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白居易與劉禹錫同為中唐聲名遠揚的詩人,世人稱為"劉白",又被稱為

"史上友誼最深文人"

彷彿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的相遇,白居易與劉禹錫初次相見,那種微妙的友誼就變得非比尋常。"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初次相見即性創作的詩篇被傳誦千古,兩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相知相望,同是被貶淪落天涯一見如故,他倆聯手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白居易親自編撰的《劉白唱和集》,不但記錄了摯友間一往一復的詩歌酬唱,而且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唱和群體,文學史上稱之"劉白詩人群",把唐詩再一次推向高潮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懂自己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白居易與劉禹錫,看看友情最深厚的樣子。

1、 出身不必相似,但求志同道合

白居易與劉禹錫的出身可謂是兩個極端。

劉禹錫出生於一個顯赫而富裕的家庭,劉禹錫自己說他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可謂是強大的家世背景。世世代代的祖先都是讀書人、當官人,他的父親在江南做官,劉禹錫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劉禹錫從小就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小孩",他不但有教養愛學習,而且從小就會背誦《詩經》和《尚書》。江南富足的生活,書香世家的薰陶,妥妥的從小贏在起跑線上,劉禹錫是位在鮮花與掌聲中一路成長的學霸。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憶江南--白居易

19歲的劉禹錫初到長安,就成為炙手可熱的大紅人。22歲的他就一舉拿下進士及第,年後又中了吏部取士科,這就是著名的"三登文科",三次考試接連中舉,劉禹錫初入仕途就做了太子校書,年少的劉禹錫可謂是少年得志,前途似錦。

與此相比,白居易的早年出身明顯要悲慘的多。生在亂世,為避戰亂父親將他送到宿州,一小就是個留守兒童。童年孤苦的生活,讓白居易從小就奮發讀書。《與元九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白天作賦,晚上看書,中間還抽空寫詩,根本顧不上休息,長此以往則口舌生瘡,手肘起繭,最後更是未老先衰,頭白齒松,而且視力嚴重受損,眼前常常像有無數的蒼蠅在飛舞,這都是刻苦詩文所致。辛苦的付出的確有了回報,秉著出名要趁早的奮發精神,白居易16歲就寫下千古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作給了年少無名的白居易一個在長安安家落戶的敲門磚。當年輕的白居易去長安拜見顧況時,顧況調侃他說"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不過看過白居易的詩作後,顧況覺得簡直不能離開眼睛,他覺得繼李白、杜甫後的天才詩人誕生了。顧況不但轉化語氣,經過顧況的推薦,年少的白居易名滿京城。不過在京城待了三年依舊毫無出路,白居易只能無奈回家,繼續考取功名。28歲白居易才考中進士,留下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即使他們的出生與成長經歷有巨大差別,但是他們的確志同道合。他們都是醉心詩詞創作,刻苦奮鬥,年少有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文學詩詞,共同的宗教信仰佛學,因此,他們最終走走到了一起,一起寫詩悟道,一起寄情山水,一起隱居洛陽朝夕為伴,一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們在一起的畫面,彷彿一幅充滿詩情畫意、行雲流水的禪意山水畫。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禪意山水畫---夏珪

劉禹錫幼年便與佛結緣少年劉禹錫常去吳興拜訪江南的兩位著名詩僧皎然和靈澈,幼年便得到兩位重量級詩人的誇讚"孺子可教"。劉禹錫的詩歌空靈而禪韻十足,透露出隨緣任運、超脫自如的人生態度與心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雪溪圖

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中,鵝毛大雪漫天飛落,在寒冷的冬夜,雪中白色清貧的小屋屋門卻開著,敲門可以聽到狗叫的聲音,是不是這屋子也在守候著他這樣一位風雨夜歸人。寥寥二十個字勾畫的藝術境界中,寧靜中禪趣十足,透露出詩人寂靜、自然的禪定心境。劉禹錫還曾撰有《曹溪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並序》,往往附在《六祖壇經》之後廣為流傳:

至人之生,無有種類。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傑異。   

父幹母坤,獨肖元氣。一言頓悟,不踐初地。五師相承,授以寶器。   

宴坐曹溪,世號南宗。學徒爰來,如水之東。飲以妙藥,瘥其瘖聾。   

詔不能致,許為法雄。去佛日遠,群言積億。著空執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能使學者,還其天識。   

如黑而迷,仰見斗極。得之自然,竟不可傳。口傳手付,則礙於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他與好友柳宗元撰寫的六祖碑文都頗得禪宗精髓,也透露出他參禪頗深。隨著柳宗元的逝去,放眼整個中唐在詩詞與禪學上可以與劉禹錫不相上下的,可以說就是白居易了。他們彷彿棋逢對手,詩歌造詣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虔誠參禪向佛,更是志同道合。

白居易曾在《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寫到自己修禪,"漸閒親道友,因病事醫王。息亂歸禪定,存神入坐亡。斷痴求慧劍,濟苦得慈航。"白居易一生好佛,早歲習南宗禪,晚年虔修唸佛三昧,自言:"禪功自省無人覺,合到愁時亦不愁。"白居易一生虔誠的參禪打坐,妙悟頗多,比如他寫的讀《禪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諸多名相都是後天的名言概念描述的,如果我們放下妄念,一切的顯現本來清淨,無住生心則可體會有餘與無餘涅槃。一切的糾葛都是心的糾葛,放下妄心,一切不過如夢幻泡影。一切如夢幻泡影,如空花陽焰,涅槃也如同空花,這清淨的覺性即是佛,哪裡還需要去尋求果呢。心的念頭,動用不斷,用體本空。一念惡念害人,一念惡念救人,念頭雖然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卻可以產生害人與救人種種不同的作用。如果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跟隨念頭遊走,安住自己的真心,一念不生,萬相不住,那就是真的如如不動。

萬境本閒,唯心自鬧,若了心空,心即彼岸。從此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是熟讀《禪經》,而且參禪非常的有見地

白居易與劉禹錫他們既是詩友,也是佛學同修,他們虔誠的禪修都啟發了的各自創作。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家,多受佛法尤其是禪定、禪宗之禪的影響,追求心靈的澄靜和對心性的了悟,以提供最佳創作心態。唐代李、杜、白等大詩人,都學禪,李白詩描寫禪定的體驗雲:"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杜甫自謂"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都以禪宗弟子自居。佛教的治心悟心之道,可以提高創作者的精神境界,開發智慧,培養有道德、有情操、真誠、直率、坦白的人格,是培養優秀的創造性文學藝術家及具有高峰體驗者的絕佳體系。

白居易與劉禹錫不但詩詞歌賦造詣突出,兩人皆深入佛法,尤精通禪學。蘇軾《欒城後集》卷二一《書白樂天集後二首》說白居易"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瞭然照諸幻之空也"

。佛學的浸潤,禪定的調心,使他們的世界觀、感情、審美情趣都受到薰染,不能不外化而形諸筆墨,創造出深具禪味的藝術境界。兩位詩人的唱和詩歌,多是禪境中的自然流露,猶如高山流水,妙悟頗多,彼此心有靈犀,心有神會。

2、真正的有情,是風雨相伴

真正的知己,是彼此懂得,惺惺相惜。真正的有情,是肝膽相照,風雨相伴。

雖然白居易年輕的時候有過摯友元稹,劉禹錫年輕的時候有過知己柳宗元,可這些都已經是過去。隨著元稹與柳宗元的逝去,白居易與劉禹錫倍感孤獨落寞。

雖然年輕的時候,他們沒有相識,但是一直都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的,可以說是神交已久。白居易雖沒有直接參與永貞革新,但永貞革新失敗後不久,白居易曾寄詩百首給劉禹錫,劉禹錫曾做《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詩:吟君遣我百篇詩,使我獨坐形神弛。玉琴清夜人不語,琦樹春朝風正吹。郢人斤斵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欲相尋,行盡四維無處覓。由此可見劉禹錫與白居易二人早年就有詩文交往。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白居易為劉禹錫打抱不平

兩人在揚州的重逢之後,關係更為密切。在席間,白居易做詩一首,表達了對劉禹錫的愛重之情,為劉禹錫被貶感到萬分惋惜,打抱不平。"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劉禹錫與白居易

劉禹錫聽了白居易所吟之詩非常感動,即興回贈白居易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都是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在詩裡在對自己的遭遇表示了憤懣的同時,也流露了超脫物外的灑脫樂觀精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歷經千年傳唱不衰的經典佳句,劉禹錫對白居易的慰藉和關懷錶示了感激之情的真情流露,

也展現了他人生態度上的超脫、樂觀、安和。

白居易與劉禹錫相識之後,二人在文學創作方面互相激發靈感,他們的思維不斷碰撞摩擦,生出靈感的火花。當心思寧靜、精神專一,猶如禪定境界時,靈感不期而至,自然佳句泉湧,有如神助。蘇軾詩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說由禪定達到的空靜之心境,是作好詩的訣竅,心寂故能明察秋毫,心空故能包納一切。宋著名詞人賙濟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來"。今人研究結果顯示:進入無我狀態,在靈感誘發物刺激下,產生思維短路,即是靈感的到來。是則佛教的無我觀、真如三昧,可以作為獲得詩詞創作靈感的方法。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劉禹錫與白居易

劉禹錫與白居易不但在詩詞創作中相互啟發,往來互贈詩歌相互唱和,更是聯手把唐詩推向了新高潮,文學史上稱之為"劉白詩人群"。晚年的劉禹錫與白居易都住在洛陽,感情密切,經常詩歌往復。後來,他們同居洛陽,晚年生活恬淡悠閒,經常相約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吟詩,相互慰藉相互鼓舞,生活簡樸,愉悅放鬆。"三日三會面","一醉一陶然",不僅生活悠閒恣意,而且兩位詩人相互賦詩唱和,詩意盎然。829到846年十九年間,兩人聯手將唐詩掀起一個新高潮,形成為了一個新的詩歌唱和群體,很多詩人紛紛加入其中,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劉禹錫和白居易。

3、真正的友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真正的知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踏上相同的人生,經歷相似的心境。真正的知己,是風雨相隨,融為一體,背塵合覺,與道合真。

細看劉禹錫的詩作,頗多的佳作都是在真摯友誼的激發下噴湧而出。為了安慰老弱多病的白居易樂觀對待晚年生活,他創作了千古詩作《秋詞》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晴空一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有詩情到碧宵。"

整首詩歌短短二十八字,樂觀灑脫充溢全詩,創意無限。讓你欣賞秋天寂寥的美,物我兩忘,心境一如,只有滿滿的豪情壯志,沉浸於秋日的無言大美之中。如果不是知音,真的很難讀懂詩中的玄妙。

因為白居易愛鶴,因此一想到鶴,劉禹錫滿溢胸懷的詩情畫意便自然流露出來。

劉禹錫不僅為白居易創作了"晴空一鶴",更曾親自到蘇州千方百計找到一隻華亭鶴,寄送給當時遠在洛陽的老友白居易。不僅如此,還送上自己親手用糯米釀造成好酒。白居易收到這兩件禮物高興的手舞足蹈,說這隻華亭鶴"一隻重千金"。白居易特別愛鶴,收到兩件禮物的白居易詩情大發,即刻做詩回贈:

白居易與劉禹錫,讓我們看見友誼最深厚的樣子

白居易愛鶴

《嘗酒試衫輒成長句寄謝之》柳枝慢踏試雙袖,桑落初看嘗一杯。金屑醅濃吳米釀,銀泥衫穩越姓裁。舞時已覺愁眉展,醉後仍教笑口開。慚愧故人憐寂寞,三千里外寄歡來。

劉禹錫寫過一句詩"置身於木雁,任世變桑田",這十個字可以說是對這段友誼最好的寫照。白居易的《贈夢得》也抒發了最真摯的情誼,在詩中白居易訴說了他的三個美好願望,也道出很多人的心聲,希望天下太平,身心安康,與善友長伴世間。

《贈夢得》[唐]白居易

前日君家飲,昨日王家宴。今日過我廬,三日三會面。 當歌聊自放,對酒交相勸。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願。 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

這首詩歌描寫了友情最美的模樣,兩人“三日三會面”,可見兩人感情之深,願“數與君相見”,在幸福中一起慢慢的老去,一起把酒當歌,相互祝願,相互慰藉。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他們一起吟詩作對的日子可謂是兩位詩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兩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難捨難分,一次白居易冒雪專門在福先寺為劉禹錫餞行,席間白居易即興吟詠《醉中重留夢得》詩:

"劉郎劉郎莫先起,蘇臺蘇臺隔雲水。酒盞來從一百分,馬頭去便三千里。"

這首詩歌彷彿預示著劉禹錫較早的逝去,若干年後,面對劉禹錫的離世,白居易痛哭不已,寫下著名的《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四海齊名劉與白,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寢門淚滿白髭鬚。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齒亦枯。

窅窅窮泉埋寶玉,駸駸落景掛桑榆。

夜臺暮齒期非遠,但問前頭相見無?

我想,人生之間最真摯的友情莫過於如此了吧,因為共同的興趣相知相識,不計較出身;然後互相激勵,風雨相伴;最終靈魂相融,無論生前死後。

至今,他們的詩歌與情誼都留存於《劉白唱和集》,作為“史上最深友誼文人”,他們兩人一直心有靈犀,相互詩歌唱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