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让你糟心的保险消费经历?怎么样?

险为仁知


这个当然有!记得在18年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太平保险!说实话我没有听到过这个保险公司,一开始以为是太平洋保险!后来就给我推荐他们的新产品,说是意外保险每年要上交4500元左右!这款保险可以保意外险,还可以住院报销。但是大病医疗没有!说是说老死的时候可以100%赔付本金,听着可以就交了!后来和做保险的盆友说了,她说这就是一个坑!后来盆友给我整合了一份保险。重疾险+住院险+意外险,只要住院医保报销下来还可以报90%以上。哪怕几百几十都可以报!


徐翔兄弟在股市


有过!

曾经亲戚说服下买了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车险,有一次车出了小事故,把前面的保险杠撞坏了,打电话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要到指定的修理厂修理,问下附近的修理厂,价格就是一二百元,但听了保险公司的话到距离事故五十多公里的修理厂. 花了一千多元修好后,让先付款等处理好到保险公司报帐,后来报帐说按责任只能赔一二百元,后来找做业务员的亲戚,说都这样,去起诉就全赔了,想想那么多麻烦,没起诉也没去要赔偿的那一二百元,把修车的发票撕了,以后再也没到那些小公司买过保险!


老实的股市老牛


我来回答吧。


保险套路有多深,

总把话术当真心。

既要花钱又受罪,

你说怎能不糟心?

先分享下我的糟心经历哈:本人入行十余年,自诩业务基础不错、阅历见识尚可,可依旧逃不过“啪啪”定律。


2018年,看重惠州某地楼盘项目拟进行投资,各种手续、流程十分顺利,银行放贷环节卡壳。银行放贷条件:一是必须一年期存款5万;二是购买3000多的高额医疗保险,消费型。不答应,不放款。


当时真感觉跟吃了苍蝇一样,玩鹰这么多年,却被鹰啄了眼!


一力破万法,任凭你行业知识再丰富、专业技能再优秀,面对银行此种行为,你能如何?我低头了。

给大家点建议:


一、银行此类行为属于“搭售”,严重违规,大家如果遇到可以向当地银保监举报,当然是在贷款下来后哈;


二、银行跟保险多有产品代销合作,大家去银行办理业务时要注意识别,千万别被“保单便存款”了。


最后,现在保险行业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行业大佬们咱就收敛收敛吧,真要把行业毁了才甘心哪!



汉皇重色思倾国,点个关注真快活!


坚毅行者


保险,人人都需要,在你为家人、为自己配置保险的这些年,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有苦说不出的糟心事?别人在卖给你保险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但到了用时却发现根本没办法理赔?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年来你以为你买的是保险,也认认真真交了许多年的钱,到头来却发现你买的就是个理财产品,压根儿就没有保障功能!还有的保险买是买了,但是额度明显不够,一场大病花个三五十万也是常事,但买的保险也就能赔个三五万,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1.买的“万能”保险 其实啥都不能

近日,齐鲁晚报读者张先生给编辑部打来诉说他买保险的尴尬:13年前,在保险业务员的建议下他买了一份万能型终身寿险,每年交5000元,交保期限是终身,重疾保额是10万元,现在已经交了13年,共计交纳了6.5万元的保费。但很明显,十万元的重疾保额实在是太低了,业务员查了一下账户,说是万能账户里有6.7万元,也就是说,他交了这么多年,除了保险公司扣除的相关费用,只有二千块钱的收益。说白了,这种保险要保障没保障,要收益也没收益,退保吧,已经交了这么多年,太可惜了,留着吧,吸引力其实不大。张先生说,现在他也懂点保险了,最可惜的是,他以为他买了保险了,但现在看保障价值并不大,现在他也快五十了,他更需要的重疾险、医疗险却没有配置上,想在想买,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购买时期。

齐鲁晚报保险智囊团专家指出,保险是一种家庭资产配置,需要有“全局”思维,如果你的家庭基础保障没配齐,却买了一些标着“万能”、出了事却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保险就可惜了。

2.保险服务良莠不齐 看清保险条款得靠自己

另一位读者李先生反映的问题则戳中了许多家长的心,李先生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买了份定期寿险,每年交九千五左右,交费期限是20年,现在已经交了十年,前一阵子让懂保险的亲戚看了看保单,亲戚说应该隔年有4000元的返还。“但保险公司从来没提醒过我有返还的事啊,倒是每年交费期内有短信提醒该交钱了。”当时李先生就觉得郁闷,打给当时卖给自己保险的业务员,发现人家早就不干了,又给保险公司的客服打,客服人员说要领钱得本人去保险公司提供账号才行,李先生说,我每年交费都是通过银行账号划拔的款,该返给我的好几万元却一直躺在保险公司的账上,是服务不到位还是保险公司故意的?更让李先生感到遗憾的是,懂保险的朋友告诉他,他这种大人还没有任何保单,却只给孩子买了保险的作法风险系数是很大的,而且他给孩子买的还是个返还型的保险,保障功能并不大。

保险专家指出,大人还没有任何保单,却赶紧给娃买了保险;基础的保障没配齐,你却被销售人员洗脑买了理财保险;预算根本不允许买返还险,还各种纠结对比哪个更好;这些买保险的不正确姿势,我们都要尽量避免。

3.你以为你买了意外 但不是出了事就能赔

另一位读者也给记者来电诉说他在一大型保险公司连续买了近二十年的意外险,前一段时间不幸意外遭遇车祸,在强烈外力撞击下折断了7根肋骨,但找到保险公司后被告知他买的意外险只保意外死亡或重度残疾,他这种情况根本不保。长期以来,保险条款一直因其专业程度高、晦涩难懂而难以让普通消费者接受,你以为你买了意外出了事就能赔,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儿。在销售人员的销售过程中,一段有意或无意的夸大宣传,就会让消费者数十年的投保之路蒙上难以消除的阴影。

4.让保险回归保障 监管放狠话

“保险业姓保”,这是2017年以来中国保监部门反复强调的理念之一,强调要把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衡量保险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始终坚持“保险业姓保”定位。2018年5月3日,银保监办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特急”两个字印在文首十分醒目,目标清晰、口径严格,措辞之严厉前所未有,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整改!本次整改要求以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行为,不断优化人身保险负债结构,提高行业产品供给质量,切实防控负债风险为总体目标,通过全面梳理核查各人身保险公司在售存量产品,摸清底数,集中清理整顿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产品,严厉打击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其实就是一句话:保险姓保不是一句空话,让保险真正的回归保障,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用保险转移各种风险带来的高额财务损失,这是保险转移风险的初衷。


赖锦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