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李三:为父报仇,历尽艰险。人言可畏,最终竟自缢于谣言

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

康熙年间,河南府鹿邑县有一姓李的佃户。佃户家中有一儿一女,平日里租种地主的田地,日子虽然清贫但还算安稳。佃户为人耿直,不愿巴结逢迎地主。这一日地主到田间转悠,到了地头其他的佃户纷纷过来请安。只有李佃户依然在地里劳作,事后还对人说:“种他的田地,已经缴了租子,何必在如此低三下四!”地主为人阴险,听到佃户这么说十分恼怒,便派家丁趁佃户劳作的时候往其放在地头的水壶里投毒,佃户喝了有毒的水回到家中毒发后奄奄一息。

李父临死时,他的妻女围绕床前哭泣。他无奈的对女儿说:“你哭什么啊!你又不是儿子,我若有个儿子还能指望他长大成人为我复仇,却只有你这个小丫头片子,我只能沉冤莫雪了!”佃户的女儿名叫李三,当时才十几岁。李三听了父亲临终之言,伤痛愤恨,长大几岁之后,日夜寻思复仇。她常常带着刀躲在路边,想找机会行刺仇人。但是地主家大业大,出入都有家丁前呼后拥,她自知力量无法胜过,放弃了行刺想法。


烈女李三:为父报仇,历尽艰险。人言可畏,最终竟自缢于谣言

清朝在地边休息的老农


巾帼从不让须眉,素娥未必逊英雄。

长大后的李三一心为父报仇,她先是求助于衙门。于是先请人写了状词,到处找衙门告状。但是在各官府衙门间整整奔走三年,地方官竟然没一个愿意给她立案。显而易见,这些官员平时都没少拿地主的好处。李三心中怨闷:“这些家伙虽然是官员,却跟强盗也差不多了,只会要钱,怎么肯为小民申冤!”于是她决意要北上,进京告御状。

鹿邑和北京相距差不多有二千里,此时的李三已经二十岁了,单身女子单,徒步跋涉向北赶去。路上的旅店见她是单身女子,怕有什么问题,拒绝接受她住店。于是她就睡在草丛里。风餐露宿。吃尽了苦的李三终于到了北京,想去敲登闻鼓告御状。守鼓的官吏竟然不让她去申冤,还说这登闻鼓岂是随随便便就能敲的!李三又遍走刑部和都察院陈状词,没想到遭遇竟然和老家一样,根本得不到呈词立案。不是门口小吏阻拦,就是朝廷命官嫌事小,让她回去请办。

烈女李三:为父报仇,历尽艰险。人言可畏,最终竟自缢于谣言

古代女子形象


李三在京城颠沛流离了很久,总算打听到有一个官员,刚强正值,恰恰被新任命为鹿邑县令。于是李三又风餐露宿。赶回河南,趁着县令才上任,当街拦轿喊冤。她被衙役棍棒驱逐,却拼死也不离开。县令听她说了案情,感觉有点为难。一是受害者死去好几年了,只怕证据难找;二是也不知道这姑娘说的是真是假?李三哭着把自己父亲临终遗言,和自己这些年矢志复仇的经历说出来。县令为之动容,终于愿意接下状词。经过审理,抓捕了凶手,定罪结案。地主没等到正法,就死在了牢里,李父的仇总算是报了。

地主的家眷们恨透了李三,因为她复仇孝女之名大振,没法对她动手。就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她一个妙龄少女孤身上京,肯定不能保住贞洁。流言蜚语之中,唯有本地一个公子不信,钦佩李三的行事,托媒人向她求婚。李母和亲戚都劝她答应,她坚决不同意,说要奉养老母。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她办完后事,在族人亲戚和左邻右舍面前,当众说:“我痛心于父仇未报,将近十年受尽苦楚,终于报了大仇,可是名誉也被人污蔑毁掉了。我没有去死,是因为母亲还在,我又没有兄弟姐妹,只能忍辱为母亲养老送终。现在母亲去世,我再也没牵挂,是自证清白的时候了。”亲戚邻居都怕她想不开,纷纷劝慰她。没想到她当天晚上,便自缢而死。

烈女李三:为父报仇,历尽艰险。人言可畏,最终竟自缢于谣言

清朝底层人民


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已

结局稍有灵异:李三死后,地主的儿子还余恨未息,半夜跑来毁尸泄愤。地主儿子拿刀砍着李三的尸体,尸体忽然喷出鲜血,直接溅到土豪儿子口中。这儿子吓得倒地不起,被仆人扶回家,因此得病。不久便病入膏肓死去了,世人都认为是李三死后又复了一次仇。

烈女李三的故事很让人嗟叹,女主能够忍耐一切人所不堪的苦楚,面对一切让人绝望的黑暗,誓不放弃,矢志复仇,生死不惧,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却无法对质疑她失贞的谣言豁然处之,只能以死明志。人言猛于虎,而礼教规定的贞洁名誉,对女性来说又是多么沉重的枷锁啊。

烈女李三:为父报仇,历尽艰险。人言可畏,最终竟自缢于谣言

清朝孝女牌坊


这让我想起来太爷爷讲的故事,我们村之前有兄弟二人,哥哥年纪大弟弟一些。哥哥娶了妻子,带着弟弟一起生活。天有不测风云,哥哥年纪轻轻便得了紧病去世了。嫂子贞洁,情愿守寡,带着弟弟生活。邻居有长舌妇,常常造谣这寡妇与弟弟有染。听到传言的嫂子,受不了屈辱便上吊自杀了。弟弟料理嫂子的后事,便外出求学,一去不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