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而死,还是凶手另有其人?

手机用户51514528797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

新青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北宋中业就已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业带领着儿子保家卫国的故事。

杨家将的老令公杨业本名叫杨崇贵,他是北汉的降将,最初为北汉驻守边关,一直跟辽军作战,从来没有过败绩。

后面归降大宋,因为有着和辽国作战的经验,所以被委任掌管代州,在雁门关战役中仅仅用了几千人就打败了辽军的10万铁骑,从此名扬天下!

在戏曲和影视的剧情中,杨家将的第二代中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而现实中杨业只有六个儿子,最有名的是六郎杨延昭,其他的儿子都是小官,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三代中也就只有杨文广有那么一丢丢的名气,自此以后杨家将就没有任何名人了,等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的实力早就不存在了。

在戏曲和影视剧中,杨业是被潘仁美给陷害致死的,而实际历史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不错的,甚至一块抵抗过辽军!

而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王侁(shen),王侁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因为嫉妒杨业的威名业绩,所以在杨业攻打辽军的时候故意撤军造成老令公杨业孤军无缘,最终被辽军俘获。老令公杨业绝食三天而死,由于王侁的名气和官职太小,不能突出杨家将,所以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就躺枪做了反派,无缘无故的当了冤大头


新青年历史


导语:杨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但是最后却惨死。对于杨业的死,千百年来大家众说纷纭,不过很多人都说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而死。今天我要为潘美伸冤,害死杨业的并不是潘美,而是当时的监军王侁。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1.戏曲《杨家将》将潘美进行了丑化

北宋时期发生过著名的雁门关之战。这场战斗是由辽军所发起的。辽军对宋朝的雁门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宋太宗深知雁门关的重要性,就派潘美为总部署,杨业为代州,共同镇守雁门关。

辽军在雁门关正面遭到潘美主力部队的激烈抵抗。辽军跟潘美交锋的时候,杨业便派遣小分队沿小路迂回到雁门关,与正面交锋的潘美双面合击,最终在雁门关北大败辽军,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这场战斗让潘美和杨业都名声大噪。正是潘美和杨业两人的配合才打败了辽军。至于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至死一说是出于戏曲《杨家将》。戏中将潘美的形象进行了丑化,把潘美说成一个叛国贼。因此很多人正是受了戏曲的影响才会认为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至死的。

2.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监军王侁

雍熙北伐:由于中路军的冒功前进而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迫于无奈只能选择撤退。但是当大军在护送百姓出城的时候,辽军再一次对宋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辽军的这次进攻,杨业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后毅然决定撤退。但是杨业的决定却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王侁认为杨业此时选择避战就是对宋军的一种耻辱,并且还强制杨业出战。迫于无奈,杨业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最后杨业被辽军所俘虏,绝世三天而死。

总结:杨业是被辽军俘获,为了国家大义,放弃了辽军给予的优厚招抚政策,最后绝食三天而死。但是杨业的死和监军王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不是王侁一意孤行,执意出兵,那么 杨业也不会惨死。








小生子讲历史


杨无敌

在公元968年寡不敌众的老将杨业,在敌人的营帐中绝食而亡了,从此之后这位铁血抗辽英雄在野史中被称为杨老令公。这样的桥段的确令人非常的感到惋惜,但是另外一名大宋名将潘美也就被牢牢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今,潘美还是享受着秦桧级别的待遇,跪在杨业的雕像面前,真实的历史上。害死杨业的真凶,到底是不是潘美吗?或者是另有其人?

杨业大杀四方的战神形象在正史上也是相当的彪悍的,所以说他获得了一个非常荣耀的称号,叫做杨无敌,

五代十国期间出生于武将世家的杨业是北汉的中层将领。北汉虽然是个不靠谱的朝代,但是杨业的确是一个老实的名将,在他镇守的地方,每一次辽军队来烧杀抢掠,都会被杨业暴打一顿,

待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无敌让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吓了一跳,虽然说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了,但是杨业却依旧一直奋战,直到刘继元跑出来劝降,才让杨业放下他放下抵抗的武器,

从此宋太宗就认为杨业是一个宝贝级别的武将,自从杨业归宋归降了北宋之后,就不停的得到了封赏。

尤其在宋太宗遭遇了高粱河的惨败之后,还将杨业升为了雁门关的镇守大将,按照评书的说法,正因为杨业的步步高升惹得潘美妒火中烧,实际上潘美也来到了雁门关,成为了杨业的顶头上司。

在这个时候,辽军就开始进犯雁门关了,说起来真是非常凑巧。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辽国皇帝率领十万精锐南下直指雁门关,这来得非常的凶猛。他们趁着宋太宗高粱河惨败的时机,攻击国防重地雁门关, 杨业手下的军队也不过两万残兵败将。但是杨业看到辽军的十万大军并没有害怕,反而说要在野地里就将他们全部解决了。

黄金搭档

潘美出乎意料的同意了杨业的打法,于是在几天之后,杨无敌率领几百个骑兵就将辽军的后端冲的大乱,随后潘美率领正面力量打得辽军部队全线崩溃,这场雁门关大捷的确让所有人对杨业刮目相看。

自从雁门关大捷之后,杨业和潘美成了战场上的黄金搭档。而在两年之后,辽军又来了,但是遇到了潘杨两家的联手被打的更惨。

所以说杨业和潘美并不是历史上的冤家,反而是精诚合作的朋友,在公元986年宋太宗倾全国之力北伐,杨业统率的西路军出手更是非常的快,担任的先锋的责任拿下了辽国重镇,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路军发生了惨败,这下潘美和杨业都被坑惨了,他们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的孤军,

辽国军队部队则朝着杨业的西路军打了过来。按道理情况是十万火急,但不过杨业还是信心十足的他按照潘美的分析,两个人交替掩护,配合得十分的默契。

监军王侁

然而这个时候却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监军王侁。相比于潘美的千古臭名,王侁的知名度其实不高,但是他的话语权还是相当大的,

因为他作为监军一职,即便是潘美在他面前也要矮上三分。如果他作为监军仅仅是无才无德也就罢了,偏偏他还很毒舌,他认为杨业的作战计划就知道逃跑。

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什么如此的窝囊了呢,再联想一下杨业降将的身份,那么你是不是准备投降呢?

这下子激怒了杨业。杨业当机立断对着王侁说,我率领5000军队阻击辽军,你们自己撤退这样总行了吧,王侁就心满意足的跑路了,如此的瞎指挥让杨业走向了必死的道路。

他对潘美说我本来就是个降将为国战死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我带的都是大宋的子弟兵,你一定要在陈家谷接应我。

杨业就在王侁的激怒之下,慷慨出击与数万辽军进行惨烈的厮杀。

王侁扣住了潘美的兵马,不让潘美和杨业会合,

尽管潘美没有和杨业会合,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害死杨业的真正的元凶首恶是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王侁。

杨业的下场将来是当然是非常的惨烈了,他的五千军马显然不是十万辽国骑兵的对手,很快杨业很快也被俘虏了,但是他被俘虏之后还不忘记了宋太宗的知遇之恩。

杨业之所以被俘虏,是因为他的上司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军事盲,这样的军事盲作为监军,虽然能够保证皇帝的命令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是却坑坏了专业的军事将领。

以文制武,制度害死人

自从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宋太宗就对军事改革是不遗余力的投入,他一直致力于加强对于军队将领的监督,特别是战争中王侁这样的文官的话语权很大,

即便是功勋卓著的潘美在文官监军面前也不敢吭声。而杨业壮烈殉国之后,王侁起初得到得到了惩罚,被发配充军,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居然得到了赦免,照样回汴京当高官享厚禄,而蒙冤的杨业和五千将士恐怕就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如此一来,北宋军队被文官瞎指挥的风气甚嚣尘上,愈演愈烈。一直到了靖康年间,历史又再一次重演了一遍。


武经总要


引言:

《杨家将》相关的历史类小说与影视受众很广,以至于许多人把它当正史看。小说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把人物脸谱化,比如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都是好人,而相对的,潘仁美则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

然而正史上的杨业(杨继业原型)与潘美(潘仁美原型)却并非小说话本里那样的善恶相对。

杨业之死,潘美虽难辞其咎,却并非他刻意陷害,而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

01 潘美:从龙之功,战功赫赫

潘美是参与过陈桥兵变的老人了,对赵匡胤称帝有拥立之功,是根红庙子的老干部。

潘美和太祖赵匡胤的关系非常深厚,因此深受重用,赵匡义登基后,依旧受到太宗的器重,因此在北宋初年的几场战役中都立下了战功,除了最后征辽战役的惨败,潘美所参与的战争几乎都是胜利的:

  • 李重进叛乱,随赵匡胤讨逆,被任命为行营都监(副总指挥);

  • 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总指挥),率军攻南汉,连克数州,灭南汉;

  • 为州道行营都监(副总指挥)攻破江宁,灭南唐;

  • 随赵匡义伐北汉,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灭北汉。

从战绩上不难看出,潘美不仅是战功赫赫,甚至都有点功高震主了,所以在征辽的战役中的失利,很多人认为是其为了保全自己而故意为之的失误

02 杨业:原北汉将领,受赵匡义征召投宋

杨业本最早是在北汉世祖刘崇麾下效力,屡屡战功,被赐姓刘。在北汉灭亡后,赵匡义爱惜杨业才干,召降杨业,至此,杨业才正式成为北宋的将领。

所以从出身来讲,潘美要甩杨业几条街。

03 北伐失利与杨业身死

雍熙三年,北宋出三路伐辽,主帅潘美,副帅杨业,王侁为监军。潘美领杨业率领西路军出雁门关,大胜辽军,威震契丹;但曹彬所率东路军却几乎全军覆没,北伐至此已不可为。与此同时,潘美受诏撤军,但诏书中还有一个命令:掩护云应四州民众内迁。

于是北伐军的撤军过程变得愈发艰难,为了争取大军和百姓的撤退争取时间,监军王侁逼迫副帅杨业进军迎敌,结果在狼牙村中伏,潘美和王侁并未采取任何营救行动,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在陈家谷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04 潘美对杨业之死难辞其咎,但杨业之死却由多方原因造成

潘美作为主帅,在杨业中伏被围时没有采取行动营救,最后导致杨业被俘身死,潘美难辞其咎,但这个责任却不能全让潘美一人来背,是由诸多其他原因造成的:

  • 曹彬的失误,有“良将第一”之称的曹彬,在此次北伐中率领东路军却出师不利,被辽军全歼,致使遥相呼应的西路军孤军深入;

  • 赵匡义的命令太不切合实际。若北伐顺利,内迁百姓尚可行,但东路军已败,战机已逝,还执意要求大军护送云、应四州百姓内迁,便掣肘了军队的机动性,导致大军行动缓慢,致使杨业的西路军随时有被辽军合围的危险;

  • 监军王侁的作用,逼迫杨业贸然迎敌的是他,杨业被合围不进行营救的也是他,所以杨业之死,王侁有比潘美更大的责任。


  • 潘美作为主帅,在王侁做出错误指令时没能据理力争,最终导致西路军覆没,杨业身死。

05 王侁虽可恨,却也有他的无奈

王侁是北伐军的监军,实际上比主帅潘美的权力要大,这要从赵匡义发明的“将从中御”政策说起。

将帅们出征前,皇帝都要讲攻守计划、进攻谋略,甚至排兵布阵都指定清楚,做到了“将在外,君命依然要受”,而负责监督将帅严格执行皇帝部署的人,便是监军。

所以监军的品秩虽在主帅,甚至副帅之下,但却代表着皇帝的权威,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总结

在“将从中御”的政策下,潘美并不能阻止监军王侁让杨业贸然出兵,也没有权力绕开王侁营救中伏的杨业,所以杨业的死,潘美虽有责任,却不能负主要责任,真正“害”死杨业的,是宋朝僵化的军事制度。

北伐回朝后,潘美被降职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判流放金州,从处罚上来看,王侁的责任也要比潘美的大。

所以说,“潘美陷害杨业导致其身死”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潘美,与杨业一样,都是大宋名将,都应被后世人尊重。


明离子


杨业并非潘美所害,但杨业的死,潘美也有责任。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杨业,原为北汉名将,以骁勇闻名,曾追随北汉世祖刘崇屡立战功,被封为建雄军节度使,人送外号"杨无敌”。

北汉灭亡后,杨业归降宋太宗,受大将潘美节制。

实事求是的讲,作为上下级关系的潘美与杨业,从已知的史料来看,相互配合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进攻雁门。杨业自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潘美因此被封为代国公,杨业则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再次发动北伐。

此次北伐,宋军兵分三路,西路军由名将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任务是出雁门,夺取云州等山后(太行山以西)地区,然后转掠山南(太行山以东),与东路、中路军会师燕京。

北伐开始后,作为主帅的潘美与副帅杨业配合默契。一鼓作气拿下山后九州中的寰州、朔州、云州、应州。

然而,由于东路军主帅曹彬指挥失误,导致宋军大败,宋军全线败退。

在得到曹彬为主帅的东路军溃败的消息后,潘、杨知事不可再为,便做好了后撤的准备。

但宋太宗为了最大程度削弱辽国的战争潜力,下令潘美等人在撤军的时候,把寰、朔、云、应四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军队撤离比较容易,把老百姓迁走比较难,先不说老百姓愿不愿意走,既便想走,携家带小,老弱病残,行动缓慢,很轻易就会被以骑兵为主的敌军追及。

此时,辽国萧太后及大臣耶律汉宁等十万余人,在反扑中已攻陷寰州。

深知辽军特点及作战能力的杨业,知道辽军乘战胜之威,兵锋正盛,宋军主要任务是安全撤离,保存实力,不可与敌硬碰硬。

但军中行营兵马都监王侁提出了不同意见。

王侁,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王朴,曾任后周枢密使。王侁本人也有一些战功,但据说这个人“性刚愎”,刚愎自用的意思。

行营兵马都监,又称监军,历代一般由宦官充任,北宋初年的都监却基本上由高官及资深武臣担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天子信臣,也就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虽然从级别上来说,都监相当于领兵作战的主帅之副帅,但由于他们是皇帝的心腹,可以给皇帝打打小报告,所以地位有些微妙。

王侁跟着西路军,酣畅淋漓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就感觉辽军战斗力也不过如此,现在因为受东路军牵累而被迫撤退,心里总有些不甘。在商议撤离方案的军事会议上,当杨业提出交替掩护撤离的方案后,王侁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即使要撤,也要撤得气气派派,他提出,全军应当正面出击,把当面敌军敲掉再走也不迟。

护军将军刘文裕,也是名门之后,素有战功,他赞同王侁的意见。

主帅潘美沉吟未决之时,杨业断然反驳,说:“不可,这样必败。”

王侁于是讥讽杨业:君侯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不战而退,难道有其他想法吗?

大家注意,作为监军的王侁,在军事会议上是有建议权的,他并没有强迫杨业率军出击,只是用了讥讽的语气来刺激杨业,如果杨业是一位稳重成熟的将领,坚持自己的观点,则完全可以无视王侁的刺激,至少可以将两种方案交由主帅潘美定夺。

但生性豪迈任侠的杨业最怕别人说他畏死,北汉降将的身份也使他最忌讳别人怀疑他有异心。

于是,还没等潘美发话,杨业就表态了:我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只因现在局势对我方不利,贸然出战只会白白牺牲将士的生命。既然您说我怕死,那我就先出战吧。

军情紧急,没有时间过多的思考,六十一岁的老帅潘美,只好默认了这一结果。

可能在潘美、王侁等人看来,战无不胜的杨无敌出击御敌,获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只有杨业心中有数,此行凶多吉少。

于是在临行前,他请求潘美等人在陈家谷口做好接应他的准备。

带着一种悲情、一些委屈、一腔愤懑,可能还有一丝决绝的杨业,也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被当面之敌辽军名将、山西诸路兵马都统耶律斜轸诱入设好的包围圈!

杨业出击后,王侁和潘美按照与杨业的约定,率军来到陈家谷口,准备接应杨业,从寅时(大概凌晨4点左右)一直等到巳时(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王侁根据经验判断杨业可能已经获胜,于是强烈要求带兵前去和杨业会合,以便扩大战果,潘美虽觉不妥,但也怕坐失良机,于是二人先后带兵离开陈家谷口。

潘美等人向南离开二十里后,得到杨业兵败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雳出乎意料!但此时回救已经不及,而且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兵,一旦再次失利,不仅不能完成保护百姓内迁的任务,还可能会引狼入室危及后方。

于是,潘美等人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果断决定立即撤离,放弃返回救援生死未明的杨业的打算。

当杨业带领残兵千辛万苦退到陈家谷口时,发现这里早已空无一人,绝望的杨业在陈家谷战至最后,终于力尽被俘,为了证明自己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他拒绝降辽,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首级被辽军传往云、应两州,当地宋军一看杨无敌都战死了,人人胆寒,纷纷弃城而逃。

宋太宗雍熙北伐初期夺占的土地,转眼间又全部连本带利归还给辽人了。

这一战后,北宋精锐尽失,再也无力进攻辽国,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渐将守内虚外当作国策了。

战后,宋太宗追究战败之责,东路军诸将因违令失律之罪依次被贬降,曹彬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宋太宗尤其痛惜杨业之死,负有领导责任的潘美被连降三级贬为检校太尉,始作俑者王侁被夺官并发配金州,刘文裕被夺官发配登州。

五年后,潘美郁郁而终。

但潘美万万想不到的是,此后军事上一厥不振的大宋,因老百姓们渴盼英雄,渐渐编排出杨家将的故事,在各种小说和戏曲中,潘美的名字被改为潘仁美,丑化成一代权奸,不但处处和杨家作对,还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

一代名将潘美若灵下有知,会不会大叫:冤死我也!





老王古今纵横杂谈


杨业之死也可以说是个意外。就在杨业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约,让潘美率兵在相约之日去陈家谷口接应杨业,但是等到了相约之日,潘美依约而至陈兵陈家谷口两侧,但苦等一天之后不见杨业踪影,潘美此时可能有些预判错误:一则可能杨业全军覆没;二则可能杨业已从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担心自己久等之后出现意外,再加上监军王侁的撺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杨业苦战之后,于相约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陈家谷时已不见一兵一卒的接应人员,无奈之下只能奋勇一战,在命令手下突围无果之后,杨业被擒绝食而亡。

在这里如果说是潘美陷害杨业,估计是受《杨家将》等演义作品的“洗脑”,这些作品中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义,硬生生的将抗辽名将潘美丑化成为一个十恶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记录,对潘美陈家谷一战中的失误只是降级使用,次年即复职检校太师。如果他有陷害杨业之举,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惩戒于他?还将他升职而用,死后配享太庙之恩能随便给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绩来看,潘美堪称北宋抗辽第一战将,这样一位名将有什么理由去陷害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说杨业之死就是个意外。






新不二说


导语

据《宋史》记载,杨业及部下全部壮烈战死以后,太宗对当时的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而统帅潘美仅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检校太师之类的虚衔。从太宗这一暧昧的处理方式不得而知,谁才是真正希望杨业死的人!唯太宗也!

01杨业是谁

  • 后晋末年,杨业的杨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原名杨重贵,在北汉建立之初投靠了刘旻,赐名刘继业,而此时他的父亲杨宏信却效忠于后周。
  • 杨业夷夏之防观念较为严重。当时杨业效忠北汉与契丹结盟,但他始终对契丹持抵抗态度。在宋太祖赵匡胤攻击契丹之时,杨业竟然提议北汉主动攻击契丹,且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
  • 也许是因为他对契丹有如此强烈的抵抗之心,在宋灭北汉以后便招降杨业。此时北汉国主刘继元也已投降。太宗为笼络人心,让他恢复原姓,从刘继业又叫回了杨业。

02杨业在北宋

  •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杨业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这正是这个时候杨业成了潘美的下属。
  • 潘美在后周时代就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真是统帅级的大将。而且他的女儿嫁给了太宗的儿子赵恒(宋真宗)。
  • 杨业在北宋可谓战绩辉煌!太平兴国五年,辽十万大军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骑军与潘美的大部队联合击退辽军,杀死辽军主将萧多啰;兴国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退辽军,斩首三千,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杨业至此获名“杨无敌”!

03杨业与潘美

  • 可以说在杨业降宋的初期,杨业的军事实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确实让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但是随着“杨无敌”名声在外,太宗心里对这位降将有点不放心了。

《续资治通鉴长篇》: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

这里就很明显了,太宗在告诉杨业,你的举动都在我的监控之下!

  •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势对大宋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监军王侁、主帅潘美仍逼迫杨业出兵,且在约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杨业于孤军奋战之境,导致杨业全军覆没!

总结

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权。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间关系的时候倾向肯定是随时调整的。正所谓“行不测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现了潘美、王侁有恃无恐的诬陷、迫害杨业!

害死杨业的乃太宗也!


活着就是一种情怀


对于杨业这个人,绝大多数人不陌生,他是北宋年间的一名大将,因对辽战争多次胜出,时人称其为“杨无敌”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所获得的信息,例如《杨门虎将》、《忠烈杨家将》等等,杨业之死都与北宋初年的著名大将潘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作品中,潘美又称潘仁美,因一次擂台比武,杨家七子杨延嗣失手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潘仁美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后来在对辽战争中成功坑死杨业。而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十世纪末,宋太宗赵光义认为必须收复在五代十国中丢失的燕云地区,于是在接连消灭南唐,吴越,北汉之后,就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军事行动,东路军由北宋初年著名大将曹彬出任主帅,西路由大将潘美出任主帅,从山西中部出发,进攻山西北部,收复山西北部长城,而杨业则为西路军副统帅。

战争开始,史书记载:一手攻灭南唐的大将曹彬率领的十万精锐宋军却在北京南边的白沟河一带被萧太后所帅的南北两院奚族骑兵全歼,仅曹彬一人一马逃回。

辽军歼灭宋军之后,立即移师山西,此时,西路军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此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立刻撤军至山西中部的险关据守,以避其锋芒,而主将潘美也是这样做的。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那么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要这样做呢?我认为这是一场阴谋论,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在宋灭北汉时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复长城,杨业的北汉降军集团熟地熟路,正好做为开路先锋,让降宋的杨业做宋军伐辽西路军的副统帅就是这个意思,而没想到的是作为宋朝全盛时期军事第一人的大将曹彬却以这样的方式失败,赵光义明白燕云地区收复是不可能实现的了,而这个时候的杨业集团投降还不到一年,在宋危难之时会不会动摇?如果杨业联辽复汉怎么办?如果宋军稳不住阵脚一败再败怎么办?如果这一切果然发生就太可怕了,杨业能反水一次就有可能有第二次,此时“杨业反水”一定是赵光义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下了这道命令,《宋史》记载,在导致杨业战死的陈家谷之战中,是监军王铣逼迫杨业孤军出战,他多次申斥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出战后,又是王铣“领兵离谷口”,抛弃杨业扬长而去,而杨业血战至最后一刻,在北宋时期,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对武将不信任,重文抑武,采取监军政策,而监军一般由皇帝亲近的人担任,身为皇帝代言人,具有“如朕亲临”的崇高地位,随时对武将进行监督控制,并可以任意干涉武将的指挥权。武将对监军的颐指气使,只能俯首帖耳,毫无讨价还价余地,否则可能会招致皇帝的疑心甚至严惩,所以潘美名义上为统帅,实际受到监军节制。

总之,杨业之死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业作为一名降将,并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信任,让他参与军事行动也是利用他的剩余价值,所以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百姓撤退,基本上被皇帝赵光义推入死地,而监军王铣则是具体的实施者,根据《宋史•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王铣》记载侁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会赦,移均州团练副使。淳化五年召还,道病,至京师卒,而刘文裕,雍熙三年(986年)从潘美北征,坐陷失骁将杨业,削籍,配隶登州。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还。俄起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领端州团练使。月余,迁容州观察使,出为镇州兵马部署。端拱元年(988年),卒于屯所,年四十五,赠宁远军节度,主帅潘美被削去了三个官职,但是由于他本身身兼数职,所以处罚不能算轻也不能算重,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所以从潘美的结局来讲,潘美并不是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而是另有其人。




弦间映月


宋朝是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尽管两宋文彩斐斓,名臣辈出,仍然无补宋朝的积弱。除了历史学家已分析的诸原因之外,至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宋朝未能控制住 燕山与长城,北方的边防没有屏障,始终直接暴露在北方骑兵的凶猛攻击之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导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这期间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家将。

杨家将一直被宋朝猜忌

十世纪末,宋太宗赵光义认识到必须收复燕山,控制长城,他在连灭南唐、吴越、北汉三个国家之后乘连胜之威派出两路大 军北伐辽国。

东路由灭南唐而声震朝野的大将曹彬率领直捣北京。〔当时叫燕京,北京是辽国的临时都城,正式都城在长城以北。〕

西路由大将潘美率领〔即传说中 的潘仁美〕,从山西中部出发,进攻山西北部,拟收复山西北部长城。杨业〔即传说中的杨继业杨老令公〕是西路军的副统帅。

不料,曹彬能让南唐后主李煜仓惶辞庙,却敌不过萧太后率领的南北两院的奚族骑兵。〔这里的南院大王可不是乔峰乔大侠〕可怜十万宋军精锐在北京南边不远处的白沟河一带被辽军全歼,大将曹彬仅一人一马逃回!我猜想曹彬肯定是武林高手,其武功之高绝不弱于三国名将赵云并且可以傲视“杨家将”。

曹彬一人逃回

 这绝非笑谈,史书记载,白沟河水竟被宋军尸体堵塞而断流!读者可以发挥一下想像力,这是何等惨烈的战斗!赵云救阿斗时战况之惨烈流传千古,可大将曹彬从白沟河单骑突围时战况之惨烈绝不会亚于长坂坡却默默无闻,这就是历史不公平之处。

明智的办法 

辽军歼灭河北宋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明智的办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潘美正是这样做的。这说明在杨家将传说里被骂得万劫不复的潘仁美其实是个合格的统帅。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挥,杨令公头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会发生了,中国也就缺少了一部杨家将传奇。不可理喻的命令   

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

潘美替赵二背黑锅

这就是说,要杨业在强大的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工作,保护担着坛坛罐罐、 扶老携幼的老百姓走几百里路回来。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与此相似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从新野撤退,也是带着老百姓,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而全军履没。历史的悲剧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对宋帝赵光义的 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从赵光义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个高智商的人,一个高智商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几类白痴的重大决定呢?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杨业之 死是一场谋杀,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在宋灭北汉时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复长城,杨业的北汉降军集团熟地熟路,正好做为开路先 锋,让降宋还不到一年的杨业做宋军伐辽西路军的副统帅就是这个意思。正统帅当然不能给杨业杨老令公,必须由信得过的心腹爱将担任此要职。

当时赵光义连灭三 个国家,南唐、吴越、北汉,气势极盛。一点也用不着担心杨业集团会有贰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曾几何时,全盛时期大宋的天字第一号大将军曹彬竟然兵败白沟河,十万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无一生还!〔曹彬除外〕消息传来,举国惊恐。可以想像赵光义当时的震惊和恐惧。

史书上记载了他可能是用阴谋手段夺取了他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参考另外一篇文章长篇历史解密:北宋的烛影斧声里隐藏的千古之谜),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赵光义是一个极工于心计的人,而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义道德与他无缘。当此危难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为他哥哥的儿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继承人就在身边呢。赵光义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杨业集团投降还不到一年,在宋危难之时会不会动摇?如果杨业联辽复汉怎么办?如果宋军稳不住阵脚一败再败怎么办?如果这一切果然发生就太可怕了,此时 “杨业反水”一定是赵光义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况且此时赵光义心中明白,立马燕山是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了,只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业才有价值,没有了 这个梦想杨业就没有价值。而且简直就是负价值,要花成本时时防他“反水”。

大家应该知道辛弃疾在投宋后的遭遇,叱咤北国的辛弃疾先生入宋后再也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当他回顾戎马生涯,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醉熏熏地把灯拨亮看看宝剑的寒芒,愿今夜做个好梦,让我回到号角嘹亮的兵营。〕只能空将万字平戎策,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了。这就是赵光义谋杀杨业的动机!赵光义不愧是高智商,当他得知曹彬大败之后,在一瞬间就作出了决定,杨业必须死!于是就有了那道不可思议的荒唐命令。悲壮情怀  

写至此处心中不禁凛然一动,幸亏辛弃疾先生文人一个,和杨业不一样,不是以武传家也没有子弟兵,否则今天我们肯定读不到这么多好词,当然这是题外话了。赵光义一定还有密令给心腹爱将潘美,令他在生死关头尽量装傻,不准支援杨业的败军。

历史的记载也正是如此,于是谋杀完成了,杨业死了,赵光义放心了。我猜尽管杨业杨老令公心如明镜,仍是硬着头皮去执行这纯属自杀性的任务的,降宋已是一 辱,岂堪降辽再辱?他在降辽与死亡之间自愿选择了死亡。今天我仿佛还能感觉到杨老令公在临战前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

杨业之死的最大责任者绝对是宋帝赵光义,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败后终于稳住了阵脚,此时就该替罪羊潘仁美先生出场了。我们的民间艺人极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工作,哙炙人口而流传千古的杨家将传奇由是诞生。我猜想赵光义一定很想也设个什么大奖之类,把这些民间艺人好好褒奖一下的。

宋朝经这次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控制长城成了一个不可期待的梦,一直到北宋灭亡。没拿到长城却意外拿到了非常杰出的杨家将传奇,这就叫物质上有所失而精神上有所得吧,况且杨家将传奇还为今天的旅游业作贡献,留下不少旅游景点,比如六郎庄挂甲屯之类,算也是意外之得吧。“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笑而已。

到了今天,这种高层领导出黑招整人,中层领导背黑锅的事,依然比比皆是,所以吾等吃瓜群众务必要擦亮眼睛。




仁德历史


我是史学长空,来回答此问题。杨业是“中贵”侯莫陈利用所陷害。

杨业是北汉抗辽名将,戏曲中他叫杨继业,佘太君的丈夫。在宋太宗灭北汉后,任杨业为郑州刺吏,后因屡次为北宋抗辽立功,被升为建雄军节度史使。

首先说潘美,他与杨业一起并肩作战,是战友,他们之间没有仇怨,没有理由去陷害杨业。民间误以为潘美是陷害杨业的理由是,当时征辽大军有四位监军分别是王侁、刘文裕、郭超和侯莫陈利用。而潘美没有到陈家谷与杨业汇合,导致杨业被擒,最后饿死。才会被世人误会。

原来按照史料分析考究后,认为王侁是陷害杨业的凶手,现在根据《张乖崖集》记载的材料,分析后,得到最新的结果是侯莫陈利用是陷害杨业的幕后黑手。

宋辽的有史料记载此战的经过与杨业的气节,两国的记载惊人的相同,那么杨业的死因,是肯定的,不需质疑。

《宋史》记载:“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症状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擒,守节而死。”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推而广之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

杨业是北汉的降将,最后为了自己的气节而饿死。宋太宗公布杨业的死因后,根据事情的经过,下诏处罚了潘美、王侁和刘文裕三人,而莫侯陈利用却没有事,身为监军其中之一,他一点事情都没有。这其中的猫腻,只要是明眼人,细想就知道了。

太宗诏书:“上闻业死,甚痛惜。辛亥,诏削美三任,王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赠业太尉、大同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硕,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贵子二人。”

在出兵之前,杨业虽然与王侁、刘文裕在战略方面观点不同,发生过争执,但没有疾妒、陷害的意思。他们的主张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抵御辽军。

四位监军,王侁处罚最重,莫侯陈利用一点事都不没,而在第二年,潘美和刘文裕官复原职。只有王侁从流放之地,回到京师,但没有再启用。

王侁本人和家族跟太宗的关系并不亲密。王侁是王朴的儿子,赵匡胤与王朴在后周为官时,他们之间有仇怨。 太宗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打压王侁与其家族。

北宋治蜀名臣张咏,在被贬时,赠送刘吉诗句:“天地有至私,刘生与英气。….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

此诗句重点说明贵侍,忠臣被奸臣所害的事情。后来刘吉上疏,说明杨业被害的事情。张咏在雍熙北伐时,任职麟州通判,他对当时杨业战死朔州的事情比较清楚。

这位中贵是何方神圣呢?莫侯陈利用,是鲜卑族人,懂得玄幻变化之术,深得太宗宠幸,为祸朝廷,后莫侯陈利用被赵谱诛杀。可是杨业已死多年了,只是为杨业昭雪了。

根据张咏提供的线索,杨业并不是潘美陷害而死,真是凶手是莫侯陈利用。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留言评论,一起探讨这位抗辽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