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親赴武漢、建議封城、研究肺炎疫苗、怒懟謠言、每天只睡三小時……李蘭娟——這位73歲的女院士,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引來了多方關注。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有人說,她是一個可以和鍾南山院士相媲美的人物。有她在,就更加心安。

她是國內唯一一個傳染病學科院士;在她執掌浙江省衛生廳期間,創造了“SARS”病毒“二次感染率為零”的奇蹟;她研發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救活了無數肝炎患者。她的功績比起鍾南山毫不遜色,但一路走來卻比鍾南山更為不易。

與出身醫學世家的鐘南山不同,李蘭娟出身貧寒,初中未讀完就險些輟學;原本是名老師,卻靠自學成為“赤腳醫生”;曾在救治肝炎患者時被感染,死裡逃生……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從農家女到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從赤腳醫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李蘭娟的人生,足夠傳奇,也足夠“硬核”。

李蘭娟這個名字響徹醫學圈,可謂大名鼎鼎。但誰能想到,這位飽讀醫書的院士,當年險些連初中都沒念完。

她與魯迅是同鄉,1947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作,全家生活靠母親賣山貨來維持。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那時候吃飽飯都是問題,哪還有錢讀書?初中才唸了兩年,母親便為難的告訴她,家裡再也拿不出錢交學費了。聰明好學的她一直被老師視為驕傲,更是全村的希望,一棵好苗子怎能就這樣夭折?於是,在老師和鄉親們的資助下,她不僅順利讀完了初中,還考上了高中。

當年大夥肯定不會想到,自己的善舉,不僅徹底改變了李蘭娟的命運,更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

高中畢業後,由於適逢高考取消,她便在家鄉做了一名老師。她看到老鄉們農活繁重,終日勞作腰痠背痛,卻無錢醫治飽受病痛折磨。她心有不忍,於是利用課餘時間開始自學針灸和草藥,而這是她第一次接觸醫學。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的,她成了當地人們口中的“李醫生”。但就在這時,她卻要在“李老師”和“李醫生”之中做一個抉擇。

鄉里組建了村莊合作醫療隊,看中了德藝雙馨的她。當時她當代課老師一個月的工資有24塊錢,“赤腳醫生”一個月工資只有3塊錢。儘管家境依舊貧寒,但她卻沒有任何遲疑的選擇了“醫生”,一名行走在鄉間田野裡的“赤腳醫生”。“只要腦袋裡有知識,老師什麼時候都能做;可做赤腳醫生,就有機會進一步參加培訓學習醫學。”就這樣,李蘭娟正式踏入了醫學的行業。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為了給鄉親們減免費用,她到山上去摘草藥,實現了“藥品零成本”。半年多的時間裡,她認識了幾十種藥材,哪些能治療傷寒,哪些能用來消腫,哪些能用來敷跌傷,都記得清清楚楚。而無論颳風下雨,鄉親們有事,她都隨叫隨到。有一次,村裡有個年輕媳婦分娩,找不到接生婆,她也當起了臨時“產科醫生”。

1970年,她又憑藉著優秀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口碑,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在這裡,李蘭娟不僅完成了從一個“赤腳醫生”到“科班醫生”的轉變,還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鄭樹森。兩人都就讀於浙江醫科大學,在這裡相識相戀。1975年“五一”,兩人舉辦了簡單的婚禮,只邀請了雙方同事到家中聚餐。

同事還未散去,鄭樹森突然接到電話,父親病危。夫妻倆於是連夜往老家趕,當晚沒有直達火車,又沒錢住招待所,於是,他們把鋪蓋捲兒往地上一鋪,在火車站廣場度過了新婚第一夜。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李蘭娟說:“當時條件雖然艱苦,內心卻很甜蜜。”

而李蘭娟的母親在90高齡時兩次骨折,都是鄭樹森親自為她做的手術,為岳母打針掛水、診治病情,直到岳母康復。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這正是李蘭娟理想中的婚姻:“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這一對院士夫妻的婚姻,一度成為醫學界的美談。

“李蘭娟”這個名字,第一次為眾人所知,是在2003年的抗擊非典中,她和“鍾南山”一樣,也是救治非典的大功臣。

當年浙江出現首例“非典”確診病例時,作為省衛生廳廳長的她便雷厲風行下達了一個驚人的決斷,把與這位患者接觸過的人全部進行隔離。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當時的輿論一片譁然,因為這一隔離就是1000多人,這麼大的數量不僅是普通人,就連其領導都十分不解,“SARS”病毒有那麼嚴重嗎?甚至有人質疑,她這一舉措無疑是小題大做故意製造恐慌。然而,事實證明,疫情就是那麼嚴重!李蘭娟救了浙江人民!

當年,“SARS”病毒確診病例中,絕大部分都是“二代感染”造成的。可見其感染性之強烈,病情之兇猛。

可是在浙江卻從未發生過“二代感染”的病例。最神奇的是,在浙江治療的病人中,連“SARS”病毒最為常見的“股骨頭壞死”後遺症都沒有人得過。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這在國內外都是極為罕見的,將這個稱之為“奇蹟”也不為過,而創造這個奇蹟的正是李蘭娟。

其實,這並非李蘭娟第一次衝在抗擊爆發性傳染病戰爭的最前線!當年,她大學畢業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工作後,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上世紀80年代高達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此病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曾有一個患者因救治無效病逝,其家屬都不敢靠近,因為一旦傳染就意味著死亡。李蘭娟卻上前替他整理儀容,穿好壽衣。然而,在幫忙搬運遺體時,她還是不小心被粘有病人血跡的別針戳破了手指。多年後回憶此事時,她並沒有為自己死裡逃生而慶幸,反而充滿了悲傷地說道:“我沒有辦法治好他,得讓他一路走好。”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目睹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生命的離去,李蘭娟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她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最終攻克難關。

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已經成為全世界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技術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無論是抗擊非典還是肝炎,這兩次戰績,足夠讓她在醫學史上留下赫赫大名。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名望地位都有了,她可以功成身退享受天倫之樂了,然而,在2020年舉家團圓的春節,她卻臨危受命,以73歲高齡重新掛帥出征,奔赴武漢抗擊疫情,再次與鍾南山並肩作戰。

先生鄭樹森得知老伴要奔赴疫情前線,直面最大的危險,什麼話都沒說,只是默默地下廚,為心愛的妻子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以示支持。兒子鄭傑把母親送上高鐵之後,在接受採訪時眼中閃著淚光,說不擔心是假的,他盼望著母親早日凱旋……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而站在疫情最前沿的李蘭娟,再次表現出“殺伐決斷”的一面:她頂著巨大壓力,向國家建議將武漢這個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國際化大都市進行“封城”;

某專家推薦板藍根、雙黃連是特效藥時,她毫不留情打臉“沒毛病,不要亂吃藥!”

她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研究,於2月4日發佈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無疑為連日來的抗疫戰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在這特殊時刻,哪一點說錯了或做錯了,就會被輿論罵死,但她不打官腔,不敷衍客套,直面最慘淡的現實。

在出發前,有人問她:“對於這次馳援武漢有什麼安排?”她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準備長期待在武漢。”從她過往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知道,她說“長期”也許說的是直到最後一個病例消失。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兩次疫情都挺身而出,當稱之為“國士無雙”。而73歲的李蘭娟院士,也帶著一身巾幗英氣,冒著生命危險逆行至最前線。

李蘭娟院士:一個敢作敢當的逆行者

我們慶幸,有著鍾南山、李蘭娟這樣不顧生死,不計得失為人民奔走的英雄,我們才有更多必勝的底氣。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