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隻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蜉蝣

自從這個名詞誕生起

在人類的認知領域

就成為了微小生命的代名詞

與蜉蝣有關的詩歌

也充滿了悲情

比如: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朝生而暮死,與蜉蝣同壽

蜉蝣緣何與人世間的關聯如此之近

人類通過蜉蝣獲得了什麼

關於生命的認知

大幕悄悄拉開

搖搖晃晃兩億年

蜉蝣,是蜉蝣目的通稱,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狀,也是極具原始魅力的昆蟲,最早可追溯到石炭紀,推算而來,搖搖晃晃也至少有2億年以上的歷史。

證據表明,蜉蝣是現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蟲,與蜻蜓同樣是最早會飛的動物。迄今為止,世界已知有2250多種蜉蝣,僅在我國有明確記載的就有250餘種。

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隻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蜉蝣的翅不能摺疊,體形細長柔軟,但通常也不過就3-27mm。在那細長但是又極其渺小的身體上,有著健全的器官。

蜉蝣觸角短,複眼發達,中胸較大,前翅發達,但後翅退化嚴重,稚蟲水生。

成長到了成蟲的蜉蝣不進食,它們的消化道內充滿了空氣:最後一次蛻皮之前,中腸魚端癒合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臘腸狀的氣球,裡面全是是空氣,使得幼蟲能輕易浮到水面上來。

“成人”只有一兩天

蜉蝣的一生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四個階段,這4個時期,它們在水中生活1-3年時間。

蜉蝣的幼蟲會生活在水裡,會選擇生活在溫暖的淺底靜水湖泊近岸處,並且保持著龐大的數量,因為魚群會以蜉蝣幼蟲為食。

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隻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蜉蝣幼蟲生活重心大部分就是進食,主要食物為藻類與腐葉的碎屑。它們會利用數星期至1年的時間,進行10到50次的蛻皮,然後才能進入蜉蝣特有的陸生、有翅、亞成蟲階段。

當蜉蝣的幼蟲生長到半成熟期時,胸部背面會長翅芽,但此時,它們的足、尾須等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因此,被稱為亞成蟲。亞成蟲只需經過幾小時到兩天的時間,就可以蛻皮變為成蟲。

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隻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而蜉蝣經歷了前三個階段後,終於長成的成蟲,才是那個長著大翅膀,可以自由飛行的形態,而這時候才真正意義上是我們通常稱之為“朝生暮死”的蜉蝣——成蟲不進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

成蟲一般在飛行中度過,生命極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時間去交配。這也是為什麼成蟲蜉蝣會進化出在消化系統中存在一個大氣泡、不進食的原因。

小身軀、大用途

一生只有幾小時……蜉蝣成蟲後短暫的逆旅被古人發現後,於是成為了微小生命的代名詞。

它與人類的關係從此拉開序幕。人生,因歷歷的苦楚,和無法預料的磨難,也往往成了“蜉”生。

蜉蝣除了賦予“人類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外,也是自然界環境領域的度量衡。

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隻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由於很多種蜉蝣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因此一個地區的蜉蝣數量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地區環境汙染的標尺。北美和歐洲多地的酸雨曾殺死了蜉蝣棲息地的幼蟲,使當地魚群的數量也隨之減少―因為蜉蝣幼蟲是魚群的主要食物。

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簡·旺麥丹對一種蜉蝣做了詳盡的描述,當時這種蜉蝣在荷蘭的數量很豐富,但是現在,整個西歐都找不著這種蜉蝣的蹤跡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蟲對環境汙染的極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為鑑定水體質量的重要標準。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時長感嘆蜉蝣的命數太短,藉此抒情的表達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以便可以實現更多的抱負,但是也要知道,人生終究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文|小然

策劃|申志民

出品|融愛傳媒 網護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