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曹操,胆子够大,敢“矫诏”;脸皮也够厚,竖起了“忠义”的大旗拉拢各方义士一起讨伐董卓。

事情太顺利了,一下子来了十七镇诸侯,声势浩大,当然也是各怀鬼胎,想借此混个功劳的多,真正出力的不多,后面发生的事情验证了这一点,具体内容下篇来聊。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曹操的官场生涯也如他的“矫诏”一样的顺利,很轻松的与袁绍一起灭了何进和宦官,虽说没有位居高位吧,也着实的出了名,成为朝野内外的名人,特别是刺杀董卓一事,更让他出名。

一切顺利,但我们也能看出一个规律,除去刚上任为洛阳北部尉出头做事之外,其他事情都是跟在别人后头。

诛灭何进和宦官,他在袁绍后面;刺杀董卓,他与大臣们商议好了,他是执行者,也等于是后面;“矫诏”当了领头人,但也只是为自己聚齐了人马,最终的“盟主”让给了袁绍,理由是“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表面上看,他这是以大局为重,让最有资格号令各方诸侯的袁绍当盟主,可实际上不是,伪造诏书的是他,聚拢诸侯的“檄文”也是他写的,最后的盟主也应该是他,就算是家族背景,他曹家也不差,曹操之所以不当这个盟主,是因他对局势多次分析之后的决定。

一、能力挽狂澜吗?

不能。

东汉灭亡之势,谁都难以阻止,别看他曹操被南阳何顒说成是“安天下者”。

曹操要想安天下,就要有自己的兵马,朝中的大将们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会听曹操的话?有些会听,有些不会听。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曹操想要安天下,就要得罪全天下豪强,并且要一步步的去瓦解和消灭他们。

从后来看,曹操有这个本事。

可是,有这个本事的前提是曹操拉起了队伍。

假如没有拉起队伍,事事靠圣旨,他就很难了,豪强好对付,可汉室宗亲可不好对付,杀一个会有一堆站出来反抗。

打来打去,东汉还是乱,最终还是要灭亡。

所以说,曹操有安天下的能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朝中大臣换三分之二、豪强全灭、汉室宗亲全服气,就这三项,曹操就做不到,换成谁也一样。

所以说,当时没有谁能从根本上解决东汉的事情,也不可能力挽狂澜。

不能,那就不如自己招兵买马了,所以曹操不想当那个盟主,当了盟主的他,就不能自己以各种理由招兵买马了。

二、还有下一个“董卓”吗?

有,假如讨伐董卓成功,十七镇诸侯其中就会有下一个“董卓”。

他们想成为董卓,杀的会是谁?讨伐董卓首功者,只有他最有影响了。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不管能不能成功,曹操都不能当盟主。

当不当盟主,都不影响他培养自己的势力。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以退为进吧。

不当盟主,不当出头鸟,反正都有功,首功即便不是他,他也会因刺杀董卓和首先提出联合讨董而立大功。

三、自由的空气

一旦讨伐董卓成功,当过盟主的曹操又要到朝廷去了。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到了朝廷,又要束手束脚了。

假如说桥玄、何顒、许劭评价曹操令其信心百倍的时候志在朝廷的话,当看到何进、董卓、群臣无能等事之后的曹操志就不在朝廷了,而在于自己建立一个政权,最差也是东汉朝廷由他说了算。

所以他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在外面招兵买马,这样才能跟强者掰手腕,才能在朝廷有绝对优势的话语权。

因此呢,盟主是不能干的,还是给袁绍吧。

既能给自己留后路,还能有好的名望。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要是讨伐董卓成功了,他也能有十足的理由不到朝廷。

后来怎么去了呢?他需要朝中的身份来壮大自己,所以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是不敢称帝,而是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要将他的政敌消灭之后,平稳过渡政权。

至于他的孩子,他管不了。

说在最后:

“枪打出头鸟”,这是《增广贤文》里的话,也是老辈儿人经常教育我们的话。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正确吗?

正确,更深一层去领会,那就是“盈满则亏,盛极而亡”了。

但是,这句话并不适用所有的事。

有些“出头鸟”还是可以做的,有些不行。

“出头鸟”能不能当,这要看实际情况,有些事必须要去显露,否则会被埋没。

曹操当过“出头鸟”吗?

当过。


进得那么猛,关键时刻,曹操为何又选择了退呢?

不当盟主,不代表他没有当“出头鸟”,他“矫诏”就是当了出头鸟。

只是他聪明,他用“盟主”的地位将“出头鸟”变成了袁绍。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了出头鸟,记得学会变通,让其他人替你挨揍。

(萌书生“笑叹三国”第16期)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