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华人晒鸡翅:被邻居当蝙蝠举报,如何理解“积极性恐慌”?


意大利华人晒鸡翅:被邻居当蝙蝠举报,如何理解“积极性恐慌”?


据外媒报道,3月11日,在意大利的城市特拉尼,一个华人家庭在阳台“晾晒鸡翅”被邻居“举报”,原因是邻居以为是“蝙蝠”。接到举报后,警察来到现场并封锁道路。随后,特拉尼市长也亲自赶到现场指挥。最终经过检查确认,华人家庭其实是在“晾晒鸡翅”。


就事论事,如果“晾晒鸡翅”的事情,发生在非疫情期间,邻居应该也不会多想,从而警察和市长也不会闻风而来。只是,随着全球性疫情的扩大,人们的精神已经极度紧绷。这种境遇中,出现邻居的“举报”行为,着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从事实层面上看,政府方面有点扑空的感觉。但是,从整体防控上而言,这却是疫情中较为有积极意义的“恐慌”。毕竟,就“蝙蝠”来讲,在这场疫情中意味着什么,早已人人皆知。所以,就普通市民作出这样的“举报”行为,非但不是尴尬,而是一种微光。


坦白讲,在面对公共疫情的防控中,除却政府部门的全力以赴,作为市民来讲,如果也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综合性的防控,自然是一种补充性力量。并且,在效果上也会更加的明显。事实上,作为“晾晒鸡翅”的事情,本身算是私域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而言,如果不是邻居发现,很难被别人知道。


所以,“可能的风险”也就在这里。如果,当事华人家庭,真的是在“晾晒蝙蝠”,那么这样的“举报”就较为关键。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的“举报”行为,一定是以“公共人”的视角进行的。但凡,掺杂个人情绪,以及故意和偏见,“举报”行为本身就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源起。


因此,就“意大利华人晒鸡翅被邻居当蝙蝠举报”的事情来讲,除却存在过度警觉的氛围,更为有价值的是在“积极的恐慌”中,非理性的意义显得较为重要。我们暂且不论邻居的初衷是为自己,还是为更多人的安全考虑。但是,行为本身背后的公共意义却显得难能可贵,而这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


邻居的意义,在大都市中可能越来越失去存在感。虽然,从群居的层面出发,邻居的地位不该被忽视。但是,大城市本身的疏离感,让邻居的意义,只能停留在空间意义上,至于邻居本身的互动。越来越稀少。甚至,就算同处一个社区,也只是一种行政概念,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关系。


但是,就公共危机出现的时候,邻居的公共意义却依然还是存在的。起码,从社区共同体上而言,应该不容忽视。要知道,在面对疫情人流的管控上,除却城市性的限流,作为最有效的限流漏斗,还是彼此独立的社区据点。


这种情境中,邻居的意义,即便没有实质性来往,但是共命运的底色却是存在的。所以,作为邻居来讲,“举报”可能危及社区安危的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最终的结果上“虚惊一场”。但是,特殊时期,这样的行为自然是不为过的。


当然,就邻居之间,在常态秩序中,更为强调的是“互助概念”。然而,当邻居的关系被放在疫情当中时,互相监督的关系,也就被显现出来。说实话,这是一种关系行政化的升级。因为,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有必要强化“公共人”的概念。


虽然,依照常态秩序看,这样的“举报”行为有些“大惊小怪”。但是,从目前疫情的发展情况而言,貌似给这样的行为,平添更多“正当性”。毕竟,比起互助的紧密性,共同抗疫的秩序性,可能更符合当下的处境,更有利于人与人的关系互动。


事实上,类似的“过度警觉”,在疫情相对紧张的国家,都是存在的。比如,大型商演,体育赛事,涉及聚集性疫情风险的情况,都已经选择主动叫停。虽然,它们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加重疫情扩散,但是,只要存在一定的风险,就应当被重视起来。毕竟,比起商业利益和娱乐效应,生命的尺度为大。


要知道,“积极的恐慌”,其实属于“理性的恐慌”。因为,在预设的立场中,就是希望事情影响被降到最小化。所以,在预设的立场中,总是先把结果想的坏一些,然后通过积极的手段,去实证,去解除,最终获得普遍性的安全感。


所以,即便上述事件之后,其中的邻居感到尴尬,但是,作为当事华人家庭,最好也应该积极地看待事情的发生,而非过多地将事情的发生,怪罪于邻居的“警觉”。因为,只有这样,邻居之间在疫情中的“公共人”的意义,才不至于被消解。


当然,从具体的社会情况而言,这也与所处环境秩序有关系。说实话,要是在乡土秩序中,这样的事情,很容易被理解成针对性的打击行为。即便事发当时,“当事人”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事情过后,邻居之间的关系,却很难在修复,这也是邻居之间,比较微妙的关系存在。


于此,“积极的恐慌”中,一定是无情绪,有人性的。要不然,很容易发生更大的灾难。作为上述事件中的邻居来讲,只要他(她)的行为不含有私人恩怨,并且有理有据,就是值得推崇的“过度警觉”。事实上,依照媒体公布的“鸡翅照片”,确实挺像“蝙蝠”,尤其远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托克维尔说:“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事情,其他(她)所有人的命运都和他(她)无关,对于他(她)来说,他(他)的孩子和好友就构成全人类”。说实话,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但是,这也仅限于正常秩序下的社会。但凡社会处于公共危机之中,总还是要打破常规,彼此关心起来。


所以,对于疫情之下的“过度警觉”,很大程度上是积极的。对于很多可能存在消极影响的事情来讲,最怕的不是“扑空”,而是“没有扑空的机会”。毕竟,比起疫情扩散带来的损失,这点人力调动,邻里误会根本不值得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