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陈良昱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皇帝活下来的众多儿子们当中的次子,也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唯一的儿子。因此,胤礽是康熙的唯一“嫡子”并在刚满周岁的的时候就被康熙以“嫡长子”的身份册封为太子。同时也是大清国唯一的公开册立的太子,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当中的最后一位太子。

自太子胤礽最终彻底被废之后,一直到大清朝被推翻,近两百年中就再没有公开册立太子,雍正朝起皇位传承改为“秘密立储,遗诏传位”。赢礽这位“末代太子”的经历和遭遇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制度。

爱新觉罗·胤礽在康熙十四年刚满周岁就被立为太子,直到康熙五十一年二次被废并被圈禁,总共当了三十八年的太子,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相对于康熙的诸多皇子来讲,胤礽起手就拿了一副绝对的“好牌”,但从结果来看,胤礽肯定是把这副好牌给打的稀巴烂。那么他手里究竟拿了一副什么样的好牌,又怎么打的稀巴烂的呢?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太子胤礽被描述的十分不堪。不仅无能而且贪婪腐败,结党营私,甚至与“母妃”郑春华“乱伦私通”。这样的太子,无论手里有什么样的好牌,都必然会被他打的稀巴烂。电视剧当中的太子胤礽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咎由自取”,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何况这位太子胤礽本身就是一个“臭鸡蛋”。

但是,历史上的赢礽似乎并没有电视剧当中那么“不堪”。至少,这位太子并不是一个“无能昏聩”的储君,并却也并没有和“母妃”乱伦偷情的历史事实。胤礽手里的好牌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毫无疑问,胤礽作为一个太子,是有他的独特的优势的,这个优势大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份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胤礽是康熙的皇子们当中唯一的“嫡子”,在皇位继承人的继承顺位当中排名第一是无法憾动的,除非胤礽自己砸了这个身份或者康熙废掉他这个身份。但是如果他自己不胡来,康熙也是没有理由废了他的这个“天然的身份”。

第二,地位上的“至高无上”,早早的被册立为太子的胤礽,从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和其他皇子本质不同的地位,他是“储君”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从道理上讲胤礽和康熙应该是一体的,其他的皇子是康熙的儿子也是康熙的臣子,同时在太子胤礽面前也是要“俯首称臣”的。太子胤礽仅仅是康熙的“儿臣”,在其他皇子面前,他是“君”,只不过暂时是“储君”。

第三,自身能力的不俗,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并不是一个什么“扶不起的阿斗”,这位太子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极其有针对性的,那就是以“如何当好一名好皇帝”为核心的教育,电视剧当中太子的师傅是王掞,但在历史上太子胤礽的老师有三四个,其中就有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受到良好教育的胤礽,从开始帮着他的父皇属理朝政的时候起,就经常的得到康熙的赞赏,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和事例证明太子胤礽的“无能昏聩”和“荒淫腐败”。

第四,太子胤礽有着极其强硬的后台,他的后台就是他的父皇康熙和他的姥爷索额图。康熙对他的这个唯一的嫡子是非常宠爱的,这种宠爱是要优于其他皇子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宠爱,甚至是“疼爱”。

康熙对自己的诸多皇子都非常喜爱,包括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但是这种喜爱更多的是赞赏,对皇子们变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赞赏,比如大阿哥胤褆能打仗,三阿哥胤祉爱读书编书,八阿哥胤禩仁和宽厚,文武兼备,十三阿哥的“有情有义”等,但是这种喜爱当中,“情”的成分非常小。这是和对太子的爱有着本质的不同。

康熙朝两大辅相之一的“国丈”索尔图跟随康熙几十年,党羽遍布朝野,索相的实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有号称“三只眼”的索相的支持和辅助,太子胤礽的底气还是很足的。

不仅如此,太子胤礽最初的团队当中还有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支持和辅助。这位太子的手里几乎没什么糟糕牌,几乎清一色的*好牌。

但是,貌似一副好牌最终还是被胤礽打烂了,打烂的后果非常的严重这种后果并非仅仅针对胤礽,事实上 ,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的太子(身为太子没能登基)的下场都是很惨,比如唐初太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就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杀死。

太子胤礽的这副牌究竟是怎么打烂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太子胤礽动了“提前登基”的心思,并且这个心思被他的对手利用,同时胤礽的这个心思严重的威胁到了康熙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谁也不能威胁皇权的稳固”。

导致胤礽最终把牌打烂的第一个因素,恰好是他手里的一张好牌。他刚满周岁就被册立为太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身份极其特殊的环境当中,又长时间受到康熙的“宠爱”,因此胤礽就天然的成为了其他皇子的对立面,而胤礽对他的“弟弟们”并不太友善,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其他皇子们的态度上难免会“趾高气昂”,甚至是“随意斥责” ,他把自己的逐渐的放到了诸皇子的对立面上,甚至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也慢慢的和他疏远。

第二,他的父皇康熙八岁登基,在皇帝位上一干就是六十年,导致太子的心态会慢慢发生变化,在辅政甚至是代康熙属理朝政的过程中,和康熙b染的会发生一些认识上和手段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会让胤礽对自己地位的尴尬和不满逐步加剧,对他的父皇的反感会逐步增大,并且会在某些事件当中表现出来。

例如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生病了,皇子们纷纷前去请安,其他皇子都表现出关切和伤心,但是太子胤礽却表现的很冷漠。胤礽的这种态度,让康熙非常的不满和伤心,这个心结康熙一直记恨了一辈子。

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在热河行宫,康熙的十八阿哥病重,康熙十分焦急,但太子胤礽依然是非常的冷淡和冷漠。康熙对此甚至表现出的是“气急败坏”甚至“捶胸顿足”的斥责太子胤礽。这也是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引发因素”。

第三,太子胤礽的后台索额图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试图在康熙御驾亲征期间搞小动作,试图造成康熙客死他乡,胤礽提前登基的局面,这个过程中尽管胤礽并未主动参与,但是他的默许和默认让挫败索额图的不轨企图,对索额图进行严厉处置的同时,开始对这位太子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当康熙和太子之间的信任产生危机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蜜月期就算是结束了。

第三,康熙对太子的防备,导致康熙开始限制太子的权力,在这个背景下,康熙开始让其他的皇子“出来办差”,其目的就是要削弱和分化太子的权力,同时也开始利用其他皇子制约和监视太子的行为。康熙的这个举措,其实是开启了“九子夺嫡”的局面,被削弱了权力,降低了地位的太子,引起了诸皇子“觊觎”的念头,而诸皇子手中的权力也成了皇子们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罗党羽结党夺嫡的基础。太子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九子夺嫡”了。

康熙生生的把太子手里的“王炸”给拆了。拆掉“王炸”的根本原因是康熙害怕太子手里的“王炸”会炸到自己。康熙的这一手不仅仅是针对太子,只要是他觉得有可能拿到“王炸”的皇子都必须给予坚决的“无情打击”。

八阿哥胤禩得到了大多数文武官员甚至是上书房大臣支持被推举为“新太子”的时候,康熙不但食言,而且严肃的打击了八阿哥,把他的爵位都给夺了。

第四,明知自己手中的牌已经不再有优势的时候,胤礽的选择性错误让他彻底的“万劫不复”。

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上还是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当中,其实质都是康熙对太子的一次严厉的教训,这种教训尽管显得比较残酷,但康熙自认为还是可以控制局面的。太子年底被废,第二年春天就复立,连半年都不到。

但是,太子的第二次被废,就几乎是他自胡来了。被第一次废黜吓出了毛病的不仅仅是太子本人,还有太子一党的很多官员。太子对他手下跟随他打算“一荣俱荣”的铁杆们,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底线原则,导致生怕太子再次被废的太子一党非常的不安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行动准则。

早已没有了“提前登基”的资本的太子,如果再有“提前登基”的念头,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人,某教授(正的)无论是出身,地位,社会声望都是“志满意得”,但他就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最可悲的是他发出的那一声感慨:一手好牌怎么就打成这个样子!


步武堂


太子胤礽,最得力的底牌老四胤禛、十三哥胤祥、肖国兴等人。这些人可以说为太子马首是瞻,最起码一开始都全心全意的为太子办事。这些牌用好了,那朝中八爷党根本不是对手。退1万步来讲,这些人是也一个人就能收拾了,太子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个明君形象,拉拢好四爷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王炸级别的好牌,却被太子一张张打废了。这些好牌任何一张给老八,老八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在老四和老十三去办差的时候,作为太子本该大力的肯定老四的作为,但是太子却站在了其他大臣甚至老八老九的角度,说四弟做事可能太过操切。就连康熙看不过去环顾左右而言:天津的萨其马如何如何。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二这样做,老四没感觉吗?一来二去肯定也会有些寒心。于是燕珍请来了邬思道。那到底有什么意图?太子还是没有反应。以至于后来老师办事有些不那么向着太子的意思。第一次太子被废虽说老四老十三继续保举了太子。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们的本意了。就连此时十三阿哥都劝说老四争这个太子。可见太子是不会用人,愣是把这俩一文一武的得力干将给推出了自己的阵营。

最大的底牌嫡出的身份,就是这个身份,康熙老爷子亲自抚养成人。为何说这是最大的底牌呢?在封建社会中嫡出要比庶出自然高那么一个等级。这是社会上公认的事实,由于太子生母赫舍里皇后早亡。康熙对待这个唯一的嫡出儿子的感情,那自然是别的阿哥所不能比的。

至于胤礽嫡出的身份,也在一次次做的那些出格的事,逐渐寒了康熙老爷子的心。让这个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康熙都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言外之意那是失望透顶。这也是太子第二次被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有监国的身份,可以发太子手谕。可不要小瞧了太子手谕。这个手谕仅次于皇上的手谕潮中所有的文武大臣见到此手谕,只要不违背大是大非,那就得一概照章执行。否则就是谋逆的大罪。这个利用的好,拉拢的人什么建个组织阵营,那都不是什么难事。

这张王牌在太子手中太子是怎么使用的呢?买官卖官。还国库欠款用了一下,惊的康熙说不出话来。太子复立之时一下子罢了,那么多支持老八的文武百官甚至连马奇一并报复。这样实在不是一个太子该有的度量。国家机制一直在高速运转,你太子却拿这个公报私仇。老四胤禛当时就告病辞职,把太子师傅王掞都气的不轻。这样乱用的权利那就离失去也是不远了。


小贤历史解说


胤礽由皇父康熙一手带大,耳提面命,时时勤导,时皇帝对太子的下血本教育颇让诸臣惊叹。

其一,胤礽的聪明绝顶,又肯不要命的读书,因而他的成绩很好,四书五经,政书通鉴等古代传统教材统统不在话下。故例行在众大臣之前讲书让康熙狠狠骄傲了一把。 也许鲜有人知,他不仅本国知识不在话下,甚至还追随乃父景仰起了外国文化。康熙喜爱西方科学文化,故他也愿意将此教授给自己最重视的儿子。

其二,年轻时的他谦和懂礼,为年老诸师父看座、赐食,尽管学习很好却仍很谦逊地表达自己还不够精深,让卑下惯了的诸师父“不胜惶悚”,受宠若惊。


其三,文武双全,自不用多说。时人对他的字的评价最高。大概他的字体有康熙的影子,也不乏他自己的风格。

其四,彰显大国储君风采。笼络汉族文人 也是康熙授意。太子与江南名士的交结同样给他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与外国传教士的交往更是彰显泱泱大国储君的风华绝代。


其五,不俗的政绩。数次监国多少减轻了康熙帝的负担与后顾之忧。保成的负面评价数不胜数,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罪名都能安在他身上。但事后他爹却又努力为其开脱,二立太子诏上的太子居然又成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但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却是不可否认。

我觉得看待任何人物都应持正反两面去评,保成绝不是某些狗血影视小说里那么懦弱不堪,若如此他怎么可能稳居储位将近40年?除非在位的皇帝是无道昏君。


尕蛋读史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比起其他皇子来,胤礽的确有一把好牌。 一是血统高贵。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原配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出身于世勋家族,她的先祖是开国功臣,祖父是辅政大臣索尼,哥哥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二是年幼被立。胤礽出生即失去了生母赫舍里皇后,康熙面对难产而死的赫舍里皇后,心里悲痛不已,又想到他和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承祜,于是在承祜忌辰,把才1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三是深得宠爱。由于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康熙对他极为怜爱,没有把他交给别的嫔妃抚养,而是亲历亲为。一边日理万机操劳国事,一边还对胤礽细心养育,悉心培养。


作为康熙帝期盼的继承人,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期望,自幼聪慧好学,精通文韬武略,五岁就跟着父皇去狩猎,能连发五箭全中。年纪大点,康熙就让胤礽学着处理政务,他也最得很不错,被父王夸有着不俗的治国才能。最后,康熙帝几次御驾亲征都是命皇太子监国,可以见得对他的信任,但是常年的养尊处优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胤礽的人格分裂,不在贤德。因为皇太子的身份特殊可又备受皇帝宠爱,导致他和其他兄弟关系疏远。尤其是十八阿哥幼年病逝,康熙帝心情低落,太子却表现得毫不在意,让人心寒。在康熙47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并且囚禁在咸安宫。第二年被释放,康熙决定复立太子,可是胤礽却不知悔改,还连通大臣要趁着康熙病重提前继位。1724年,胤礽在被囚禁在咸阳宫中病逝,享年51岁。


其实从时间上来说,胤礽做皇太子时间也是比较长,但凡是个人,都很难熬。明明是太子,眼看都要当皇帝,可是,康熙一直不传位。这让太子胤礽有些熬不住,说白了太急了。 还有一个就是当康熙要下令追讨欠款之时,太子胤礽比较急,因为他欠的比较多,虽说由老四胤禛负责。可是,老四胤禛做事比较认真,国库欠款还要在十日之内交齐,不归还者,要进行抄家。这让太子更急,最终导致卖官还国库欠款,让康熙知道后十分失望。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做了出阁之事,让康熙更加失望。其实,这件事也是被人利用的,最终此女子也没有捞到好下场。


其实,最终害了他的,还是大臣索额图,皇帝后期对他并不怎么信任,这个大臣也心怀不轨,极力促进太子登基,在这个大臣的鼓动下,太子的越权行为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后来,这位太子引起了众怒,他的兄弟们像皇帝揭发了许多罪行,看了这些罪状,皇帝大怒,下令废掉了太子,并且幽禁起来。索额图和杨起隆勾结,甚至密谋刺杀康熙,他的目的是太子胤礽登基,自己可以掌控朝政,家族继续荣耀,很可惜这个太子不争气,康熙皇帝也看穿了他们的阴谋。

就这样,胤礽因自己的嚣张跋扈逐渐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又接连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皇位,他错就错在后期行事作风太过高调不得人心,才落得如此下场,这一手好牌,浪费的的确可惜!


大老二爷


比起其他皇子来,胤礽的确有一把好牌。

一是血统高贵。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原配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出身于世勋家族,她的先祖是开国功臣,祖父是辅政大臣索尼,哥哥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二是年幼被立。胤礽出生即失去了生母赫舍里皇后,康熙面对难产而死的赫舍里皇后,心里悲痛不已,又想到他和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承祜,于是在承祜忌辰,把才1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三是深得宠爱。由于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康熙对他极为怜爱,没有把他交给别的嫔妃抚养,而是亲历亲为。一边日理万机操劳国事,一边还对胤礽细心养育,悉心培养。

(胤礽剧照)

胤礽在康熙的指点和培养下,最终成为一名众人赞不绝口,康熙也深以为傲的储君,那么他的优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学有所成。

在对胤礽的教育上,康熙是一毫也不马虎,他先后为胤礽挑选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等名师大儒为他讲学授课。

胤礽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他勤学好读,在年少时便能对康熙所考倒背如流,并对所学内容有独道见解,因此深得老师夸赞。

帝师汤斌在《汤子遗书》中评价: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

除读书外,胤礽骑射也极为精湛。

《清实录》中就曾记载:“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

聪慧再加上刻苦,胤礽最终成为文武皆备的人才。不光精通满汉蒙文,还在书法字画和骑射上成绩斐然。

(康熙剧照)

其二,善理政务。

康熙亲自做胤礽的治国导师,亦是淳淳教诲。

待胤礽治国的理论知识充裕之后,又将他带在身边,巡游民间,使他“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好让他在以后决策判断的时候有所参考。

康熙亲征噶尔丹在外有10月余不在京师,便放心让胤礽监国,代理军政事务。

据《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中记载:“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可见,对胤礽多么放心。

其三,恭敬孝顺。

胤礽由于从小就得康熙亲自抚养,因此和康熙极为亲近,父子之情也非常深厚。

康熙每次出巡或征战,胤礽对他都颇为挂念,勤以书信问候。

据《清实录》记载:“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今自三月二十一日,奏章近二十日未畿回示,臣心寝食不宁。”

如此书信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颇多,无不彰显了胤礽为臣为子的恭顺孝顺。

因此,优秀的胤礽,不光成为康熙的骄傲,还得到朝臣的夸赞。就连外国使臣也给他很高的评价,甚至断定他将成为继康熙之后又一伟大的皇帝。

(九子夺嫡)

那么,胤礽又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一、党羽众多。

胤礽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黜太子之位,做了33年太子。

由于胤礽是明立太子,因此朝臣们都知道他将来早晚都要做皇帝,所以很多大臣为了图个锦绣前程,纷纷依附于胤礽。再加上后来康熙又让胤礽监国,代掌国政,于是擅长投机的大臣们,更是趋之若鹜。这样一来,胤礽的势力非常强大。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虽说以胤礽为傲,但当皇权受到威胁时,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僭越礼制。

胤礽是诸皇子中最为受宠的一个。

早在康熙十八年,京师发生地震,朝臣认为是宫中大兴土木引发天怒,所以上奏请求停止正在建设的宫殿。康熙同意将其他宫殿的修建停止,唯独东宫建设继续进行。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命大臣逢节日,必须对胤礽行二跪六叩拜大礼,同时下旨,要求对太子名讳要避讳。

康熙对胤礽的特殊对待,让胤礽渐渐养成了不可一世,傲慢无礼的性格。

康熙是位主张节俭的皇帝,出巡住的行宫亦很简陋,但胤礽却挑三拣四,对所住常常报怨不止。

除此外,胤礽铺张奢侈,宫中例行俭省,就连康熙也把用度缩了又缩,但胤礽却挥霍如故,每月所用都超过康熙。

另外,胤礽违礼僭制,常常将本该是皇帝才能享用的东西据为己用,因此康熙对他的不满日益增多。

(索额图剧照)

三、被众孤立。

胤礽由于从小身份就是太子,其他皇子对他心里充满了妒忌和不满。虽说皇太子之位只有一个,也应该是大家公平竞争才是,现在由于胤礽的原因,导致大家都没有机会搏一搏,换谁能高兴呢?

所以,皇子们对胤礽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只要胤礽说了不恰当的话或者有不合适的行为,他们立刻就向康熙报告,并极力丑化和诬陷胤礽。

四、皇子分权。

康熙不光只精心栽培皇太子胤礽,对皇子们的教育也非常上心。所以,皇子们从小都受到极好的教育,长大后,还得到了很多政务实践,在政事上有着很强的处理能力。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成年皇子们进行了册封,同时将内务府和中央六部的职务,分别交给成年皇子们。

康熙的本意,是希望这些成年皇子能成为胤礽的辅佐大臣。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分解了胤礽的权力。

众皇子手握权力后,并不满足于做个忠心的大臣。他们结党营私,暗中与胤礽作对,并常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不是。

这样一来,胤礽就感觉受到了威胁,只好求助于舅舅索额图。于是康熙大怒,将索额图拘禁饿死。

被剪除了势力的胤礽愈发不安,唯恐太子之位不保。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围场打猎时,他最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重病。当时,胤礽不仅毫无关心之意,反而还在夜间鬼鬼祟祟,靠近康熙行宫帐外偷窥。

在皇子们的推波助澜下,本就矛盾重重的康熙和胤礽,终于父子反目,导致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最终遭到废黜。

虽然后来康熙为了平息九子夺嫡之乱,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可是破镜怎能重圆,胤礽担心再次被废,于是结党逼宫,最终让愤怒的康熙再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实录》《汤子遗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其实也曾经为子女操碎了心,因为晚年时期的康熙亲眼目睹了儿子们为了争夺储位而自相残杀,于是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九子夺嫡这一幕。实际上之所以会引发九子夺嫡,主要是因为康熙皇帝将自己所看重的太子胤礽废掉了,这个决定让康熙十分心痛,也让所有的臣子侧目。后世每次读到这一段历史时也会感叹,胤礽为什么会将一手好牌给打得稀烂呢?

1、 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胤礽不懂珍惜

可以说胤礽在出生时就拿到了一手好牌,他没有费一丝一毫的力气就被康熙皇帝确立为太子人选。当然胤礽有这样的好运气还是因为他的生母,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伉俪情深,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但是在生胤礽的时候因为难产而离世,这让康熙十分悲痛,他就将这份遗憾寄托在胤礽身上。康熙皇帝的嫡长子早已夭折,所以康熙得到这位皇子之后就将他封为太子。就这样胤礽从出生开始身份地位就与其他皇子不同,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确实让胤礽志得意满,但是也因此让胤礽不懂得珍惜。

2、 从小就是太子的胤礽早已和其他兄弟结仇

皇室之间的亲缘关系其实很浅薄,这就是皇室家族的真相,也是每一位皇子出生后会认清的现实。虽然皇子之间确实有血缘关系,但同是皇帝的儿子,有的人天生就注定会继位,而有的皇子明明有才能却要屈于臣子之位。所以在胤礽渐渐长大之后,虽然康熙的其他皇子们都对胤礽毕恭毕敬,但是心中对胤礽的嫉妒和怨气可想而知,都巴不得有一天胤礽倒下,这样其他皇子才有登基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胤礽来说,他即便认识到这一点,也并不具备争打压其他皇子的手段,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康熙皇帝宠爱的儿子,所以胤礽根本就不懂其他人心里的盘算和险恶用心。

3、 毫无心机的胤礽做出错误的决定

正是因为胤礽没有太多政治智慧,也不了解政治计谋,所以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怂恿。当时胤礽一直被嘲笑,因为他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能当皇帝,胤礽也因为这些嘲笑声更加急迫,即便被废掉一次胤礽还是没能认识到这一点,他的急迫就是在康熙的心口上划刀子。后来康熙皇帝生病了,胤礽急不可耐的要逼康熙退位,胤礽这个决定让康熙彻底心寒,于是下令二废太子,自此胤礽也就再无翻身的可能了。


历史小地主


要说太子胤礽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还真是没有说错,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胤礽的一手好牌

1、有先机

胤礽本身就是太子,是大清国的储君,是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九子夺嫡”其实就是夺的胤礽的位置,这个位置在胤礽出生后不久就是他的,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面坐了有三十多年了,根本不需要和别人去抢夺,这是他的先天优势。

2、有后台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和康熙结婚的时候,康熙还没有亲政,两个人一起度过了康熙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此康熙对赫舍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赫舍里皇后在生胤礽的时候不幸难产死亡,因此康熙将对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转化到了胤礽身上,在胤礽一周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太子,备受恩宠。


3、有权利

太子的权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太子能够好好利用,礼贤下士,肯定会比别的皇子更加的具有优势。

二、为何好牌会被打烂?

1、没有能力和主见

胤礽是储君,将来整个国家都要交给他治理。但是在黄河发生泛滥,百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时候却不能够想办法为康熙排忧解难,为国家出谋划策。

只是唯唯诺诺的做应声虫,在以后的几件大事中不但不能够出面解决,而且还牵涉其中,只会给康熙添乱,一点儿未来国君的气魄都没有。

2、找了一帮猪队友

胤礽利用自己的太子身份也聚拢了几个大臣,但是这几个人都是什么人呀!太子卖官鬻爵、草菅人命、私放钦犯、陷害皇子、起兵谋逆等做的种种错事都是这帮人从中怂恿。

这是一帮名副其实的猪队友。


3、自己的品德有亏

太子胤礽本身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也有问题。

不但引诱康熙皇帝的妃子郑春华,事发后还让胤祥杀人灭口,消除罪证。

妒贤嫉能,见不得别人受到康熙的赏识,自己举荐的四阿哥胤禛有了功劳,太子反而在康熙面前对胤禛进行打压。

太子复立后不能吸取教训,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惩治百官,还妄想利用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控制官员。

最终胤礽因为贪心和侥幸心理,起兵谋反不成被康熙皇帝二次废黜并被圈禁。


逝去即历史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顺位”继承人,他在刚满周岁之时就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而且他和康熙一样,是成功渡过天花劫难的人,这绝对是一手好牌。

至于他是如何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他个人的原因。

在胤礽的生产之时,他的母亲就因为难产而死亡。由于康熙非常宠爱皇后,皇后的死也让他有点不能接受,所以他就决心好好扶养皇后留下来的孩子,所以胤礽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受到宠爱的。

“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他在一周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等到稍微懂事了以后就意识到自己将来的责任,平时刻苦学习而且非常注重礼仪培养,平常没事的时候也会跟着康熙学习,聪慧的劲头让君主越来越喜欢。

“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

而胤礽本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很强的处事能力。

曾经康熙出兵打仗,后方的事物都是交给胤礽来监管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位太子的能力。

“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

但除了这些突出的地方,胤礽的缺点也是非常致命的。

此人因为受尽宠爱,所以凡是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连他的兄弟们也不会放在心上。当年十八阿哥在很小的时候去世,君主连续多日高兴不起来。可胤礽却万事如常,这让康熙觉得非常不舒服。而当康熙批评他的时候,其还不知悔改,公然与康熙理论。

同时,胤礽为人骄奢,脾气暴戾,看不惯谁就打谁,他还纵容下属作恶,甚至于连蒙古的贡品都敢截留。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所以在康熙第四十七年的时候,胤礽被废。

不过当时胤礽毕竟年少,十几岁有些叛逆和锋芒还是可以理解。所以在废除后的第二年他就重新回到了太子的位置上。

但是这时候的他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对于继承皇位有点太着急了。在康熙患重病以后,虽然各种事务不方便自己处理,但是权力还是被康熙把控着的,可这时候的胤礽却私自连通大臣,想趁着君主病重提前登基。

这叫谋逆啊,大逆不道!

于是胤礽又被废除太子,并被软禁了起来,此后一直被软禁至去世。

“五十一年十月,复废太子,禁锢咸安宫。”

其次是外部原因,其实胤礽落得这样的下场,也不全都是他个人的原因。

康熙以及他的兄弟们也有脱不开的关系,康熙这位君主在我们的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寿星”,虽然他的身体健康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的环境,但是太子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了。

在康熙在位期间,太子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平时的行事也格外谨慎,可以说他的心理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生怕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让君主失望。

这种状态如果只是持续几年或者十几年可能没太大问题,但是胤礽一下承受了四十年,四十年以后自己的父亲才真正去世,这样的事情哪个太子能接受的了?所以胤礽因为憋屈太久产生心理问题,以至于在后期做出一些“糊涂事”,所以责任是需要康熙承担一些的。

然后是他的兄弟们,胤礽最后以失败收场,很大程度是因为疏远了和兄弟们的关系,康熙看他如此不顾亲情,无论如何也不敢让他继承大位。

不过他的那些兄弟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胤礽平时可没少中这些兄弟的“招数”,君主之位太过诱人,其他的皇子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太子下台。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胤礽办起事情就更加小心谨慎了。

但是人不可能不犯错,更何况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四十年,兄弟们肯定没少给君主打“小报告”,被一众兄弟这样对待,他有怎么会感到兄弟的亲情?所以对他们疏远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件事却让康熙非常不舒服。

综上所述,胤礽之所以失败退场,外部环境和个人性格都占有一定因素,不过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能在这种环境下硬撑四十年,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

白话历史君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与第一任皇后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康熙非常喜欢这个皇后,两人是在康熙13岁是就成亲的,所以是结发夫妻,青梅竹马,所以赫舍里皇后生的嫡子胤礽本就很受重视,加上赫舍里皇后在生产时因难产死亡,导致康熙对胤礽更是心怀愧疚,所以更加看重爱护。

胤礽本拥有好的出身,加上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所以从小就是众人拥护的。胤礽在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这对于胤礽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的看重和赋予大任的决心,坏事是这样一来就把胤礽立于所有皇子针对的矛盾中心,但凡是想坐皇位的都必须将胤礽拉下位才可以,所以所有皇子是表面上和胤礽关系好,但是私下都在想着怎么对付胤礽。

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皇子私下都对康熙表达对胤礽的不满,说胤礽暴戾,而且放纵下属,不善管理等,其实本没有多大的事情,康熙也没有出言警告,只是偶尔提起一两句,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胤礽犯了康熙的大忌,所以才会慢慢导致康熙对胤礽失去信任,那就是胤礽触犯了康熙的权力,让康熙以为胤礽是要夺权掌权,权力对于古代中央集权的皇帝来说是不容侵犯的。但是其实这权力也是康熙赋予的,年轻的胤礽又懂得什么呢,如果康熙能在适时加以引导,可能胤礽也不会犯下大错。

就这样,因为一件事情不满导致康熙就改变了对胤礽的看法,后来的康熙觉得胤礽不光想要夺权,而且对父对兄弟都没有一点怜爱之心,记得是康熙南巡途中,康熙老来得到的儿子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急,但是此时的胤礽却没有表现出一点着急的样子,这让康熙很是生气。胤礽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康熙的不满,反而该干嘛干嘛去了。到了晚上的时候,康熙注意到胤礽竟然夜探康熙的帐篷,这让康熙很是不安,难道是胤礽要“谋逆”,所以导致了后来康熙从其他皇子中选太子,而废掉了胤礽皇太子。

后来因为诸皇子争储位,康熙没办法,后又复立胤礽,但自从第一次被飞出之后,胤礽一反常态,行为疯癫,便被康熙帝怀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后来虽然胤礽复立,但是原有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还是存在太子党派和其他皇子党,其他皇子也没有放过胤礽,所以导致后来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又废黜了太子胤礽,并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后来胤礽一直被禁。直到去世,康熙晚年的时候册封了胤礽的儿子、女儿,也算是保住了胤礽的后代。

综上,其实胤礽的失败并不是一个人的原因,虽然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指导,其实也很难成就大事。


丫丫说史


爱新觉罗·胤礽,母亲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发妻,和康熙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

胤礽太姥爷更是是清朝开国初期著名大臣,顺治托孤大臣之一索尼,家世显赫。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下,胤礽是根正苗红的嫡子,加上母亲难产而死。父亲一方面可怜儿子出生就见不到母亲,另一方面也为再见不到爱妻而伤感。在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同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公开册封的皇太子。

可以说,这样的高贵身份,这样的家族势力,几乎不可能存有变数。

但依然存有变数,这个变数就是父亲康熙。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在位时间极长,历经事情极多。从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和九子夺嫡等。这样一位帝王,谁也不知他的心思如何。而在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手下做太子,可想而知滋味并不好受。

时间越久,人心思变。胤礽走了昏着。在外面牢骚说“试问,天下哪有四十岁太子的道理。”

对于胤礽而言,他只要把这一句说出来。哪怕是夜深人静,空无一人的房间里,这一句话也就决定了其命运。

之后的事情就很顺理成章了。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拘于咸安宫。

后来康熙皇帝又复立太子一次。这一次是纯政治上的考量。

因为太子这个位置吧。有人在和没人在是完全两码事。

有太子的时候,太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和家族继承人。虽然,胤礽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储君。

但有太子胤礽在,大清就算康熙突然死了也能运转。所以叫太子为“国本”。

而太子突然没了,各方势力马上风起云涌。

康熙自然清楚其中的风险。对太子胤礽进行了二次复立,但这个儿子在皇帝心里几乎仅剩工具的作用了。所以在利用完毕后,打击大阿哥和八爷党后,也第二次废掉胤礽。

我总在想,任何一个人在那么小就被立为皇太子,并且遇到的父亲皇帝还是康熙这样的帝王,那几乎没有不被废掉的理由。无论这个人是胤礽,还是胤禛,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他的牌打的好不好。完全不取决于自己,完全取决康熙。

原因也很简单。用汉朝的故事来讲,叫天子家没有私事,天家只有公事。

在这种环境下,难道让胤礽学胤禛一样做个铁面亲王吗?那跟太子身份根本不相符。

所以说,这是命和天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