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源区南城角长春观

长春观,俗称上厅观,位于南城角村西北。


太原晋源区南城角长春观

长春观是道教建筑,始建于元朝延祐元年(1314),明、清两代和民国10年(1921)均有修葺。现存观宇南向,南北长约28米,东西宽约18米,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庙观山门为悬山顶门楼式样,木质门额两面刻“长春观”字样,左右山墙为垛口式样。观中正殿面宽3间,进深2间,上为六檩悬山顶,前有廊,殿中存民国年间重修记事碑一通。左右有配殿、厢房、 耳厅等建筑。院中央有一松一柏两棵古树,婆婆多姿,绿荫满院。村中老人常说,“长春观的松柏树,小时记忆中就是这般模样,几十年来似乎就没有变化吧”。


道教堪称中国国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道教创始人东汉张道陵著有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治病,从学者出米五斗,时称“五斗米道“, 晋时名“天师道”。金元时期,道教分为两派,一是以江西龙虎山张道陵后裔为主的“正一道”;二是北方咸阳人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王重阳(1112一1170),号重阳子,46岁时锐意于道,在道德经基础上,将道、佛、儒三教融合为一,把“道”作为最高范畴和三教合一的基础,将三教教主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孔夫子不分上下地平等排列,并以此为全真教的主旨。王重阳死后,元世祖忽必列于至元六年1269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 真君”。至大三年(1310),元武宗海山又加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由于全真教备受元朝皇帝青睐,一时盛行各地,王重阳的徒子徒孙们 活动于北方,各处建观修庙成风,仅太原县(当时为平晋县,县治遗址在今小店区城西村)一地就有神清、昊天、遇仙、龙泉、清真、长春、元真、玉真等8座道观。南城角村长春观是由著名道土宋德芳(丘处机的弟子,号 “披云子”,曾重建龙山昊天观、增凿龙山道教石窟。丘处机是王重阳弟子, “七真”之一)的弟子刘志元所创建,清道光版《太原县志.祀典》有载: “长春观,在县西南三里城角村,元延祐元年道士刘志元建,学士陈俨撰碑, 明洪武十八年道士胡维贤重修。”


长春观正殿名三清殿,据说三清像迥异于其他地方塑像,法座之下还塑 有众多差役下人,作抬法座模样。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官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唯有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太清道德天尊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李聃( 一名李耳),他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负责管理图书),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司马迁《史记》有传。李聃的哲学思想,具有唯物辩证法因素,看到了宇宙万物间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法则,但是他不主张解决矛盾, 不主张把社会推向前进,而是要保护现状,甚至向后倒退。他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反对暴政,认为人间之所以有饥荒,是因为执政者收取的捐税太重;他希望人们回到孤立生活的远古时代,鸡犬声相闻而彼此不相往来;他认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人民有智慧,因此主张 “绝圣弃智”、“常使民无知无欲”。历代统治者对李聃学说中的落后部分十分 欣赏,极力鼓吹李聃的这种愚民思想。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把李聃美化成神通广大、高居三十三天之上总管天下神道的太清道德天尊,各地建有许多庙宇道观,南城角长春观即其中之一。相传,长春观山门里原有一灵官殿,不知毁于何时。


南城角长春观规模虽然不大,但庙宇齐楚,环境幽雅,与全国现存最大 的道教石窟龙山八洞仅相距2.5公里,特别是处于晋阳城遗址这个特殊的位 置上,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如今,南城角村已将长春观修整一新,既是一 处弘扬道教文化的场所,也是晋源区的一处旅游新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