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才子,苏辙是如何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冯开朗


苏辙大概是史上最“惨”的孩子,套用现代流行词汇就是:我太难了!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辙总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

爸爸苏洵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写的文章连欧阳修都赞不绝口。哥哥苏轼就更不用说了,宋朝顶流人物,写诗、写词、画画等都不在话下。

可一到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的弟弟”。可苏辙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的《自写真赞》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并不只是苏轼的弟弟那么简单。

《自写真赞》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

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辙到底为自己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1、苏辙的道士形象:是闻道者而不是修道者

“道士”形象是苏辙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进行宗教行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养性的闻道者。

在苏辙心目中,首屈一指的“闻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也是他的偶像。

颜回的那种安贫乐道、旷达淡泊的处世精神,将苏辙深深折服了。于是,苏辙经常在诗歌中描绘出一个孤高超世的闻道者形象。这也成为苏辙一生的精神追求。

比如,他在《雨后游大愚》中写: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在《将移绩溪令》中写: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诗里,表明自己不贪图于物质享受,用生活的窘迫来衬托自己的旷达。

2、苏辙的农夫形象:不是空想是认同

“三苏”虽然在文学上成就出众,但早期却是家境贫寒,本来应该是要以种田为生的,但爸爸苏洵发话了:咱们要走寒门苦读之路,当大官,干大事。

于是,“三苏”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了,考得都还不错,苏辙甚至还当上了宰相。如果一定要拿苏轼与苏辙作比较得话,苏辙更胜一筹的就是官大!

在苏辙的诗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农夫”形象的存在,看到他为自己构建的理想的隐居生活。

但是在晚年之前,他其实从未实现过归耕的愿望,“归耕”几乎成为苏辙所特有的口号。

直到晚年,苏辙闲居颍昌,以种田为生,在切身体会过农民生活之后,他的“农夫”心理才逐渐培养起来,“农夫”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比如,苏辙在《久雨》中写道: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他开始以农夫的眼光取看待自然现象,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所以他以自己的愿望代表农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里的“农夫”身份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苏辙与农民共情后的同理心,是对“农夫”身份的认同。

3、苏辙的官吏形象:既是政治家又是失意者

苏辙几乎一生都在官场“摸爬滚打”,他把自己的“官吏”形象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另一种是仕途坎坷的失意者。

在《送排保甲陈佑甫》《东方书生行》等刺政诗中,苏辙塑造了一位耿直的诤臣形象和清官形象。

在晚年诗歌《秋稼》《欲雪》中,苏辙突出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关心民生的形象。

从他的众多诗歌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积极的官吏形象,实际上他的现实状态依然有些窘迫。

比如:《次韵赵至节推首夏》中写道:官居寂寞如僧舍,海燕怜贫故入扉。《官居即事》中写道:此身已分长贫贱,执爨缝裳愧老妻。

贫穷孤寂才是这位满腹才学的官吏的真实状态,只是他经常以“道士形象”自居,用闻道者的豁达掩盖这种窘迫;以“农夫形象”自比,把大家对他官场生活的关注引向归耕的美好构想。

苏辙这一生,都在积极向哥哥苏轼靠拢,也在不断摆脱苏轼的束缚,他就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探索着自我形象与自我意识的升华。


冬月的书影小屋


一家三才子,最出名的莫过于苏轼,但是在当时党政不断的北宋,苏轼在一家三人当中是受党政迫害最严重的,而他的弟弟苏辙受迫害程度则不及苏轼。甚至在苏辙去世之后,朝廷还赠苏辙为大忠大夫,由此可以窥探到苏辙不同于其兄长的性情。

首先,笔者想谈一下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及其寓意,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为这取名事他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的散文在其《嘉佑集》中,他在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只能作外饰要当个有用的人。

“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仆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

苏轼性情豪爽、外露、外向,晚年的他即使一贬再贬也未曾伤心绝望,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虽然并没有直言讽刺朝廷,但是也不免被别有用心之人上报朝廷。而苏辙则不同,他含蓄、内敛、内向,他将更多时间投向著书。被贬后的他们二人关系依旧很好,苏辙经常写信劝苏轼要收敛锋芒,而苏轼则是洒脱不羁,在被贬的每个地方都能深入地方,做出政绩,不能改变其外露的性格。

纵观二人晚年的经历,才华横溢的苏轼做到了父亲期望的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并没有做到不外饰,因此受到党政残酷迫害。苏辙则如同父亲期望的,在发生祸事时得以免于危难。

苏辙晚年被贬后,隐居谢客,开始从事著书工作,宋人孙如听在《苏颖滨年表》中记录: “辙居颖昌十三年。颖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人莫能窥其际。”他共著书94卷,其中,《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对比他的兄长苏轼,苏轼共著书27卷,《易撰》9卷,《书撰》13卷,《论语书》5卷。那么,为何二人差别如此之大呢,想来大概也是因为二人不同的性情。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曾这样评价苏辙: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虽然苏辙并未受到较大的迫害,但是他的晚年光景也很孤独凄凉,身边的至亲好友都先他而去。他一生挚爱追随的兄长苏轼卒于北归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年) ; 好友兼师生的秦观卒于元符三年( 1100 年) ; 未曾谋面已成挚交的黄庭坚卒于崇宁四年( 1105 年) ,正如其侄苏过在《叔父生日》一诗中所云: “造物真有意,俾公以后凋”。





望断关河寻归处


我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有压力的人生从我开始

大家都知道我爸是苏洵,我哥是苏轼。虽然我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但我觉得还是我活得最累,呜呜呜~~

先说我爸,他小时候不但不读书,还到处玩。不过他很聪明,二十七岁才认真读书,写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达到了“士大夫争传之”的地步。额,我做不到。他还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他的散文被欧阳修称赞“博辩雄伟”。于是他写《六国论》,我也写。呵呵,你们成功记住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再看看我哥,我一直以为我们俩差不多,都很聪明,只是会的领域不同罢了。但……

你说词吧,他是豪放派的顶级人物,《水调歌头》我也写过。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然后,你们成功记得了“高处不胜寒”……

你说诗,书,就连画,算了别说了。

辛好我还有《墨竹赋》《上皇帝书》……撑场面。我其实赋写得挺好,书法也行,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官做得大,当过尚书右丞呦。

苏轼:你词没我好。苏辙:你好像官没我大。苏轼:你诗没我好。苏辙:你好像官没我大 。苏轼:你画没我好。苏辙:你好像官没我大。苏轼:……苏辙:……(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一灯文哲


这一门三才子,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位。父亲苏洵,三字经称:苏老泉,年二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算大器晚成,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著有《嘉祐集》,四十岁以后曾短暂做过秘书省校书郎,与人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去世。苏洵平生喜游历佛道名胜古迹,醉心于山水。苏洵育有六子女,其中三子早夭。长女苏八娘,长子苏轼,次子苏辙。野史中苏小妹的原型,就是苏轼的这个姐姐。苏轼少年成名,文学上的成就最大,仕途却非常坎坷,因“乌台诗案”曾深陷牢狱,晚年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到主题,苏辙,字子由、同叔,生于1039年,晚号颍滨遗老。嘉祐二年,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进士第,入仕之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等。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地方历职。苏辙仕途的高光时期始于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此时苏辙已46岁。元祐元年(1086年),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一批反对变法的旧臣。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同年八月,苏辙任中书舍人。三年后的元祐四年(1089年),任吏部尚书。再一年后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同年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苏辙在知天命的50岁到达了人生仕途的顶点,拜相参政。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变法派重新得势,元丰时诸臣重把朝局,苏辙连遭贬谪。崇宁二年(1103年)授太中大夫退休,一年后定居颍川。政和二年(1112年)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苏辙死后哀荣极盛。

回顾完苏辙一生仕途,我们再说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成就。苏辙的学问深受父兄的影响,观遍百家而醉心于孟子,擅长政论与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在史论中古为今用抨击时弊。苏辙的诗赋成就要稍逊于苏轼,这主要是性格所致。《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三苏创立苏氏蜀学,苏辙是蜀学的集大成者,在北宋大师辈出的文化璀璨时期,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并立于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这也说明苏辙的儒学水平深不可究。

苏辙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 、《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栾城应诏集》等。 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

苏辙一生宦海沉浮,南宋·王称·在《东都事略》中对苏辙的评价称:辙之名迹与轼相上下,而心闲神王,学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则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正是如此这般成就了苏辙的大师人生!


拉巴次仁


一门三才子,都是大文豪

三苏,苏洵(父亲)、苏辙、苏轼

提到苏洵,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苏洵的一大家子了。苏洵的子女有三个,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苏轼,苏辙与苏小妹。这一家人,可以说是当时文人们的偶像,因为一家出了三个才子,一个才女,怎么能叫人不羡慕呢?下面就一次来介绍苏洵子女吧。

苏轼,苏洵的大儿子。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经常能看到苏轼的文章,他号称是东坡居士,人送外号苏东坡。苏轼不仅在诗词上有所造诣,在书法界,绘画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嘉佑元年,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的喜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只获得了进士第二名。进京为官,苏轼的忠心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最终被流放。

苏澈,苏轼的弟弟。在嘉佑二年,与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但是在那不久之后,其母去世,兄弟二人不得不回家为母亲守孝,嘉佑六年,苏辙又与哥哥苏轼一同考中科举,但是,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后来才担任大名府推官。因苏轼入狱,自己为哥哥求情收到牵连,降职到均州。后又重新得势,重返京城。

再说苏洵的小女儿苏小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苏小妹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在家相夫教子,不识几个大字,而是跟着父亲与哥哥学习,其实,苏小妹也是个富有天赋的人才,只是身为女儿身,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在现有资料上的记载很少,有些人就认为此人不存在。在野史中记载,苏小妹是苏洵的长女,苏轼的姐姐,也是个极具才华之人。

其实,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位苏洵子女之外,苏洵还有一个女儿,但是不长命,在一岁多的时候便夭折了,所以,实际上,苏洵是有两儿两女的。

苏轼是什么派词人

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虽然苏轼不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不过“豪放”这个词是苏轼第一个用来评价诗词文章的,而且,苏轼创造了宋词“豪放”的一个巅峰。可以说宋词的豪放就是从苏轼开始的。

在苏轼的词中不难看出那一份别人学习不来的豪放不羁,他不仅在是写一篇短短的词,他是在词中构建了一份宏伟的蓝图,让人不得不为这份气势所倾倒。说起来,豪放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创作的视野是比较广阔的,气象是比较恢弘雄放的,还喜欢用一些诗文的手法和句法来写词,所以这就使得词中的语词宏博,而且不不拘守于音律这些东西,所以在有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奇怪,一些比价守旧的人就会觉得这些东西就是一些乱七八糟不能称之为词。不过这才是“豪放”啊。从苏轼的词中,我们是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个特点的,所以说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作为开头,这就是豪放啊。有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就这么出来了。就是是表达思念也是带着豪放的。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表达思念,可是还是带着一份不一样的气势在的。试问,有多少人敢去“把酒问青天”呢?

所以说,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苏辙简介

苏辙,字子由,晚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兄合称“三苏”。

苏辙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现在政治、文学、儒学、书法等不同的方面。

先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以维护地主利益为目的,然而农民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改变,他们的负担还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听到苏辙的意见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司马光的变法也遭到了苏辙的反对,苏辙认为这个变法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极力反对。苏辙的政治主张跟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论事精辟独到,言简意赅。

接着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苏辙擅长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的论述,在纵观天下之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中肯。在苏辙的代表作《历代论》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如《六国论》就是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评论六国的过错,实际上是暗喻北宋的腐败的现实。苏辙写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应该是书信杂文了,比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除了在古文、诗文的创作方面有才华外,苏辙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笔法跟苏轼非常相近,书法潇洒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苏辙号什么

苏辙,北宋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颍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称为“遗老斋”,因此自号为“颍滨遗老”。

颍滨是苏辙所居住的地名,遗老是他对自己的一种称呼。遗老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年老历练的人,《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中有一句诗为“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纪虽然大但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

第二种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晋书·徐广传》中有一句话:君为 宋 朝佐命,吾乃 晋室遗老,就是指这个意思了。

第三种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这个意思跟之前第二种意思有点相近,都指前朝的旧臣。

第四种意思是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随笔》中有写:“顾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遗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后死在了清朝。

从这些意思中,我们可以看出,遗老基本都是指那些虽然有才能、有胆识,即使他们所处的朝代改变了但还是效忠于前朝的功臣。苏辙称自己为遗老,从中能发现他认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无奈新党派的执政让他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从而也表达出他对现实不满的控诉。

苏洵书法

提起苏洵,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有名的散文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洵也是很厉害的书法家,现在网上有许多苏洵散文的手写图片,通过字体我们可以看出,苏洵是个豪情万丈,对朋友仗义,对家人体贴的才子。

现在流传下来的苏洵书法所剩无几,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苏洵的书法,但是,流传到现在的书法也就那么几张,所以,很多收藏家感到遗憾。苏洵的书法,苍劲有力,而且,笔锋之间还带有一种洒脱,不受拘束,向往自由的感觉,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从小苏洵就比较贪玩,对于读书写字也不能说是一窍不通,反正就是不喜欢学习,以为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就足够用了。但是,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个个都是创作高手,只有苏洵,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尽管这样,苏洵并没有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差,直到有一天,他看过先人的功德之后,便开始了努力学习。

在此之前,苏洵从不为家里的事情烦恼,家里有父亲照料,孩子有妻子照顾,所以,苏洵一出门有时候就是半年。他不喜欢拘束感,否则,他怎么可能会拒绝仁宗邀请他参加的考试呢?

苏洵书法也是在二十七八岁之后,才开始有长进的。作为孩子的榜样,他当然要事事做到最好,否则,怎么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在他改变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好示范之后,他的儿子也变得努力读书,最后,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苏家人。

苏洵名句

苏洵,出生在北宋时期。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诗集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苏洵是一个富有文采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实却是,苏洵在少年时期不爱学习,因家里由父亲掌管,所以苏洵在少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累的感觉,每天都跟朋友们到处闲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之后苏洵便跟着陈公美等人游历四方,在峨眉山游玩一圈之后,听说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壮美的,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后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顽劣的影子。他这才开始考虑家庭跟未来。

在其丧母之后,哥哥叫他整理家谱,从那时起,苏洵便喜爱学习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赋,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文人。此后,苏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的大气,他写的所有散文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苏洵对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的论述名句,在文章中,苏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在当时人的眼中,六国被统一,是由于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各国的皇帝目光不够长远,只是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秦国的强大,英勇善战,统一了六国。

直到现在,苏洵名句还能在各地区的学生嘴里听到,可见,苏洵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传至今。

苏洵妻子

苏洵妻子程氏,是苏轼和苏辙的母亲,虽然在当时,女性的地位并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对“三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苏洵、苏轼、苏辙能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名额,程氏的功劳不可磨灭。

程氏是大理寺程文应的女儿,当时的程家是一个名望大户,程氏从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经文史实也有一定的了解。在程氏18岁的时候,嫁给了19岁的苏洵,成为苏洵的妻子。当时的苏洵并不喜欢读书,整日游山玩水,不仅不挣钱养家,更不思悔改,不图上进。程氏多次苦劝终未果。直到有天,苏洵游玩回来后,发现程氏在教儿子读书,这使得苏洵十分羞愧,也间接促成了苏洵发奋读书。

苏洵妻子程氏看到丈夫幡然醒悟,自然非常高兴,她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丈夫。不仅把琐碎的家事治理得仅仅有条,更是经营织物生意,补贴家用。程氏的贤惠使苏洵可以专心攻读,终于在散文、论文中取得了极大的造诣。

程氏不仅持家有方,更是能够教书给自己的孩子,这在古代妇女中是很难得的。苏洵妻子并不是没有文化的小家姑娘,而是在富足大家庭中受过教育的人,虽不能说饱读诗书,但也是能拿得出手的,因此她可以在苏洵游山玩水时教孩子识字读书,在苏洵发奋读书时相夫教子。所以,苏洵、苏轼、苏辙的成功,有一部分是来自程氏的功劳啊!

苏洵名二子说

苏洵《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给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文章,教育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寄寓了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期盼,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意见。

苏洵《名二子说》分为两段,第一段分别借两个儿子的名字对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巧妙地将车子和儿子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苏洵认为大儿子苏轼生性旷达,有什么事情都会说出来,因此苏洵给大儿子区明年为轼,希望他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因为性格去无意得罪别人。小儿子苏辙沉静内敛,性格平和,苏洵给小儿子取名为辙是希望他可以更加自由洒脱,不要太多的担心祸福。

苏洵《名二子说》不单单是写给儿子们看的,也抒发了他自己对人生艰难、仕途多磨难的感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洵三十七岁,当时他正处于屡次考试都不中的低谷中,深受打击,心情也很郁结,借着这篇文章,他将自己心中的感慨跃然纸上,结合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独特的性情,这篇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长。

都说“知子莫如父”,虽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和苏辙的年纪都不大,但苏洵已经从他们平日的表现中看出了儿子们的性格,帮助他们去改正缺点,少走弯路,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纵观苏轼《名二子说》全文,虽不足百字,但字字精炼,读起来隽永有味,让人情丝婉转,真是别具一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