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周面积比北齐大,却还是陷于劣势呢?

白囟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为什么北周面积比北齐还大,前期还是陷入劣势呢?

这个说来话长,可能追溯的历史比较长,甚至可以从汉朝末年说起。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魏蜀吴以后是晋朝,而后就是大混战的年代了。

根据历史记载,北方游牧民族分分南下,在中原从汉朝末年连年征战的军事亏空,人口落后的局势下,妄图占据中原,有著名的五胡乱华。

当然除去历史记载的原因,也有说那几百年,北方全球气氛骤降,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计,躲避严寒,才被迫南下的。

游牧民族的策略就是先抢,杀然后再抢杀,来来回回的,中原地区从千万人口级别瞬间到了百万人口级别,可见多么民不聊生。

顺应而来的是数不胜数的王朝更迭,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等等更是一起接着一批。

到了正题。

拓跋氏建立了北魏,这个北魏做到了统一,但是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例如人口,文化,经济还是很不协调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家都知道,从小都学,可以是胡人汉化的典范,也侧面反应中国文化的力量。

在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开始分裂了,迁都洛阳后,拓跋氏开始享受中原文明,逐渐腐败,对北方他们的军事力量进行鄙视,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力量,因为鄙视蛮族等自古以来就是常规操作。

镇守北方的武川镇等六镇军人瞬间因为待遇,冷落,不满等原因,起兵反抗,这就是六镇起义,也是北魏瓦解的导火索。

六镇起义很快被镇压,北魏政府不放心这些北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北魏北魏六镇武川镇的防范北方柔然民族的军事力量,做出一个决策。

迁徙二十万被俘的六镇军民,到河北地区,瓦解这股军事力量也做好监控工作。

不幸的是,河北不断发生各种水灾,旱灾,河北继续造反,又是乱了一锅粥。

这里,武川镇走出来的宇文泰,高欢等人慢慢的掌控了北魏的大权,虽然都是武川镇出来的陇右集团军事代表,但是风格和军事力量完全不同,这也是导致为什么北周虽然面积大过北齐,但是依然打不过北齐。

前期,高欢要搞死皇帝,皇帝跑到关中地区,宇文泰有皇帝正统加持,北魏分裂,形成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形成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宇文泰担任最高军事柱国将军。

北齐前身是高欢把持的东魏,自己也是最高军事统领,自此,北周前身西魏,北齐前身东魏形成对峙局面,连年征伐,互有攻守。

为什么开始北周打不过北齐,有几个原因。

五胡乱华以及过往战争都是在西魏的地区,也就是北周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很是落后,人民厌战。

民族融合问题,虽然已经一统,但是区域内的小军事力量各有鬼胎,凝聚力不足。

八柱国军事力量的形成,均田制,府兵制的形成,让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而东魏前期,很少有战乱,加上胡人入侵中原,很多氏族南迁,保留了很大的实力,加上发展经济,北齐的实力无论是人口,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都占据上风。

这段又叫衣冠南渡,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北齐正好从中获利,所以前期压制北周。

后来,为什么北周秒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隋唐盛世开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都是一代明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却英年早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功劳。

宇文邕也是隐忍十几年,卧薪尝胆,亲手干掉宇文护,为自己哥哥报仇,夺回属于自己的天下,才一鼓作气,励精图治,统一了北方,满满的开启了盛世。

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不亚于很多盛世的开创者,睿智多才,沉稳干练,也是皇帝中的楷模。

但是北征途中,宇文邕一命呜呼,年仅三十六岁。北周的盛世王朝梦戛然而止。

三年后,外戚隋炀帝夺得大权,建立隋朝,一统江南,开启全新时代。

从魏晋南北朝,北周北齐,隋朝唐朝,皇帝几乎都来自武川镇的陇右集团,他们打来打去,都是亲戚自己打,都是一家人。

历史就是这么现实,也是这么可笑!

牺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老百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历史车轮的轮胎


北周和北齐对战处于劣势?那题主说的应该是北周前中期,在北周后期北周可是直接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大部。那为什么看起来面积更大的北周前期实力却不及北齐呢?

直接看这幅历史地图,我们习惯性的就会认为,北周大,所以北周强,但这个想法明显是错误的。历史地图只是片面的把版图画了出来,背后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下面有些图会告诉大家三个国家背后的信息。

可以看到的是,北周面积虽然大,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些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比较落后。人口较多,适合发展农业和人类生活的,也只有关中盆地(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而北齐坐拥当时天下最富的一整块华北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远远强于北周。

据统计,北周人口只有600万到800万,而北齐人口却有2000万,北齐人口整整多了北周将近三倍。

要不是北齐不断地出现昏君,而北周不断地改革,那应该就是北齐消灭北周了。


百胜军节度使


不仅比面积,还要比质量。立国初期北周特点是小、偏、荒。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北齐地处华北平原,经济文化发达,人口众多,这在古代天然优势。反观北周,主要统治范围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土地贫瘠,还和少数民族杂居,后来虽然拿下了荆襄蜀地,但开始其内部矛盾是大过过北齐的。但宇文泰确是不世之才,对外采取稳固防守,对内拉拢扶持关陇贵族,以时间换空间。反观北齐高氏,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子孙互砍,上层内斗,怎么做死怎么来,最后亡国灭身也在所难免。


大卫王15


额,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题主说的是北齐那么强大,为什么被北周干掉的呢,等回答的时候,才发现正好相反,哈哈

题主题目错了,应该改成:北齐那么强大,怎么输给北周了呢

北齐的前身是东魏,北周的前身是西魏,可无论是后来的继任的北齐,还是北周,东边的都比西边的强大

如果说当年全中国的人口是四千万,那北周能占一千万,北齐为两千万,南梁为一千万

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不谈南梁后来经过侯景之乱变成的南陈,就北周北齐来说,在北周宇文邕早期年代,北齐国力是大于北周的,比如北周权臣宇文护,不就是因为对周征战失利,才被宇文邕找准机会干掉的么

为什么说国力“弱小”的北周,能干掉“强大”的北齐,有三点原因

第一,民族矛盾解决

无论是北周还是北齐,他们都脱胎于北魏,而北魏内部主要是民族矛盾,也就是汉家和鲜卑族的矛盾,割据分裂之后的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自然也继承了这个矛盾,不过,两者解决方法不同

西魏,在宇文泰的整合下,仿照鲜卑早期的部落议政,建立八柱国制度,无论是汉家,还是鲜卑族,都赋予鲜卑姓。也就是用名义上的全员鲜卑化,解决民族矛盾,使其一致对外

比如,李世民的祖宗为西魏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李虎,被赐予大野姓,成为大野虎,比如,隋朝建立者杨坚的父亲杨忠,也为西魏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赐姓普六茹,成为普六茹忠……

这时候,西魏或者叫北周,内部的民族矛盾被淡化,劲可以往一处使了

而东魏或者叫北齐,并没有解决民族矛盾,统治者高家玩和稀泥

他们对鲜卑人说,你们打仗保护东魏(北齐)理应享受超国民待遇;他们对汉家说,你们种田,拿粮草雇佣鲜卑人替东魏(北齐)打仗,避免自己损失,理应礼遇鲜卑人

如此和稀泥,并没有解决内部矛盾,内部打斗是经常的

第二,阶级矛盾解决

这个主要是世家奴仆

北周宇文邕掌权后,他下令释世家奴仆自由,赐予奴仆土地,让奴仆成为北周一份子。宇文邕规定世家可以用奴仆,但是人数得有限制,比如十人,超过十人的,则全部释放,转变成普通百姓

世家有多少奴仆呢?每一权贵之家,都能有成百上数千。宇文邕命令之后,大量的奴仆转化成在籍老百姓,这些人极度拥护北周统治

在北周解放奴仆的时候,和北周同源的北齐却无动于衷……

是不是很像当年北美林肯解放黑奴?

第三,解决佛家土地人口问题

因为战乱,无论是北齐北周,还是南梁南陈,佛家极度兴盛,各王朝统治者对于佛极度宽容,佛家寺庙拥有的土地免除赋税,沙弥僧尼免除劳役,这一下,大量劳力成为佛徒,大量土地成为庙产,估计僧尼人口能占各国的百分之十以上

鉴于此,掌权后的北周宇文邕决灭佛,赦令僧尼还俗,土地归于国有,再而分配给百姓,让其耕种交租——此为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武灭佛

而北齐呢,做的正好和北周相反,他们崇佛,不遗余力的去建立庙宇佛像

如此三条,人口不占优势的北周,终灭了北齐

北齐虽然强大,但十成力量只能使出来一两成,如此,如何能打得过北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