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变量」:探寻城市中那股被忽视的力量


听见「变量」:探寻城市中那股被忽视的力量


各位听见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跃犇,这是听见陪伴大家的第五期节目。继续为大家解读《变量》。正式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上期的内容,上期的主题是新旧融合。讲述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自的强势领域和需要向对方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富有远见的一些传统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变革,而势头正盛的新兴行业也在积极的拥抱传统。新兴和传统之间的边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在这一期,我们要探寻的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


这股力量很好的反应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上,中国最早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来住房制度改革,结束了分房制度,大规模的城市基建开始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政府收购农民的土地,再把它卖出去,卖地的收入就投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房价也就水涨船高。短短三十多年,中国已经走完国外百年的道路。不过,这样的高速度势必会放缓脚步,一些观察到的信号告诉我们,自上而下依赖政府力量的城市化已经无法持续。在过往的高潮时期,土地拍卖总会出现举座皆惊的“地王”,而2018,取而代之的是土地流标现象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1—8月,全国300个城市流标了890宗地块。与此同时,土地成交价格上涨的速度也陡然回落。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少房地产企业改名了。率先做出变更的是万科,不光去掉了公司名字中的“房地产”三个字,还喊出了“活下来”这样的口号。除万科外,保利、龙湖、万达等也都是这样。地产外的市场开始进入地产商的眼中,恒大要造车,碧桂园要养猪,还要造机器人。


在特定的时期,城市可以在自上而下力量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他的锋芒遮蔽了那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当他的速度逐渐放缓,我们才能发觉到他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要去看一个多核城市——东莞。为什么叫他多核呢?因为他不同于传统的城市,传统城市的功能区都集中在核心区域,然后向四周辐射。可以想象,这种扩张是有限度的,城市的规模一旦过大,效率就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单核城市的问题,而在东莞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当年的逃到香港的那批人开始回到这里办厂,先是开在各村的祠堂、饭堂。后来才陆续转移到各镇的工业园区,东莞独具特色的行政区划单位:没有县,只有市和镇两级建制。市的下面是镇,各镇自成一体。每个镇都有一个中心区,每个镇上都有完善的商业配套,工业园区则分布在镇下面的村。在东莞,人们一直流行着一个说法:市里面没有镇里面有钱,镇里面没有村里面有钱。市里有时候都得伸手向乡镇要钱。现实情况是这样,可想而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就没有那么好使。


钱袋子握在手里,说话才会有底气。一位曾在东莞规划局工作的朋友讲过这么一段往事,当年,他被分配到东莞规划局工作,刚去的时候雄心勃勃,一心想着搞规划。局里设计了全市的规划图,兴冲冲的找来各个乡镇干部开会,给他们讲未来的宏伟蓝图。有一个镇长凑过来看了一眼,对这个规划很不满意,骂骂咧咧甩手走了,搞得规划局的同志非常难堪。最后的结果是规划不了了之,不光是这一次,他前前后后接手过十几个规划方案,最后基本都没有落实下来。

等到工作的时间久了,他才明白,有没有规划其实并不重要。在东莞,33个镇每个镇都有它的特色。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大朗的毛织品、长安的模具等等等等,一切都在自然规律中有序的进行着,一个镇挨着一个镇,一片繁华接着一片繁华。东莞没有中心,他们也不需要中心。


中心城市在有些地方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完全健康的,在一些城市他们成为了发展的掣肘,就像是很多不如非省会城市有活力的省会城市。广州和深圳、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沈阳和大连,是不是都是这样?一个地区,只要有了中心,就有了边界,边界就会束缚你的成长。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没有中心的东莞,蕴含着多大的力量。东莞吸引人口的实力,可以反应在城市小学生的数量变化上来。在2008-2015年这七年里,全国小学在校人数减少了600多万,但东莞,这几年小学生的数量增加了近20万。

之前的我觉得,在未来出现的超大型的城市中,密集的人口一定会让在这里的工作的人,居住在周边价格和空间相对更亲民的城市,更加便捷的交通让他们的通勤时间不会太久。每天早晚都会有大量“迁徙”的潮水般的人。但哈佛的一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让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他的研究结论是:当城市一体化程度提高后,城际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会变得更加通畅,人们的生活半径不仅不会扩大,反而会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你的工作、社交、娱乐、生活都可以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解决,奔波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都是为你提供服务的人。相邻的城市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大家也就不会舍近求远耽误大量的时间去追求更多的机会。这样看来,好像今天的东莞,就是未来城市的雏形。


2018,被人们议论最多的要数贸易摩擦。而谈论贸易摩擦最热闹的地方一定是义乌。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这些年的义乌,承受的压力不小。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原材料价格在上升、环保压力变得更大、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多了,这次的摩擦让这里的境况变得更加困难。但义乌并没有因为受到的种种打击而败落萧条,尽管这里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人头攒动。义乌店铺的老板告诉我们,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但世界离不开义乌。这里生产的大都是薄利多销的日用品,就单论圣诞节用品,这里就占据了全球2/3的份额。而且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这里的人轻易的窥见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2016年的美国大选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人们都很好奇谁将会是这个超级大国的掌舵者,而他上台后又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最后花落谁家,人们众说纷纭。在遥远的东方,义乌的老板已经预见了未来。他们观察到生产车间接到的支持特朗普的旗子订单整整超过了希拉里10倍。尽管当时舆论一边倒的倾斜在希拉里这边,但最后还是特朗普拿下了胜利,不夸张的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传出的声音,都可能在这里听到回音。


尽管义乌的名号远扬在外,但在这里你找不到一家大型企业,在各大排行榜也鲜见义乌商人。在这里,更多的是草根企业家。尽管受到各方的压力,但义乌的抗风险能力令人叹服。他们不会受制于需求方,哪怕对方是最大的主顾,他们也会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义乌之所以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实现收缩,靠的是自下而上的力量自救。努力寻求自主和独立,不去依托外部力量为自身谋求利益。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在义乌人身上这句话恰恰要反过来说,有恒心者有恒产。在利益面前,有人动摇了,在义乌改行从事地产、金融的企业不在少数,结果死伤惨重。而在自己熟知领域深耕的企业,却顽强的活了下来,并在发展中逐步树立起自己坚固的护城河。义乌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终都是有恒心的人,义乌是恒心者的义乌。


我们都清楚,城市的发展只可能有两个方向扩张,或收缩。根据清华大学副教授龙瀛的研究,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个城市出现了人口收缩。出现收缩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低迷,或是资源枯竭等等,而遇到这个困难的城市所做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国外有汽车城底特律大幅增加投资,建楼、修路,吸引人口。国内有亚洲最大露天煤矿和发电厂的阜新转向工业振兴。但像他们一样尝试转型的城市鲜少有成功案例,只有少数面临收缩的城市能够实现“精明收缩”。义乌就是这样一个样本,面临困难的义乌这些年的人流量已明显不如从前。但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本地人只有60多万,而外地人占了200多万,甚至还有2万多外国人。尽管面对压力,他们仍时刻保持着开放和包容。义乌所经历的收缩,不是个例,而是中国未来的城市迟早要面对的问题,一旦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完成人口的聚集,城市就会出现收缩。除非能够吸引足够的移民或婴儿出生来平衡死亡人数,日本、俄罗斯、韩国都在这个问题上备受挣扎。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有了大量一二线城市降低落户限制的一系列举措,吸引人口流入。到现在,各个城市能不能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已经是关乎他们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天的分享,其实给出的是一个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未来的城市,将会生活着更多小范围活动的人,周边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自下而上的生长力量将更清晰的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每个城市都会出现多个核心,城市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需要用时间去追求“平等”,因为每个地方都是平等的。


以上就是第五期的节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用评论、关注和我互动,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