合有助於中國加速這一進程。遵守全球標準有助於中國獲取更多的全球知識和技術,便於相關資本、知識和人才的流入。


7、中國快速擴張的消費市場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重要機會

中國消費市場已經在擴張中變得更加自信、富裕、更加樂於嘗試新鮮事物,從而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紐帶。

到2030年, 58%的中國家庭有望躋身“大眾富裕”或以上階層,這一比例將超過韓國目前的 55%。

食品支出在中國家庭總消費中的佔比從2000年的50%降低到了2017年的 25%,已經與發達國家如今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相差無幾——日本為26%,韓國為29%,美國為17%。


8、在華外企將可能面臨競爭格局的變化

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相當可觀。某些行業的滲透率甚至更高,例如在美妝和個人護理領域中跨國企業的滲透率高達73%。

在我們研究的30個消費品類當中,外國品牌在其中11個品類中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在這些品類當中,中國本土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營收業績已經可與外企相媲美,其中有些企業已經開始走向全球,如智能手機市場。


9、兩個巨大商機

我們要著重指出以下兩個可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巨大商機的趨勢:

  • 中國消費者期待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選擇;
  • 雖然消費降級的說法很流行,但我們發現,有證據顯示中國正在經歷廣泛的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增加境外消費。中國如今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地,中國留學生也對其他經濟體產生了重要影響。


10、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的發展方向,將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變動

中國與世界似乎都在重新審視彼此之間的經濟聯繫。全球化的意外後果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的問 題成為全球各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高度關注的話題。

我們著重擇取了5項可能導致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發生變化的發展趨勢,並模擬了這些趨勢可能引發的價值創造或流失。這5項發展趨勢是:

  • 成為進口目的地;
  • 服務業的開放;
  • 金融市場全球化;
  • 協作解決全球議題;
  • 技術和創新的流動。

我們使用麥肯錫全球增長模型進行模擬計算,並利用外部研究對結果進行了調整,最終發現:如果上述5項趨勢均向加強聯繫發展,則中國和世界到2040年有望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而減弱聯繫則可能令巨大的經濟價值面臨風險。

  • 只要這種經濟聯繫發生變化,無論是加強還是減弱,總會有一些利益相關方得益或受損;
  • 中國可能成為新興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如果聯繫減弱,全球貿易流動將會收縮;
  • 中外企業都有望從服務業的開放中獲益;但如果始終不放開服務行業的限制,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生產率差距將繼續存在;
  • 如果中國能夠進一步深化金融體系的全球化和現代化,便可拓寬資本分配的選擇範圍、提高分配效率;反之則會導致中國金融市場面臨更多波動,並且阻礙生產率增長。中國的金融體系相對封閉,消費者在分配資產時的選擇很有限,由此便導致了房地產價格上漲、回報率承壓等一系列問題。國企債務在中國企業債務中的佔比高達70%,但只貢獻了略高於20%的工業產出。倘若中國的金融體系與全球市場進一步對接,中國的消費者、企業和投資者或可擁有更多選擇,資源配置效率也將有所提升。反之,倘若中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繫減弱,則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水平(例如不良貸款風險)將會升高,導致商業利率和無風險利率之間的利差擴大,從而推高融資成本。模擬顯示,這一選擇涉及到的經濟價值共計約5~8萬億美元;
  • 中國能夠為解決全球議題做出更多貢獻;但如果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減弱,則中國所能發揮的作用和合作深度都將削弱;
  •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全球技術流動可能會增加,從而催生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提升生產率;反之則會逐漸削弱全球生產率。創新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 心動力之一(既包括自主創新,也包括進口創新),並逐漸促使中國經濟整體向價值鏈上游 挺進。若要加強技術流動,中國與世界需要攜手構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