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東野圭吾

《沉睡的人魚之家》是一本直視死與生的書籍,比起生死明確的離別小說,它探討的是比死亡更殘忍的題材:身體機能存在而腦幹被破壞的“腦死亡”

封面那句“重新定義死亡”,讀者異常難受與接受,直接挑戰人對生命的模糊界線,就連作者東野圭吾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寫出這樣的故事真的好嗎,我現在仍然在煩惱之中。”

《沉睡的人魚之家》簡單的說,六歲的女兒瑞穗因意外成為“腦死亡”,不願意接受與承認事實的母親燻子,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日夜照顧。在夢見女兒薰子的告別,決心自我救贖燻子也選擇放下,並捐出女兒的器官。

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圍繞“腦死亡”的生與死重新定義,以“腦死亡”的創作靈感,並詳細描述燻子三年自認拯救女兒的生活,期待“生”奇蹟的發生,又想讓瑞穗早日“死”安息,成為讀者的兩難的地步。

那我將從寫作設定,情節分析上進行簡單的分析,再以沉重的話題“腦死亡”為角度來解讀《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01、【重新定義死亡】:介於生與死的“腦死亡”,人權與死亡角度的兩難以及人性的影射。

東野圭吾在《沉睡的人魚之家》裡以最受爭議的“腦死亡”為題材,給讀者第一疑問,“腦死亡”的需要如何定義生死呢?

先探討“腦死亡”的定義:腦死亡是全腦功能包括腦幹功能不可逆終止,人體的呼吸中樞位於腦幹。如果腦幹發生結構性破壞,會直接導致呼吸功能停止,無論採取何種醫療手段都無法挽救患者生命。因此與心臟死亡相比,腦死亡顯得更為科學,標準更加可靠、規範。

這樣的科學定義,東野圭吾以“腦死亡”作為創作題材,本身就會存在很大的爭議:從人權角度來看,只是腦子死亡,但身體還能存在生機,沒人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與死;從死亡角度來看,算是種死亡定義,科學證明是比心臟死亡更加接近死亡的事實。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種無法定義的死亡:“安樂死”,也存在非常大的爭議。當痛苦是生命的全部時,是否要為其解脫呢?兩者,同樣受到的是情感與道德的譴責,重新定義死亡的性質。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這是情感與道德艱難的選擇。

就比如有著“重新定義死亡”之稱的《沉睡的人魚之家》小說裡,有個最為特殊存在,是“腦死亡”的六歲女兒瑞穗。它的抉擇點是以“母親”的偉大身份,去面臨著情感與道德的生死抉擇。情感是對女兒的不捨,因看到瑞穗的手指動了下,不願親手推向死亡,也就不接受她的死亡;道德的是身邊的人都覺得是對死亡的褻瀆,死者就要安生與輪迴。這是個兩難的選擇,不肯認定事實的她,選擇讓女兒瑞穗做“沉睡的人魚”,這也是書名《沉睡的人魚之家》的由來。

以不可逆轉的“腦死亡”去講述母愛的偉大行為,讀起來像是想要影射那些社會“腦死亡”的人。

“腦死亡的人”,那些自我思想已死亡,並且完全走向墮落的人。人生是暗淡無關與無自我意識,對生活是隨波逐流的人。同時不被認可也不去努力,活著更像是“社會蛀蟲”或是“活死人”。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東野圭吾似乎為了論證這點,更是在《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為已經腦死亡的瑞穗加入了類似“活人”的科學技術:在瑞穗身上安裝磁力刺激裝置,幫助她活動手腳,從而避免肌肉萎縮;為了讓瑞穗有著豐富的表情,更是用計算機控制面部做出活人才有的面部表情。

這似乎是個很荒繆的設定,但又基於現代科學技術,讓讀者深信不疑是真實的存在。

對於這樣的科學技術加入,在我看來,這兩個設定一方面為了突現“腦死亡的人”的真實,又一方面赤裸裸影射所謂的科學技術背後的人性:【依賴】與【虛偽性】

  • 【依賴】:“安裝磁力刺激裝置”泛指那些明明有手有腳的人,還會一味選擇去依賴別人。是主動或是被動依賴,從而有著更省力與直接的結果。心理學稱為“無能化”,由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無能感》一書中提出"無能化"概念:描述現代人失去勇氣而一味選擇被動依賴。
  • 【虛偽性】“計算機控制面部表情”從交際學角度來看,我們有必要帶著一定的虛假面具,也就會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就如情緒轉化,不被看透也存在目的性。

縱觀這這兩點,我們就會發現作者東野圭吾的對“腦死亡”有著很深的含義。在介於生與死的“腦死亡”,是情感與道德兩難的抉擇,也是在影射社會現象,但還是會離不開人性的背後思考:

這種所謂的“腦死亡”定義界線是在哪?生而為人的我們,是否真的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呢?它是與“安樂死”存在著巨大的爭議,被人決定生死是對人權與道德的最大挑戰性。

《沉睡的人魚之家》的結局是執著與努力三年的燻子,終於接受女兒死亡的事實,並捐出器官。這看似解脫女兒的生與死不明狀態,也是對自我的拯救。因為這三年來,我們在小說裡可以看到這位母親病態的執著,看似拯救女兒的行為,最後演變為自我拯救行為。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02、【執著與妥協】:燻子“執著”的雙重含義,病態執著的“倔”與以愛之名的自私,最終人性的妥協。

如果是單純一本為歌頌母愛的偉大,那麼《沉睡的人魚之家》是成功的。只不過東野圭吾在三年期間,加入了燻子不斷執著的行為:不斷用科學技術維持瑞穗的身體,也強迫別人認可瑞穗還活著,公公、妹妹和外甥女用錯詞,就立馬請她們出去。

分析下來,就會發現燻子三年的執著,是種“自我滿足、自我幻想、病態的強求”:無意義的用計算機控制女兒瑞穗面部表情,成為她的自我滿足欲;在不斷幻想“女兒還活著”,也開始強求別人承認這個事實。

不少讀者在讀到燻子的執著與偉大時,更是被她的瘋狂與病態所嚇到,尤其用計算機做出的表情更是詭異。燻子的行為,透露我們的人性裡的“執著”。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會有一定的執著力。它是把雙刃劍,有利的是對堅持有著強大的執著,而良性的執著力,可以很好的轉化為成功的動力;不利的是過度執著是種“倔”,在沒到達目標的前提下,有時候連懸崖也會闖過去。

有趣的是過度執著的人,更像是種自尊心裡的“倔”。自尊心有高低之分,低自尊是種自卑,去不斷否認自己;高自尊心就是種驕傲,不允許他們低頭。

所以我們時常不解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但還會繼續錯下去。少許的理智總是會有的,不過的是過強的自尊心,使他們不肯低頭,甚至迷失方向。後來,《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面對議論紛紛的人們,心中也有所動搖,只不過內心的倔讓她不想低頭。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直到我讀到《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開始越來越過分行為,推著瑞穗出席兒子生人的入學典禮,導致生人被同學恥笑。後來生人說道:“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死了,只是媽媽還當作姐姐還活著”,更是直接甩了一巴掌,還瘋似的強迫兒子給姐姐道歉,拿起菜刀、叫來警察,這種歇斯底里的瘋狂執著行為。

如果執著演變成一種強求與傷害,那麼燻子的行為是“以愛之名”的自私,去強迫別人。

以愛之名義,顧名思義就是指某一方用愛的理由來要求另一方去完成某些事情。比如女人會要求男人多賺錢,這是對愛情的負責,不斷要求與定製目標,遠遠超過了極限;或是男人會要求女人不斷去改變或調整,全然不顧對方的意願。

這種行為,我們在現實生活總能見到或是遭遇,在知道別人的出發點後,總會忍不住心軟而認同。殊不知,這樣子的認同與不顧意願行為,換來的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在細細讀到這本小說,我們不否認燻子的偉大母愛。只是隨著小說的劇情深入,讓讀者越來越不解她的母愛,才會以“愛”的角度去解讀這份執著的愛。《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以“愛”為名,將女兒變成一個滿足自我幻想的提線木偶。這種以愛為面具的自私,是介於愛與自私的強制性行為。

那麼就去重新定義死亡,執著與妥協自己。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03、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因“腦死亡”的瑞穗,有瘋狂執著與以愛為面具的自私時,東野圭吾最終還是寫下關於生與死的定義。同時也讓燻子做出妥協,去赤裸裸的面對真正的死亡,因為生命就是一個輪迴。

①、重新定義死亡,是變得更好的生命輪迴。

《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在得知有個叫小雪的孩子是急需器官捐贈的,內心有了動搖的她,先是匿名捐款一筆錢,後來在見到小雪家長江藤被他的一番話所感動。她才明白活著的自己,就要努力變得更好。

保羅•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說道:“當我們努力使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好地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更好。”

事實上,任何支持孩子“活著”事實,就不能去定義別人,因為都是一條寶貴的生命。對於生命的支持或反對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的。但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可割捨的生命一部分,我們只能活得更好。

努力使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好地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更好。活著的我們,需要的是珍惜生命與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看待生命。因為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會到來,生命是場輪迴。

死亡的定義是種生命的輪迴,個人覺得捐贈器官是最好另一種活著的表達方式,把那些本該是死去的器官移植到別人身上,讓它們在別人身上繼續“活”下去,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負責

《沉睡的人魚之家》作者東野圭吾也無法給予超現實的結局,去推翻腦死亡可以復活的結局,這是對科學的質疑,或許他也不想賦予不實際的劇情。

於是燻子選擇放下執著,保持恰如其分的自尊。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②、執著,是恰如其分的自尊。

燻子夢見女兒瑞穗與自己告別,就在3月31日那天夜晚,瑞惠託夢給母親惠子感謝她對自己的照顧,自己要升入天堂了。自此瑞惠的身體一蹶不振,開始極限下降。

燻子本來是打算和丈夫離婚的,只是女兒的意外讓她因此愧疚不已,來不及和女兒告白。東野圭吾代入了“靈魂”的概念,通過在夢見女兒的告別後,她的內心慢慢釋懷。對於這個選擇,對錯已經不重要,而放低自己的自尊。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恰如其分的自尊》曾經說過:“他們認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選擇“對的”那一個,不然會有嚴重的後果,必須一舉定終身。 實際上,事情極少如此。我們在人生當中碰到的大部分選擇都是有利有弊,每種選擇的結果都並非“預先決定”,相反,往往是我們在選擇之後如何投入其中反過來使得這個選擇成為對的或是錯的。”

事實上我們在人生中的選擇都是有利有弊,而每種選擇的結果都並非“預先決定”,是通過如何投入使得這個選擇成為對或錯。

事實上,人總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選擇,靈魂能承受多少,也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知道,這也就是“痛苦”根源。

從側面來看,有些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也就造成了自己逃不過“為難自己、不願放過自己”的心理怪圈。這好種心理的誤區:人在承擔起一件事,總會面臨放手與堅持的兩難困境,有著放手不甘堅持太難的微妙心理。

每個人都要面臨這樣子的選擇,我們無法脫離這樣子的選擇,但只能用時間、理智去克服。當過於執著,不甘放手時,就會用行為不斷填補自身的空虛。

執著的同時,就會帶來空虛感。人在過度沉迷時,內心就會帶來一絲的空虛,因為本身的最初意義已經失去了,只是過強的自尊作祟,從而讓最初的選擇走的越來越遠了,《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從一開始不承認女兒已經死去了,偏執固執的把她演變成有著詭異表情的提線木偶。

或許,執著的同時還是需要善待自己的妥協。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③、善待自己的妥協。

《沉睡的人魚之家》裡的燻子,這三年讓她身心疲憊,女兒的託夢與自我質疑,最終還是選擇捐贈器官來善待與妥協自己。

有個朋友經濟並不好,但她卻是最乾淨最有精神的一個人。她覺得生活的困境總是一時的,人不能一直委屈了自己,要有活著樣子,並善待自己。

那麼的話,活著的樣子是什麼樣呢?其實,誰也不太懂真正的活著樣子,有的是負重前行的人生。所以我們總能看到深夜買醉的人,遲遲不敢回家,只想用酒精麻醉自己;也總能看到街頭痛哭的人,壓力讓他們需要這樣子放鬆。

其實,活著的樣子更像是難以說出口的情緒,那些萬千情緒最終只能默默承受。而那些不願妥協與善待自己的人,造成了自我痛苦,會做錯事或錯過別人,最終是“救贖”。

我一直覺得救贖的真正意義是善待。只有懂得善待自己與別人,生活與運氣不會太差的,也會減少遺憾與過錯,指引我們去更好的成長自己。

《沉睡的人魚之家》是個我非常喜歡的幸運結局,東野圭吾最終也沒能定義出生與死,但在本質上說明生命的樣子。活著的我們需要善待自己,生命本身就是個輪迴,或許沒有來世之說。但我們還是好好珍惜生命的一切,遇見就是種美好。

《沉睡的人魚之家》|重新定義死亡,是執著與妥協


“重新定義死亡”的《沉睡的人魚之家》是本讓人讀起來帶有溫情、母愛偏執的悲情小說:

燻子從自我滿足、幻想,一步步的讓女兒瑞穗成為一個提線木偶,也只用短短三年時間。讀者看到的是偏執與扭曲的母愛,難受的同時,更是會檢討生命的真正意義。

《沉睡的人魚之家》:“救贖”的真正意義是善待,善待自己與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