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心理學相聯繫,可以產生什麼奇蹟?

用戶5547788937


你看過《慶餘年》嗎?在這部劇裡有一個人物,五竹。就是下面這個人,如果你沒看過劇的話,也可以用“慶餘年 五竹 機器人”這幾個關鍵詞搜索一下,在這個劇中,五竹的身份除了神秘之外,還有一個“機器人”的身份,並且這個機器人除了能夠和人類對話之外,還擁有感情,雖然是比較簡單的感情。和人類對話這個功能,很多手機也都已經能夠實現了,比如,蘋果手機的Siri,小米手機的小愛同學,還有魅族手機的小溪同學,等等。這也屬於人工智能和心理學的結合。那除了簡單的對話外,有沒有可能有一天,這些人工智能產品“進化”到像《慶餘年》中的五竹一樣,不僅能夠和人對話,還能有感情,能像人一樣回憶往事,並且在回憶起過往的時候,想到那些美好的事物,還能夠笑。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只是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為這涉及到人類的心理機能,說到人的心理機能,維果茨基(蘇聯一位非常牛的心理學家,已經離世了)把人的心理機能分為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兩類,低級的心理機能包括感覺、知覺、不隨意注意、形象記憶、直觀的動作思維與情緒衝動等,它受個體的生物成熟所制約;高級的心理機能包括觀察、隨意記憶、詞語邏輯記憶、抽象思維和高級情感等。只要能夠模擬出任的心理機能,就能創造出具備人類高級心理機能的人工智能產品,只是所涉及到的邏輯、算法、程序等等各方面必定非常複雜,但是不代表未來不能實現,畢竟人類也是在不斷進化的。

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與心理學相聯繫,未來的某一天,也許人類可以通過生育以外的方式創造“無血無肉”但是“有感情有理智”的“人”。

人物角色:五竹《慶餘年》


好了先生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離不開心理學的,是工程心理學主要的應用領域。

人工智能跟心理學的聯繫越緊密,和人的交互溝通的適應性越好,就能更好地為人所用,在很多領域幫助人類拓展時間、空間的能力。

狹義地理解人工智能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最大的好處比如面部識別分析人類情緒情感的能力,能跟人類溝通的更順暢;還有對於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分析,也能讓智能具備一定預測人們的行為,智能化會更精準。

人工智能應用於心理臨床治療、測驗和評定的未來前景也是非常廣闊的。通過智能化比較高的互動遊戲、軟件甚至智能心理醫生的使用,能超越人力的不足、心理醫生的漫長學習過程等,更能使病人放鬆戒備心理。

奇蹟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擁有各種各樣的智能機器人,來滿足人類的各種各樣的需求:機器人保姆、機器人老師、機器人管家、機器人員工、機器人伴侶等等。這些,都離不開對人類心理的瞭解與應用。



心理醫生曲建英


人工智能是根據大數據而來的心理學,就心理學統計、診斷而言,是可以產生奇蹟的。

但真正的心理學,還是一對一的心理學輔導,這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因為每個心理諮詢來訪者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認知。


一哥心語


不會產生什麼奇蹟。

人工智能的智能,指的是學習能力。

心理學,不是玄學,不要神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