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商轉型,這家有著接近八十年曆史的家居品牌保持了最為謹慎的態度。進入中國市場二十餘年,宜家一直以自己的“北歐簡約”風行走在中國市場上。這二十年間先是互聯網的紅利,緊接著是移動互聯網風口,但宜家一個也沒有主動擁抱任何一個風口。直到2018年宜家才姍姍來遲的與騰訊合作上線快閃店,開始“觸網”。同年末上線宜家網上商城。
不僅是在中國市場,在最早試行電商業務的歐洲市場上也是2012年才開始著手準備電商業務的。但直到2016年宜家電商收入佔據全年總營收的佔比都不及10%。在中國市場上,2019年正式開展的宜家線上業效果並不明顯,宜家在中國營收增速動能減弱的趨駛並沒有得到改變。此次與天貓合作也是宜家首次與第三方的電商平臺的合作開發線上渠道。
宜家天貓店目前上線了宜家中國市場區40%左右的商品種類,主要集中在方便線上快遞郵寄的小件商品。和歷史謹慎的態度是一樣的,宜家天貓店第一步仍然沒有放開到全國區域,目前只服務傳統的江浙滬包郵區。
宜家是不是太過於謹慎了
宜家的謹慎不僅表現在電商轉型上,同樣在產品風格和企業經營策略上,宜家多年以來一直表現出極其穩定的特點,宜家在國內目前有33家店,80%以上的店鋪選址都在郊區,外觀看起來總像一個藍色的大盒子,進入宜家店內,隨意體驗的那種感覺是在任何一家品牌體驗店感受不到的,迷宮一樣的商品陳設,讓你總是有入口,找不到出口感覺。對於此,記得羅永浩曾今還在微博上吐槽宜家的設計不符合消防要求。極簡的北歐產品風,無論在什麼的場景下,似乎一眼就能看出是宜家的商品。
這些特點就像設定好的程序一樣,一片又一遍的在每一座新的城市循環一遍。如果說許多商業是在靠不斷的變化創新求生存的話,而宜家依賴的卻是這些長久不變的基因。因此對於這家極具歷史的企業來說,謹慎的走好每一步成了它致勝的法寶。
電商轉型,宜家“晚了”
電商轉型似乎是宜家發展壯大之後面臨的最大的一個選擇題,2008年在宜家的內部首次提出線上化新渠道開拓的建議,但被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否決,他認為線上渠道開通後會影響宜家一直以來形成的體驗式消費場景,同時還會出現線上線下互相對立的情況。
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擔心並不是全無道理,蘇寧當年在線上線下一體化轉型時也經歷過這樣一個艱難的時段,更何況宜家相比蘇寧是更難的家居類產品。自此宜家線上化就被擱置了下來,雖然宜家決策如此,但用戶對於宜家線上化的需求依然是有的,這些年遊蕩在淘寶等各大電商平臺的代購們不知從宜家偽電商賺取了多少利潤,這些市場情況宜家都能看到,但是直到自己業績增速出現了下滑,宜家才不得不選擇轉型電商。
每年的雙十一榜單上,我們會看到有成交幾十億的家居品牌,但這其中沒有宜家,甚至一些家居品牌正是乘著電商的東風發展起來的,宜家似乎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落後了,至於現在宜家轉型是不是真的晚了,這個似乎還無法得出結論,因為線上渠道最終是否真的適合宜家還沒有被證實,這一家極具特色的家居品牌現在主動捲入到激烈的線上競爭中,未必對它真的有幫助。
國內市場,沒有看到宜家轉型的“誠心”
宜家首次上線就覆蓋了“包郵區”,但宜家對它們並不包郵,被國內電商慣壞的中國人能接受宜家幾十上百的郵費嗎?現在線上的消費體驗已經遠不是多年前電商剛起步的時候了。宜家還需更進一步向國內的家居品牌和電商平臺學習或許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閱讀更多 DoNews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