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玄學篇(五)發燒線材那些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祕密(上)

緣起前幾天和朋友聊天,不知是聊到了哪裡,說到了線材玄學附件的相關內容,我沒想到他當場否定了我。

發燒玄學篇(五)發燒線材那些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秘密(上)



他說換線改變聲音是科學的。

我想,難不成你發現了線材改變聲音的基礎科學理論和規律?換線沒準會得到什麼聲音,也沒見誰總結出這個規律,所以和線材改變聲音有關的話題,大家才常年爭執不休,這種摸不著邊的事兒,怎麼就科學了呢?

他反問我,換線了,聲音會改變,對嗎?

我說對啊,換線了聲音肯定會變,除非聽的人對聲音不敏感,或者這個改變很細微到難以被人耳識別,但實際上就我接觸了這麼多器材和線材,換線肯定是會改變聲音的。

對啊,那就是科學啊,你不知道嗎,在科研領域,研究機構、教育機構等,尤其是物理學方向的,條件固定指向結果的時候,就是科學。換線是條件,聲音會變是結果,條件總會指向結果的時候,甭管為什麼,它就是科學的。不信你去問,不管他是什麼專家,條件固定指向結果了,他肯定告訴你這就是科學的。除非誰能證明給你看,換線聲音不會變。

可我們無法系統總結,換線會帶來怎樣的聲音,就能說它科學嗎?

當然了,即便你能總結出來這個規律,那也只是你能得不得諾貝爾獎的事兒,和它本身科不科學沒有任何關係。你知道換線會改變聲音,你無法證明換線不會改變聲音。那麼,換線可以改變聲音,就是科學。

好吧~

搞得我都不好意思繼續我的玄學大專題了。

這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也分享給而大家。

可能《高保真音響》的忠實讀者還記得,前兩年的《盤旋在黑科技的上空》這篇解密關於線材發燒的大專題,作者就是我。已經記不得自己潛心精研了多少年的發燒線材了,人的認知是不斷更新的,今天也是偶然想和大家聊聊近兩年對於線材的一些新認知。就以自問自答的方式,隨筆漫談吧。

這裡有個大前提,線材的任何一個部分,插頭、導體、屏蔽、鍍層、結構、焊錫等,你看到、摸到這根線的所有組成部分,以及你看不到的製作過程中的各種小細節,是都會對線材的最終聲音有影響的。

發燒玄學篇(五)發燒線材那些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秘密(上)



1、此“單晶銀”非彼“單晶銀”。

我們都知道,單晶銅導體是單結晶體純銅。所以,單晶銀,常規理解而言,是指單結晶體純銀。

然而前段時間去到國內的線材加工廠,和廠家老闆聊天的時候,提到單晶銀一詞,怎麼聽怎麼覺得奇怪,深挖後得知,國內對單晶銀的定義是——單晶銅鍍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結晶體純銀。

單晶銅鍍銀和單結晶體純銀的差價有幾十倍甚至更多。

由於其中很多內容可能不方細說,所以筆者只能再次強調一遍:

國內各種線材廠家對單晶銀的定義是——單晶銅鍍銀,而非真正的——單結晶體純銀。

單結晶體純銀成本極為高昂,出貨量小,即便放眼世界,生產真正單結晶體純銀的廠家都是很少的。

2、貴金屬合金的線材,聲音一定好嗎?

很不幸,聲音好不好和導體的金屬貴不貴,沒有任何關係。畢竟這行業為了賣貨,什麼噱頭花樣都可以拿來作為高價銷售的資本。

近些日子接觸過很多金銀合金的線材,然而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貴金屬容易讓人大開腦洞,先入為主地認為其音質好。


發燒玄學篇(五)發燒線材那些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秘密(上)


實際上,我使用的一條價值幾萬元的,出自名廠的金銀合金喇叭線,充其量在聲音潤色上做的不錯,在聲底素質水平和潤色上做了不錯的取捨,但實際上來說,它的聲底素質並不優秀,細節表達也不夠清晰完整。

另一條手工編織的金銀合金耳機升級線,售價也是奇高,實際體驗下來,聲音糊悶,聲場壓縮,聲部扭曲,不堪入耳。

還有幫忙測試的一對金銀合金信號線,猛一聽聲音變化挺大,細聽下來各聲部凌亂,三頻不均,久聽煩躁,也是大為失望。

其它像鉑、銠、鈀、釕等等等等,筆者也都有過不少接觸,不管是鍍層還是合金,筆者只能說,是會有大廠能用好這些貴金屬,給聲音帶來不錯的潤色,或者說在色調和聲底之間做到不錯的取捨。但終歸音質的好壞和這些金屬貴不貴沒有任何關係,選購貴金屬線材,儘量購買資歷深、歷史久的大廠產品,畢竟很多莫名其妙的牌子只是拿這個當噱頭,鬧著玩騙錢的。

3、大廠品牌線材,不同價位產品的聲音規律?

這些大廠品牌線材,不同價位的產品,聲音上是有比較明顯的規律的,這裡注意,不包含小、雜品牌的產品:

入門級線材而言,廠家更多希望展現品牌的調音風格,往往聲底素質不會特別好,音樂細節較模糊;



中端主流線材,往往作為廠家銷售的主力軍產品,在品牌聲音風格和聲底素質之間有個不錯的結合,往往表現不錯;

高端線材而言,這個聲音方向就看品牌方的心情了。

大多時候是減少品牌染色,最大化聲底素質的傳輸,儘量完全還原聲音本真,讓線材的影響儘量變得透明化。

還有品牌的高端線材把品牌聲音染色做到極致化的同時,把聲底素質同樣極致化,從而最大化表達自己對聲音的理念。

更有品牌的高端線材的理念,會考慮到購買此線材的用戶,器材足夠高端,聲底素質表現過於搶耳,降低一點點聲底素質表現的同時,致力於改善聲音的透明度,寬鬆度、潤澤度、自然度和動態表現,類似於和器材博弈的理念。

總之,高端線材都是品牌方對聲音理念的終極表達,不同品牌的表達方式還是有所差別的,更多在於用戶認不認同理念的問題,況且購買此類線材的高端用戶,經銷商往往是願意提供不同的試用樣品服務的。

發燒玄學篇(五)發燒線材那些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秘密(上)


4、廠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給線材調音的?

前面說過了,任何環節都會影響線材的聲音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前段時間有朋友表達,現在很多線材喜歡更換各種材料的屏蔽層、填充物、外皮等來調音。

這不難理解,畢竟現在導體、插頭等成品材料,可選範圍有限,這限制了調音。不同屏蔽層、外皮材料等,對聲音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也是因此,我們會看到市面上各種粗細不一,外表五花八門的線材,很有可能就是品牌調音的秘訣所在了。

筆者做過一個實驗

,有朋友喜歡歌德耳機醇厚、暖潤、鬆弛的調音風格,託筆者裁剪歌德的耳機線製作成信號線放入系統使用,希望以此獲得歌德的部分聲音風格,筆者選用了自己用過的,染色最小的其他如插頭、焊錫等材料進行製作,結果還真做出了非常“歌德味道”的信號線。因此筆者有權認為,歌德產品的品牌調音味道,線材一定在其中起到了作用,而且很可能就來源於那層散發著奇怪味道的歌德耳機線橡膠外皮。

再說前些日子,筆者在音響展竟然看到了一些線材,使用了筆者曾經測試過的大理石纖維套管作為屏蔽層,不得不感慨,品牌為了調音,也是絞盡了腦汁。

大理石纖維、玻璃纖維、金屬箔、橡膠管、油脂、金屬網、蛇皮網、棉布套、棉紗、絲綢、PVC、特氟龍......等等等等。

這段內容我只是想說,不要小瞧了五花八門的線材外皮、填充物這些材料,它很有可能就是很多品牌,線材調音的靈魂所在。

同時,也不要被各種新奇特的花樣,或者說所謂的線材新科技、新材料矇蔽了雙眼,因為材料或者所謂的科技可以五花八門,但不意味著一定會提升音質,畢竟也很有可能是為了營銷,找到一個不錯的出口。


5、老生常談,線材的價格,在整套器材的佔比?

很多人總結過,百分之二十左右。

我就此延伸一下,再詳細一些的話,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

我大概算過這個問題,比如一件器材,價值5000元,我會認為搭配1000元左右價位的線材,大多數時候是合適的。

這裡有個例外,比如說我的器材價值幾百元不到千元,那麼我絕不會額外購買升級線材,而是選擇使用隨機贈送的普通線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機線”。

這裡有個強調,假設我的器材價值5000元,我手裡有條1000元的線材,同時還有條價值一萬元的線材,這時候我會選擇1000元的線材。

至於為什麼,繼續說下去又剎不住車了,還請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