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综合考点汇编「十七」

1、(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3、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4、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5、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6、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7、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8、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9、《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10、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11、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2、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3、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4、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15、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16、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17、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展开)。


18、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21、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22、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3、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4、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5、《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6、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27、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2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29、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