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致敬古代的科技女傑

馬上就是“三八婦女節”了,在我國古代,有許多傑出的女性歷史人物,值得我們敬仰。特別是由於中國古代婦女受封建禮儀禁錮,參加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受到限制,想在科技方面取得成就更尤為其難。但依然有一些女性勇敢的衝破封建藩籬,為科技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成為彪炳於科技史上的“巾幗女傑”。

“養蠶製衣始祖”嫘祖

婦女節:致敬古代的科技女傑

嫘祖是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軒轅黃帝的元妃。其事蹟見於《史記》、《山海經》等眾多古籍。《通鑑外紀》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她是中國養蠶業和蠶絲製衣發明人,史稱“嫘祖始蠶”。

遠古先民沒有布衣,只能以樹葉蔽體。嫘祖集中民間智慧,發明了蠶絲制絹。她作為黃帝元妃,指導百姓種桑養蠶,抽絲制絹,製作衣服。從而使先民及後世脫離原始矇昧,穿布帛之衣,走上文明之途。她還和黃帝一起,帶領百姓開拓草莽,種植莊稼,創造出男耕女織的華夏文明。嫘祖也因此被後世奉為蠶神和人文女祖。

“布業始祖”黃道婆

婦女節:致敬古代的科技女傑

黃道婆(1245年—1330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清代時被尊為布業始祖。

黃道婆出身貧苦,少年不堪受婆家虐待而出逃到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在黎族地區生8活了將近30年。她在此間刻苦學習當地先進的紡織技術,不斷總結摸索,並融合黎漢兩族紡織技術之長,逐浙成長為技藝精湛棉紡織家。

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黃道婆從崖州返回故鄉松江府烏泥涇鎮。她積極改造當地的舊紡車,創造出趕、彈、紡、織的先進棉紡工具,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她還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的先進織造技術,熱心傳授給織工。在她的帶動下,松江府生產出的棉織品色澤鮮豔,質量上乘,受到顧客喜愛。松江府遂成為全國棉織業中心,歷百年而不衰,被稱“衣被天下”。

女灸學家鮑姑

婦女節:致敬古代的科技女傑

鮑姑(約公元309-343年),名潛光,晉代著名煉丹術家,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鮑姑自幼從其父鮑靚習煉丹和醫術,成年後嫁著名醫學家葛洪,一起煉丹製藥和行醫於廣東羅浮山一帶。鮑姑醫術精湛,尤精通艾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而聞名於時。她以越秀山腳下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

除此之外,鮑姑還是最早應用種痘術的醫者之一。她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採用簡便種痘術預防天花,並且記錄了天花的病狀過程。

鮑姑的灸法經驗主要記載在葛洪的《肘後要急方》內。全書記有灸方99條。較詳明的記述灸法的作用、療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豐富了中醫學的灸法內容,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

名字被小行星命名的王貞儀

婦女節:致敬古代的科技女傑

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清代安徽天長人,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數學家。

王貞儀一生僅活了29歲,卻如彗星一閃,留下令人矚目的科研成就。她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愛好自然科學,在當時重文輕理的社會氛圍中,孜孜不倦的致力於科學研究和著述。著作達64卷之多。她在天文學方面的著作《月食解》、《星象圖釋》等,數學方面的著作《西洋籌算增刪》、《象數窺餘》等,都達到同時代世界上的先進水平。清稿史《烈女一》載: “貞儀通天算之學,能測星象,旁及壬遁,且知醫。”

儘管王貞儀在中國史籍上記載不多,但卻被世界科學界推崇。2000年,為了紀念王貞儀的科學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代號43259的小行星,命名為Wang Zhenyi。王貞儀堪稱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科學家。

(作者嵇立平為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