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美食元素,我把汴京城称作“吃货天堂”。常言说“衣食住行”,说完了“食”,下面我们不妨来谈一谈“行”。作为一个拥有13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汴京的城市交通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就从水陆两个方面,看一看《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的交通状况。

驴·马·骆驼·牛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往往是各种力畜。因此,在《清明上河图》中,驴、马、牛和骆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卷首的驴子

根据习惯,我们从右往左打开这幅长卷。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一队由远及近的驴子,一前一后两个赶驴人。在渐渐散去的晨雾中,我们仿佛能听到驴子们“得得”的蹄音。这个开头似乎也预示着,驴子将是整幅画中出场次数最多的牲畜。画面中,驼物的驴子,驼人的驴子,拉车的驴子,休息的驴子……比比皆是。据统计,全画大约有50头驴子,驴子也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宋代的山水画中,驴子更是司空见惯的存在。无论《溪山行旅图》还是《江山秋色图》,我们总能看到驴子的身影。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小诗《剑门道中遇微雨》中也曾经写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子在宋代交通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张择端?

相对于随处可见的驴子,马在画面中的数量要少得多,大约有20头左右。马的主要功能就是驼人,画中那些骑马者看上去都是有身份的人。城门外平桥东头那个骑马的青年,他身前一个家仆手拿竹条开道,身边一个牵马者,身后一个挑着担的随从。图中最声势赫奕的骑马者是一名官员。他头戴席帽,9个随从前呼后拥,有手拿竹条开路的,有背行李的,有扛遮阳伞的,还有执辔牵马的。有人说,虹桥西头那个骑马的中年男人就是张择端自己。从整幅画面来看,这是兼具温厚气质和忧患意识的一张脸。古今中外的很多画家喜欢把自己画进作品中,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因此,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猜测。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出城的骆驼队

画面中城门前后的一队骆驼格外抢眼。第一头骆驼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最后一头骆驼还留在城里,这种半遮半掩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群来自西域的商人。的确,当时前来汴梁做买卖的不仅有国内的商人,还不乏境外的客商,从西北方来的外国人经常是赶着骆驼队而来。不过,说这一队骆驼是境外客商,则完全是今人的一种想当然,骆驼在北宋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役畜。据估算,当时汴京城中养殖的骆驼不下千头。今天在内地的任何一座城市出现一个这样规模的驼队,都会引起围观,但在画中我们却看到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了。再说,这座城门是汴京城的一座东门,如果真的是西域的驼队,他们返程只能走西门,断没有舍近求远的道理。

画面中还有12头牛,它们主要是拉车的,我们下文再讲。

汴河:汴京的生命线

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风俗画长卷中,汴河风光占了画面五分之二的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表现汴京城外的一条河?原因只有一个,这条河对于汴京城实在太重要了,它堪称汴京城的生命线。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在那个时代,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的效率要高很多。开封城有五丈河、汴河、金水河及蔡河等4条河流贯通其间,其中以汴河最为重要。汴河是隋代大运河的一部分,它是在天然河流基础上加以人工整治的运河。每年有百万石的江南大米和各种物资经过汴河运入京城。

无论是柳永《雨霖铃》中所吟唱的“留恋处,兰舟催发”,还是蒋捷《虞美人》的“中年听雨客舟中”,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船运业的兴盛。画面中就有27艘船,这些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船,一类是货船。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客船

客船往往由纤绳牵引,除了有客舱之外,在两舷设舷伸甲板供作走廊之用。尾部向后延伸,称为“虚梢”,以此增加甲板和舱室的面积。客舱的两舷都有相当大的窗子,供通风与采光。遇到暴风雨,可用木板将窗口关闭,这时顶棚的两扇气窗既可采光又可通风,有天窗的作用。客舱的顶棚用苇席制成,顶棚之上,只供少数船员进行起、倒桅操作,也可存放一些轻型物件。在一艘客船的近尾处有一圆形围栏,这或者就是船上的厕所。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虹桥争渡

细心的朋友也许已经发现了,汴河里的船是没有帆的,船上的人字桅只是供逆水行舟时拉纤用的。在“虹桥争渡”这段画面中,我们看到过桥时人字桅须放倒。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曾经说过,《千里江山图》很可能是后人造假的产物,理由之一就是船的画法。《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造型完全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而《千里江山图》中的船所有的人字桅都画错了,作者把缆绳的固着点都安到了客船的船舷上,那样一来,原本可以供人走动的船舷就成了一道道绊马索。《清明上河图》中的船缆绳都是固定在顶棚上的,这样既省材料,也便于人们通行。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货船

河中货船的数量也相当多。典型的货船,体态丰盈,大肚能容,顶棚成排的钉眼,显然是用木板钉成拱棚以遮风挡雨,而装卸货物则通过开向两舷的货舱口。船尾有平衡舵,既可减轻舵工的劳动强度,更可改善船的操纵灵活性。这也反映了宋代造船业的发达。

车来车往的街道

汴梁城中的车子种类繁多,除了单纯的人力车之外,还有各种力畜拉的车子,而任劳任怨的驴子成为这些力畜中的主力军。根据驴子的配置,驴动力的车子有一驴,二驴,四驴等三种类型。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串车

一驴的独轮车,一驴二人为其标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车“前后二人把驾,前有驴拽,谓之‘串车’。”驴子在前面拉车,一人在车前双手握辕把握方向,另一人在后边推着。在虹桥西头,刚刚从虹桥上冲下来的就是这种“串车”。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串车

在城门外的平桥上,也有一辆这样的车子。看上去他们刚出城门,车子上是满满的货物,上面蒙着一张写有草书书法的苫布。有些网友认为这是作者张择端曲折记录党争过程的一处细节,说是苏轼等“元祐党人”的作品被悉数焚毁,这是要推出城外烧掉呢。这些网友的想象力令人钦佩。实际上,在画面的另一处,汴河码头附近的路边还有一辆独轮车,两头驴子在休息,它们的主人正在一边的饭馆里抱着碗吃饭,那辆独轮车上也盖着“苏轼的书法作品”,难道他们这是不约而同要推出去烧掉?而且这么巧他们的字都覆盖在车顶?很显然,这是一种当时流行的苫布。画面中“久住王员外家”和“税务所”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类书法作品,它们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一种装饰罢了。

在“久住王员外家”门口有一辆二驴拉动的平板车,车上两个硕大的木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四驴平板车

还有四头驴拉车的,也是一种无棚平板车,像是拉货的。西边十字路口的拐角处有两辆一模一样的四驴车子,头一辆车子上还坐着个人。他应该是刚刚卸完货,坐在车上歇歇呢。

牛车有两种:大盖车与大棕盖车。

城门外平桥东头的十字路口,有两辆牛拉大盖车。三头牛驾辕,木条做框,封闭性不是很好。透过顶棚与车筐之间的空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车厢里一个人的后背。每头牛都有一个牵牛者,看起来这应该是有钱人家的。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外面的世界

再往东边的十字路口上,一走一停的两辆大棕盖车也很抢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车由两头牛牵引,“前后有构栏门,垂帘”,是专供家眷坐的。画面中,车的后门内,一个妇女低着头,撩起门帘正往窥探“外面的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这众多的车马并非都属于私人所有,很多都是临时租赁来的。毕竟普通人不是每天都要骑马,他们哪里有那么多钱养马,养车。

因此,汴京城里形成了相当发达的车马租赁业。不仅普通人需要租赁,有钱的官宦人家每年花在车马租赁上的钱也不在少数。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就是说,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有车马出租,租金不过100文铜钱,价格也比较便宜。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景德元年(1004年),也就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那一年,冬天,宋真宗赵恒可能因为“澶州之战”获胜之后心情舒畅,下令统计各级官员租赁的车辆,每辆车赏赐1000文制钱的“雪寒补贴”。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两台轿子

车马可以租赁,轿子更是如此。俗话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般人家出门用轿都是从轿行租赁的。有的文章说《清明上河图》中有七台轿子,那是数得不够仔细,可能没有注意到画中远处街道上还有一台。它们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也许出自同一家租赁中心。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修车行

车子多了,自然要有修车的。临河的路边就有这么一家修车行,锤子、刨子、凿子和锯各种工具应有尽有。你瞧,一老一少俩修车匠正在忙乎呢。

险象环生的市内交通

《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内容丰富,但构图严谨,环环相扣,没有一点松散的感觉。作者在构思上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由交通意外引发的扣人心弦的冲突。在郊区部分,第一个冲突来自踏青归来的人们的一匹受惊的马,村子里的老人,赶紧把门外的孩子拉到屋里。可以说,画面的第一个危机时刻就起源于一次交通险情。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虹桥争路

画面的高潮“虹桥争渡”部分,其交通方面的冲突就更多了。宋人杨侃的《皇畿赋》有云:“三月南河之廛市,何飞梁之新迁,患横舟之触柱……”在水中,那艘即将碰到大桥的客船和迎面顺流而下的客船即将碰撞,似乎可以作为这段文字的注脚。而桥上的这种冲撞则更加多元化。桥面上有很多占道经营的小摊点,造成了路面狭窄。虽然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曾经对这种现象明令禁止:“在京诸河桥上不得令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可惜,收效甚微,人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们看到骑马的两个人和抬着轿子的一队人之间互不相让。那辆顺坡下道的单轮驴车几乎收刹不住,险些撞到路中间那个卖小百货的人。

行路难?行路难!《清明上河图》中的水陆交通

平桥东的十字路口

还有在平桥东的十字路口,两辆牛车在转弯的时候和一个骑马的人之间险些造成了冲撞。作者通过这样一再出现的交通状况,既表现了都城的繁华,也表现了交通的无序。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这是一幅“盛世危言图”似乎也不过分。



文/溪桥步月 作家 学者 代表作《非常鲁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