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用户58644367393


陈近南本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不过当初金庸在写《鹿鼎记》中的陈近南这个人物时,所借鉴的历史原型,叫做陈永华。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近南的经历,实际上就是陈永华的经历,只不过历史上的陈永华是一介文人,并不是武功高强的总舵主。

陈永华,字复甫,生于1634年,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人,其父亲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的举人,后又在崇祯十七年高中进士。但可惜的是,就在陈鼎高中进士、准备走上仕途之际,明朝突然就灭亡了,于是陈鼎只好回到家乡种田。

1648年,郑成功大军占领同安,聘请陈鼎为教谕,不料清军迅疾南下,攻克同安。郑成功被迫撤走,陈鼎自缢身亡。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他在清军入城后,找了个机会也逃了出去,然后辗转来到厦门。

后来,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郑成功还称他为“今之卧龙也!”



此后,陈永华便作为郑成功的参军,开始转战南北。等到1657年,郑成功已经稳定了东南局势,声威大震。为了进一步打击清廷,他有意举行北伐,但他手下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赞成北伐。郑成功很高兴,于是安排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留守厦门。由此,陈永华也从此成为郑经的老师。

再后来,郑成功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为摆脱困境,郑成功只好转而攻取台湾,并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后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郑成功的首席参谋,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兴学校,立功极多。

1662年,郑经与其弟弟的乳娘私通并生下儿子,导致其遭到台湾众多士大夫人士的联合批判,认为他伤风败俗,不适合在当继承人,由此郑成功集团内部也开始发生分裂。郑成功因此忧愤而死,临死之前,他留下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

不过在关键时刻,陈永华带头选择支持郑经,于是郑经很快控制厦门,虽然在陈永华的辅佐下,郑经开始反攻台湾,并最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等到郑经上台后,对陈永华非常倚重,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此时的陈永华,开始以“国师”的身份出现在郑氏政权。



两年后,当年被郑成功赶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不甘心失败,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一起发兵攻打金门,并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在这种背景下,郑氏政权集团一时间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陈永华却力排众议,最终成功劝说郑经放弃投降的念头,转而退往台湾。其后,郑经便将台湾的治理事宜全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于是,陈永华便仿照中原模式,在台湾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陈永华的努力下,台湾文教事业蒸蒸日上。陈永华也由此度过了他最志得意满的9年时光。

公元1674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郑经便趁此机会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留在台湾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八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郑经的反清大业也无果而终,于是他只好无奈退回台湾。

在郑经率军在厦门一带从事反清大业的八年期间,因为陈永华大都留在台湾,于是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趁机脱颖而出,成为郑经身边的亲信大臣;与此同时,由于陈永华在台湾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而他又辅佐郑克臧监国八年,导致他和郑克臧越走越近。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郑经回到台湾之后,为防止儿子势力太大后提前抢班夺权,他便开始有意无意打击陈永华,鉴于此,冯锡范和刘国轩开始处处排挤陈永华,最后陈永华只好辞去官职,隐退到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居住。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46岁。


我是赵帅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陈近南真名叫做陈永华,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陈永华是福建人,明末的郑成功麾下著名将领。

当年清军杀入福建,陈永华父亲陈鼎是大明的举人,不愿意做亡国奴,在家自尽。

当时陈永华只有15岁,后来他果断去厦门投靠郑成功的明军,对抗满清大军。

陈永华是个文人,却非常勇敢,有极有智谋,是个非常优秀的谋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陈永华是读书人,儒生,不会武功的。

陈永华很快得到重用,成为郑成功的重要谋士。

郑成功对陈永华非常喜爱,认为他能力很强且极为忠于大明。

所以,郑成功将陈永华安排到自己接班人,也就是儿子郑经身边,成为左右手。

实际上,郑成功是希望自己死后,陈永华能够辅佐郑经主持大局。

后来郑成功病死,郑经主持大局。他对陈永华非常信任,自己专管军务,将国家行政大权全部交给陈永华负责。

陈永华以卓越的能力,将台湾的经济和文教搞得很好,治安也很出色。

郑经对他更是信任。

当时厦门已经沦陷,郑成功死后又有内部问题,很多官兵投降满清。

在陈永华的坚定支持下,郑经没有动摇,坚持以台湾保护大明流亡朝廷,和强敌对抗。

不过,陈永华晚年时遭到阵地冯锡范(一剑无血)和刘国轩排挤,被迫辞职回家修养,最终病死在台湾。

康熙知道陈永华死后,非常高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以上这些,不是让陈近南大红大紫的原因,关键在于天地会。

天地会也叫作洪门,三合会。

大家都知道,天地会是满清时代反清复明的秘密地下组织。他们在清初建立,在满清生存的200多年内积极参加反清的行为。

天地会发动过无数反清的武装起义。

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

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发动的起义更多。重要的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升平天国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其中太平天国时期,天地会的活动甚为活跃,其首领洪大全(焦亮)﹑罗大纲等都曾率领会众参加太平军,在两广地区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升平天国﹑延陵国等短期政权,也配合了太平天国的斗争。

在著名的辛亥革命中,也有洪门的身影,很多革命党就是洪门弟子。

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谭人凤曾回忆:人无论远近,事无论险夷,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卒有武昌起义,各省回应,不数月而共和告成,军队之功,实亦洪门兄弟之功。

1904年,孙中山为了争取海外实力强大的洪门,也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

对于天地会成立的时间,还有不同说法,但一般认为是郑成功在驻扎厦门期间,派出大量军官潜伏在南方各地,组织反清的秘密组织天地会。

那么,陈近南到底是不是天地会的组织者,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陈永华和郑经长期驻扎在厦门、金门,郑经又只负责军务,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可能就是陈永华负责。

所以,说陈永华是洪门的领袖也没错,这也是郑成功的命令。

陈永华取了个假名陈近南,成为天地会的实际领袖。

但也有种说法,陈近南时代的洪门还不存在,只是台湾派出的地下情报网而已。

真正的天地会,是乾隆时期,由僧人郑洪二(化名万云龙)在福建创立的。

那么,陈近南就和天地会没有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陈近南是最初组织福建、广东等地反清地下组织的领袖,后来天地会的会员尊称他为第一届总舵主也是一种尊敬的表示。

那么,问题又来了。陈近南就算很牛逼,也牛不过郑成功。

为什么在香港的影视剧、小说中,陈近南绝对是霸主一样的人物呢?

很简单。

洪门也就是三合会,在香港有很强的的力量。香港的4大帮派,都自称是洪门子弟。

香港的O记,全名就叫做“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

而香港的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大部分是被黑社会控制的。陈近南自然是他们的开帮总舵主,那自然要让他威风,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不过,话说回来,陈近南在电影中的下场好像也很弱。

周星驰《鹿鼎记1》中,陈近南好阴险啊,还扔钉子。最后还被鳌拜打成重伤,幸亏有韦小宝救他。

《鹿鼎记2》中,陈近南干脆被冯锡范砍掉了一只手,又是靠韦小宝救了命。


萨沙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从史书中盛开的武侠小说,这样一个武侠世界,却又和历史息息相关,许多人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甚至许多人物,都是历史上的有名有姓的重量级人物。

陈近南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历史人物,在小说鹿鼎记中,陈近南的武功,可以用深不可测来形容,书中并没有过多对陈近南的武功进行正面描写,但笔者个人觉得,陈近南是鹿鼎记中第一高手,即使绝世高手洪安通,如果和陈近南正面对抗,也很难取胜。

历史上的陈近南,和小说中名字一样,在小说中有一个情节,陈近南对韦小宝说过,他的本名叫陈永华,陈近南只是一个化名而已,他的故事,比历史上更加精彩。

陈永华活跃的时代,的确是鹿鼎记所描写的康熙初年的时期。他是郑成功的手下,在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之后,开始以台湾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郑成功明白,以自己当前的实力,无法和清王朝抗衡,于是,在陈永华的辅助下,大力发展文教,并且秣马厉兵,整个台湾岛生机勃勃。

这时候的陈永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回到中原,拉拢各方豪杰,颠覆清朝,最终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

和冯锡范、刘国轩两个人相比(这两个都是历史人物),陈永华为人低调忠诚,办事精细,非常有大局观念,更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冯锡范、刘国轩所不具备的。

但是,这些能力,也成为陈永华被孤立的重要原因。

来到大陆,几乎和小说中写的非常相似,这个时候正是三藩蠢蠢欲动的时期,陈永华敏锐的洞察到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于是他在清王朝内部,建立一个叫天地会的秘密组织,他成为天地会的二号人物,遥拜郑成功为龙头老大,这时候的郑成功,化名为“万云龙”。

在陈永华的苦心经营下,天地会秘密组织的势力不断扩张,大量想要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都成为天地会的一员,在短短几年内,成为清朝最大的民间组织。

和小说有所不同,天地会并不像小说中那般传奇,作为民间地下组织,有一点黑社会的性质,后来名扬天下的青帮和洪门,实际上全都源于天地会,郑成功可以看成他们的祖师爷。

但陈永华时期的天地会,还没有到黑白通吃的地步,也没有出现杜月笙一类的大佬级别人物,那时候的天地会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探听情报,拉拢民众,共同抗清。而天地会所依靠的,依旧是三藩的势力。

随着三藩被平定,天地会也转入地下,陈永华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郑成功死后,郑经成为台湾的领导人,郑经的能力远不如郑成功,也没有郑成功一样的宏图大业。

而这时候的康熙皇帝,已经将目光看向台湾,清军水师已经开始进行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陈永华匆匆回到台湾,却发现台湾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郑氏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冯锡范刘国轩等人开始孤立陈永华,迫使陈永华交出了手中的所有权力,然后告老退休。

在鹿鼎记中,陈永华的结局是被郑克爽暗杀,死的非常冤枉。历史上的陈永华是因为忧愤而染了重病,最终在公元1680年,因病去世,谥号文正。这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谥号,也是文官最高级别的谥号。陈永华的能力水平,是可以配得上这个谥号的。


小小嬴政


陈近南这个人物,出现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他武功高强、义薄云天,是天地会的创办人和总舵主,率领会中兄弟坚持抗清,为天下义士所钦佩,有“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的说法。

精灵古怪的韦小宝天不怕地不怕,连皇帝都敢骗,在他面前却不愿也不敢说谎话,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那么这个人物,是不是金庸先生虚构的呢?并不是,陈近南是真实存在的。

(陈近南)

他本名陈永华,字复甫,漳州角美(今福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石美村)人,是清末台湾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以“陈近南”这个名字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

通常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之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也就是,本人实际上没那么厉害,是作者让他变得如此厉害。但这种情况在陈近南身上完全不存在,因为除了武功,其他方面他就是这么厉害,不,应该说他比小说里更出色。

小说里他更多是做为一个江湖人物出现,而在现实中,他既是谋臣也是武将,还有治国的本事,南明兵部左侍郎王忠孝赞他有“经济之才”,郑成功视他为当今的诸葛亮。而那个时候,陈近南才15岁。

(陈近南和韦小宝)

陈近南和满清有着国仇家恨,陈近南的父亲陈鼎是一个读书人,1644年高中进士,大家都知道,那一年李自成打到京城,崇祯自缢殉国,明朝灭亡。陈鼎不愿事清,接受郑成功的委派,在同安任教谕,后来清军攻破同安,陈鼎和崇祯一样选择自缢。

父亲如此,儿子当然也不会对清朝有好感。之后陈近南得到郑成功的赏识,辅佐其建设台湾教化百姓,也是在他的策划之下,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商业得到发展。

而陈近南并不是只擅长于文道,1657年到1659年,在郑成功的支持下,陈近南和另一名抗清名将张煌言三次挥师北上,可惜都没有成功。

第一次惜败于浙闽总督李率泰,第二次海上遭遇飓风,认为不祥,无功而返;第三次形势最好,清军主力在西南战场平定抗清义军,江南空虚,陈近南率领大军在定海之战中几乎全歼清军水师部队,吓得顺治差点逃回辽东老家。

虽然正面战场上失败了,陈近南没有放弃,以“玄天上帝”信仰为掩护,成立秘密组织,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尊奉“万云龙”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天地会由此而来。

没错,《鹿鼎记》中的天地会也是真实存在的,又称为洪门或洪帮,还有各个分支,比如小刀会,清末的革命党,很多参与者本身就是天地会成员。

郑成功去世后,陈近南接着辅佐郑经。郑经比较识时务,或者说性格懦弱,有向清朝投降的念头,陈近南鼓励他继承先父遗志,才让他坚持住了反清的立场。

而对于台湾,陈近南更是有大功,当时的台湾其实处于半开化状态,陈近南认识到经营台湾的重要性,在台湾建立了教育系统,并大力发展经济,使台湾蒸蒸日上。

(潇洒的大侠陈近南)

但到了后来,郑氏这个小政权争权夺利太过严重,陈近南遭到权臣冯锡范、刘国轩等人的排挤,解除兵权退隐龙湖岩,46岁时去世。

总之,陈近南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的人生比小说里还要精彩,做的事也比小说里更多、更重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陈近南这个人物我们都很熟悉。我相信凡读过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的人,莫不对陈近南组织的帮会,和他的政治抱负、统领才能、个人权威留下深刻印象,“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可谓是广为传颂、家喻户晓。

在小说中,陈近南是天地会,民间为称洪门的创始人兼总舵主。而且台湾洪门已尊陈近南为始祖。他们认为,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陈近南就是他们洪门的始祖,而且就是郑成功的军师陈永华。那么,陈近南究竟何许人也?金庸先生的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

陈近南与西鲁传说

陈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现在天地会会书中的“西鲁传说”

“西鲁传说”里主要的内容,就是叙说康熙年间福建少林寺僧众,在抵御西鲁入侵战争中立功,但结果却反遭清朝皇帝负义遣兵焚寺,寺僧大多都惨死了,仅仅只有五人幸免于难;

这五人分别是蔡德英、马超兴、方大成、胡德帝、李式开,这五个人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洪门前五祖”; 他们后来逃到广东惠州府石城县,遇万云龙而歃血结盟,天地会就由此诞生了。随着天地会组织的不断壮大,这个传说的内容逐渐被扩充,各种人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并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这个传说也往往被认为是天地会创立、发展的历史记录。

第一种观点:陈近南是天地会的实际组织者

在后期的天地会会书中,陈近南可以说是一个极为丰满的人物,他学识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复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会的实际组织者。

明末时期,陈近南为郑成功派往云、贵、川一带发展洪门组织的抗清将领。他“天生一副钢筋铁骨、学识又高,办事谨慎精明”,深得包括士大夫阶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信任,于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十五日,在四川雅洲开精忠山,准备时机成熟时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奸人告密,精忠山会众遭清兵围剿,陈近南被迫逃往湖广的白鹤洞出家,自号为白鹤道人。

困境中的陈近南仍然不

忘反清复明大业,积极联络各地抗清义士,并经常在白鹤洞后面一个山洞里的红花亭,商议反清机密大事。各地反清义士公推陈近南为洪门的主持人,陈近南遂于康熙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三十七年两次发动反清起义。后来由于力量相差悬殊,起义失败了。

陈近南也在第二次起义失败后,不久病逝在白鹤洞,他临终前把洪门事务托给五祖吴天成等人,阖眼时还以一生努力未能克服一寸土地为憾!陈近南的确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斗士!

第二种观点:天地会的创始人是郑成功,陈近南是辅佐者

在较早的天地会会书,《守先阁藏天地会文件》这样记载道:

“陈近南做先生,教习兄弟… …吾想是万云龙大哥,在此起义之时,想他恩深义重,依此例规,后来兄弟做而行。”

从这里不难看出,陈近南在这些记载中充当的是天地会的“军师”或“谋士”角色,也就是辅佐者,万云龙显然成为了天地会的创立者。那么,万云龙又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正是延平郡王郑成功。

而郑成功创立天地会说最早来自哥老会内部传说。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陶成章在江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积极联络秘密会党,其就有属于哥老会系统的终南会,及其分支白布会等。

从而了解到哥老会内部关于郑成功在台湾开金台山的传说,便使用“革命排满”的思想加以改造,提出了郑成功创立天地会、陈近南则为辅佐者的说法。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陈近南这个人物,其实现在也还不好说;但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里面的陈近南,的确是一条实实在在的汉子,武功高强,着实让人佩服!最后在深深的怀念我们已经回不去的回忆,金庸先生一路走好,侠者风范,侠义永存人间!


文史议春秋


真的存在。

陈近南在《鹿鼎记》中,有一次告诉韦小宝,他的原名叫陈永华。在台湾历史上,郑成功、郑经身边,的确有一位陈永华。

陈永华与冯锡范、刘国轩,是郑经身边的三位得力干将,并且彼此之间,多有政治联姻。陈永华的女儿嫁给郑经的庶长子郑克臧,冯锡范(这人在《鹿鼎记》里也出现了)的女儿则是郑经次子郑克塽的夫人。

这样一来,在政治上,陈永华与冯锡范也自然地分为两派,分别拥戴两位世子。后来两位世子内斗,在郑成功夫人董氏的干涉之下,郑克臧被废绞死。陈永华的女儿陈夫人,也绝食数日后自缢而死。

陈永华的去世,比女儿女婿早一年。他是由于受到排挤、自解兵权、抑郁而终。

这场内斗,大大消耗了台湾郑氏父子集团的实力,加速了郑氏集团的覆灭。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加快了中国统一的进程。


栖鸿看红楼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当中,主人公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被设定为一位义薄云天、正气凛然的大英雄形象,为完成“反清复明”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陈近南在历史上有其真实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郑成功赞誉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大谋士陈永华。



陈永华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清军攻闽时出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并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赏识、推荐。郑成功将陈永华招来谈论时事,结果发现他谋略深远,惊奇之余称赞他是当世的“卧龙先生”。这次会谈后,郑成功任命陈永华为参军,这一年(1648年),陈永华才15岁。


十年后(1658年),郑成功规划北伐事宜,结果诸将大多认为此事难成,唯有陈永华力排众议,并力挺郑成功联合鲁王朱以海的大将张煌言,沿海路进攻江南。陈永华对时局清晰的分析令郑成功赞叹不止,于是在出征期间命他留守厦门,以辅佐世子郑经,并告诉郑经要以师礼对待陈永华。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为摆脱困境,将注意力转向台湾,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并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他的谋主,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立功极多(“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但在陈永华等人的辅佐下,郑经却在同年12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郑经上台后不久,更大的考验便接踵而至,而帮助他渡过难关的,正是谘议参军陈永华。


原来,荷兰殖民者虽然被郑成功赶出台湾,但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为达到夺回该岛目的,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联军趁郑氏集团发生内乱、人心不稳的机会,发兵攻打金门,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此时,郑经军中降清者甚多,就连郑经的亲信也多劝其归降。郑经对降清一事犹豫不决,便向陈永华征询意见,结果后者替他分析形势,称若贸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话,便会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经营台湾,以等待反攻的时机。郑经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计行事。



1664年12月,清荷联军由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结果中途遭遇台风无功而返。事后,康熙帝下令暂停进攻台湾的计划,转而实行极为严厉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结束。5年后,因为补给困难和缺乏商机,荷兰人被迫退出鸡笼(相关情况见《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郑经退居台湾后,陈永华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保障岛内有足够的精英来辅政安民、反清复明(“择地建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见《台湾外纪·卷十三》)。郑经认为很有道理,便命陈永华主管此事。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则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规定凡适龄子弟须入学就读。与此同时,陈永华还推行科举制度,并按照考试结果任职、升迁。经过数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后的台湾岛,日益变得文明开化。


郑氏政权撤回台湾9年后,“三藩之乱”爆发,郑经遂趁此良机,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时间(1673-1681年),由于联盟内部勾心斗角,导致反清大业无果而终。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在大陆的据点再次被悉数拔除,无奈退回台湾。



郑经退回台湾后,岛内的政治倾轧日渐加剧,陈永华在同僚冯锡范、刘国轩的排挤下辞职,并在龙湖岩隐居,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才46岁,时在同年七月。陈永华去世后,郑经不仅给予他“文正”的谥号,而且还亲临吊丧。陈永华死后,葬于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又迁葬泉州。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外纪》、《台湾通史》、 《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文史砖家


都别抢,我来答。

陈近南这个人确实是有的,而且他和郑成功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且是亲家关系。

他本名陈永华,福建漳州人。他的父亲陈鼎是明朝天启朝的举人,清兵入关以后,陈鼎就辞官回到老家从事耕作,永历二年(1648)的时候,郑成功攻克了同安,授予陈鼎为教谕。不过,后来清军攻破了同安,陈鼎不愿投降,便自杀殉国了。

而这个时候的陈永华才十五六岁左右,跟随着郑成功的部队撤退到了厦门。这一年是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郑成功退守厦门,当时陈永华得到南明朝廷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荐,成为了郑成功的幕僚,被授予参军一职。

但从他的表现来看,陈永华并没有做出非常亮眼的贡献。从这一段时间陈永华的活动迹象来看,大概应该是在从事地下的“反清复明”工作,根据天地会的相关传说。天地会是在陈永华的大力发展下逐渐成型的,但是对于天地会的创建之说,一直以来并没有确切的说法。

另外从天地会自己的传说来看,陈永华也不是天地会的创始人,其实关于这个天地会的创建时间也是颇有分歧的。一说是在康熙年间,一说是在雍正年间,其实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天地会自己人也说不清楚,因为时间太久远了,而且天地会这个组织组建之初就是相当分散的一个社团。

根据脉络比较清晰的说法是:

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一称郑成功化名)等人,最初起于福建,以少林寺为主动机关。起初少林寺以武技名于世,清朝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郑君达。又派兵焚毁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来的不少。其中有个陈近南遂组织天地会,想培植势力来谋复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将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设立支会,这就是所谓“前五祖”——网络资料

可实际上郑成功是否知道这个天地会的存在与否都是一个问题,毕竟当时郑成功带着军队和清军在正面战场上对抗,恐怕并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发展所谓的天地会。至于陈永华历史上关于他的资料也很少,也不足以说明他是否直接参与到推动天地会发展的事业中。

所以极大的可能是这个社会组织将郑成功和陈永华强行树立为自己的代理人,毕竟那时反抗清朝的主要领导人就是郑成功,因此并不难理解天地会为什么要把他和自己建立某种关系,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随着郑成功在战场上的相继失利,尤其是“南京之战”以后他的力量实力大损,迫得不已只好开辟海外根据地。

这一年,他带着二万五千名士兵,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此行陈近南也随行在列,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正式收复台湾,不过次年郑成功就病逝了。

当时陈永华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所以在郑成功病逝以后,陈永华拥戴郑经参与了和郑成功之弟郑世袭的权力之争。最后获得胜利,陈永华由此被册封为谘议参军,协助郑经处理台湾事务。

他在台湾修建了第一座孔庙,在台湾推行科举和儒学教育,并在台湾开设屯田,在清朝实施禁海令的情况下,使得台湾的抵抗军能够自给自足。可以说在后期成为郑经手下非常受到器重的一名谋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时候爆发了“三藩之乱”,耿精忠请求郑经一同出兵反清,得到了后者的同意。于是便让世子郑克臧为监国,陈永华辅政,但后来由于和耿精忠联盟关系破裂,此次西征收获的成就并不大,而且空耗财力。

这也导致陈永华抑郁成疾,在永历三十四年(1680)去世,下葬于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后。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金庸先生的不少人物设定都有史可查,比如陈近南,就是根据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写的,陈近南的原型是清初福建漳州人陈永华。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对陈近南这一英雄化人物的刻画是非常到位的,作为天地会的总舵主,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为此不惜传授韦小宝毕生所学,让他打入皇宫接近康熙,伺机谋事。根据时间、名字上的设定,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经麾下大将陈永华是最接近陈永华这一小说人物的。





陈永华是谁?陈永华,明末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生于崇祯七年(1634年)。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破同安县,陈永华之父同安教谕陈鼎不屈自谥。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招揽天下有识之士,陈永华得到兵部侍郎王孝忠推荐,与郑成功谈论时事,相谈甚欢,郑成功还把他比作当世之卧龙先生。陈永华被安排留守厦门,辅佐世子郑经。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世子郑经承袭延平王爵位,统领台湾军政大事,陈永华得到郑经重用,军国大事都要与他商量。郑成功对陈永华有知遇之恩,父亲被清军逼杀,家人离散,故国不在,国仇家恨使得陈永华尽全力发挥他的辅国经世才能,在郑经抗清和经营台湾大本营上陈永华都多所筹谋。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岛外重要的两处据点金门和厦门被清军占领,郑经败逃铜山岛(东山岛),一时人心惶惶,多有投降清军者,郑经身边亦有不少人劝说他投降清朝,只有陈永华和太傅洪旭站出来力言不能降清,陈永华更是指出那些降清的人多是商人、仆从,只是假冒明郑官员以取得清朝优待厚赏,郑经听到深以为是,放弃投降的想法,整理兵马全军撤往台湾,从此对陈永华更加信任和重用。



为了稳定台湾根基以做长期对抗清朝的打算。陈永华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在全岛大兴文教,亲自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陈永华依照明朝教育模式,在全台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用之才。陈永华还对岛上原住民高山族同胞实行一视同仁的教育教学。此举大大改变了台湾岛落后的教育水平。康熙五年(1666年),陈永华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台湾文教大兴,风气大开,得到了郑经的肯定和褒扬。

康熙十三年(1674年)爆发了三藩之乱,东南震动,清朝全力围剿而暂时停止对台湾用兵。郑经积极响应三藩反清复明,亲率郑军与靖南王耿精忠会师伐清,命世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时任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郑克臧处理政务。



但是三藩之乱很快就遭到清军的强力反击,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都见风使舵投降了清朝。三藩之乱很快平息,清朝开始着手解决台湾明郑问题,郑经在军事上的失误也使得刚刚有所起色的抗清大业再复黯淡,最后再一次退回台湾。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郑经返回台湾后,陈永华遭到冯锡范、刘国轩等大将的排挤,心灰意冷辞去一切职务退闲居所,同年七月病逝。

陈永华追随郑成功、郑经父子三十多年,为郑氏集团坚决抗清、经营后方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功绩堪比三国孔明辅佐刘备。金庸先生《鹿鼎记》小说原型,正是这位千古流芳的抗清名将陈永华。


大国布衣


记得小时候偷看金老爷子的《鹿鼎记》当中,这句话是记忆最为深刻的,“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不论你是天下间如何出名的英雄好汉,只要没有见过陈近南,就算不上所谓的英雄好汉。哪么在武侠小说当中出现过的陈近南在历史上当真存在吗?

其实陈近南在历史当中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跟历史上有所出入而已,本名陈永华。

我们所理解的陈近南,几乎属于武林高手当中的一员,不说天下无敌吧,最起码鲜有敌手。

可真实的陈永华却是一名书生,跟所谓的武林高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满清入关后,陈永华在郑成功的帮助下,成立了所谓的“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

天地会在陈永华的带领下,从事着种种对抗清朝的活动,可以算得上大清最头疼的对手之一。

因为陈永华就像电影上面所演的一样,只是进行着各种暗中刺杀活动,从来不会在明面上跟大清进行对抗,所以其隐蔽性比较高。

同样也因为自才华出众,受到了决锡范、刘国轩等人的排挤,最终在康熙十九年的时候,自行将自己的兵权解除,退居幕后,次年病逝。

跟鹿鼎记当中武功高强的陈近南,虽然在形象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可是其忠义等方面却丝毫不差。

其实我们也可以将陈近南理解为专挖人墙角的猎头,可以说陈近南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挖大清的墙角。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陈近南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天下的所有英雄好汉。

认识的人多了,相互之间捧的人也就多了,大家可以理解为商业互吹,花花轿子众人抬,多个朋友多条路。

再加上又是因为陈近南的原因,才让中原出现大量的反清复明的势力,所以在某种方面,陈近南相当于大家的领路人。

可以说之后的所有反抗大清的势力几乎都跟陈近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所以陈近南才会如此的出名,正是因为其出名,所以认不认识陈近南又成了江湖上好汉们的一个标杆。

只要你得到了陈近南的认可,就说明你在江湖人属于有名号的人物之一,不然的话就不要拿自己当英雄了,因为连陈近南你都不认识,说你一句狗熊也不为过。

说白了就是当时的所有反清势力当中,谁也不服谁,毕竟想要在天下干出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你想当天子,我还想当太上皇呢。

而陈近南就成了大家的标准,想要成为这些势力当中的领头人,就一定要比陈近南强,只有比他强,你才有机会成为反清的领导人,不然的话就只能一边凉快去吧。

如果说陈永华的名声本来就高的话,到了鹿鼎记当中,几乎就成了神一般存在的男人。

本身有名声,还有地位,更有武功,并且武功还是江湖当中数一数二的,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也许自立为王更合适一些。

可就算如此,陈近南依然还是为郑家效力,哪怕因此被郑家的子孙给打死,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

从这一刻起直接得到了精神上面的升华,也因此成为天下人心中的楷模,于是江在传言:“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其实就是另类的主角而已,只要跟陈近南走到一块的都是英雄,只要跟他做对的都是狗熊,说白了就是想引起天下人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