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下場如何?

古梁鏞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也是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衡大勢,堅決支持李唐光復,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傑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並不平坦。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


回望歷史的青年


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官拜宰相,是武則天非常倚重的重臣。在民間盛傳的是他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人稱其為“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不僅是位神探,而且還是位傑出的政治家。更為可貴的是,狄仁傑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武則天可是位心狠手辣的主,她的手下酷吏也時刻想抓住狄仁傑的把柄。那麼敢當面直諫武則天的狄仁傑會遭遇什麼樣的結局呢?



狄仁傑出身於幷州太原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續和父親狄知遜分別曾官至尚書左丞和夔州長史。少年狄仁傑即志向高遠,立志作一個拯救天下蒼生的宰相。

唐高宗顯慶年間,狄仁傑參加了明經考試,從而步入從政生涯。他上任的首個官職為河南開封的判佐。但不久,狄仁傑便被同僚誣告。所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查明事實給狄仁傑洗刷了冤曲。

閻立本通過這次調查,發現狄仁傑是位精明強幹的有為官員。因此狄仁傑由禍得福,被閻立本舉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在這個職位上,狄仁傑兢兢業業幹了十餘載,政績非常出色。



唐高宗儀鳳年間,政績突出的狄仁傑被上調至京城長安出任大理寺丞,進入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狄仁傑在職期間,勤政嚴明,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件,並且件件公正嚴明。

狄仁傑辦案依法公允,為此甚至敢與高宗李治爭執。當時的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得罪了人,因誤砍太宗李世民昭陵柏樹被舉報至高宗李治。李治下令將權善才處死,但狄仁傑據法與李治力爭,認為權善才依法不足以致死,最終令李治服軟。

狄仁傑辦案不畏權貴,他頂住壓力,先後查辦了高宗的寵臣司農卿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等人。狄仁傑的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很受高宗李治賞識,不久,狄仁傑改任侍御史、度支郎中、知頓使等職,信受高宗李治的信任。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手握實權。此時狄仁傑被外放到寧州擔任刺史。垂拱二年,右臺監察御史郭翰巡察寧州,對狄仁傑治下的寧州讚賞有加,遂舉薦狄仁傑入朝出任冬官侍郎。後狄仁傑又任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職,所到之處,勤政愛民,並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入職宰相。

但到職不到半年,狄仁傑即遭到酷吏來俊臣以謀反之罪誣告。雖然武則天親自為狄仁傑翻案,但狄仁傑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

四年之後,為了平定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安撫民心,孫萬榮也不戰而逃,武則天又將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並在神功元年,再次召狄仁傑入朝,復居宰相。

狄仁傑在輔佐武則天期間,忠心體國,勸諫武則天以德治國,愛惜民力,甚至不惜冒犯龍顏,與武則天當面力爭,成為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大臣。

狄仁傑一心輔佐武則天治國,可是他心繫唐室,在武則天晚年力勸武則天為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採納了他的建議。可以說狄仁傑對唐室有再造之功。

狄仁傑身居高位,卻非常提攜後人,知人善任。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敬暉等五大臣就是狄仁傑舉薦的。

久視元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去世非常心痛,並感嘆“朝堂空也”。中宗李顯復位後,狄仁傑被追贈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時,狄仁傑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的一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他為地方官愛民如子,入京官悉心輔佐武周治理國政,推賢舉能,心繫唐室。他在風雲譎異的仕途中,不畏權貴,膽識非凡,終獲全身而退,死後倍極哀榮。


歲月是一條河流


提起狄仁傑,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偵探,斷案如神。除此之外,狄仁傑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與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王安石、張居正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名相”。

那麼狄仁傑的結局如何呢?

回答問題前,先來了解下狄仁傑的基本概況。

一、成長經歷,才能橫溢。

狄仁傑,公元630年,出生於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朝庭官員,可以說是根紅苗正。

他自幼好學,青年時期就通過明經的科舉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

後來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與推薦,被提升為幷州都督府法曹。

並於676年狄仁傑被提升為大理丞,上任後,就處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一冤假錯案,從此一鳴驚人,名聲大振,成為朝野上下推崇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他心繫百姓,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名聲與威望也很高。

所以官位連升,到691九有,狄仁傑已被提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二、為人做事,品德高尚。

為人胸懷坦蕩,具有大局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件事上。

一則是,兩次被誣陷。

一次是被當時的宰相張光輔暗地裡告他出言不遜,侮辱宰相。所以,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一次是受到武承嗣的誣陷,告他謀反,而被捕入獄。於是狄仁傑寫下血書,送到家人手中。狄仁傑的二兒子曾拿著他的血書進宮找武則天伸冤,才使狄仁傑得以平反。

武則天親自召見了狄仁傑並問他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仁傑說當時要是不承認,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了。

武則天又問他:

“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卻這樣回答道:

“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

令武則天深感嘆服。

另一則是,狄仁傑的小兒子狄景暉在魏州任職時,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甚至毀壞了當年為他建造的生祠。當狄仁傑知道小兒子的惡劣行為後,非常氣憤,毅然罷免了小兒的官職,還停發了他的工資。 

所以,狄仁傑的才幹、人品、膽識與名望,越來越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而且被武則天視為最信任的人。

下面,就來說說狄仁傑的結局吧。

一、晚年請辭,武帝不允。

狄仁傑晚年之時,屢次向武則天請辭,武則天未批准。

696年十月,契丹在河北作亂時。武則天再次請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平定了戰亂,穩定了局勢,扭轉了乾坤,不僅讓百姓重返田地耕作,還嚇跑了契丹侵略者,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

“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二、被拜內史,獨獲天寵。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狄仁傑和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與敬重。

697年十月,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得委以重任,即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又恢復宰相職務,即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還允許他免行跪拜之禮。

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即唐朝的最高行政長官。在陪同武則天到三陽宮暑時,有個僧人想邀請武帝觀看安葬佛骨,狄仁傑跪於馬前好言勸阻,使武則天半道返回。

之後,武則天又賞賜狄仁傑一所豪宅,在隨同的文武百官中,唯有他獲得皇帝如此豐厚的獎賞,可謂是獨得天寵。

三、年老體衰,仍盡全力。

700年秋天之時,武則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得達到數百萬元,國庫庫存都不夠,於是命令全國的僧尼,每天捐錢贊助。狄仁傑知道後,立即上書諫言:

“如來佛祖設教,以慈悲為主。……這既勞民又傷財,一但再遇到災難,到時候誰還能救援呢?”

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

當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

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壽終之後,延續追贈。

700年九月,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並且停止朝政三天,同時,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而且在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甚至在他去世的230多年後的941年,狄仁傑又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疾惡如仇、堅持原則;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深受同僚和百姓愛戴。

此外,他還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所以說,狄仁傑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的名聲都很好,被歷朝歷帝王所傳頌與敬仰,流芳百世。

狄仁傑的結局,相比其他幾位名相而言,可以說是最完美、最令人讚歎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如果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大部分都是狄仁傑人生中最後3年的輝煌,你會不會還有心情看下去呢?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是公元691年,但是當了僅僅4個月,就被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沒殺改為彭澤縣令,公元697年才再度被啟用,而此時距離他壽命的終點也僅僅只剩下3年。

應該說我們看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就是狄仁傑生命最後3年裡面乾的事情,由此可見這位“狄胖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裡面,仍然在不辭辛勞的為國家努力幹活。
狄仁傑公元700年去世,享年70歲,從他這一生來看,有多數都是不受重用的時候,而史書上也沒有留下狄仁傑是多會兒參加科舉的,只是說是以明經及第,而在唐代明經和進士還不一樣,明經是考試固定科目,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閉卷考試,不如進士考的東西活絡。
”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因此在唐代考明經做官的多半還要受點歧視,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投機的辦法,不如考進士難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狄仁傑考試,也算不上是絕頂天才的那種,也不是狀元及第,不過狄仁傑的父祖都是朝廷官吏,因此狄仁傑也算是出身名門,所以有幸進入仕途,一開始只是擔任汴州判佐,被閻立本推薦以後才擔任了幷州法曹。
在這裡值得一提到就是閻立本雖然揚名於後世的身份是畫家,但是在唐代曾任高官,推薦狄仁傑的時候是河南道黜陟使,當時唐朝天下共劃分了大約十幾道,其中一道黜陟使等於說將當地的所有管理權力都交給了他,算是封疆大吏了,從神探狄仁傑裡面也能看出來,狄仁傑就多次被授予這樣的官職。
因為在幷州法曹位子上,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而且沒有錯漏,這使得狄仁傑的名聲逐漸的傳出,而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狄公案,實際上都是在這一時期。
但是狄仁傑的仕途一直不順利,公元676年,狄仁傑才擔任了侍御史的從六品小官,對比當時朝廷來看,還是不入流,但此時的狄仁傑已經進入到最高統治者唐高宗的眼睛中,此後官運一路亨通,雖然屢遭彈劾,但是一直在地方擔任刺史,直到公元691年,從洛州司馬一躍而被授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年裡面,狄仁傑達到了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在被起復擔任宰相以後,公元69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契丹首領孫萬榮叛亂,一聽說狄仁傑到來,嚇得後退數十里,不戰自敗,公元698年狄仁傑又被武則天任命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討伐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的權利,這恐怕也是電視劇中各種名目的由來,公元700年狄仁傑還朝,被授予內史,當年九月病逝。
算起來狄仁傑在朝廷中樞也不過只有十年時間,大部分是生涯實際上都是在地方為官,因此在地方享有極高的聲譽,而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朝廷狄仁傑都可謂算是做到了圓滿,堪稱古今第一名臣。

漫步史書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隋大業三年,即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為唐時幷州人。

他是唐代傑出的宰相和政治家,通過應試明經科步入仕途,狄仁傑從政之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使,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方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時,正應了老子的那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他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而且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在後人看來他是“唐室砥柱”。

後代史學家稱頌他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義之士”。

可以說,狄仁傑是唐代最負盛名的宰相,是一位對唐代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他的存在改變了唐朝的命運。

並且他用自己的德行與作為,告訴後人他是一位百姓永遠敬仰的英傑……

一、狄仁傑年老之後打算退隱歸鄉,於是他屢次上書,表達隱退之意,但是武則天都沒有答應。

因為武則天生性多疑,難得身邊有一個如此信任之人,所以她不打算讓狄仁傑離開朝堂。

她十分尊重這位宰相,從來不肯稱其名號,而是十分尊重地叫他國老,狄仁傑為人剛直,有時在朝堂之上,當面地指出她的過失,武則天也很虛心地接受。

一次跟隨武則天出遊,因風大,狄仁傑的頭巾被刮落地,馬因受驚而跑,無法制止,武則天命令太子去抓住馬轡頭把馬繫住。

由於狄仁傑年老多病,上朝之時武則天不讓狄仁傑對自己行三拜九扣之禮,她對狄仁傑說:“每當國老拜我之時,我的身上感到很痛。”

她常常告訴其他大臣如果是小事就不要打擾狄公,讓他好好休息。

久視元年(700年),一天早晨,狄仁傑起床很早,近日來他深感自己的身體乏力,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

他望著窗外的天空,心裡感到很踏實,因為他該做的都已經做完了,如今已經無有牽掛,他找來兒孫,向他們說了自己年少時的志向,告訴他們要常懷一顆愛民之心。

他想起如今朝堂之上有那麼多品德高尚之士,將國家之事交予他們,自己很放心。

一切妥當之後,狄公安然地趟在了病榻之上,閉上了雙眼,嘴角邊有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

二、狄仁傑病故的消息,讓朝野上下一片悽慟,女皇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

是啊,這樣的賢臣是不可多得的,一個“空”字可見他在皇帝心中是多麼重要。

狄仁傑具備了太多的美德,他是後人景仰的英雄,從古至今能夠愛才惜才的人被看做君子,而那些嫉賢妒能的人則被看做小人,我們知道這位狄仁傑應該算是一位大君子。

同時也明白他之所以能夠有此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德,古往今來有多少有才德之士,他們沒有成就功業原因何在?

很多是因為周圍環境險惡,如屈原雖有“美政理想”,但是因為“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而只能空有抱負而遺恨終身。

諸葛孔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為他的後主根本不是個可以成大事之人,因此他只能含恨而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如此修為的范仲淹,也因沒有賢主賞識而不能成就此壯志。

所以說狄仁傑很幸運是因為他遇到了明主,並且出生在一個舉國上下都明是非的朝代,因此他可以堅守正義,可以提拔人才,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能夠輔助他成就功業,可以說狄仁傑才能夠有此機會做一個治世之才。

由此可見,這位知人善任的宰相是因為有知人善任之才,又有能夠行知人善任之道的環境才能夠知人善任的,那麼如此看來他又是很幸運的。

總結

總之,狄仁傑具有這般錚錚的鐵骨,他不但有非凡的毅力和智慧,還有超人的膽略。

以天下黎民蒼生為自己做官的根本原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首先不忘記做人的根本,不但自身清正廉潔,還要懲處十惡不赦之人。

對人民百姓的熱愛讓他能夠俯仰無愧於天地,其實人民的無限的敬仰就是為官的最大的榮耀,凡受老百姓愛戴的人都是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的人。

而狄仁傑正是這樣的一個典範,他的德行可以昭示乾坤日月。

不管怎樣,這位英豪以他的出世改變了唐代的歷史,為後人樹立了典範,後人將會永遠記得這位知人善任的宰相。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他們的平均任期僅有兩年,而且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直接從高位上被硬生生擼下來,要麼貶官、外放,要麼可能就是送了命。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幸虧當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閻立本堅定地認定狄仁傑就是滄海遺珠,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成為幷州都督府的法曹。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實際上從684年開始就是武則天臨朝聽制,兩年後,狄仁傑成為寧州刺史,他非常善於撫慰百姓,能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碑紀念,而御史郭翰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不久,狄仁傑就被任命為正四品下的冬官侍郎。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而且當時正在實行酷吏政治。酷吏們無所不在,或公或私對朝廷命官展開屠殺。而狄仁傑也不能倖免,在他擔任宰相四個月之後,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這對於狄仁傑來說是一場生死考驗,幸虧狄仁傑第一時間“承認”自己謀反,然後想方設法寫了一封血書讓他的次子狄光遠找武則天喊冤。狄仁傑這才見到了武則天,並洗脫了自己的嫌疑,但是官復原職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第二年,也就是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拜相。這次宰相的任期還算是比較長的,長達三年之久,而此時的武則天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狄仁傑的。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不允許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不讓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並且叮囑大臣們,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軍國之事,儘量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一年的九月,狄仁傑就病逝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而武則天更是難以接受。

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尚宮女史


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狄仁傑斷案如神,而且還敢於頂撞女皇武則天,可以說影視劇將狄仁傑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如神話般美好。但是歷史上很多忠義之士都無法善終,更何況狄仁傑是敢得罪武則天的主,所以人們推斷狄仁傑的結局會很悽慘。那麼,究竟歷史上的狄仁傑下場如何呢?

狄仁傑出生於公元630年,他的出生地是太原,而狄仁傑的祖上很多都擔任過當朝重臣,可以說狄仁傑的出生環境極好,這也為狄仁傑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狄仁傑從小就愛讀書,後來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此後就被朝廷認命為汴州判佐。狄仁傑上任之後就開始查看當時積存的舊案,在這個過程中狄仁傑發現了很多冤案錯案,隨後狄仁傑就開始為受冤屈的人平反,同時也將積壓的案件全部查清。經過狄仁傑裁決斷案的人數就多達兩萬人左右,但是在斷案的過程中沒有一起冤案錯案,讓人嘖嘖稱奇。當時老百姓都將狄仁傑奉為神明,認為狄仁傑是上天派下來拯救老百姓於水火之中的神仙。

狄仁傑有能力而且還擁有良好的口碑,所以狄仁傑馬上就被提拔為宰相,此時的狄仁傑權傾朝野,也達到了人生巔峰期。可是在狄仁傑上任半年後,他就遭到了小人的誣告,在狄仁傑被誣陷後,其實很多大臣都希望為狄仁傑平反,武則天還親自參與此案,但是綜合當時的情況,武則天還是將他貶為了彭澤縣令。狄仁傑被貶官之後依然不忘初心,上任之後一直為百姓謀福利,立下了很多功勞。

後來武則天重新將狄仁傑封為宰相,狄仁傑重新登上宰相的高位後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本性,他處理朝政剛正不阿,多次和武則天頂撞,期間武則天也被狄仁傑惹惱過。可是狄仁傑還是堅持勸諫武則天一心為民,武則天也深知狄仁傑的為人,所以君臣關係維繫的很好。後來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狄仁傑堅持擁護李顯,並向武則天直接推薦了李顯當太子,武則天權衡利弊後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可見狄仁傑在武則天心目中地位確實很高。

狄仁傑在公元700年過世,他離世後武則天親自為他擬定諡號為文惠,狄仁傑的離世讓武則天十分心痛,併為此三日不上朝。唐中宗李顯登基後追封狄仁傑為司空,後來唐睿宗也再次追封狄仁傑。公元747年,狄仁傑配享太廟,享受至高榮耀,狄仁傑一生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也是一位忠君愛國善始善終的臣子。


歷史小地主


狄仁傑去世於久視元年(700),屬於壽終正寢的,去世以後也是倍享哀榮。

一、武則天時期

眾所周知,武則天是比較信任和器重狄仁傑的,狄仁傑的很多建議,包括重新冊立李顯為儲君,武則天都予以採納。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舊唐書》狄仁傑傳)。

所謂“文昌右相”,就是尚書右僕射,尚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從二品。

這裡多說一句,狄仁傑去世時的官職是內史,所謂“內史”,就是中書令,中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正三品。

所以狄仁傑去世後的贈官比他生前官職高了一階。

二、神龍政變後

(一)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司空

神龍元年(705)正月發生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能夠復位,與狄仁傑此前力勸武則天恢復李顯的儲君之位有重要關聯。李顯本人對狄仁傑也是非常感激的。因此,李顯復位後,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司空乃是三公之一,正一品。

(二)睿宗李旦追贈狄仁傑梁國公

睿宗李旦即位後,追贈狄仁傑為梁國公,我們現在經常聽人說的“狄梁公”,就是來源於此。

三、狄仁傑祠堂被毀

現在網上流傳比較廣的狄仁傑祠堂被毀的說法,可能讓人覺得有點意外和悲哀。所以在這裡我也一併說一下。

首先說,狄仁傑祠堂被毀是確實存在的。但這並不是朝廷的意思,只是魏州當地人的行為。

狄仁傑在出任宰相之前,曾擔任魏州刺史,頗有政績,因此,魏州當地人給他立了生祠,也就是給活人立祠。

狄仁傑離職後,他的一個兒子狄景暉出任魏州司功參軍,非常貪暴,惹怒了魏州當地人,於是當地人又把狄仁傑的祠堂給毀了。

四、狄仁傑後人經歷

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出任魏州司功參軍的狄景暉之外,史書記載的狄仁傑的後代,還有狄仁傑的長子狄光嗣。狄光嗣在武則天聖歷初(約698)擔任司府丞(從六品上),當時武則天讓每位宰相各推舉一名尚書郎人選,狄仁傑就推薦了自己的長子狄光嗣,於是武則天任命狄光嗣出任地官員外郎(從六品上,但班次在司府丞之上),非常稱職,武則天很高興,稱讚這是內舉不避親的典範。

後來,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狄光嗣自汴州刺史(從三品)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但在任上出現經濟問題,“坐贓”,並因此被貶為歙州別駕(從五品或正五品),卒於任上。

以上就是狄仁傑最後的情況。

該回答由詳侃歷史原創,歡迎大家討論。


詳侃歷史


神探狄仁傑的大結局:洛陽武則天寢殿,武則天因為王知遠驅鬼有功,封他為輔國大法師,加金紫光祿大夫,賜金珠一車。 這邊狄公在恩濟莊也擺開了抓鬼的陣勢,還請來了飛龍使何云何大人。捉鬼捉得熱火朝天,只是苦壞了何云何大人,因為他對案情的進展太過關心了。經過一番設計,上演了一出假捉厲鬼的遊戲後,真的“厲鬼”終於落入了狄公的法網。原來那是一個穿著鬼面道具的大漢。全村老少無不驚詫萬端,拍手稱快,只有何雲一人心事惶惶坐臥不安。狄公笑著向他致謝,從而道出了滴血雄鷹一案的每一步偵破推理過程,將何雲的真面目置於光天化日之下。 何雲坦白道:無頭鬼將軍名字叫哈斯奴兒,乃是三年前西域小國進貢駿馬時隨行的一名馬伕,此人天生神力又是個啞巴,被他收留培養。那匹寶馬名叫混青兒,乃是汗血馬和西域馬的混種,他利用工作之便將他們收編,驚心打扮化成厲鬼模樣,隨時調用,立刻出擊。發生在四州十道的滴血雄鷹案都是他一手製造的,旨在對內衛進行一場必要的清洗。當狄公問他清洗內衛的目的時,何雲就是不講,他只是說,講了會死得很慘。 恩濟莊的全體百姓冒雨送狄公還朝,狄公緩緩地走著,淚水模糊了雙眼。 紫霞觀正殿中,太平公主正在大罵王知遠,告訴他狄仁傑已經大獲全勝了。現在何雲、高如進都在他們手上,一旦事情敗露,他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她命令王知遠不能再等,明天夜裡立刻行動。 狄公面聖要武皇無論如何看看奏摺,又問起驅鬼法器,武則天告訴他那東西很管用,是王知遠和他師傅虛穀子研磨出來的。狄公聽後似有所察,滿腹狐疑地退了出去。 夜,大雨滂沱雷電交加,宮中的武則天已戴上黃銅面罩準備就寢,而宮外趕來的狄仁傑卻是焦急萬分。他清楚地預感到武皇的生命危在頃刻,但他們被擋在殿門外進不去,一籌莫展。狄公只盼武則天能看他的奏摺,只要她此刻能開始看,就有望躲過性命之災。武則天確實已經躺下了,但她想起狄公退朝前的殷殷叮囑,便拿著奏摺讀了起來。漸漸地,她渾身發抖,臉色煞白,大聲疾呼傳狄仁傑、李元芳進殿。 夜,武皇戴好面罩已然睡去,殿門外雷聲滾滾,閃電頻頻,驅鬼神鐵導引電流冒出一片片火花。殿門吱的一聲輕響,一雙腳緩緩走了進來,一根銅鏈拖在他的身後。銅罩中的武則天睡得深沉,一隻手將連著銅鏈的銅鉤輕輕掛在了面罩上。這雙腳回到門外,手將銅鏈的另一頭鉤在了神鐵之上便迅速消失了。 動搖天地的閃電驚雷橫空炸響,神鐵導引電流順著地上的銅(銀)鏈飛奔著躥入殿內。幔帳中發出滋滋的一陣巨響,床不停地顫動,一陣輕煙從幔帳中滲了出來。殿內的風燈亮了,一雙手撩開幔帳,拿下燒黑的頭罩,露出一張鐵青色的臉,是春香,她已經死了。萬幸武皇看了狄公的奏摺,急宣他進宮措置,這才逢凶化吉,躲過了這致命的一擊。至此,滴血雄鷹一案可以全部結案了。君臣對坐,狄仁傑向武則天攤開了此案的全部真相。狄公道:兩年前,陛下密令國師王知遠和飛龍使何雲統率內衛,在江湖上組成一個秘密組織,打著反武的旗號,實際是為了聯絡隱遁在江湖的各派反武勢力,將他們吸引出來,而後一網打盡。然而,王知遠並沒有執行陛下的密令,他們聯絡到各派反武勢力,非但沒有將他們一網打盡,反而將其收為己用。其目的是陷害陛下,挑起太子與梁王武三思的權力爭鬥,從中漁翁得利。他們的勢力在內衛中迅速發展,就必然會露出馬腳。已經淪為他們手下的內衛一旦察覺他們的反武意圖,便會向陛下密報,沒想到為他們所察,他們便假託厲鬼作祟的滴血雄鷹之計,在全國展開了對所有知情內衛的大清洗。同時,他們在宮中製造鬼案,其實陛下先前所說的噩夢,都不是夢,而是王知遠的親信春香等人做下的手腳。他們的目的是令陛下深信鬧鬼之事不疑,為以後的法器陷害鋪平道路。



阿健IORI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被閻立本譽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洛州司馬等職。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後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