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我們需要有與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

李蘭娟:我們需要有與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


近日,無症狀感染情況備受關注。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成為傳染源?如何發現?如何管理?


3月30日晚的央視《新聞1+1》節目中,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對此做出解讀。


李蘭娟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本身有傳染性,所以是一個要非常重視的問題。“主要是通過檢測,尤其是有疫區接觸史病人接觸史這樣的一種人,我們一定要讓他們主動報告,然後給他們做檢測,發現了,及時隔離和治療,不至於再造成其他人的傳播。”


李蘭娟:我們需要有與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


李蘭娟認為,國外許多國家都進入了爆發期,那麼多人感染,勢必會傳染到國內,“甚至包括無症狀攜帶者回來,也可能在私下悄悄傳播給其他人,所以必須要高度警惕再次傳播,引起第二波疫情,對有感染的國家來的人,還是要嚴格按照14天隔離,否則當我們發現他已經傳播給很多人的時候就太遲了。”


此外,李蘭娟表示,在相關的密切接觸者當中,要抱有觀察無症狀感染者的意識,如果有接觸史的人,還是要觀察14天,要做病原學檢測,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接觸史,我們可以用大數據的手段來發現哪些人有疫區接觸史,這樣來發現有接觸的人對他們進行檢測。


李蘭娟表示:“新冠肺炎病毒並不是我們想象那麼簡單,它在世界在大流行,我們需要有與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一方面復工復產復學,一方面對可能出現的疫情及時發現隔離。

此外,我們還需要加快對疫苗的研發。”


人民日報:

科學應對“無症狀感染者”是一道必答題


3月29日,河南省衛健委通報稱,新增1例本地確診病例,患者曾與無症狀感染者一同就餐。據不完全統計,連日來國內已報告多名無症狀感染者,倍受輿論關注。


與此同時,根據現有標準,無症狀感染者並不納入確診病例。而調查顯示,一些確診病例被發現有無症狀感染者接觸史,這越發讓人不安: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自己會不會無意中接觸無症狀感染者而“中槍”?無症狀感染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恙,會不會無意中“傳染”給他人?


當前,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但新階段有新情況,應對新情況須有新手段,比如針對“無症狀感染”,就需要精準管控,快速處理。


儘管有專家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傳播來源,但我們對此切不能掉以輕心。消除“無症狀感染”帶給公眾的不安,一是靠信息公開透明。千萬不能為追求零報告而瞞報漏報,不能讓“無症狀感染”成為防控漏洞,乃至黑洞。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的原則,這樣人民群眾就會增加警惕性和主動防範的自覺性,反過來這也有利於防控措施落實到位,進而防止疫情出現反彈。


另一個是因應變化、科學應對。有關部門目前已提出,對無症狀感染者發現即隔離。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再次證明新冠病毒是異常狡猾的,也提醒我們更要加深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和防範,通過認真研判,找到更科學的防治方案,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此外,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科學認定,需有統一說法;針對將無症狀感染者納入確診病例的坊間呼籲,也期待有關部門的回應。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是當前的總體防控策略。疫情防控仍需鉚足勁頭,不因取得重要成效而鬆懈,不因任務險重而沮喪,更不因數據上的向好趨勢而麻痺大意。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感染風險仍在,尤需做好自我保護,比如出門戴口罩、出行不扎堆,對自己盡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來源/央視《新聞1+1》、人民日報客戶端(作者:秦川)、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