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學真會“淹沒”特長生嗎?

今年本市的市級層面和各區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方案已經公佈,2020年度的招生季即將來臨。民辦學校改為搖號錄取,會不會影響他們信奉“優質”辦學的信心?幼升小、小升初還用得著“雞娃”嗎?公辦小學和初中的優質資源能否高位輻射?……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探索與改變正悄然拉開帷幕。

就近入學真會“淹沒”特長生嗎?

  民辦學校重新洗牌?

  3月11日,上海市教委公佈的《2020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的最大看點莫過於民辦學校全部搖號招生。僅一天後,浦東新區就批覆原民辦張江集團學校轉製為公辦學校。此事在坊間引起的驚訝一點不亞於民辦搖號。這會不會引發民辦中小學的重新洗牌或“退市”潮?

  有民辦學校舉辦者坦言,以前靠吃挑選優質生源的“偏飯”,民辦學校的生存空間很大,現在公民同招、搖號入學,那些靠選擇生源的模式失靈了,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盲目擴張的情況也基本剎車了,應該老老實實迴歸做教育公益,而不是再指望通過辦民校來做產業投資。

  “先不用去猜測有多少民辦學校會‘退市’,有一點是必須看到的,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事,那就是隨新政而來的將是一批公辦學校向著優質辦學方向崛起。”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系主任王健說,近年來,上海連發“三彈”助力公辦學校。首先是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50%至65%的招生計劃採用名額分配的方式下達,其中的70%將分配給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並逐步擴大這一比例,以此促進本市初中學校均衡發展。“第二彈”是本市已經啟動實施的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著力通過政策支持、專業扶持,促進公辦初中提質增效。此次的公民同招、民辦搖號招生可以看作是“第三彈”。

  至於民辦學校的未來,王健認為,也有民校會比較淡定,因為他們本來的辦學規劃就不是為了拼中考和拼高考,而是瞄準留學預備方向,有著較為固定的生源群體。當然,那些靠“雞血”、靠“搶跑”拼升學率的民校就不得不重新定位了。

  培訓機構生路在哪?

  改革後的民辦小學和初中招生由“面談入學”改為了“搖號入學”。即便是按照是否住讀、是選雙語班還是普通班等多樣化供給來分類搖號,底線要求就是都必須在報名人數大於招生計劃數時搖號錄取。“我們真的要調整策略了,以往,我們會給學齡前孩子做幼升小輔導,給小升初想報考民辦學校或公辦特色班的孩子做有側重點的培訓,現在這些培訓班都要調方向了。”本市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說,如果還把主營業務集中在這類升學擇校培訓上,基本上是不會有生意了,總不見得搞個“搖號運氣”輔導吧。

  但是,政策的調整也並非就是培訓機構的“末日”。作為國家基礎教育的補充,培訓機構如果定位得當、師資優良、課程豐富、因材施教,還是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廣闊商機的。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的市場規模大約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的規模超過1.37億人次。據統計,全國民辦中小學生的總量約有1700萬人,按他們每年平均學費4萬元計算,總學費也就6800億元,還不如培訓市場的產值。換句話說,為“考民辦”而開設的輔導班,並非各機構的最主要財源。行知外國語學校校長朱萍說,類似“小五班”之類的培訓班將會沒有市場了,但是,機構要做的並不是只是針對“考民辦”,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輔導班,主要是為了學業的提優和補差,這應該成為培訓機構的正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在遏制了民辦擇校熱之後,義務教育的整體質量卻沒有提高,那培訓熱可能出現新一輪的井噴。

  如何培養特長學生?

  以往,有些就近劃片招生的公辦學校會以“科技班”“藝術班”“英語班”“籃球班”之類的名義招生一些“特長生”,其實就是變相的“提高班”,而且是享有在全區跨片招生的權利。現在這條路被堵死了。按新規,各公辦學校必須實施均衡分班,嚴禁舉辦各類重點班、實驗班、快慢班、特色班。

  那麼,孩子的特長又該如何挖掘和培養?彭浦初級中學校長程核紅說:“公辦學校就近入學、不選生源,並不意味著就不能辦出特色。我們學校倡導分層教學,重點強調課堂教學內容、作業、評價的分層。作業分A、B梯度,分為必做與選做,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學校每週有集中的時間開設拓展課程,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課程,拓展興趣愛好和特長,在同一時段內走班進入不同的教學領域。此外,學校還會通過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的方式鼓勵大家的特長髮揮。”程校長表示,今後還考慮要在日常的學科教學中嘗試“走班”,這樣就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讓學生揚長避短。

  也有家長擔憂,就近入學會“淹沒”有特長的孩子。這樣的顧慮其實可以打消了。去年,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本市中小學體育藝術工作的指導意見》。今後在各區範圍內,將佈局從小學到高中的藝術、體育“一條龍”學校,統籌考慮專業能力和文化學業成績,對專業能力和初中學業水平統一考試成績達到一定要求的學生,高中階段各相關學校按照計劃足額錄取。這是在政策上為有文體特長的學生構建形成銜接有序的人才培養體系。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