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新基建成“風口”銀行貸款置換隱性債務“升溫”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正在肩負起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在各省市公佈的未來投資計劃中,基建領域的投資佔比很高。由於投資的主體仍是以地方政府主導,業內難免對地方政府新增負債後的風險有所擔憂。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由於過去兩年一些省市的非標債務的陸續爆雷,對於隱性債務風險的化解,監管期望銀行能夠參與到債務置換中。然而,此前不少銀行處於觀望態度,後來在政策明確後由地方政府牽頭推進。隨著新基建的投資機會出現,地方政府紛紛公佈了重大項目建設計劃,新的投資也將利好於隱性債務置換。

新基建崛起 債務置換提速

半個多月來,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4次直接或間接提及“新基建”,這也讓新基建頓時站在了風口。據相關統計顯示,截至3月5日,24個省市區公佈了未來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投資額達48.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8萬億元。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不同,主要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按照政策導向,未來幾年將是我國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大規模部署的關鍵時期,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新基建作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或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國金證券預計,對於新基建的規模,從專項債資金用途和 PPP 項目行業分佈來看,新基建佔全部基建的比重在7%~12%,保守估計2020年規模超1萬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新基建包含的領域中,5G被認為是重中之重,也是今年的重要投資主線。據中國信通院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5年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絡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地方重大項目的建設一直是銀行的信貸支持重點領域。很多銀行也願意參與到重大項目的基建中。實際上,地方新基建的推進資金需求大,商業銀行也願意投放更多的資金支持。”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認為。

據她介紹,在一些平臺公司非標融資中,被認定政府隱性債務的項目通過貸款置換已經有很多了,都是達到一定標準,手續齊全的項目。

該國有大行人士告訴記者,為了未來更好的合作,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係維繫很重要。銀行在對待政府隱性債務方面,也是多種方式相結合,通常做法是政府債務到期償還一部分,剩餘的則進行展期或者置換。

“總體上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可控的,發行的債券規模增長也較快。”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1~2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2萬億元,規模較去年有較大增長。其中,1月地方債發行7850.64億元,較2019年1月份4180億元同比增長87.8%;2月地方債發行4379億元,較2019年2月增長20.24%。

在各省市公佈的重大項目建設計劃中,從投放領域來看,軌道建設(高速公路、高鐵)、輸變電工程、生態環保等基礎建設為重要投資方向,同時民生保障、產業轉型與升級(新能源、先進製造業等)同樣也是重要投放領域。

“各地政府情況不同,償債能力也不一樣。目前的問題可能更多集中在負債率較高的省份,而項目資質又比較差的項目上。”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置換長期貸款也僅僅減輕了短期償債壓力,最終的風險化解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四省債務破萬億 非標風險凸顯

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要話題。從總量上看,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較大,且年增長較快。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地方債務餘額高達21.3萬億元。而2010年審計調查報告中,彼時公佈的政府性債務餘額才10.71萬億元。

同時,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也逐漸有所顯現。2019年10月公佈的數據中,國內4個省份的債務餘額突破1萬億元,分別是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和廣東省。這些省份雖然當前欠債最多,但是經濟發展較好,其償債風險並不大。相較而言,青海省等地政信類信託等非標債務風險頻發,負債率較高,對應償債壓力也不小。

面對地方債務風險,銀保監會多次要求加強風控,並逐步對政府平臺債務進行清理和置換。在近日印發的《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監管明確指出要繼續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化解,依法明確存量債務償債責任,規範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配套融資,嚴禁違法違規提供新增融資。

“化解地方隱性債務已經有兩年了,各家銀行都嘗試過一些處置的方式,但是沒有一個明確範例。商業銀行給地方政府平臺提供長期貸款的前提是有比較好的償債能力,這對於平臺公司的資質有一定的要求。”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銀行前期對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貸款的動力不足。大多數銀行都是各家負責各家的債務,較少出現交叉,更不願去做“接盤俠”。其中一些有充足抵押,償債能力較強的非標債務也會受到銀行青睞,但是更多資質不佳的債務卻少有機構願意介入。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銀行也出現了所謂的‘資產荒’。政府的債務置換是符合政策指引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資產荒的問題。此外,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溝通中,地方政府往往也會給予銀行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匹配相應的財政資金存款,以此加大債務置換的吸引力。”

該人士還認為,有些項目可能沒有被納入到政府隱性債務之列,這類債務風險就比較難解決。

據瞭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很多也來自於此前的基建項目。在傳統基建項目中,政府性質的基金往往是作為投資基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綜合性投融體系的同時,銀行往往與政府均湊一半,也就是說政府自籌資金比例達到了40%以上才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

“政府的自籌資金除了基礎性財政支持之外,非標融資就是一個主要的籌資方式,這也就形成了隱性債務。”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從地方政府債務看,未來新基建的資金需求量更大,資金缺口也會存在,這可能需要政府和銀行有一個更緊密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