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一心向道的僧人們

穿過雲煙、趟過流水

走入一座座名山大川、幽蘭勝境

或朝禮聖蹟、或參訪名師

或自我修持、或教化四方

在這雲水生涯裡

僧因山水而圓融

山水也因僧而禪韻悠然

本期聖地巡禮,讓我們跟隨

高僧大德一同遊歷

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

峨眉山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峨眉山位於我國四川省樂山市內

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

有人說這山

雲鬘凝翠,鬒黛遙妝

有如額上的眉黛

有人說這山兩山相對

正如人額頭上的一對眉毛

也有人說這峨眉

古音念做阿彌(ami)

峨眉山因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而著稱

峨眉山也名大光明山

它與佛陀的智慧緊緊聯繫在一起

沒有光,大千世界只能沉於漫漫長夜

沒有光,目之所及漆黑一片

普賢菩薩道場的緣起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華嚴經》中關於普賢菩薩的住處有記載,自佛教東漢傳入中國後,峨眉山也隨之迎來了佛教。據說,有一名隱士名蒲公,他心地善良,寬仁厚道,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池中有魚鉤不釣,籠中有鳥常放生。

有一次他上山採藥,中途見到一隻野鹿,蒲公見這鹿與平日所見不大相同,鹿腳下的腳印宛如一朵綻放的蓮花,蒲公於是緊追不捨想一探究竟,怎知追到山頂鹿突然不見了蹤影,正在蒲公雙目四處尋望之時,突然看見此生從未見過的景象:天邊的奇光,燦爛炫目無比。

蒲公哪裡見過這樣的異像,特意向當時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法師請教。寶掌法師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此後蒲公便皈依在峨眉山建寺供佛,於是峨眉山發展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普賢菩薩示現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並非每個人都能輕易看見普賢菩薩,峨眉山稱為“大光明山”,這也意味著諸佛的大光明藏。這個大光明寶藏並非輕易可見,這要自己積累了廣大資糧,用心眼、智慧眼才可以看到。

相傳,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看見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在路旁啼哭,於心不忍,於是將孩子帶回寺院撫養,因為是路邊撿來的,於是取名拾得。

春去秋來寒暑交迭,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拾得已長大。由他負責寺中香燈及齋堂事務,一天他見齋堂無人,竟擅自登上大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吃東西,還語出傲慢,嘲諷聖像不過就是個小小的果位。

好巧不巧這一幕剛好被寺裡的法師看見了,斥責拾得竟然對聖像不恭敬,“以後也不用你負責齋堂供佛了,廚房幫忙,幹些體力活,悔過吧!”正因為在廚房工作的因緣,與寒山成了莫逆之交。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國清寺廚房裡的食物常遭烏鴉偷啄食,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很是生氣,跑到伽藍殿,對著伽藍菩薩就是一頓罵:“說你是護法,一點都不稱職,連廚房的食物你都看不住!”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手邊的木棍鞭打了幾下伽藍菩薩。

誰知當晚,寺裡僧人都夢見伽藍菩薩說“拾得打我”,第二天清晨,眾人醒來後議論紛紛,跑到伽藍殿一看,伽藍菩薩聖像身上果真有多處杖痕,眾人皆認為拾得不簡單。

後臺一刺史巧遇豐幹禪師,問道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答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快去禮拜吧!”哪料寒山、拾得兩位早有耳聞,兩人就連袂笑傲而去,從此不知所蹤!眾人恍然大悟:原來寒山、拾得皆是菩薩示現!

感召高僧 結殊勝法緣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普賢菩薩又稱遍吉祥菩薩,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就是行願,也就是說將願望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去實踐,普賢菩薩照著佛法所示菩提道、菩薩行來實踐。自古通往蜀地的道路艱險阻塞,也未曾阻擋高僧大德來此結緣。

提及峨眉山不得不提慧持法師,慧持法師為廬山慧遠的弟弟、高僧道安的弟子。慧持法師淡泊恬靜,少年聰慧能通經史,別人十天內才能接受的知識,他一日便能掌握,18歲時與哥哥慧遠一同依止道安法師,後兩人在廬山修行。身赴蜀地弘法,一直是慧持的夢想,遂辭別慧遠一心赴四川弘法,哥哥問道“世人皆喜歡聚,唯獨你愛離別,蜀地此去艱難,你一定要去嗎?”

慧持法師目光深邃堅定地說:若是滯情愛聚之人就不應該出家,現在我們既已割捨己欲而求道,就應以西方極樂國為期!於是兩兄弟分手道別,慧持法師在峨眉山一呆便是12年,建寺弘法,為了弘揚佛教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瞭解一下,大光明山上遍吉祥

虛雲老和尚一生遊歷無數,多次朝禮峨眉山。虛雲老和尚於煙雨霧靄中獨行,身心無所累,時而於松濤水澗的清脆聲中聆聽,時而於秀樹奇峰中徜徉……他在峨眉山留下了多篇詩偈:

七十峰高隱翠微 暗雲疑雨任翻飛

雪消曉嶂開天色 撥盡胸中是與非

峨眉山上景色的紛繁變化,全都被轉為了法身的顯現。無一處不是道,無一物不是法,都成了虛雲老和尚妙道參禪悟道的入處。

與大家一同瞭解了普賢菩薩的道場——大光明山峨眉山。希望我們珍惜人身難得,在學佛的道路上沉穩、踏實,照著佛法所示菩提道、菩薩行,一步一個腳印去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