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法則只有殘忍的動物和弱小的動物,弱肉強食 優勝劣汰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人性應當是善的,催動人類做出所謂邪惡行徑的,並非人性,而是作為動物的本能。

自然界法則只有殘忍的動物和弱小的動物,弱肉強食 優勝劣汰


這世上只有殘忍的動物和弱小的動物,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是自然界法則,人類作為生物並不能逃離這個法則。

但就像南飛是候鳥習性一樣,善良是人的習性,道德作為自然法則之外、專屬於人類的法則,將人類與其他生物區分開來,恰如飛行特性將天空與大地的生物區分開來。

狼群不會因為獵物哀嚎而停止撕咬,只有人類會因為捕殺懷孕的母鹿心生愧疚。作為雜食性生物,人類可以為了避免殺戮而食素。在藏族人的習慣中,他們不食魚蝦飛禽,因為太小,要餵飽許多人,就要造下更多的殺業,於是食用犛牛,殺死一個生命,可以維持許多生命。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也絕非理所應當,殺也難以避免,仍舊在信仰制約下,向食物懺悔。目前為止,據我所知應當只有人才具備這種行為。

老弱病殘,是群體的代謝物,應當要它們被淘汰。所以他們構成了角馬這一類動物進軍隊伍的最外圈。過去我們也有一句殘忍的話“老而不死是為賊”,要將老人背到山上,封在牆裡活活餓死,才能儘可能把資源留給年輕人。這種行為在今天是違法的,當今中國棄養老人的行為是違法的,會強迫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同樣的義務,國家也承擔著一部分。

非本能而為之,是本能而不為。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或許也有,個例居多,對於人類族群來說,卻是是物種屬性。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為了個體、族群的生存,理所當然不擇手段,任何其他生物都可以成為供給的養料甚至於同類。

當這個種群不再受到生存的威脅,試圖從中脫離出來。必然產生與之截然不同的準則,不單以強者為領導,不以弱者為棄子,個體的幸福不建立於多數個體痛苦之上。催生這種願望的源頭才是人性,人性是產生願望、產生希望的屬性,它不會不斷的實現,反而會不斷落空,多半時候只能淪為執念,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屬性,但也是這一屬性,奠定了文明的根基。

人類享有這種高傲,理所應當的認為這種行為是將自己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行為。獅子一樣會將自己從根源上區別於斑馬,這是生物特性決定的。從我們出生於人類社會,接受了文明教育,就擁有了這種特性,從最初這種特性便需求我們成為善良的人,但作為人類物種的基因是無法與生物過於古老的本能抗衡的,所以我們仍舊貪婪、暴虐、為生殖需求、進食需求所左右,一樣畏懼強者,一樣鄙夷弱者。這一切皆是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能,它原本相較於“人性”而言是惡的,

“人性”並非完全與生俱來,就像捕食行為一樣需要母獸的示範,才得以激活幼獅這種能力。

人性是一種制約本能的能力,是可以當做武器使用的枷鎖,目光從領地、交配、進食中抽離,轉而仰望星空,追憶過去,預想未來。或許在遠古時期,智人時代,人性並非完全的善良導向,因為人還沒有完全從靈長類兄脫離出來。而在這個時代,人性本善是一個不證自明的答案。

人擁有人性,所以才稱之為人,換而言之,制約本能,追求智慧、愛與正義、仁慈等等願望的正是人性。反之,遵從本能,毫無約束可言,如此行事者,雖然在生物分類的時候歸類為“人類”,卻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徹底失去了這種制約的“人類”,也就不再是“人”。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遇到一些絕不能原諒的傢伙,會以“你這狗王八蛋根本不是人!”來斥罵對方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