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中国农民具有传统的家的观念,他们认为“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

尤其是在受孔孟思想教化严重的山东地区,农民更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传统与习惯。但是近代的中国,山东人却不顾禁令,远离家乡,各处流迁。其中“闯关东”更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移民潮,这样史无前例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原因一:山东自身

山东人为什么不避风寒,不畏艰险,不远千里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进入晚清时期,山东地区便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人祸,人民深受其扰,生活极不安定,人民群众难以在这恶劣环境下生存,不得已寻找新的地区重新生活,因此形成这次移民活动。

山东自古是人口密集地区,晚清时期,人地矛盾、旱涝灾害、战争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迫于压力,他们只能选择出走,另谋生路。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人地矛盾

在农村,农民是依仗土地生活的,没有耕地,相当于没有收成,他们便没有饭吃。

但近代的山东因人口过剩、土地不足造成人地矛盾问题严重,这导致山东地区人民生存条件低下,生活没有保障。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种地卖粮食是农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的产量至少要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但近代山东地区人口一直在增长,但耕地数量是一定的,所以一直都有人地矛盾的压力,没有了可耕种的土地,农民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选择离开故土,另谋出路。

约4亩的耕地所产粮食才能养活一人,而山东地区甚至都保证不了一人3亩的可耕地。德平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所以每人所占耕地仅有二亩八分。莱芜地区更甚,全县除却山川、河流、湖泊,可耕地只有八十万亩,但人口就接近五十万,每人所占耕地不足一亩。

没有土地,农民便失去了依靠,所以生活就变得更加困苦艰难。粮食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数量,生活需求的平衡被打破,农民没有剩粮,难以自保。登州府,境内所产粮食根本不能自给,即使是在丰收的年份,也不够一年食用。

民国年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鲁东地区海阳县、牟平县、文登县、福山、蓬莱全年的产量不足以供应全县人口一年的生活,有的甚至只够半年。山东境内几乎都面临着粮食不足,供不应求的问题。因为人口过快增长,但耕地的数量是一定的,山东地区便出现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成本极低的情况。

自然灾害、战乱匪患

1876年,山东97个州县均出现大旱,其中青州府的青州、临朐、寿光、潍县、安丘等地灾情非常严峻。1877年,鲁北、鲁中、鲁南等63州县相继遭受旱灾。直到1878年,山东旱情才逐渐减轻。从开禁的1860到九一八事变前的1931年,除1882年、1895年外,山东地区几乎连年遭受旱灾,且旱灾成灾大都牵连不止一二个州县,山东地区地势平坦,成灾范围甚至连累数十个地方,造成农民饥饿与恐慌。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打击是致命性的,致使依赖土地的农民生活更加艰辛。

伴随旱灾而来的便是蝗虫肆虐、霜雹成灾,他们同样困扰着山东人民,1920年:

“山东入春以来,即苦亢旱。近又发生蝗蛹,遍野皆是,所以粮价日益飞涨。统计四道所属,一百七县,几无一县,不以大旱为苦。刻又闻曹州所属之菏泽、郓城、单县、曹县一带,近日来由河南开封等处,飞来飞蝗甚多,南北宽十余里,东西长三百余里,宛若一河道。所有禾苗,全行吃净,大有飞而吃肉之势。”

1927年,5000多个村庄的收成不到往年的一半,蝗灾的肆虐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艰难,粮食收成不好,农民不能自给自足,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所收获的粮食抵不上纳税之用。到1928年,旱灾更加肆虐齐鲁大地,因此迁往东北的人数更多。

旱灾及其衍生问题的肆虐造成的后果就是民不聊生,农民纷纷寻找新的适合生产的地方。

潮灾。山东三面临渤海、黄海,易发生潮灾。所以,山东潮灾多发于东部沿海地区,例如现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有时也会波及潍坊。潮灾冲毁海堤,冲坏田地、庄稼,溺死人畜。给山东半岛地区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1910年烟台发生风潮灾害,在港内的船只都几近沉没,更不提海上的船只。

涝灾。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斜穿山东腹地,在1855-1937年的83年中,黄河有57年发生决堤,平均3年2决。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黄河决口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淹没村庄,毁坏田舍,更造成人口伤亡,严重威胁了民众的生活。其中以1898年的黄灾最为严重,它被称为自从40多年前黄河改道回山东以来,受灾面积最广、灾害最大的一次洪水和世人记忆中最可怕、最悲惨的事件。

黄河附近的寿张、济南等地相继决口,淹没村庄达1900个。总之,因为黄河改道,给黄河下游山东沿岸村庄的社会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经常遭受水患的袭扰,导致村民不得不迁徙,这几年因为水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奔赴东北。

战乱。山东地势平坦,是华北地区的产粮大省,又是中原地区人口较多的地方,且靠近京畿,具有很深的政治和军事影响。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战争破坏人民原本安定的生活,打碎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日常生存环境受到限制,无法从事原有的农耕生活,加上人口增多,农作物无法满足温饱,不得已只得背井离乡。

晚清时期的山东地区便深受战争的困扰,不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捻军起义等都对山东地区带来了非常深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得已外出另寻出路。

而进入民国时期,山东境内各派军阀混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破坏了山东人民之前安定的生存环境。在遭受兵祸的同时,山东人民还饱受被恶意征召粮食、日用品、牲畜的骚扰,甚至为了补充兵员,许多青壮年男子被强征入伍。这让本就深陷天灾影响的山东地区人民生活更加艰苦。

同时,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军队入不敷出,只能搜刮人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使人民生活难上加难。在北伐战争中,鲁西北一带常年抓壮丁,百姓居无定所,到处都是流民,情形惨不忍闻,他们在车站抓人,跑就开枪示威,弄得这一带人心惶惶。

特别是1928年,山东107个县中有77个县有兵差,严重的兵差,让山东地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得已外出谋生,流离它方。

匪患。晚清之后,山东地区产生的众多问题,造成民不聊生,人民生存条件恶劣的现状,一些心术不正的歹人为了糊口,做起土匪,还有一些流民迫于生活威胁也成为匪徒,这就造成了近代山东出现了严重的匪患。从晚清开始,山东地区便有无数的战祸,社会动荡不安,滋生了土匪的横行。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1924年夏,日照县土匪二三百名,占领马耳山,日派小喽啰分赴各乡,按户勒捐,以地亩之多寡,分上中下三等。下等每地一亩,月捐钱4吊,中等10吊,上等不限其数,但有所需,必立即奉上。在其占领区域以外之资财雄厚者,仍行架票勒索。

对于土匪的行径,就算是地方官府也无可奈何,更别提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们无法与土匪对抗,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或逃亡。

原因二:运河沿岸的衰落

晚清以后,京杭运河作为南北方重要的经贸运输线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山东运河沿岸原本依靠漕运兴起的城市开始没落,民众原来进行的工作生产停止了,人民失去了经济来源,这便造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临清,是以前运河沿岸最繁忙的城市。以前每到运酒的时期,便眼到之处皆是经幡,货物堆积如山,商业十分发达。繁盛的时候,北至塔湾,南至天阐,绵延数十里全都是商铺。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但自从运河停运,商行倒闭关门的数不胜数。济宁原先是河运的中枢地区,是众多货物和商人的中转,随着河运荒废,铁路通车,商人们纷纷选择火车运输,济南、徐州一带随之兴起,而济宁日渐没落,没有了往昔蒸蒸日上的好光景。德州更是如此,义和团运动后,粮食连年歉收,又逢河道齡塞,没有船只往来,商业贸易因此大不如前。原来依赖漕运发展起来的城市衰落,商户破产倒闭,许多民众失业,留下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经济日渐衰退。

原因三:“安土重迁”思想的转变

随着移民的增多,“闯关东”这一移民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山东人所接受,这冲击着他们传统“安土重迀”的思想。作为山东人的第二故乡,回返移民从东北带回来的信息,让越来越多的山东人觉得东北是可以移民扎根生活的地方,这是吸引更多山东移民的重要因素。

已经迁往东北的山东人民,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只是自己前去东北,而家乡还有亲朋好友,因此山东还是牵绊着他们,所以从山东新来的移民大都是有同乡或者是亲戚在,所以后来的移民才能更加放心踏实的奔着关外去。时间长了,“闯关东”逐渐成为山东人民的一种习惯。

在山东半岛地区,它成为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一个窗口,他们的新式思想冲击了当地人民的传统观念,这种文化在山东农民心中传播,对他们自身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如果没有灾难,家乡风调雨顺,谁会愿意放弃自己本来安定的生活,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的时候,还怎么生活,他们只能选择背井离乡。

原因四:东北地区优越的条件

东北地区在当时,无论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上都要优于山东地区,而且它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众多条件,但人口稀少,劳动力匮乏,这是移民首选的重要原因。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东北在当时是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土地多是富含肥力的黑土,宜于耕作,适合许多作物生长。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地理条件较其它地区离山东近,拥有许多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吸引大量移民前来谋生的重要因素。

东北三面山水环绕的地理位置是它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优势之处,它东面大海,有长白山脉延至辽东半岛,西北部接连大兴安岭,西边靠内蒙古大草原,南接燕山山脉,东北大平原横穿中间的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加之与山东地区隔海相望,来往方便快捷,两地距离近还拥有近似相同的气候特征。

1927年,东三省未垦可耕地,奉省查39县计1298万亩;吉林省查28县计3130万亩;黑龙江省查20县计7280.8万亩,共计17708.8万亩,看来,即便开禁已60余年,东北地区仍有大量未垦荒地。东北多是黑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农产品,且产量都非常可观,如“黄豆、高梁,其余小麦、大麦、旱稻、水稻、玉米、亚麻、糖以及各种杂粮,无所不产,无所不宜。除热带植物如香蕉、菠萝蜜、甘蔗、龙眼、荔枝等等外,凡中国南部所有者,东三省无所不有。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除了农副产品生产异常丰富外,土特产品也十分丰富,有名的如“东北三宝”、珍珠等,还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以及储藏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吸引山东移民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匮乏

清末民国年间,东北地区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各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山东地区人口众多,但生产条件差造成劳动力廉价,而东北地区人口匮乏,价格自然高于山东地区,这成为吸引山东人民的重要原因。

东北的地租与荒地的价格都比山东要便宜很多,这对于缺地少地的山东农民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肥沃的土地可以让亩产更高,粮食作物的收成比在山东地区时更多,价格也相对更低。

工商业迅速发展

伴随移民的到来,东北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东北的近代化进程也由此开始,在东北地区,许多城市陆续发展新兴产业,开设近代化工厂,发展工商业,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东北地区人口稀少,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山东廉价而且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满足了东北发展的需要。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于1888年在黑龙江创立漠河金矿,当时为了满足金矿的用工需求,实际负责人吉林省候补道台从山东招揽了大批流民来矿上做工。到俄国在东北地区修建中东、南满等铁路的时候,山东移民更是成为工人的主力,达20余万人。

近代东北的开发,吸引着山东移民的到来,他们弥补了东北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是山东隔海相望的地区,它的发展与变化吸引更多山东人民前往谋生。

原因五:政府鼓励

以前以山海关为界限,关内人民出关去往东北地区,是被清政府禁止的,但是到了1860年,面对俄国的步步蚕食,为了守住东北,清政府以开放吉林的舒兰平原为开端,东北正式开禁。

1861年,又开放了黑龙江的呼兰河平原;1875,今辽宁省东部地区也正式开放;1878年,政府又下令准许妇女出关;1880年,实施了许多对于移民的优惠政策:如满汉两族人民在东北享受同等待遇,放开荒地的耕种、开发权利,实行免税等鼓励政策;到了1904年时,东三省全面开禁。

地方政府政策。中央政府已经颁布了明令,鼓励移民来东北开发,东北的地方政府自然也实时出台了许多政策吸引移民。它们的内容较中央政府来说更加具体可行,给移民提供了更多切实的方便。

首先便是免税,这对于刚到东北,身无分文想要重新开始生活的山东移民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吸引。

其次是补贴,种地,离不开耕牛,对于买不起牛的移民,政府还出钱统一购买,对于移民的住房政府也给予补贴,规定每户移民可以盖两到三间房子,每一间政府都补贴八两银子。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东北的边疆问题开始凸显,中央政府实施了更为有效的方式吸引移民前去东北开荒,力度比晚清政府更大,移民的数量与规模也达到了顶峰时期。

1912年3月18日,中华民国刚刚成立,黄兴就发起成立了垦殖协会,宗旨是开发边土、增产兴业、筹备军晌、杜绝帝国主义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同时,中央政府从移民输送方面入手,减少甚至减免移民的交通费用,为移民东北地区提供方便。1925年4月14日由交通部颁布的《京奉、京绥铁路发售移民减价票规则》开始实施,到了1930年,铁路又对移民实行减免票价的政策。

东北当地有诸多铁路方便移民的出行,对于这些铁路的运营,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干预,减免了移民的乘车费用,为山东等地移民前往东北行方便。对来自直隶、山东两地出关垦荒的难民,给予免费运输。这对于遭受天灾人祸,无依无靠的难民来说,大大减轻了他们出关的负担。

移民到来后的安置

第一,将移民的安排工作作为考核官员的政绩之一,这样由官府出面,安置工作更好展开。

第二,在东北各地成立移民咨询处和难民收容所。对到达东北地方的移民进行难疑解答,对无处可去的难民,或者为他介绍工作,或者将他们暂时安置,并提供食宿。

第三,极尽所能给移民提供方便。对于移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计问题,他们会根据难民自身给予安排,了解他们有无特长,量才介绍,就算是去开荒种地,也规定要与当地人同工同酬,不能刻意压减。这种安排全面又具有成效,它充分尊重了移民自身的意见,优先从移民角度出发,为移民考虑。

原因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山东移民前往东北的交通方式无外乎两种,海路和陆路。海路交通主要是以烟台港为主,但先前的船只破烂,且有些是客货同运,一艘船运不了太多移民。而陆路交通就更加不便,在20世纪以前,选择陆路出行,便意味着要徒步到东北地区。

“安土重迁”的山东农民为何要“闯关东”?贫穷是主要原因

海路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渤海相望,烟台到大连的直线距离只要88.971海里,也就是164.774292公里,所以,发展海运可以大大节省半岛移民的出行时间,而且在没有铁路的前期,乘船是移民能够选择的唯一交通工具。随着沿海城市的发展,沿海港口的重新修葺海运大大缩短了山东东北两地的时间,前期更是成为输送移民的主力,为移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即使进入铁路的时代,海运仍旧是山东半岛地区人民选择往来两地的最佳出行方式。

铁路

山东到东北地区的铁路,首先是1897年沙俄修建的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到大连的南满支路,从此,东北的铁路交通网便铺设开来,到1930年时东北拥有当时中国铁路里程的一半,总计6000多公里。

境内形成以中东南满丁字型铁路路线为中心的,包括北宁、四洮、吉长、吉敦、洮昂、齐克、呼海铁路等,几乎涵盖东北所有城市,铁路运输网四通八达。与此同时,山东辖内的铁路线也得到发展,胶济铁路于1904年全线通车,它横贯山东省中部,东起青岛,西到济南,全线395.284公里。

综上

山东人民不是自发的离开故土,中国传统观念里,农民有地种,便不愿离乡背井。但在近代,天灾人祸无一不袭扰着山东地区,给当地农民带来沉重的苦难,他们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而东北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吸引山东移民的新天地。东北不仅先天条件优越,后天优势也十分明显。它与山东半岛地区仅一水之隔,往来十分方便快捷,即使是内地居民,在铁路通车后去往东北的交通也方便了许多。所以,交通的便利,是山东人民首选东北的重要条件。

除此之外,不论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对移民问题发布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帮助移民迁移东北,扎根东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