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巨大商机”麦肯锡中国报告解读

【百万研报库 微信随心查】研报机器人:DISPLORE_DG


1、中国经济存在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

因为有不足,所以才有空间,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1 贸易

2017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为6.4%,约为商品贸易占比的一半。而从全球来看,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的增速快60%。

1.2 企业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有110家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接近美国的126家。

但即使是其中的一些全球性企业,其海外营收的比例仍不足20%。相比之下,标普500企业的平均海外营收比例则高达44%。另外,2018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仅有一家中国企业。

1.3 资本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系统:全球第一大银行系统,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但是,跨境流动和外资参与度有限,外资在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占比仅为2%左右,在债券市场中为2%,在股票市场中约为6%。另外,中国2017年 的资本流动输入和输出总额(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贷款、债券、股权和准备金)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

1.4 人员

中国现已成 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和游客来源地(留学生总计60.84万人,为2000年的16倍;2018年中国出境游达到近 1.5亿人次,为2000年的14倍) 。相比之下, 2017年来华留学和旅游的人数分别仅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3%和全球出境游人次的4%。

1.5 技术

国内研发开支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 2018年的29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7年中国的知识产权 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倍。

1.6 数据

中国拥有超过8亿名网民,规模全球居首。中国的宽带数据流动总量位居全球第八,仅为美国的20%,考虑到中国庞大 的数字经济体量,这个流动规模可谓小之又小。

1.7 环境影响

自200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如今已占到全球年排放总量的 28%。根据世界银行的 数据,2016年中国的PM2.5浓度中值(一项空气污染指标)是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的 3.7倍。

1.8 文化

中国为了向世界发扬本国文化而投入了大笔资金,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从2010年的298所增加到了2017年的548所。不过,尽管投资甚巨,但中国尚未对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文化产生显著影响。仅举一例: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仅为韩国的 1/3 ,而中国十大顶尖音乐人在全球领先的一个流媒体平台上的 订阅总量仅为韩国十大顶尖艺人的3%。


2、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

前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点已逐步转回国内消费市场,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

后者表明中国作为消费市场、供应方和资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

但对 73个经济体和20个行业的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存在较大差异:

2.1、不同地区的差异

  • 地理位置邻近中国、资源贸易占比较高,并且参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最高;
  • 亚洲经济体与中国的联系因区域供应链而愈加紧密;
  • 资源丰富的国家更依赖中国的需求;
  • 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体量较小的成熟经济体也高度依赖中国的投资;
  • 相比之下,大型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较低。

2.2、不同行业的差异:

  • 中国在电子、机械和设备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
  • 对于贸易属性极高的轻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全球各国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出;
  • 在另一些全球贸易属性较强的行业中,中国并不是主要参与者。在一些着重于服务快速增长的本地需求、且有本地成分要求的行业,因此尽管这些行业的贸易强度很高,但并不太依赖中国。以制药行业为例,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药品出口的4%、全球进口的3%。同样,虽然 汽车领域的贸易强度较高,但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出口的3%、全球进口的7%。


3、中国已融入全球技术价值链

在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持续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全球各国也对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越发关注,发达经济体尤其如此。一些国家出台了新的法规,对获取外国技术的中国投资展开更密切的审查。


4、中国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本土价值链

中国的技术市场似乎都呈现出本地化的趋势,只是不同行业程度各异。

在光伏面板、高铁、数字支付系统和电动汽车这些行业,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超过90%。

而在半导体和飞机制造等行业中,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据的份额都很小,而且高度依赖外国技术。


5、中国与世界在技术链上的融合程度

为了衡量中国与世界在技术链上的融合程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从11个领域择取了81项技术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对其中超过90%的技术均采用了全球标准(见图6)。

至于中国标准与全球标准相左的少数几项技术领域,都可以用经济动因加以解释。


6、向技术链上游挺进的四大要素

全球各国的经验均表明,一个国家若想向技术链的上游挺进,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 大规模投入资金;
  • 拥有获取技术和知识的渠道;
  • 进入庞大的市场;
  • 推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有效制度。

日本( 汽车) 、韩国(半导体)和中国(高铁和液晶显示器)曾经的技术飞跃无不表明上述四大要素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不可或缺。

中国在第一个(投资规模)和第三个(市场)要素上拥有极大优势。中国不但有能力提供充沛的科研资金,也拥有足够 的市场空间来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因此,中国向技术链上游挺进的关键点就落在了第二和第四个要素上,也即积极开发和收购核心知识技术,以及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以确保其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竞争活力来促进创新。

从三个行业看全球技术链整合将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的影响:

  • 电动汽车: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得十分繁荣,并且显现出全球整合的趋势。
  • 机器人:虽然国内生产商在该行业的某些子领域中崭露头角,但中国一直在通过全球价值链整合的优势来获取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解决方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36%。
  • 半导体:中国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技术链的整合。半导体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性产业,获得了政府的巨大关注和投资,但目前取得的进展仍然有限。中国2018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额2万亿甚至超过了原油1.59万亿。

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有助于中国加速这一进程。遵守全球标准有助于中国获取更多的全球知识和技术,便于相关资本、知识和人才的流入。


7、中国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重要机会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扩张中变得更加自信、富裕、更加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从而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纽带。

到2030年, 58%的中国家庭有望跻身“大众富裕”或以上阶层,这一比例将超过韩国目前的 55%。

食品支出在中国家庭总消费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50%降低到了2017年的 25%,已经与发达国家如今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无几——日本为26%,韩国为29%,美国为17%。


8、在华外企将可能面临竞争格局的变化

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相当可观。某些行业的渗透率甚至更高,例如在美妆和个人护理领域中跨国企业的渗透率高达73%。

在我们研究的30个消费品类当中,外国品牌在其中11个品类中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这些品类当中,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营收业绩已经可与外企相媲美,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如智能手机市场。


9、两个巨大商机

我们要着重指出以下两个可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巨大商机的趋势:

  • 中国消费者期待拥有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选择;
  • 虽然消费降级的说法很流行,但我们发现,有证据显示中国正在经历广泛的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增加境外消费。中国如今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地,中国留学生也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10、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发展方向,将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变动

中国与世界似乎都在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全球化的意外后果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的问 题成为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高度关注的话题。

我们着重择取了5项可能导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的发展趋势,并模拟了这些趋势可能引发的价值创造或流失。这5项发展趋势是:

  • 成为进口目的地;
  • 服务业的开放;
  • 金融市场全球化;
  • 协作解决全球议题;
  • 技术和创新的流动。

我们使用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利用外部研究对结果进行了调整,最终发现:如果上述5项趋势均向加强联系发展,则中国和世界到2040年有望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减弱联系则可能令巨大的经济价值面临风险。

  • 只要这种经济联系发生变化,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弱,总会有一些利益相关方得益或受损;
  • 中国可能成为新兴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如果联系减弱,全球贸易流动将会收缩;
  • 中外企业都有望从服务业的开放中获益;但如果始终不放开服务行业的限制,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将继续存在;
  • 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便可拓宽资本分配的选择范围、提高分配效率;反之则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面临更多波动,并且阻碍生产率增长。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消费者在分配资产时的选择很有限,由此便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回报率承压等一系列问题。国企债务在中国企业债务中的占比高达70%,但只贡献了略高于20%的工业产出。倘若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市场进一步对接,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或可拥有更多选择,资源配置效率也将有所提升。反之,倘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减弱,则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例如不良贷款风险)将会升高,导致商业利率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利差扩大,从而推高融资成本。模拟显示,这一选择涉及到的经济价值共计约5~8万亿美元;
  • 中国能够为解决全球议题做出更多贡献;但如果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则中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合作深度都将削弱;
  •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全球技术流动可能会增加,从而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反之则会逐渐削弱全球生产率。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 心动力之一(既包括自主创新,也包括进口创新),并逐渐促使中国经济整体向价值链上游 挺进。若要加强技术流动,中国与世界需要携手构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