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消费券能成为提振市场的“良方”吗?

后疫情时代,消费券能成为提振市场的“良方”吗?

刚过去“三八妇女节”是疫情高峰之后的首个消费节点。

天猫发布的数据显示,天猫“38女王节”期间整体销售额远超去年,超过2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38女王节”期间,淘宝直播带动的销量同比大涨264%,最高一天带动成交量增长650%。

线上消费火热,但从全国来看消费的增长却陷入疲软。中国人民银行在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当月住户部门人民币贷款减少4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5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1亿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12日向时代财经表示,消费贷款减少是受到消费延期的影响。“总体说来,消费贷款还将会减少一段时间,未来的恢复和提振都要看收入的恢复程度。”

对于即将公布的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少分析机构认为将会录得大幅回落,甚至是负增长。

补偿性消费VS补偿性存钱

消费虽然陷入冰点,但不少专家和分析机构对未来的走势仍然乐观。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表示,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000家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5.6%,这是自1月下旬环比连续负增长后首次回归正向增长轨道。在疫情影响的部分补偿性消费进一步释放背景下,整体消费市场有望在3月份触底企稳,二季度以及下半年将持续好转。

而上述所讲的补偿性消费,就是指因疫情耽误、延后的消费会在疫情过后释放,例如餐饮、服饰等。

武汉市民周继茹(化名)就是其中一个期待着“补偿性消费”的例子。

她现在几乎足不出户。在封城之前,周继茹本来打算过年的时候到湖南自驾游,去看矮寨大桥还要泡温泉,但现在都落空了。“疫情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敞开来玩。”她还说,“我想吃三文鱼,但现在不敢吃。”

周继茹家里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现在最大的开销就在食物上,每天买菜就要花至少70块钱。“整个2月份,买菜买肉差不多花了3000元。我家在疫情前还是囤积过食物的,那些没有囤积的(家庭)估计要花更多钱。”在3月13日,周继茹告诉时代财经。

四十多岁的周继茹是家庭主妇,丈夫没有固定职业,平均每年工作的时间大概是大半年。靠着家里的积蓄,还有一些投资的收益,她表示目前家里的经济压力不大。

但周继茹也坦言他们家不能算正常家庭,“没有小孩,无房贷、车贷,手里又有钱可以投资,这类型的家庭占比不大”。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计划,还影响着一部分人们的消费能力。

远在另一边的广东肇庆,一家之主的黄先生正担心着自己的收入。黄先生是当地的驾校教练,疫情开始后驾校已经完全停工至今,自己的收入也为零。在黄先生的这个五口之家,小孩每个月的教育支出要两千多块钱,一家人吃饭每天也要花上差不多200元。

“现在的经济状况挺有压力的。”黄先生在13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短期的话还可以维持,但若是长期如此确实支持不下去。家里还有房贷和小孩的教育,一个月的开支没有一万块也有七八千了。”

黄先生所在驾校还有七十多个学员,之前驾校曾通知会在3月复工,但学车、考试属于集聚性的活动,黄先生估计,完全复工可能要到5月份过后。

“平时每个月都会去买一下衣服和鞋子,现在都不敢去消费了。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工作收入。”但即便疫情结束了,黄先生还是打算要存一下钱。他估计了一下,今年收入可能还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

停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为消费的恢复蒙上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消费回补如期出现,按照申万宏源的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二至四季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1.4%、10.6%和9.5%。

在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在近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调查报告》中,近九成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会有补偿性消费。

而在南都零售实验室的调研中发现,58%的用户会在疫情结束后进行补偿性消费,42%的用户则选择存钱增强抗风险能力。

两份调查在数据上有着58%与近九成的相比,差异不是一点点的大。

一些机构甚至认为,消费的恢复甚至会发展到成为报复性消费,就像喝奶茶要按桶来算,生煎馒头要三拼。但这样的消费会有多少?又能持续多久呢?

地方靠消费券“自救”有困难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在过去的2019年,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

同时,企业的复工复产也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撑。就在3月13日,发改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文旅消费,在疫情下催生的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型消费,都在《意见》中都得到大力支持。

而早在国家出台政策之前,地方政府已经纷纷采取行动进行自救。

11日,一份经证实由“秦淮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出的红头文件在网上传开。该文件中倡议,“区领导本周到辖区内商贸、餐饮等企业消费不低于100元;鼓励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到餐饮等服务行业消费;鼓励区街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到商家购物消费。”

鼓励干部带头消费的尚属少数,更普遍的是以出台补贴、发放消费券等形式来支持居民消费。

浙江、山东、河北等地都在近期推出了针对不同领域消费的消费券。以浙江为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武透露,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计划推出总价达10亿元的文旅消费券和1亿元的文旅消费大红包,尽最大努力恢复和提振文旅市场消费。

推出消费券“救”消费并不是首次。早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杭州曾两次向特定对象(主要为低保和困难家庭、企业退休职工、学生等)发放“消费券”,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家电、手机、旅游、文化、体育健身等产品。

彼时杭州的消费券确实取得了振奋市场的效果。杭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当年3月见底后,迅速反弹,且远超全国速度。

一直以向市民“派钱”著称的澳门,在2月29日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向每位澳门居民发放3000元澳门元的电子消费券,预计将投入22亿元澳门元。这些电子消费券有效期为3个月,可以在澳门的餐饮、零售、生活百货等行业进行消费。

“澳门过去曾发过医疗券,但发放消费券还是第一次。”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在13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发放消费券主要是希望居民把政府的补贴消费在澳门,让本地中小企业真正得益。

此外,不少专家均认为发放消费券应作为刺激经济的工具之一。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认为,当期消费的提振,将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生产端的回暖,进而保障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为下一轮消费提供基础。

但对于消费券怎么用?能不能用?目前仍存在争议。由于消费券是以公共财政支出为前提,各地的财力和实际情况不同,盘和林认为,消费券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2020年的财政预算中,全国有20个省份调低了今年财政收入的增速。而在过去的2019年,重庆、黑龙江等省份的财政收入更是出现负增长。

对此,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曾表示,消费券是一次性或暂时性的收入,不稳定,对长期消费影响不大。关键是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上,尽快分级分类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就是稳定收入,收入稳定了,消费自然就稳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