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通风有哪些技巧?

田俊超白


随着春种的临近,水稻种植农户们都做好了种植前的准备工作,水稻育苗都在温室或者拱棚里进行,随着气温的升高,苗床内部温度会变得更高,此时苗床内部的温度不适宜水稻幼苗生长,部分植株会出现霉菌性病变,要是苗床温度过高还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及时对温室苗床进行揭膜通风。

一般水稻在低于14℃时会生长缓慢,温度低于9℃时水稻苗会出现部分冻害,温度高于33℃时会生长缓慢,但温度高于39℃时会出现水稻幼苗发黄的烧苗现象。根据多年种植经验总结出了最合适的温度管理范围,当水稻苗长到一叶一心时,苗床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9℃。当水稻苗长到两片叶一心时苗床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4℃,当苗长出三片叶子一心时适宜温度在21℃左右。根据以上的水稻苗适宜温度,随着气温的升高我们要做好以下通风管理。

一、苗床通风技巧

苗床盖地膜是为了保温,可以让因为温度低发育缓慢的弱苗能快速生长,可以提高发芽率。要是揭膜揭晚了,随着气温的升高膜内温度会变得很高,稻苗会徒长,会扛性变差。

 1、揭膜最佳时间:一般在播种后一周左右,稻苗第一片叶子还没完全长开时揭膜,揭膜一般在早上或者半晚进行,要是遇上晴天在半晚揭膜为宜,要是遇到阴天要在上午进行揭膜为宜,因为温室内外温差不大,稻苗能很快适宜揭膜后的温度,要是在中午揭膜,因为温度很高稻苗水份蒸腾速度快,根系吸收会减慢,这样容易造成稻苗缺水。

2、揭膜要在浇水时进行:揭膜要在浇水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避免稻苗水份蒸发后,出现的缺水现象,可以让稻苗快速适应新环境。

二、揭膜后苗床通风技巧

地膜揭开后可以在温度高的时候进行小通风,要结合稻苗适宜温度进行合理的温室通风,一定要根据稻苗不同时期,苗床适宜温度进行通风。当稻苗长到1片叶子一心时,温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6℃左右就可以,遇到晴天的话可以在上午揭棚膜,棚膜揭开一半就可以。稻苗长到两叶一心时温度控制在21℃左右,这个时期要加大通风力度,温度控制不好稻苗会长出稻穗,错过插秧最好时间。稻苗长出三片叶子一心时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1℃左右,夜晚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1℃为好。

三、温室通风注意事项

1、揭棚膜时要要在大棚通风口处放塑料膜,或者袋子进行遮风,避免风大吹坏稻苗。在稻苗幼苗的时候通风时,风口要背着稻苗,等苗大一点抗风能力变强,通风就不用考虑背风了。

2、昼夜温差大的话通风时间不宜过长,昼夜温差小的话通风时间可以长点。遇到冷天夜晚温度要是低于2℃,需要用烟雾弹或者烧稻草对温室进行增温。白天温度要是低于13℃,要在2点左右提早闭棚进行保温。幼苗期要是白天遇到阴天温度低于10℃要及时闭棚,以免冻伤稻苗。

3、稻苗长到三叶一心时要加大通风力度,遇到阴天的话要在早上进行通风可以疏散湿气,避免稻苗徒长,培育出优质的壮苗。

 

以上是本人的分享希望能帮到你,


村里说农事


水稻苗床通风,是水稻育苗期间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因为日光大棚,在白天太阳光的照射下,棚内温度很高。

使秧苗的生长温度是22~25度之间最为适宜。所以就需要用放松来调节棚内温度湿度。放风比较简单。可以根据自己大棚的实际情况,选择风口的大小。适当调节。

有些农户图方便,只把大棚两边儿。或者两头儿打开就不管了。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一天当中的温度有高有低,所以必须根据温度的升降,风力的大小来决定风口的大小。才能更好的调节棚内温度。

最主要的还是前期秧苗较小的时候。更要精细管理,因为小苗根系小。对外界气温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前期主要就是温湿度的管理。

放风的风口,最好不要有扫地风。让风直接吹到稻苗上。容易引起秧苗感冒。所以应该在风口下方用薄膜遮挡。避免风直接吹到秧苗上。

放松的时间最好是太阳没出来之前就打开。让棚内的温度随着阳光的温度逐渐上升。阴雨天气也要放风,风大的天气可选择背封口放风。

棚内贴苗床,应放有温度计,观察温湿度的数值。根据温度的高低,调节风口的大小。



龙兵过


水稻苗床通风,不可小视。通风过早,稻苗过小,就像小孩感冒,会导致稻苗以后生长缓慢。通风过晚,特别底膜揭开太晚,会有灼苗现象!稻苗基本出齐,就可以揭底膜,棚头,棚边有没出来的,还要盖着,盖个三两天,出齐了再揭。头几天通风,要小通,只把两个棚头打开,不要开的过大,棚边可以用地膜横着挡一下,两个棚头都要挡一下。过几天稻苗长起来就可以大点通风了。通风时间一般在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吧,这是指东北地区,特别是中午棚温不要过高,不要超过三十度,赶上低温天气可以不通风,不要连续几天不通。快插秧了,就要昼夜通风,练好苗,出壮苗,苗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机器插秧七八公分最好。通风要及时浇水,浇水要浇透,浇足。浇水最好下午三点以后。苗床管理很重要,育好苗育壮苗,是种好水稻的基础,还要做好苗床的防病治病工作!祝稻农今年有个好收成!


北国飘雪


再有一个月就又到东北的水稻育秧季了。既然谈到了水稻育秧,就不能不谈苗床的通风。那么,苗床的通风有什么技巧?

水稻育秧期间的通风,是东北粳稻育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管理措施。其目的就在于通过通风来降低育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控制水稻秧苗的徒长、增加根系的生长量、降低苗床土壤的湿度以及减少青枯病和立枯病的发病几率。所以,秧苗想长得好,通风是个关键的管理措施。

1、齐苗即可通风。正常情况下,很多的稻农都不舍得给秧苗通风,生怕秧苗长得慢,不能正常的移栽。特别是在水稻秧苗刚刚出奇的时候,很多的稻农都是采取浇透水、闷棚的方式来管理。其实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以黑龙江地区为例,移栽3.5叶期的机插中苗,只要秧龄在移栽时能够达到3.5叶左右、株高能达到10厘米左右就能满足移栽的需求。所以,没有必要在刚出齐苗的时候担心秧苗不长。只需要将两侧的通风口打开大概10厘米左右能够正常通风、棚内温度能够达到22度以上就能满足秧苗生长的需求。

2、早开棚、早关棚。“早开棚”,说的是通风要早,趁着外界温度还没完全升上来的时候就通风,这样即便是外界温度升上来了,也会因为提早打开的通风口而形成棚内温度缓慢升高的情况,这种现象是比较有利的;而“早关棚”呢?则是在秧苗未达到“大炼苗”的叶龄时,可以在下午早点关棚,保证棚内的温度不会因为太阳的落山而快速的下降,保证秧苗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

3、阴天下雨、低温寡照也要开条缝。阴天下雨、低温寡照的气象条件下,棚内温度还是比外界的温度高很多。特别是水稻秧苗有叶尖吐水的习性,即便是外界没有太阳、低温,棚内也是雾气缭绕、空气湿度比较大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是很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的。而且,一旦突然出现超过1-2个小时的晴天,就会因为关棚而出现棚内的温度急剧升高、土温却缓慢的升高,造成根系在低温条件下的吸水能力满足不了因为温度骤然上升、叶片的呼吸能力急剧加强对水分的散失,造成秧苗的细胞脱水而出现青枯病。所以,为了保证秧苗的安全以及棚内温度的变化不是过于剧烈,建议在阴天下雨、低温寡照的气象条件下也要把育秧大棚开个缝,以便散失棚内的湿气以及稳定棚内的温度不会快速上升。

4、将温度控制在25度以内。最适合秧苗生长的温度其实是在22-25度之间,不会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在这个温度区间内秧苗还不会徒长,秧苗茎秆粗壮、叶片披散、颜色深绿、白根蓬发,这才是壮苗的标准。特别是现今的稻农为了保证机械移栽的取苗量,都会采取密播方式来增加播种量,甚至有的稻农会在360平方的育秧大棚里播700斤以上的干种,这样的秧苗在22-25度的环境下都容易徒长,更何况通风不到位的育秧大棚呢?徒长是必然的情况。所以,想让秧苗不徒长、壮苗,就一定要坚持通风、合理通风,将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的标准。

5、使用燕尾槽和卷帘通风器。很多的稻农为了节省成本,不舍得使用燕尾槽和卷帘通风器。通风的时候把大棚底部的塑料膜揭开,形成一个个的通风口。但是这样的通风口太低了,通风效果不好。而采取燕尾槽呢?可以在秧苗上部1米左右的位置做通风口,上下部的温度差异小,也有利于保持苗床的水分;如果使用燕尾槽和卷帘通风器的话,通风更简单,两根铁管只需要1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大棚的通风作业。虽然说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通风的效果和效率是不可比拟的。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水稻苗床通风是其生长阶段,育秧田苗期的主要管理措施,水稻育秧田通风可以有效把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这也是我们水稻种植户春季在育秧田播种后出苗至栽插前必须要做的管理工作。

苗,长的好赖,通风很关键,育秧田苗期通风管理,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温度都不同程度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了解苗床通风的相关细则。


那么,水稻苗床通风有哪些技巧呢?

水稻育秧田通风,主要是根据天气变化及外界温度,及时,适时,适度开棚通风练苗。且有效调控棚内的温,湿度。工作要求,细致到位。重点突出一个勤字。依照育秧田30天左右的生长管理期,依次按照四个生长阶段,展开苗床通风工作,做好四要,四不要。

为什么要重点要突出一个勤字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每天去育秧田,查看,棚内的温湿度变化,及秧苗的长势情况,能够准确了解详尽信息,为育秧田管理积累有效相关数据。

苗期生长有哪四个生长阶段?

1.播后萌芽至立针期

2.立针期至1.5叶期

3.1.5叶期至2.5

4.2.5叶期至3.5叶期

育秧田管理主要是管控好以上四个生长阶段,棚内的温湿度,充分利用内外环境条件,调控通风练苗的时间和方式。

第一个生长阶段:播种后萌芽至立针期即种子根发育期,也就是播种后至不完全叶抽出这一段的秧田管理。

受外界温度和棚内温度影响,此阶段的生育时间大约为7~9天,秧田管理重点是促进种子根健壮生长,育出粗长,须根,毛根多的壮苗来。

通常我们在浇足底水的情况下,种子根发育期一般不浇水。播种盖棚后,要经常检查,如发现地膜下有积水或土壤过湿,在白天揭开地膜,使水分快速蒸发,减轻床土湿度,晚上温度降低之前再覆盖地膜,促进根系生长,如果此时秧田出现顶盖现象或床土变白水分不足时,要用器具辊落顶盖土,露种处应适当覆土,落干处可用细雾喷壶适量补水,使种子与土壤接墒,再覆盖地膜,以保证出苗整齐一致,使种子旱生根生长茁壮。


播种后我们没天去秧田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查看棚内温湿度,和芽种的生长情况,如果我播种后7~9天,仍为见出苗,或零星出苗,此时要检查床内种子是否发生芽腐,如有芽腐发生,每平方米可用30%瑞苗清1.25毫升兑水6斤进行防治。种子根发育阶段的温度管理,以控温保湿为主,如果外界温度突然生高,棚内温度28~32度左右为宜,最高不能超过34℃,如果棚内温度过高,应打开大棚顺风侧,无风天可打开两头通风,要谨记,进口小,出口大。


第二个生长阶段:立针期至1.5叶期,即第一完全叶伸长期。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至叶片完全展开,一般为5~7天。此阶段棚内温度应该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易超过28℃。此时根据外界温度条件,在晴好天气自早上7~8时打开大棚两侧至下午3~4时关棚,通风口大小可根据天气情况适度调整。温度过高时应多设通风口,练苗控长。此时棚内地膜应撤出,增加光照,促进秧苗绿化。此阶段的防控重点,控水,调温,防止叶鞘超过标准高度(3cm),以免第2叶片伸长。

第三个生长阶:1.5~2.5叶期,即离乳期第2叶和3叶伸长阶段。从2叶露尖到3叶展开,经历2个叶龄期,胚乳营养耗尽,而至离乳期,约12~15天左右,其间2叶生长过快,3叶生长略慢,离乳期是秧苗生长由胚乳营养转向根系营养的转折期。

此阶段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2~25℃之间,最高不超过25℃。同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多设通风口进行大通风练苗,如在连续低温过后开始晴天,要提早开口通风。并喷施药剂防治立枯病。2.5叶期后可根据外界温度情况,逐渐转入昼接夜盖,最低温度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在水分管理上,由于叶片增加,蒸腾量大,秧田管理,要注意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吐珠变小,午间叶片卷曲,可在早晨6时~9时,适当浇水,一次性浇足。

此阶段防控重点,要进一步做好育秧田调温控水,灭草,防病工作,以肥调匀秧苗长势等各项管理,育成标准旱育壮苗。

第四生长阶段:2.5叶期~3.5叶期,即第四叶伸长期。从4叶露尖到展开,大约经历6~8天,此阶段秧田管理,控上促下,秧田通风练苗进入后期。棚内温度不宜超过20℃。如没有倒春寒低温天气可昼夜通风练苗,在通风口处,用透气膜适当遮挡,,避免风大,导致棚内湿度迅速下降,使风口处土壤落干秧苗失水,形成青枯状态。





育秧田通风管理有哪四要四不要

1.不要过早通风,根据内外界温度适时适度早通风练苗。并要做到昼开夜关。

2.通风时要根据当日天气情况,适度调整通风口大小,不要随加大通风口后置之不理。

3.大风天气,要根据棚内温度,适度调整通风口,如开顺风口通风练苗。不要关棚不通风,导致棚内温度过高烤苗。

4.大棚内防寒透气膜,秧苗出齐后,要尽早揭去,最晚不过2叶期。不要一直覆盖到栽插之前再揭,这样会导致秧苗接受光照时间过短,叶片嫩绿,垂长,床土长期保持高湿状态不利于根系生长,缺少光照,叶片,叶鞘营养物质积累量少,栽插后不利于返青。

以上浅析,对此您有哪些不同观点欢迎一同探讨交流。


神农35


水稻苗床通风,是控制水稻青枯病与秧苗早衰的关键。苗床通风好了,秧苗挺壮,须根多,插到地里能抗低温,迅速返青。水稻高产的前提是壮苗,壮苗的前提是苗床通风好。

通不好风的苗床,秧苗高细,棚内潮湿。秧苗的颜色黑绿,用手压一下秧苗,不反弹,严重的直接断裂。这样的秧苗太脆弱,不耐低温严寒。

苗床通风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 育苗后遇高温要通风

苗床通风不是从秧苗出来以后才开始的,在播种完毕以后,苗床遇到30度以上的高温,就必须开始通风了。

从播种到秧苗第一叶露尖,发芽后的稻子种,需要7到9天的时间。这个时间段,温度高了不通风伤芽,温度低了出苗慢。

2 见绿通风

揭开地膜看见秧苗见绿就要通风,通风要注意通风口的大小。这时通风,只是开大棚的两头,并且大棚两头从地面往上,要有一个一米高的围裙。

让空气在棚内流动,如果大棚超过40米,棚内温度接近30度。可以开两侧通风,同样需要一米来高的围裙。

3 撤膜

水稻播种后,有的用塑料做顶膜,有的用无纺布做顶膜。如果是塑料做顶膜,要在秧苗出80%的时候,就扯去顶膜。否则中午高温,顶膜烤秧苗。无纺布不需要撤。

从出苗到第一完全叶展开,需要5到7天,棚温要控制在22到25度。最多不能超过28度。棚要逐渐大通风,如果温度降不下来,可以每6米在大棚顶上开一个35厘米见方的口子。

这些口子彻夜不关,它们能调节棚内与棚外的温度。早晨棚内的潮气,也因为有这些口子而排出。

4 水稻1.5叶后肩部通风

水稻有一个双二五,即2.5叶期,棚内温度不能超过25度,否则插秧后秧苗会出现早衰。而1.5叶后,开始棚内两侧肩部通风,就是在为双二五打基础。

从第二叶漏尖到第三叶展开,棚温20到22度。棚内两侧大通风,如果温度还高,大棚两头也要通风。以防止棚内温度,高于25度。

5 夜间通风

秧苗在后期,一定要彻夜通风炼苗。否则,秧苗运到地里,禁不起风吹雨打。秧苗上半部分干枯死亡,出现大缓苗的情形。

彻夜通风的标准是,夜间温度高于8度,只要高于这个度数,就可以不关棚了。但刚开始,通风口要小一点。

秧苗在遇到低温冷冻的时候,不要慌,在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开棚,放出寒气。遇到阴雨天,要5点通风,晚5点关棚。

秧苗通风宜早不宜晚,不要怕秧苗通风早了矮,现在有农药可以增加秧苗的高度。但能不用尽量不用。秧苗通风就是以上几点,根据秧苗大小及对温度的需求,来调节通风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

小贴士:

大棚内的温度计,要贴着秧苗放,可以找四根筷子,两只交叉而放。再把温度计放在它们的交叉点上,这样测量的温度比较准确。


田俊超白


水稻苗床通风有哪些技巧?

目前,又到水稻播种育苗季节,大床育苗技术性要求非常严格,苗床通风更不能忽视。一旦通风不良,会影响大面积的苗床幼苗受到伤害,影响秧苗的生长,严重的会造成灼伤黄枯死苗。下面就谈谈水稻苗床通风的有关小技巧,愿与农友们分享,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第一,水稻苗床每天在高温段通风换气。水稻早稻育苗时,室内气温不是很高,早晚气温更低。因为水稻秧苗是喜温的,在低温时候会影响正常生长。所以,苗床通风不要在低温段进行,避免低温剌激水稻幼苗,会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建议,在温室大棚水稻育苗时,在中午前后高温段通风换气最适宜,既达到了通风换气效果,又避免了苗床降温厉害对幼苗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水稻苗床在通风时可以结合浇水。水稻育苗,苗床浇水是一项重要管理措施。浇水合理能促进幼苗生长,不合理会影响幼苗正常生长。通风和浇水是温室大棚育苗的两项重要管理工作。早晚低温段苗床浇水,水温低,气温低,使苗床温度骤然降低,沉重地剌激幼苗,会严重地影响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长,是给立枯病的产生带来机会。所以,建议水稻苗床浇水,结合苗床在高温段通风换气时浇水是最适宜的。因为,中午前后气温比较高,水温也相对的比较高,苗床浇水通风后,苗温相对下降程度要小,对水稻幼苗影响也较小,有利于幼苗的正常健壮的生长。


第三,水稻苗床在通风时注意冷凝水的处理。在中午前后苗床通风换气时,苗床上覆盖的塑料薄膜或小拱棚,注意掀起的方法,避免冷凝水脱落淋湿幼苗,尽量使冷凝抖落排放在苗床外,被避携带有害病菌的冷凝水感染水稻幼苗,是水稻防病的最好小巧门。

总之,水稻在温室大棚内育苗或露天育苗,有许多具体通风换气的小巧门小技巧,在此也不一一哆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自行把握。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鄂东三农


【大别山鹰】答疑:我们这里是水稻主产区,过去水稻育秧以薄膜育秧为主,现在也推广湿润育秧和旱育秧,下面还是以薄膜育秧为例,来介绍水稻苗床通风有哪些技巧:

水稻薄膜育秧的秧田管理,可分为密封期,通风换气期和揭膜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

【1】密封期:从播种到出现一叶为止,薄膜严密封闭,厢面保持湿润,以保温保湿为主。但白天膜内温度超过35℃以上时,要揭开两头通风降温,傍晚温度降到25℃时,要盖上两头薄膜。

【2】通风换气期:从第一叶秧到长出第三叶为止,要通风炼苗,并适当保温,以炼苗为主。厢面上瓜皮水,膜内温度以不超过25一30℃为宜。

【3】揭膜期:三叶期后,可选择晴暖天气揭膜,揭膜头一天要灌水上厢面。揭膜后遇到较强寒潮,仍需再盖上薄膜,或灌水护秧。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