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最后把李光地和周培公都发配到边疆任职?

春天的小小菠菜


主要因为是汉人而且都具有雄才伟略,师出同门,对清王朝的软肋拿捏得非常准,如二人有异心对清王朝对会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从王朝稳定上讲发配边疆是必然的命运,但二者发配的原因又有很大的不同,周培公乃除天子之外的相帅之才,自周培公进宫后,康熙身边发生的所有大事除孝庄拉回皇上退位之心外几乎所有的策略都来自周培公,如皇上退位该如何处理后事,力荐孝庄碾压康熙,从蜡没芯就知道造反保卫皇宫,之后就是帅没有训练的虎狼之师兵败察哈尔王,值得康熙注意的细节就是首先周培公师出伍次有文韬那是肯定的其次是他敢接下康熙给他的差事同时在训练这帮子地痞流氓很有一套武略的风采,一上来就是一通杀威棒同时欺骗士兵察哈尔王有万两黄金并且假托圣旨承诺一半发放给这帮流氓,一下子解决了朝廷无钱的尴尬,同时在斩立决的13项中没有抢劫这项罪名这就给了这帮子虎狼最终的动力,杀察哈尔王能发家致富即使不能发家致富从老百姓那也能弄点小钱花,又赶上察哈尔王徒有虚名几个星期就给这帮子流氓干掉了,当然这个功劳要给周培公,康熙平叛心切周培公也想趁热打铁,大军急转西下直捣王辅臣的老巢,依仗朝廷的红衣大炮三下五除二收服王辅臣随即便要挥师南下,问题来了,他毕竟是汉人有点功高盖主之嫌,索额图和明珠联合参奏要钳制周培公,一片大好的万世之功给了图海,就连图海这哥们都觉得懊恼,为什么,太牛了周培公不到一年全部拿下过半江山而且这帮虎狼就服周培公,一旦发生造反之心比三藩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必须拿掉周培公,这就是帝王之道,但康熙还不放心干脆放到盛京,盛京就是康熙的老家一方面让他虎视蒙古不让其作乱另一方面就让老家的哥们弟兄看着他,直到他完了为止。

而李光地比起周培公就逊色的多了,主要是那时康熙正值壮年如日中天,帝王之道早已值入骨髓,一切大臣都左右不了他的帝位,为什么用李光地主要是肃清重臣,天下无事了就要整肃朝纲,从太子到宰相一个个都被李光地干掉所谓的人臣之道让他演绎的淋漓尽致,但康熙想了,一大帮子老臣全让你给干掉了,所有的大臣又都你的了不能留这么个蛇蝎之人留在身边再留就是个祸害,况且李光地还干过一件对不起康熙的事在和蓝齐格格恋爱的时候有情于青楼女子而且有了孩子这是老康不能容忍的基于这两点发配台湾弄个没有威胁又眼不见心不烦。


清觉002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我们先说周培公再说李光地。

周培公

劝降王辅臣,平定三藩之乱,周培公在三藩之乱中多次立下大功,但其终究是汉人。清朝是有满人建立的,由此就出现了满汉之争,大部分汉人是不可能身居高位的。满人官员嫉妒周培公的才能,更让人振奋的是,周培公手握兵权,这一点连一些满人大臣都不具备。

周培公由于才能出众,被朝廷大臣赶出了朝廷,结果康熙让周培公到盛京任职,在盛京的时候,周培公任提督。实际上,康熙是不愿意这样的人才去盛京的,只不过当时的情况下,康熙也没有办法,只能够听从朝廷大臣的建议。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康熙将周培公放到盛京,肯定是有所顾虑的,毕竟康熙是担忧周培公的。要知道周培公既有功绩,又有兵权,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康熙帝忌惮的。对于康熙来说,周培公的功绩达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总的来说,不排除康熙想要周培公死在盛京。

李光地

收复台湾后,他被康熙调入京城,带上红顶子,成了一品大员。刚刚到朝廷当官,李光地不谙官场之道,成了党争的活靶子,被打入大牢。

经历过生死轮回的李光地大彻大悟,再出山时已经脱胎换骨。士兵对他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体会了人间冷暖。要当好一个忠臣,必须比奸臣还奸诈。

在京城的大染缸里,李光地变得成熟了、世故了,他暗地里搜集明珠、索额图的犯罪证据,然后分而治之。在明珠六十大寿上,李光地当场扳倒明珠,接着又起诉索额图;抄大阿哥的家。 李光地手段之毒辣,康熙都震惊。朝廷党争结束后,再也没人是李光地的对手,他也可以歇歇了。

总结,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汉人,都是在特殊时期完成了丰功伟业,之后对于朝廷来说用处就不大了,退出中央发配边疆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君不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我们都知道周培公和李光地是康熙身边的两大重臣,为大清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培公一生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却也不图什么回报。

他曾率兵消灭察哈尔叛军,又劝降了王辅臣,很受朝廷的重用,可是后来朝中满清重臣因他是汉人身份,便渐渐排挤他,在他剪出吴三桂在的羽翼时,康熙论功行赏,本身打算给予周培公厚重的恩赐。

但周培公只提出要一个奖赏,就是为他的母亲请旌,所谓“请旌”就是只指为去世的长辈求得朝廷的封赏,康熙果然应允他的要求,给予他的母亲孙氏嘉封。

在满人的朝廷中,一向是排斥汉人的,即使汉人忠心为国。后来因为周培公的功劳和权力越来越大。遭到满人大臣妒忌,尤其是明珠和索额图更甚。于是大臣纷纷弹劾周培公。康熙为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不得已把周培公发配到盛京当提督。后来因为受不了北方的恶劣天气,死在了任上。

李光地原是志在博学鸿儒、清高傲气、不愿入仕的书生,因上疏直言迁界禁海的弊端受到蓝齐格格的青睐和康熙的赏识。

康熙帝慧眼识英才,擢令 他与姚启圣、施琅共同料理平台事务。李光地置身其中,巧妙处理总督姚启圣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出谋划策,力助施琅完成平台大业。

李光地被升为京官后,深陷明珠与索额图党争的倾轧中,两派都想拉拢、利用他,他却谁也不敢得罪,两面讨好、左右逢迎,小心当差、谨慎为官,生怕既办不好差事, 又得罪了当朝两位重臣,从而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他直言不讳的表示要“师从明相”,“学权谋之道、习人臣之术”,从此利用皇上的权势和明珠与索额 图之间的矛盾巧妙周旋。同时,康熙对明珠和索额图私结朋党、惑乱朝政的一些做法也渐渐不能容忍,也想利用李光地来牵制和打击明珠、索额图两党,于是君臣互 相依赖,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默契。最终,李光地充当了扳倒明珠与索额图的侩子手,把当朝两个宰相从权势熏天的位子上送进了牢狱。

以前的李光地仗义执言、正直单纯、书生气十足,而最后的李光地则狡黠、圆滑、狠毒、卑鄙,许多时候还带有挟私报复、公报私仇的印迹,简直判若两人。

周培公被发配边疆任职的主要原因是:功高盖主,遭人妒忌,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哪怕康熙在维护他,也得看满清百官的态度,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

李光地被发配边疆任职的主要原因是:用心险恶,狠毒卑鄙、携私报复。在者,李光地在朝廷中已无对手,康熙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明珠或索额图,一家独大到无法控制。


左史右经


首先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汉人,也算得上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帝师伍次友,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和李光地可谓是康熙手下的得力干将,二人都是曾朝廷顶尖的人才,可是俩人的结局却不相同,周培公虽然遭贬,但死后却能让康熙为他守夜,而李光地被贬到西南边陲当知县,此生不复相见,在清朝满汉有别的背景下,能安全保命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两人。

周培公出生于公元1632年,本名昌,字培公,系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在三藩之乱时,曾成功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的功绩在于帮助朝廷平了吴三桂,尤其在关键时刻,他作为一个文人,还曾经亲率大军击溃了察哈尔叛军。周培公参与了初期运筹和后期武力平叛,后来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组成的杂牌军训练成虎狼之师,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还朝堂以安定。在盛京做提督时耗费10年绘制出清朝《皇舆全览图》,由此可见周培公绝对是顶尖人才,他由于其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便受到了同僚的排斥。于是,周培公一气之下便辞官不做了,回归故里。显然,这也说明,自古以来真正有本事的人,性格都比较孤僻。因为,他和其他人的思想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最后虽然重新启用但又遭到贬职,这是和他的性格以及满汉之分有关。

李光地出生于1642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先是随同姚启圣和施琅收复了台湾,之后被康熙皇帝调入上书房,但却接连遭遇打击,而李光地的心性也就此发生了转变,并且成功借助权谋扳倒了明珠和索额图。尽管这样的结果是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的,他本身就是是康熙扳倒明珠和索额图的一枚棋子,李光地虽然有才华,但其为人不正,做事风格尤其阴狠,大家还记得明珠过六十大寿的场景吧,他在这时候送上弹劾奏折,其心之狠毒可见一斑,还有一点,他在与康熙爱女蓝齐儿相爱期间,竟然与娼妓为伍,这让康熙非常生气,李光地的行为却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厌恶,最终被发配到了台湾,出任台澎知县,并且表示不愿再归来,算是以客死他乡收场。

这两个人的结局都是以丧命边疆收场是必然的,在清朝满族的统治下,不管你立下多少汗马功劳,都抵挡不了清朝满族大臣的攻击,毕竟当朝都还不太平,乃至雍正、乾隆时期还有反清复明的,整个清朝的建立就是基于家族的的管理,所以汉人当官是大多数满族人都排挤的,而且这两个还是居功至伟的汉人,就不得不发配边疆任职了。





90二月评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从问题中可以了解到,康熙都是在“最后”把李光地和周培公发配到边疆的,意思应该是康熙在二人发挥应有作用后,给了与之相反的结果和处境,比如一个到了盛京终老,一个接替魏东亭去了台湾。但仅从《康熙王朝》作品来分析,其实康熙这样处理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只是表面上午薄情寡义。

一是防止两人势力做大。

可能有人会说这很可笑,皇帝已经是最大,还怕什么,特别是康熙的文治武功,更能驾驭一切了。但从剧情上看,首先周培公是在平定陕甘大功后发配盛京的,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不世之功。而且周培公在剧中的形象也是能文能武,多谋善计的。当时康熙剪除鳌拜,正在平定三藩,他内心是不愿有人再通过建立庞大的功勋走上高位,进而培植出又一类似鳌拜、吴三桂这样的势力的。

李光地的情况其实也一样,他在朝廷的势力能量虽然不比索额图和明珠。但要知道,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他查办的。这时候康熙不给他浇浇火的话,大家会怎么想?那李光地肯定是不得了啊,其他大臣那肯定都主动往李身上靠啊。康熙刚刚痛苦的把一个国丈一个国舅处理掉,你说他还会让李光地起来吗?所以李光地最后也有了周培公相同的境遇,一个往北一个往南。

二是出于保护周李二人。

上面第一条讲了康熙薄情寡义,愧对有功之臣的一面,现在讲讲他好的一面:发配周李,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

前面所讲,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立了大功干了大事之人,这样自然成为众人的目标。比如周培公可能会遭人眼红设计陷害,李光地在办理明珠索额图案件后可能遭其同党、家人报复等等,这些在你死我活的宦海生涯中都是十分有可能的。所以康熙这时看似把他们发配边疆,其实内在的是让他们远离漩涡的中心,脱离出事件的焦点,从而得到保全。

三是树立皇权至上的观点。

虽然从古至今人人都想当皇帝,但皇帝真不是好当的。最起码他不像大家意识中似乎想干嘛就能干嘛。皇帝在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中只是最高的一级,是这个部门的领导者。要想领导好,当然就得有各种心机手段。比如最要紧的是立威,建立起皇权最大的这个基本点。这样才能对下属对群臣发号司令,落实命令。

在周李二人身上也是这样,不管是你周培公有再大的功劳,李光地有再大的能耐和再狠辣的手段,在皇帝康熙面前都得乖乖听令服从,别人以为就将要达到顶点时,皇帝可马上让你下到谷底,这样皇帝康熙的威就显现的彻底尽致了。

纯手打原创,有不当的地方可以交流讨论


史海趣闻


李光地原是志在博学鸿儒、清高傲气、不愿入仕的书生,因上疏直言迁界禁海的弊端受到蓝齐格格的青睐和康熙的赏识,康熙帝慧眼识英才,擢令 他与姚启圣、施琅共同料理平台事务。李光地置身其中,巧妙处理福建总督姚启圣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出谋划策,力助施琅完成平台大业。李光 地被调任京官后,深陷明珠与索额图党争的倾轧中,两派都想拉拢、利用他,他却谁也不敢得罪,两面讨好、左右逢迎,小心当差、谨慎为官,生怕既办不好差事, 又得罪了当朝两位重臣,从而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但即使这样,有时却也捉襟见肘、无力补天。一次,康熙让他上报一个拟提拔录用的官员名单,他却迟迟不能奉 上,原因是明珠、索额图、胤褆、胤礽都给他递了条子、打了招呼,而他手上名额有限,不能考虑周全、面面俱到。康熙斥责他办差不力,他称自己“既难以为官、 又难以做人”,因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请求“辞官为民”。在康熙的一再追问下,他终于道出实情,明珠、索额图等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关键时刻众口铄金 均对此事予以否认,索额图又趁机抖出他的劣迹落井下石,康熙震怒之下下令将他收监。经过此事洗礼的李光地,明白了只有皇上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伞,凡事只有 琢磨皇上的心思、顺从皇上的旨意才能确保自己无虞。于是,他直言不讳的表示要“师从明相”,“学权谋之道、习人臣之术”,从此利用皇上的权势和明珠与索额 图之间的矛盾巧妙周旋。同时,康熙对明珠和索额图私结朋党、惑乱朝政的一些做法也渐渐不能容忍,也想利用李光地来牵制和打击明珠、索额图两党,于是君臣互 相依赖,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默契。最终,李光地充当了扳倒明珠与索额图的侩子手,把当朝两个宰相从权势熏天的位子上送进了牢狱。

  

  以前的李光地仗义执言、正直单纯、书生气十足,而最后的李光地则狡黠、圆滑、狠毒、卑鄙,许多时候还带有挟私报复、公报私仇的印迹,简直判若两人。康 熙在利用李光地扳倒明珠、索额图、胤褆、胤礽后,暗示他“现在的台澎知县做事轻薄,远不如魏东亭”,李光地立刻心领神会,表示“臣愿做一辈子台澎知县”, 并请旨“永远不要让臣回京”,康熙对此默许。康熙对他说,之所以把他贬到台澎知县,是因为李光地“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用他除恶,当之无愧。若要用他行 善,那可就难了”,李光地表示“臣知罪,但臣无悔”。与康熙朝其他大臣相比,李光地的归宿算是比较好的,他在合适的时机抽身而退,躲过了皇上的猜忌和政敌 的报复,避免自己身败名裂、晚节不保。而到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去当“一把手”,没有约束、没有是非,真的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确是比较幸运 的。

周培公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谋士,他幼年丧父,继而丧母,从小就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三藩叛乱的时候,周培公任职副将,负责尽快平定王辅臣的叛乱。当时王辅臣兵强马壮,就算10万大军,想打下来也是不容易,周培公细细分析了王辅臣造反的原因,认为如果朝廷只要能够有人出去劝降就可以避免一场战争,兵不血刃的将王辅臣拿下。这个建议被康熙采纳了,周培公作为说客上门果然是受到了王辅臣的礼遇,招降了王辅臣。劝降王辅臣之后,整个三藩之乱瞬间威胁大减,吴三桂也失去了在西北的助力,大大减小了朝廷的压力,周培公因此受到朝廷嘉赏,被封为山东登莱道,后来因为与总兵官意见不合,就辞职不做了。到了1690年,噶尔丹反清,周培公还不忘献策,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他发配到盛京任职,守卫边疆,11年后,周培公死在了盛京,终年69岁。周培公博古通今,智谋过人,胆识出众,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周培公大显才能,只可惜在三藩将定,即将完成自己最大的功业的时候却从那个位置上下来,后来更是被贬谪到边疆。周培公为人正直很懂人心,在察哈尔派大军进攻皇宫的时候,周培公将孝庄皇后集合的一大批虎狼之将训的服服帖帖,又以金银财宝利诱手下人,使得手下的人气势高涨,很快就消灭了察哈尔王。可以说周培公一生有功有过,他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功劳不小,但是手下的士兵凶残暴虐,烧杀抢掠,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灾难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周培公的一生劳苦功高,在大清风雨飘摇的时候,挽救大清与危难之际,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页,只可惜锋芒过盛,狡兔死、走狗烹,最后被发配到了寒冷的盛京,既打压了周培公,又利用周培公来对付外敌,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周培公作为一个牺牲品就这样死在了寒冷的边疆。可以说周培公一生有功有过,他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功劳不小,但是手下的士兵凶残暴虐,烧杀抢掠,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灾难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温旧ls知新


楼主提到这个问题的背景我猜是《康熙王朝》为背景的。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上手底下有几大名臣,索额图,明珠,姚启圣和周培公,当然于世龙,李卫那是第二梯队的。此三人的命运跟康熙一生的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纵观全剧,索额图,明珠,由于党争下场惨淡,姚启圣也是辞官丁忧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康熙的帝王心术,这也是围绕着二月河《康熙大帝》原著的一贯思想。

周培公被发配边疆有两个原因,其一,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立了大功,在平定察哈尔叛乱中也立了大功,手握重兵,皇帝不安心,就明升暗降发配到边疆了;其二,周培公是汉人,在满清王朝中,权柄在手,必然收到八旗及权贵的排挤。为了缓解朝廷矛盾及保护周培公,康熙皇帝只能如此。

李光地与周培公的不同之处,李光地在康熙晚期官居文渊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已经无恩可进了,康熙为继承人留下可用之才,先贬官,新皇登基再召回来,会感皇恩浩荡。另外,蓝琪儿的事情,康熙强行棒打鸳鸯,欠了俩人的情分,康熙把他当徒弟了。




天地影视汇


工部竟然有两个尚书?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身上充满了奇怪的现象。康熙元年八月的乾清宫,年仅8岁的康熙帝端坐在宝座上。忽然脸色发黑的康熙,将一封奏折扔向辅政大臣鳌拜头上,顿时吓得他和索尼、遏必隆及苏克萨哈匍匐在地。小心翼翼看完奏折的内容后,鳌拜当即吼道工部尚书何在?

话音刚落之间拉哈达和高景,两人齐刷刷出班跪倒在地,异口同声道:“臣工部尚书恭听圣训,若有吩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故事讲到这里,有读者估计是满腹疑问,为啥工部会有两个尚书?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大清天聪五年说起!

这一年意气风发的皇太极,为了能早日吞并明朝,特意采纳朝中汉人的意见,开始在朝廷设立六部机构,首任主官均是皇室亲王有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岳讬、济尔哈朗、阿巴泰六人。每部主官之下是承政官,由满、蒙、汉各选一人组成,再往下是参政、理事官、副理事官等官职。

顺治元年满人入主华夏,出于高效统治汉地的需要,故而摄政王多尔衮颁布谕令:“将六部的承政改为尚书,参政改为侍郎,理事官改为郎中,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其中满人尚书为正一品,汉人尚书为从二品,以示满人贵汉人轻。”毕竟是满人建立的王朝,处处提防汉人也无可厚非。据《清史稿》记载,满汉不平衡的风气不仅凸显在文官上,康熙、雍正年间战事频发,例如三藩之乱和准格尔之乱。为紧张的局势所迫,二帝充分发挥汉人的军事才能,在任命汉人做统军大将时,亦派遣满人为监军加入行动!

从上面的史料不难得出,周培公哪怕是勘定了王辅臣的叛乱,于清朝而言他算得上功勋卓著,但仍然无法改变他被康熙猜忌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得胜回朝后雪藏以至发配黑龙江,是件自然不带一丝疑问的事情!

陷入太子漩涡的李光地

康熙四十七年出了场波折,皇太子允礽因乖张再次被废。此时的康熙已逐渐步入老年,储君悬置过久容易引起躁动。故而康熙发下圣谕,让各位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结果为人木讷的王鸿绪推举八阿哥允禩,结局很明显他被康熙痛斥了一顿。

鉴于康熙前后两面矛盾的举动,众大臣明哲保身谁也不作声。李光地这时作为康熙的心腹,也是忐忑不安就怕康熙追问。有句话叫“越是怕什么,什么就越是来”,眼瞅着众臣沉默不语,康熙只得把目光转向李光地。

进退维谷的李光地回答道:“昔日皇上怪罪允礽口无遮拦,臣解释慢慢调教允礽会变好的!”,听到一半的康熙赶忙用手制止他,从此和李光地是渐行渐远!

在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要皇上喜欢就能飞黄腾达,不喜欢再小的毛病也会放大。有个叫汝弼的不学无术之人,因李光地的推荐担任了文选郎中。后来此人遭受给事中王原的弹劾,因无法忍受牢狱里的酷刑将李光地咬了出来。当案卷摆到康熙的龙案时,怒不可遏的罢免了李光地的职位。

但与周培公的不同之处,李光地是个文臣酷爱程朱理学。并且有着深厚的造诣,恰巧康熙亦尊崇程朱理学,所以李光地在生命的最后两面,借着钻研程朱理学的东风再次平步青云!至于周培公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最终病死在冰天雪地的东北!

——END——


惜缘小历史


李光地,为人心狠,但是做事干练,在朝做官往后帝王难以驾驭,去边疆,民风彪悍,适合他;周培公,助康熙平三藩,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是汉人,满人天生对汉人有芥蒂,害怕他功高盖主,所以将他贬到满人的老家盛京,以便监视。


小晴年


这就是伴君如伴虎的例子。要想在官上生存并升迁,除了自己眼睛雪亮之外,站队选择要对:有功不可盖主,永远不要冒头。要善待手下。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