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錢就像熨斗,把一切都燙平了。我要是有錢,我也善良。”——《寄生蟲》

01 《寄生蟲》:“富養”VS“窮養”,到底誰靠譜?

作為今年吸睛最多的商業片,豆瓣評分8.7分的《寄生蟲》不僅獲得去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更是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堪稱是亞洲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影片講述了處於底層階級的金家人憑藉自己的“高明騙術”進入上層階級樸家做工,但在價值觀的反覆衝擊中,窮人和富人的衝突愈發凸顯,最終釀成了雙方家破人亡的悲劇故事。

但若只講述了貧富階級矛盾,這部電影還當不起“奧斯卡之主”的稱號。《寄生蟲》真正絕妙的,是將階級之下的兩個家庭刻畫的淋漓盡致,四個子女的性格和行為皆有成因,無一不能拿出來細細琢磨。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沒有“寒門出貴子”,也沒有“富家子弟出類拔萃”,窮苦的金家兒女詐騙造謠樣樣精通;富有的樸家兒女性格散漫難以琢磨。很明顯,現實並不像金母所感嘆的那樣:“要是有錢,一切都能心滿意足”。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不是經濟水平,那孩子的教育到底由什麼決定?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利蘭提出:“孩子日後能夠取得的成就,與兒時的物質環境並不成正比;但與父母的養育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也就是說,不論你是物質上“富養”還是物質上“窮養”,可能都不靠譜,最靠譜的,則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和養育行為。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而這個養育方式的背後,也有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即麥克利蘭教授的“成就需要理論”。

因此,本文將從麥克利蘭教授的“成就需要理論”入手,解讀家長的養育行為將如何影響孩子成就,幫助家長撥開“經濟壓力”的迷霧,尋找家庭教育的真諦。

02 什麼是“成就需要理論”?

1.“成就需要理論”的概念及由來

“成就需要”是麥克利蘭首先創造的名詞,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對做到最好、爭取成功、獲得優越感的需要。可以說,這是孩子獲得成就的必需內在因素。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成績需要理論”來自心理學家麥克利蘭與搭檔弗蘭茲在1960-2000年間做的一個大型跟蹤調查實驗。他們分別記錄了2000個孩子五歲時父母的教育模式,包括嚴厲、寬鬆、親近、疏遠等等;在40年後,再次找到這些孩子並評估他們所獲得的成就高低。

麥克利蘭得出的結論是,孩子能夠取得的成就與父母給予的細緻嚴格的教育和訓練成正相關;而且獲得高程度細緻教育的孩子比那些粗心大意、散漫的父母教育出的同齡人每年要多掙一萬美元。

“成就需要理論”否定了“階級宿命論”的觀點,將孩子可能取得的成就大幅度提升,也提示了每位家長:《寄生蟲》式的家庭教育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家長自己的行動。

2.“成就需要”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1.“成就需要”的缺乏,比財富的缺乏更可怕

從基宇進入樸家開始,金家人彷彿交了好運一樣,生活順遂,一家人都有了不錯的薪水。可是在前景光明時,金家父母似乎忘記了在艱難時做的種種計劃,反而帶著兒女吃喝玩樂、甚至在樸社長家中肆意聚餐。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明明自己也向往富有人家的生活,基宇想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娶了樸家大小姐而發家致富;明明要保留骨子裡的尊嚴和平等,金父想的不是勤懇工作規劃未來,而是得過且過。

金家兒女的思維與父母高度統一,而這種矛盾行為,首先是源於父母缺乏“成就需要”。他們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卻依然自得其樂,金爸爸還將此作為人生哲理教導兒子:

“最好的人生計劃,就是沒有計劃。沒有計劃的話,發生什麼都無所謂。”

“成就需要”高的人窮一時;缺乏“成就需要”的人窮一世。因為前者願意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爭取和奮鬥;而後者卻時刻等待著更糟的情況到來——不是說消極意識不好,而是隨之養成的“窮慣了”的思維方式,足以斷絕一切向上的可能。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有這樣思維的父母,又怎能教育出富有“成就需要”、迫切準備展現自我的孩子?

微博著名作家鴻雁回憶自己的兒時經歷時這樣寫道:

當我站在櫥窗前看著洋娃娃的時候,媽媽先是明確地打消了我想要的念頭:“這個咱們買不起。”然後又補上一句:“你也用不著這麼好的東西。”

我現在長大懂事了,卻依然時常會因為吃了頓大餐、給自己買了件好衣服而愧疚。想來可能是因為那時,母親不但拒絕了我買洋娃娃的需求,而且否決了我擁有“美好事物”的資格。

古今中外,寒門貴子、白手起家的例子比比皆是,卻鮮少有人能夠在沒有人給予“成就需要”的絕境之中闖出生機。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小組跟蹤調查了美國2000多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和大學生,結果發現那些畢業難、工作難、薪水低、失業率高的人,普遍都有相似的“得過且過”式教育。他們因此得出結論:物質生活貧困並不讓人註定貧困,而“成就需要”的缺乏卻讓人幾乎無法逃脫父輩的糟糕生活。

羅曼·羅蘭說:“充分激發孩童的動力,鼓勵他們儘自己所能去追求,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

2. “成就需要”,無法用財富彌補

影片中,上層階級樸家的巨大別墅十分顯明亮眼,而生活在此的兩個孩子多慧、多頌卻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靚麗。大女兒多慧熱衷於“與來做家教的男孩子們談戀愛”,本能地在這種禁忌關係中發洩被父母冷落的怨氣;小兒子多頌性格內斂古怪,因為受到了驚嚇、注意到了金家人的秘密而更加乖僻多變……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樸家的教育,顯然也是失敗的。儘管每天衣食無憂,兩個孩子卻並沒有培養出積極自信的性格,更不必提發展自己的“成就需要”了。究其原因,是樸家父母都沒有盡到激發孩子“成就需要”的責任。

被稱為“美國權利與財富象徵”的洛克菲勒家族有六條家訓,第一條就是:“我應該是富翁,我沒有權利當窮人。財富是神的賜予,我們只能去信任、接受並善用它,而不能置之不理。”

很難想象,一個有著如此可怕的“成就需要”的家族無法成功。事實也正是如此,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吹雨打的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經延續到第六代,家族的後代們沒有一個躲在房間裡飽食終日,而是積極地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投資大學、醫院,讓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

物質基礎可以成為實現“成就需要”的得力助手,卻從來不能代替“成就需要”的重要價值。

03 如何用“成就需要理論”指導家長的教育實踐行為?

影片中的基宇基婷,其實是具備過好生活的能力的:基宇考過四次大學,對複習方法和知識都有了不錯的理解;基婷更是聰敏過人,僅憑在網上學到的知識就使得樸家深信不疑她“藝術老師”的身份。那麼,到底是什麼阻擋了他們的幸福?

答案是家庭。

一個無法給予孩子“成就需要”、激勵孩子突破自我的家庭,使兩個孩子的優點只用來詐騙、偽造和謀害他人,這是多麼可悲的遺憾。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因此要踐行“成就需要理論”,僅憑孩子無法做到,必須要家長與孩子一同努力、首先使得家庭氛圍轉變,孩子的成就才不是紙上談兵。

1.激發孩子內在動力,創造“成就需要”

日本著名育兒專家山崎房一,曾談到過一個從沒有被媽媽誇過、在媽媽喋喋不休的斥責和命令中長大的女孩。當女孩有了孩子後,對山崎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曾下定決心,不走媽媽的老路。因為在她斥責下長大的我,只是盲目聽從著身邊人的命令,卻喪失了自己的主觀力量。但是生下孩子後,我發現自己和自己討厭的那個媽媽一模一樣。強硬的媽媽養育了性格柔弱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最終又成了強硬的媽媽……我真想割斷這種惡性循環。”

也許女孩的媽媽本意是好的,但是她過於強調自己給孩子設立的“成就需要”,而忘記了挖掘孩子內心想要實現自我的強烈願望。這種外界強加的“成就需要”,反而成了阻礙孩子前進的一座大山,甚至影響了下一代孩子的教育。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因此,家長要做的是一件絕不簡單的事。不但要給予孩子一個“成就需要”,還要保證這個需要真的被孩子認同、成為了孩子內在驅動力的一部分。

山崎房一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一書寫道:“喋喋不休的媽媽,不但耗盡了自己的力氣,更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那麼在孩子長大之後,就養成了聽人命令、看眼顏色的行事習慣——相反,發自內心地尋找孩子的優點,放大他靠努力得來的成就,就會使孩子成為一個自信、自立的人。”

2.激發孩子內在動力,不但要鼓勵,還要“誘導”。

《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教授,在得到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中強調:“孩子的大腦潛能之大,超出任何父母的想象。而父母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敢陪著孩子想、敢陪著孩子做,引導孩子不斷挑戰自我極限。”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母嬰幫”社群中一位媽媽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模式,獲得十幾萬點贊和轉發。她寫了一件小事: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經常與他玩一個“假如”遊戲。孩子回家說:“幼兒園某某小朋友今天大哭大鬧,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很頭疼。”

我就會問他:“是嗎?那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辦呢?”

兒子很有興致地想著,回答:“我會和他好好說,讓他不要哭,安慰他。”

在我們的“假如”遊戲中,兒子做過老師、消防員、宇航員、科學家、清潔工等等,他只當這是個遊戲,可是這種活躍的思考方式已經留在了他的思維中,幫助他打開了無限可能——他知道,“成為一個出色的大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他一定能做到的事。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這位媽媽將“激發內在動力”完美地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成就需要”,自然也將會更加積極主動、未來可期。

正如大文豪高爾基所說:“只有心中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與使命感的人,才能在任何時刻都積極地沉浸在生活中,並最終實現自己的意志。”


3.家長以身作則,促使“成就需要”轉化為“真實成就”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提到過一個觀點:

“父母要讓孩子做什麼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到。別看孩子小,他們對大人的情緒和態度是最為敏感的。父母滿不在乎地對待工作和生活,卻要求孩子奮進向上,只能讓孩子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慣。”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光創造“成就需要”還不夠,只有“成就需要”轉化為成就,才算是孩子的真正成功。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養成的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習慣,也必須要從父母那裡習得。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陳禾在《教養智能》一書中,無不感慨地分享自己的育兒歷程:“為了教好自己孩子數語英,我重學了數學課本、詞彙量達到了雅思滿分水平、各項體育活動都有涉及,也有了幾千首的古文積累。”

而在她的悉心教導和榜樣作用之下,孩子耳濡目染,執行力極強,六歲半時數學到了三年級程度,英語大概四千多的詞彙量、中文六千字的詞彙量,能自主查閱字典,會寫字,也熱愛學習和思考。

麥克利蘭在研究中特地強調“嚴格的教育方式和培養”是有其理由的。這種嚴格,不單是家長對孩子嚴苛要求,更是家長對自己的嚴格自律和踐行。這是一場家長和孩子要共同走過的漫長旅程,家長能做到平靜對待、滿懷鬥志,則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定能實現。

04 結語

《寄生蟲》的結尾,多頌和多慧受了驚嚇、失去了爸爸,本就缺乏“成就需要”的他們將更加迷茫,在碩大的別墅中守著自己的財富碌碌終身;在衝突中腦部受損的基宇,只能在腦海中想象“要努力工作、買下那棟大房子”的計劃,做著無法成真的白日夢。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不同,失敗的家庭教育卻總是相似。《寄生蟲》式家庭的“哀莫大於心窮”展現給觀眾的不僅是悲劇,而是必須改變的警醒。

活用“成就需要理論”,在孩子心中種下“成就需要”的種子,引導孩子呵護它、澆灌它,最終與孩子一起,將“成就需要”轉變為觸手可及的輝煌成就。在家長的精心引導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打破“窮富”的桎梏,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寄生蟲》:哀莫大於“心窮”,養育孩子需瞭解“成就需要理論”

兒童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在漫長的點滴中日積月累的互動、影響所形成的質變。當這個過程出現停滯和迂迴時,不要將原因一味歸結於自己無法改變的外界環境,更不需要將此當做旅程失敗的終結。向內挖掘孩子和自我的內心,找到養育孩子最初的那點點悸動和嚮往的火光,再以此點亮孩子的內心,或許才是教育的終極意義。

“哀莫大於心窮,善莫大於心達”。只要內心充盈深刻,再平凡的家庭,亦能使孩子的未來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