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文学批评理论具体指什么?有何价值意义?

历史哆唻咪


有何意思?这个可以从历史背景中找到答案。郁达夫生在了一个国家动荡,社会黑暗,国破山河不在,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碰撞。

从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潮人,对旧时代的批判,这个可以从早起的作品《沉沦》、《银灰色等死》等等中可以发现,郁达夫从日本留学回时,学有所成,满怀希望的从日本回国后,见到因战争导致国家满目疮痍,前途无法预测的悲观思想,但对革命慷慨激昂,迫切革命成功的那种疾声呐喊的激进理论。

中期的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因为当时统治者,国名党的白色恐怖,残害革命人士,深深的刺痛了这位具有革命思想的作家,使他走上了消极避开世的思想,追求一种落后的名仕风度,流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有充分的暴露了当时他以及很多人作为从封建旧时代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又憎恶现实,不同流合污的矛盾心里,逃避现实的心理。

在统一抗战时期,从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所承担的责任,不断的写下政论文章,用自己的热情,鼓舞人们,积极的参加抗战。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有“自传色彩”的影子,一种文学上的自我表现,从而行程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在多数的作品中,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在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展现出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