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大牛无形


太笼统,宋明清两朝没有造反的军事将领。五代十国和唐朝藩镇大多造反是兵逼着将,不服牙兵们就换将。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们很牛,皇帝就是个牌坊谁知道皇帝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忠于他。

历史要大致有个范围再问,这样笼统是没有意义就是。


沙中土大溪水


这里面涉及一个逻辑的问题:历史上造反的将军,之所以有底气敢同皇帝叫板,主要是因为手下有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帐下的军士皆效忠于皇帝,那么这样的将自然也不敢与朝廷分庭抗礼。

在人类战争的最初时期,是谈不上皇帝、将军和士兵的,原始社会时各部落间的冲突,多半是氏族成员的集体行为,多在头目的带领下彼此征战。及至奴隶社会时,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才逐渐在王之下出现了各级军事长官,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战斗。

渐入东周以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不少卿大夫和将领也逐渐成为各政权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有时甚至会进行哗变。春秋时被弑的国君,仅见于史乘者便有三十余人,故被史家称为“礼崩乐坏”。

自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以始皇帝自称,由此才涉及到了“皇帝”与“将军”之间的正式博弈。那么,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古代为何会出现士兵听从将军指挥,而不是始终效忠皇帝呢?

其实,这个问题蛮复杂的,还需要分几个阶段来看: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做特别详细的区分(当然,限于篇幅,也不可能太过追求细节),以唐朝募兵制的推行为分界,尽管粮饷是朝廷发放的,或者说士兵吃的是皇帝的军饷,但因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出现士兵效忠于军事领导的情况。

募兵制虽让国家有了稳定的兵源,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有一个颇为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就是一方将领常年统帅部队,容易形成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旦手握重兵的将军图谋不轨,很容易编造借口,煽动部下造反。

而在募兵制推行之前,曾一度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多是遇到战事后临时征召壮丁参军,且要自备口粮和武器。府兵制相对于募兵制而言,士兵因获得国家分配的土地而承担兵役,更像是一种契约。

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稳定、君主开明,则军队更愿意效忠皇帝,而如果将领个人魅力突出,且皇帝不足以获得拥护,士兵反而更愿意追随主将。

当然,再往前推,秦统一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征兵制,两汉时期则有数次调整,但秦汉时期的总体情况是,君主尤为注重把控军队,用尽一切办法控制将领。当然,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总得来说,皇帝之所以需要将军,主要是依靠他们领兵打仗,而与士兵联系最紧密的军事领导,如果富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人格魅力,则更容易获得部将们的拥戴。这种情况,是很难调和的,直至近代才被基本解决。


史海烂柯人


将军造反,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因为,如果造反真的这样容易,那终身制和世袭制早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事实上,一个将军在造反时,大多数士兵都愿意跟着他,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们本事也有造反的意图,在这种背景下,将军振臂一呼,他们才会集体跟着将军一起造反。否则,将军前脚刚造反,后脚就有被人把他的脑袋砍下来获取荣华富贵。

说得具体点,在一支正常的军队里面,通常除了负责指挥作战的将军之外,还会有和他权力相当的监军和参谋官;同时下面还有师长、副师长、旅长、团长等,而且每个级别都对应有响应级别的监军和参谋官。换句话说,在军队里面,通常都存在这样两条相互制约的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文职系统和武职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某个将军想要造反,首先得把军队内部从上到下的文职系统给兼并掉,否则就凭他区区有限的指挥权,拿什么来造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能搞定内部的文职系统,问题是,他如果想要造皇帝的反,还得必须有人事权才行啊?

换句话说,他想让谁当师长,谁就能当师长,他想杀哪个师长,就杀哪个师长?否则,他下面的师长、副师长、旅长等,凭什么跟着他造反?而通常情况下,皇帝不会授予将军这种权力的,即便皇帝对某个将军特别信任,授予他这种权力,比如让他假节钺,但将领通常也不会随便去行使这种权力。

因为,随便行使这种权力,那就是典型的找死。最简单而言,曹操曾授予于禁假节钺的权力,刘备也授予过关羽假节钺的权力,那他们却很少用来诛杀自己下面的将领。当然,即便你能把下面的师长、副师长、旅长等都搞定,问题是,你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后勤。

通常情况下,军队的后勤都是统一由中央政府相关的系统官员来调配和负责,军队里面的将领是无法插手管理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将领想造反,皇帝马上就可以断了你的后勤,接下来你手下的这么多人,拿什么吃饭?



虽然,将领造反后,可以通过占领部分地盘,然后构建自己的后勤系统,问题是,这需要足够的时间,面对皇帝派来围剿的军队,你恐怕很难支撑到哪个时候?

从这层意义上说,通常情况下能够造反的将领,已经不再是将领,而是蜕变称军阀,或者在军阀的路上,也就是他们地盘内的军政财和人事都开始变得由他们自己来负责。

在这种背景下,这支军队相当于变成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其内部成员不会再去考虑皇帝的利益,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如果皇帝的某些行为损害到他们集团的利益,或者他们觉得自己的集团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他们就会积极支持或怂恿将军带领大家起来造反。

如果这个时候,将军畏缩不敢造反,或者各种扭扭咧咧,大家就会集体跪在地上请求他,甚至还会直接把黄袍披在他身上,又或者拿刀逼着他造反;如果再不行,大家甚至还会当场把他给砍掉,然后再推举一位新的将军带着大家造反。

想当年,连军阀都还够不上的安禄山都这样骂他手下人,总而言之,老子当年不想造反,你们都劝我造反,还说造反之后,就能如何如何,现在倒好,老子被你们忽悠死了。所以,只要我们明白这点,就会知道,士兵们愿意跟着将军造反,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倾向于造反,或是想造反。


我是赵帅锅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在古代大多数的人朝代,将军都对国家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从征兵,到训练,再到统军作战将军可以说是一条龙的在掌控着军队。虽然名义上封建王朝的军队都属于君王所有。但事实上君王需要很多的将军去替他掌控军队。这也就意味着有任何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造反,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个灾难。而古代皇帝控制将军造反的主要方式就是控制其家人,或者兵符调兵之类的。但多数时候如果一个将军铁了心的要造反,皇帝依旧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历朝历代,皇帝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都十分的优待,甚至还会下嫁公主以笼络他们。其目的就是要收获他们的效忠。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呢?虽然他们表面上都是效忠于君王的。但君王毕竟离他们太远了,高高在上的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从亲近程度上来看,士兵更加亲近于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最高统帅,也就是将军。再加上皇帝的命令绝大多数时期都是由将军向士兵传达。这就导致时间一长士兵都认为将军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即使是造反他们也不会怀疑。毕竟古代时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将军也不在少数。为什么美国总统既是总统又是美国的三军总司令呢?就是这个道理。兵权永远决定了政权。

既然将军掌权会有这么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有想过去改变这一切吗?也不尽然,但绝大多数的皇帝对于军事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只会从如何更加完善的掌控将军这一方面来进行约束。但不会去思想如何改革军事。毕竟这两者的难度差距实在太大了。而且古代交通以及通讯都不发达,想要绝对的把军权集中在中央绝对是痴人说梦。在古代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是大忌。所以他们没有好的改革军队的办法,就只能按照老套路,以兵符,监军,以及领军将军的家眷来作为震慑和威胁。从而达成掌控军队的目的。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军事制度作出过翻天覆地的改革。比如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之后把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宋朝初期所有的军队招募士卒全部在京城进行训练。小说《水浒传》中林冲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实际上就是新兵的训练教官。

虽然赵匡胤的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权力。但禁军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而且宋朝初期军队对外征战,直接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这就导致军事作战太过于死板,非常的固化。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死板的教条规定显然是不适应战场的。赵匡胤时期,皇帝一直都随军出战,所以可以随时更改计划,但赵匡胤之后的皇帝除赵光义之外,在很少有皇帝亲征。这就导致宋朝军队在作战中只能按照计划不能因地制宜随时随地的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战方案。所以宋朝的军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案例。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就要看谁控制着军队了。

如果中央的皇权足够强大,亲自掌握着数量庞大足以压倒任何一支地方军队的禁军时,那么将军基本是不敢造反的。又或者是采用以文制武的手段,同时使兵将互相不知,对将军多加限制,那么也不会有什么士兵会忠于将军的现象。


一般出现这种士兵跟着将军一起造反的现象,多半是因为将军掌控的权力太大了,强大到完全控制了这支军队的一切。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赵匡胤,作为掌控后周禁军的藩镇大将,柴荣对赵匡胤是信任有加,在临终之前,为了限制住其他藩镇对小皇帝的威胁,柴荣给予了赵匡胤和很大的权力,整个禁军基本上都被他所掌控,派系下的其他将军也是和赵匡胤交情颇深,并且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想要发动陈桥兵变,简直易如反掌。



再就是兵油子类型的左良玉,明末之际,朝廷给武官放权太多,以文制武的政策崩溃,就出现了类似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潜在局面,像左良玉,就是典型的不听话的兵痞。他手底下的军队,已经不是简单的朝廷指派的募兵了,大多数都是左良玉自行招募,还有不少的农民军成分。朝廷分下来的粮饷,也是由左良玉分发给下属,对于这么一帮当兵的土包子而言,他们只知道钱是左良玉给的,对他们好的也是左良玉,至于皇帝,见都没见过,又谈何忠诚。虽然左良玉没有造反,但他已经很明显的不停皇帝的话了。



这就和唐朝的藩镇一般德行,士兵和统兵大将长期待在一起,早已经成了一个从属性的利益圈,藩镇将军掌控了士兵的一切,同时也就换来了士兵的忠心。


火器工坊


这般问题,看似奇怪,实际上也属常事。

历史上,将军造反的时候,士兵大多都会跟着将军造反,但,历史上造反的将军很多吗?一个皇帝假设做皇帝能做二十年,这二十年来,不一定就能碰得到叛乱,本身,叛乱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若是真的已经谋划好了,确保手下会跟着自己造反的,这才能起兵作乱。

将领如何确保手下能跟自己一起作乱呢?

首先就是靠骗。这一招其实很是常见,往往,某一位将领如果想要造反,一开始肯定是不会跟自己手下直接说明白的,往往都会说是皇帝身边除了奸佞臣子,他们的举动并非是去威胁皇帝,而失去除奸佞,为国家做贡献。

虽然这种接口在我们过来人看,的确是愚蠢无比,不可相信,但真的深处军营之中,不与外界接触,确实是将军说什么那就是什么的,等到这些士兵们跟着将军开始作乱了,想要再退出,却是已经晚了。

当然了,如果将军没有实现控制好自己的手下,还可能爆发动乱,比如三国时期,将军邓艾与钟会一起进攻蜀国,蜀国城破以后,姜维表示愿意辅佐钟会起兵,钟会也就真的起兵了,但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手下,起兵不久,就遭到了手下将领们的反对。

本来钟会是打算进能进军魏国之地,征讨司马昭,就算不敌,也能退守巴蜀之地,但一开始,钟会就在混战中被杀了,姜维复国的计谋也失败了。

在将领与士兵之间,皇帝其实也是千辛万苦,想尽办法阻止将领起兵作乱的。

首先在某些朝代,将领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并不统兵,而士兵在闲暇的时候也兼职做农民,只有真正到了对敌的时候,才会启用将领,这种将领,不到危急时刻不上位,作乱的机会也是很小的

就算是职业军人的时代,军人的领袖也是一直更换的,皇帝会极力阻止将领与士兵熟络,熟到能一起谋反的地步。但这种策略也有坏处,毕竟自己带的兵自己最懂,带别人的兵战斗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说到底,若是没有把握,哪个将领敢直接起兵谋反的,除了某些极端的时代,有奶就是娘,谁给士兵发饷谁就能指挥士兵,平时哪有那么多将领起兵谋反的。

说到底,自古至今起兵谋反的将领看起来是挺多的,但相较于漫长的历史,这个数目还是比较小的,若是不敢保证士兵绝对会服从命令,谁又会像邓艾那般,直接起兵作乱的。


魏青衣



这不算什么。

士兵说到底,其荣华富贵,取决于将军,而不是皇帝。

毕竟,皇帝永远不知道有你这个小兵;

但是将军会。

你能不能从泥坑里面爬出来,成为人上之人,将军的作用,远远的大过皇帝。


好比一个公司里面,

你以为你的前途取决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么?

显然是荒谬的。

你的前途首先取决于你的直属上司,你的小部门的头头。

什么董事长,总经理,离你太远太远,远到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只有先紧紧的跟着你直属上司,小领导,才能一步步爬出泥坑。

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去奢望其他。


集体也好,组织也好,国家也好,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同一利益的人们结合体。这是存在的根本。

一切自由民主也好,专制独裁也好,都必须服务于一定的利益,维持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存在。

人们也是如此的组织起来的。

我们加入公司,难道是想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么?当然是想赚钱养家,升职加薪了;

我们成为公务员,难道是真打算奉献出生命么?当然还是要赚钱养家,官运亨通了;

我们加入团体,难道是真的打算无怨无悔的付出么?当然是寻求团体的共荣和帮助了;


没有哪个士兵是为了皇帝去死加入军队的。

当兵吃粮,升官发财,不外如此。

既然将军才是对自己的前途最有影响之人,

当然一切听将军的。

除非有更大的利益的诱惑。


中国的这种情况并不算夸张。

日本和欧洲封建社会的这种情况才夸张。

在日本和欧洲的封建时代,

将军的下属根本就不存在效忠皇帝的问题。

领主的下属的下属,不是领主的下属;

大名的下属的武士,不是大名的武士;

自始至终,骑士和武士只效忠于上一级领导,而对上级领导的领导,没有效忠的义务。


中国是大一统王朝,才存在普天之下,名义上所有人都必须效忠皇帝的问题。

然而这终究也是名义上的。

在现实中,人们肯定只会忠诚于自己的利益,效忠对自己前程最为有利之人。



张子曰


一句话概括:县官不如现管。

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那时候的人也知道把军队给别人掌控,相当于把自己的小明交给别人,所以制定了各种各样的领兵制度,从而限制将领对军队的掌控。越高级的将领越要给他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样大家都不熟——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而且在古代除了边境长年有大部队驻扎外就是帝都附近的禁军(京营),其余各府、州、县,最多就是随当地武将,或者说是军事机关驻守的少部分人。

但为什么一直都会有将领带兵谋反?如果仔细看,那就会发现这些将领多是边军将领,或者是带兵出征的大将,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手下的人多。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跟带兵将领一起谋反呢?

先说边军,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特别是到了明朝中晚期,九边镇的将领哪个背后不是一个边镇家族,虽然这些家族也没有谋反,但皇帝要调九边的兵,那么兵部得先拨军费,如果兵部说没钱,那么对不起了我也没兵——这与谋反何异,就差举旗了。而且其手下的带兵将领基本都是各自的心腹,边军也基本世代都是边军,那么多年下来,当然是只知将军,不知皇帝了。

在说带兵外出征战的将领。都外出打仗了,那还不得弄几个心腹手下在下面带兵。虽然古时历朝历代都有监军一说,但监军不是文人就是太监,靠平日不接触军队的文人和太监来监督一个兵多将广的大将,怎么看怎么不靠谱。那这时候要是带头大哥想做点什么,小面的心腹小弟肯定赶紧跟上啊。下面的小兵谁敢不听话?分分钟拉出去砍了,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而且古人基本也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天地君亲师的道理,基本都是谁给饭吃就跟谁走。在说天高皇帝远的,那时候的人别说听皇帝讲话,估计就是活了一辈子,皇帝是谁都不知道。

所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探索掌握基层部队的方法,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隔壁老杨max


第一,文化水准的限定。

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准大多不算高,因此受儒家思想中忠君理念的影响也就不深。指望一群没有崇高信仰的士兵在局势变换的生命危机前坚守对皇帝的忠诚,实在是太困难了。


因此,教育很重要,后世苏联的政委制度,还有希特勒千方百计发展党卫军,将纳粹思想宣传骨干分配到军队中就是如此道理。

古代而言,很多士兵都有军饷克扣,战争对生命的威胁等问题。对很多士兵而言,活过一天是一天,因此是不会选择逆势而为不跟着自己将军混的。

第二,县官不如现管,部队将军与士兵在情感维系,现实利益联系上比起士兵与皇帝来更密切。

以安史之乱为例,藩镇节度使们控制着士兵的升迁体系,奖罚制度,和节度使把关系打好可以混进节度使的私人卫队吃香的喝辣的,和节度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皇帝就是很遥远模糊的一个印象了。

而且士兵们对于长期和他们相处的将军也抱有更多的敬爱之情,但凡能够造反的,都是懂得如何拉拢人心的人精。

第三,信息来源的有限。

古代士兵位于通讯系统的基层,在兵变之时对于政局缺乏一个清晰可靠的认识。将军说带他们去清君侧,诛奸臣他们也只能相信了。


普鲁士之魂


导读:在我国古代,武将造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失败的很多,成功的也不少,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都有许多士兵跟随,而这一切都是利益引起的。

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资本论》——马克思。


士兵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皇权的需要,古代的兵役制度大致分为兵民合一制、义务兵、职业兵、雇佣兵这四种,但无论兵役制度怎么变,皇帝都没有考虑过士兵的待遇问题,义务兵和民兵合一是没有钱的,职业兵和雇佣兵的收益也很低,当兵能出头的凤毛麟角,没有收益的士兵自然没有忠诚度可言,一般皇城的士兵忠诚度稍高一些,因为皇城士兵的待遇是全国最高的。所以说士兵的忠诚度和收益成正比,基本没有忠诚度。

职业兵还有一些收入来源,但由于古代交通的问题,士兵不可能大规模跨地域换防,军籍都是归属于地方,除了都城,其他地方皇帝都难以监控。县官不如现管,何况是远在都城的皇帝,发多少钱,怎么发,由地方说了算,到了军队里,将军说了算,对于士兵来说,钱从哪里来的没有意义,都是将军发的。而在军队里面想监督将军,那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军队的特殊性,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无可指责,钱粮和身家性命都操控于将军之手,士兵肯定要听将军的多一些。


俗话说,法不责众,士兵只是喽喽,而且数量庞大,这就导致士兵参与造反的成本非常低,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被清算的只是有官职在身的人,而参与造反之前,将军会发钱给好处,成功了好处更多,甚至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本万利,造反有何不可。

皇帝和军队的问题

皇帝为了稳固统治,只会打压军队,而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底层的士兵,自始至终,皇帝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士兵永远是最微不足道的。即使皇帝有想要军队,也只会自己训练一支亲军,其他的皇帝顾不上,也没时间顾得上。


军队只有在战时才有存在感,平时是没有的,皇帝和臣子更多的时候是在管理治下百姓的问题,而且军队有时效性和地域性,一只能征善战的军队要培养起来太困难,只有在边疆才有可能,而都城不会在边疆,边疆太大太多了,培养的代价大,又不一定是皇帝自己的,而且古代一直军队的战斗力不可能存在十年以上,故此,皇帝首先放弃的就是考虑士兵的待遇和感受,这种情况下,士兵参与造反,内心毫无压力。

总结:古代士兵参与皇帝的造反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制约性。从精神到物质的匮乏,是士兵参与造反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