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小企業為什麼抗風險能力這麼弱?

三皮說項目


第一,小企業本身是薄利的,所以才會小。

不要以為當老闆的都有錢,更不要以為每一筆生意都能賺大錢。事實上很多的小企業老闆,還不如上班族領工資賺得多。小企業如果是暴利的,早就被做大了,不可能還是小企業。

第二,經營企業,靠的是現金流,不一定是盈利。

其實經營一家企業,不論規模大小,盈利並不是必要條件,現金流才是活下去的必要條件。這也就意味著歲月靜好的年代,大家都可以不存錢,只要業績不下降,企業就能平穩的經營下去。

但是這次疫情,就出現了極端的不能營業導致現金流斷裂的情況,再加上平時本來就沒有現金存款,所以就造成了毫無抗風險能力。

第三,很多小企業,一有點錢就拿去擴大再生產,不會留著現金浪費價值。

對於那些會賺錢的老闆來說,他們會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不會上錢躺在銀行賬戶上“虛度光陰”。所以他們一賺到錢,要麼拿去擴大再生產,要麼拿去做其他投資,總之就是覺得錢要用起來,而不是存起來。當疫情來臨,經濟停擺,意味著社會上的資金流通渠道也阻塞了,所以投資不能及時的轉換回現金,企業就面臨活不下去的困境。


讀毒獨310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主要有兩大原因:

1、現金儲備不足

中小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現金流不足是最大的致命因素。總所周知,企業要存活下來,穩定充足的現金流能令企業能長久發展下去。比如一些餐飲企業,沒有過多的資金儲備,沒想過遇到風險情況下的企業發展問題,原本以為靠春節旺季的餐飲業,結果因為疫情原因,現金流不足,困難重重。

2、缺乏自有資產

在銀行體系下,中小企業要獲得貸款,必須要有硬抵押,比如房產抵押,比如其它資產抵押,才能給資金給中小企業,那麼大多數中小企業是缺乏可抵押的資產,因而是很獲得銀行資金髮展下去。

3、喜歡做槓桿投資

部分中小企業手裡一有些資金,就喜歡多元化發展,各種買買買,甚至負債擴張,一旦遇上融資環境收緊,那麼企業就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中小企業無論什麼時候,其實都要穩健經營,保持自己的現金流,不盲目擴張,保持自有資產。


財思思


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企業規模:現在的中國市場不是上個世紀的時候只要你有膽子,有人脈關係你就可以迅速做大做強的時代了。現在很多企業發展多年開始進行交接班階段了,原始積累已經大到不是一般中小企業可以抗衡的地步。市場行業越來越規範化,產業越來越集中在行業內前三的企業手中,無論在研發、資金、市場、推廣、運營等各方面都不是一個重量級,尤其是發展多年的產業。所以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也是資源的差異而已,累積不夠,當然如果設定的目標也只是賺點小錢,應該還是可以的,畢竟大企業有大風險。所以疫情來襲,有3·6個月的壓力期是肯定的。大企業也有,只是積累夠大,不至於傷到垮掉。當然互聯網行業與實體產業還是有優勢的,且疫情期間影響也不大,特別是電商平臺反而會有一波消費習慣的改變,增加其銷售份額(早年的非典就促進了淘寶的交易),所以電商企業也還是相對好些的。

二、市場規模:如果小企業與大企業同在的市場規模較大,且競爭比較分散,應該還是可以對抗疫情風險的。但是如果是行業集中的市場,那就比較危險了,除非產品是有很大的差異化,同質化的產品基本要被大廠收割一波市場份額了。因為無論是供應商、政府、客戶都需要快速恢復生產及穩定供應,小企業是不具備這些實力的,且能操控的資源也是有限。除非只是貿易性質的公司,提供產品及技術服務,但是也要看上游供應商的實力以及品牌的影響力跟市場需求是否能搭配到疫情中來(比如口罩機,口罩,口罩原料,消毒水及周邊配套產品),不然也只是維繫較有實力的客人,小企業基本沒辦法順利開工或者沒有生意維持。

三、資金狀況:大企業資金狀況相對安全,不會因為短期疫情造成資金鍊斷裂(有例外)。而中小企業,特別是靠資金流動的企業就風險較高了,因為客人延遲支付貨款,供應商到期貨款,以及員工工資,水電租金等消耗,稍不留神較容易資金斷裂。缺口不大還好,且後市有前景還可以賺回來,但是如果後市不好則外債增加,容易陷入困境。所以如果小企業是屬於小規模、輕資產就還好,難就難在有50人左右,回款週期長靠資金流動維繫的企業,風險激增。當然大企業也會有同樣的問題,重點看其負債是否高,只是相對小企業,政府及銀行還是會支撐大企業優先的。

四、抗風險能力:就企業規模、資金實力、市場規模及需求來講大企業肯定是有高抗風險能力的,因此這個也不必特別比對。重點是自身的企業是否健康,安然度過這波疫情困難期。

五、公司價值:最後還是要看自己公司的核心價值,能為客人市場帶來什麼服務,解決什麼問題,這樣才能看到風險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


電源老李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主要有兩大原因:

  1、現金儲備不足

  中小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現金流不足是最大的致命因素。總所周知,企業要存活下來,穩定充足的現金流能令企業能長久發展下去。比如一些餐飲企業,沒有過多的資金儲備,沒想過遇到風險情況下的企業發展問題,原本以為靠春節旺季的餐飲業,結果因為疫情原因,現金流不足,困難重重。

  2、缺乏自有資產

  在銀行體系下,中小企業要獲得貸款,必須要有硬抵押,比如房產抵押,比如其它資產抵押,才能給資金給中小企業,那麼大多數中小企業是缺乏可抵押的資產,因而是很獲得銀行資金髮展下去。

  3、喜歡做槓桿投資

  部分中小企業手裡一有些資金,就喜歡多元化發展,各種買買買,甚至負債擴張,一旦遇上融資環境收緊,那麼企業就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中小企業無論什麼時候,其實都要穩健經營,保持自己的現金流,不盲目擴張,保持自有資產。


買基來下蛋


面對疫情,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市場競爭激烈,盈利能力差。眾多小企業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利潤低下,本來就處在虧損或微利的狀態下,隨時面臨生存的威脅。

2、小企業盲目跟風、缺乏長遠戰略規劃。眾多小企業創立時,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可能只是追逐市場熱點,當風口過去、市場已經高度飽和時,產品利潤越來越微薄,甚至出現滯銷情況,缺乏實力的小企業自然就首先倒下。

3、疫情的影響導致企業現金流斷裂。有一項權威調查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5年,就是沒有這次疫情,很多企業都隨時處在倒閉的邊緣,特別是小微企業。而這次疫情加大了小企業的壓力,很多小企業失去收入來源,或收入大幅度下降,導致現金流斷裂。


深圳房產融資顧問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認為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資金方面

1.小企業一般規模小,資金有限,現金流不足,疫情期間,沒有辦法開展業務,入不敷出,因此小企業主很頭疼,壓力山大!

2、小企業一般融資成本高:小微企業資產不足,可抵押物價值低,上下游之間很難提供信用擔保等,因此在金融機構融資時,難度比較大,授信額度低,成本高!

3、小微企業資金使用率低下,賒銷份額佔比比較大,利潤率低,回款週期長!

二、管理方面

1、小微企業一般都是老闆一人獨裁製,管理者沒有科學的管理理念,員工素質低,相應的培訓也比較少,風險意識薄弱!

2、小微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服務等環節中,往往流程性不強,在於大型企業的產品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因此,業務量就沒有大企業,大品牌的高,這種現象在疫情中更明顯!市場口碑和市場佔有率都有下降的風險!

三、技術方面

1、一般小微企業都是勞動密集性企業,在技術中缺少核心競爭力,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經營成本越來越高!

2、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量比較少,同時也面臨培養成本高,流失率高等問題

3、設備技術,更新換代比較慢,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高,生產效率不高,成本比較高等!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自身比較薄弱!又加上這次疫情的影響,讓寒冬中的小企業更加雪上加霜,困難重重!困難只是暫時的,要有信心打贏這場抗疫戰,同時對自己的企業也更加有信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黑夜裡有多少顆星星


謝謝悟空回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回答如下:

疫情下,曾經叱吒餐飲界30多年的西貝都四處籌款,曾經行業第一的K歌之王也不得不解除員工合同。那麼,小企業的處境可想而知了。

1、小企業自身的風險意識差,應對風險的能力也薄弱,遇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他們來說,猝不及防。

2、小企業自身的規模小,資金實力有限,不僅手頭沒有充足的現金流應對風險,而且還可能會面臨租金、人員工資、各種銀行貸款的壓力。

3、小企業自身的運營管理一般比較粗放,並沒有形成合理,規範的運作體系。在疫情的衝擊下,往往問題暴露無疑,而自身又沒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去解決。比如,人員的冗雜,工作流程的低效,商品結構的單一,應急機制的缺失。

4、小企業自身的應變意識、應變能力也比較差。疫情爆發後,一些大型企業,連鎖企業為了應對疫情,挽救企業,創新求生,積極自救。例如,餐飲的後廚直播;蘇寧的社區推廣;海底撈的半成品製品上線;銀泰,永輝的直播賣貨;西貝加大外賣平臺力度;等等。

最後,想說兩點。一、讓自己活下去才是王道。二、要從自身出發,求生,求變,甚至要有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方能鳳凰涅槃。

我是零售人小侯,請多多關注我!謝謝!


零售人小侯


中小企業如何對抗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首先你要找出原因。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的原因

① 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為了能迅速發展,提高市場佔有率,提高營業收入,80%會採用犧牲現金流方式,大量增加應收款,導致現金流緊張甚至,回款難。

②中小企業 初期過於重視營銷創收,隨著市場寒冬來臨,收入下降,重營銷重資產導致成本增加

③ 中小企業發現初期基本缺少甚至不懂 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企業風險評估處置制度。

中小企業對抗風險如何提高?

① 優化公司產品結構,把精力和資金放在現金流好,回款速度快,利潤穩定,體量大,市場好的產品,哪怕利潤低一點都沒關係,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一旦企業失去造血功能,必死無疑。反之,果斷放棄重成本,高風險,回款時間長的產品和服務,再高的利潤,錢不到賬,缺錢時用不上的,都是空談。

② 建立完善的企業風險評估,企業財務風險,稅務風險,經營風險……根據有可能存在的風險,強化風險應對機制,優化產品供應的付款模式,嚴格控制產品庫存……

③優化企業各項開支,減少無價值開支,提高在職員工的價值創造,對於佔用資金不產生價值的員工進行勸退和降薪刺激。減少更項開支,對各項開支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和支出價值的考量。提高公司賬戶的現金餘量。

④優化組建企業高效隊伍,和工作效率,實行績效考核,論功行賞。 對內強化財務,行政工作管理效率,節約開支,對外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創收,這樣在寒冬裡 在難以提高利潤的經濟環境下提高公司整體利潤。


老鄧談經濟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這個問題。


首先是資金方面。即使在正常時期,小企業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現金流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業務營利能力較為薄弱,很多小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公司的盈利點尚未企穩,沒有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被疫情一衝擊劣勢更為明顯;二是小企業談判能力弱,在與供應商談判時缺乏說服對方讓自己延期付款、提高信用額度的能力,在與客戶談判時又很難爭取推遲交貨,甚至在催款的時候也畏首畏尾,導致該支出的現金仍要支出,該收回的現金又無法收回,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疫情對整體經濟環境帶來衝擊,供應商方面更希望儘快收款,客戶方面更傾向推遲付款甚至取消訂單,小企業兩面承壓;三是小企業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其商業信譽又無法提供有效擔保,融資能力差,很難爭取到優質貸款,那麼肯拼的企業家可能會使用利率過高的非優質貸款,無疑又加重資金鍊斷裂的風險,疫情之下如果沒有明顯的政策扶持信號,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審批將更為謹慎,小企業顯然不會是他們的首選。

其次是公司治理方面。小企業架構較輕,一般不會有專業的風險管理部門(其實現在很多大企業都還沒有建立相應部門),況且此次疫情是罕見黑天鵝事件,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風險管理人員可能也不能立即響應,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遑論可能只具備生產(或採購)、銷售、行政三種職能的小企業。此外小企業的決策往往少數高管甚至老闆自己拍板,決策集中度極高,做出錯誤選擇的風險相應提高,當然與之相對的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可能也會提高,基本可以說是一局定勝負的情況。

再次是人力資源方面。即使在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小企業對於人才的吸引也比較有限,造成的後果可能是人員結構呈現幾個主力+一堆能力不強的輔助人員。疫情影響之下,能力較強的主力人員可能會傾向尋求更加穩定的平臺,一旦工資發放出現問題導致主力人員流失幾乎就代表著很大塊業務的流失,而此時能力不強的人員卻沒有自動離職的意願,要精簡團隊理論上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一筆勞動賠償費用。

最後是企業家行為選擇方面。能自己創辦企業的人都是令我欽佩的具有冒險精神的人,但是企業家也有自我規避風險的需要,如果一個企業家判斷企業未來的收益將受到影響,甚至預期企業將會到達經濟學上說的停業點,那麼資產輕、負累少的小企業會比大中型企業更傾向於結束營業減少損失,例如當年沃爾瑪開到美國的一些小鎮的時候,一些小型商家連仗都沒打就選擇結束營業,對他們而言結束營業的損失比預期損失低太多了。

綜上,要避免小企業倒閉潮流,短期內恐怕只能依靠政府出臺支持政策保住現金流,其他方面就是考驗企業家能力的時候了,大浪淘沙,且看誰是英雄。


商業江湖說


疫情對許多小企業的確造成巨大壓力:一是費用繼續增加,房租、人員工資等等,都得持續開支,除非解散,本身盈利就少,疫情久了很容易直接造成虧損;二是資金壓力,疫情期間,收支不平衡,收入少,支出依舊,小企業本身現金流就緊張,疫情期間更是麻煩;三是用工壓力,大企業員工穩定,即使疫情遇到困難,員工也能等待,小企業本身員工就不穩定,除非疫情期間員工收入又保障,否則個別員工會另擇高枝;四是庫存壓力,如果產品有保質期,疫情期間除非抗疫產品或生活必須品,否則就要清倉大甩賣,導致虧損加劇,雪上加霜。面對疫情,小企業只有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回收現金,保持好現金流,才能挺過疫情,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