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书法,二流宰相?揭秘清廷真实的刘墉

说到刘墉,大家会想起《宰相刘罗锅》里那个驼背弯腰、清廉耿直的刘罗锅,但影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对比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还是有所差别,

初入仕途刘墉能够厉行实政,但入京为相后作为不大。他也没有实力与和珅缠斗于京城。而现今对于刘墉的评述,最多的是书法造诣。

刘墉(1720年-1805年),字崇如,清朝时的政治家、书法家。历任庶吉士、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刘墉从小就受到父亲清正为官形象的影响,使他仕途开始便严格施政。

一流书法,二流宰相?揭秘清廷真实的刘墉

一、初入仕途,施政严明

关于刘墉除暴安良的故事,嘉庆初年便开始流传,当时他还在世,这与他在地方任职时的事迹有着直接关系。

乾隆二十四年,刘墉任江苏学政,他勇于革除考试中的各种弊病。因为严格把关,使得一些企图作弊者不敢入场。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查处无灾州县的贪污盗窃,同时清缴库存,修筑粮仓,赈济灾民仅一年,库银充实,粮草丰足,刘墉受到当地百姓拥戴。

刘墉也办过朝廷大案,乾隆四十六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 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徇私舞弊,刘墉与和珅奉命共同查办。刘墉假扮为道人,微服私访,查出山东连年受灾,国泰却邀功请赏,并追杀进京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九人。刘墉将情况如实报于朝廷,并奉命救灾,查办国泰。此时包括皇妃、和珅等人为国泰求情。刘墉据理力争,坚决查办,终使国泰就范,民间通俗小说《刘公案》也因此而成。

一流书法,二流宰相?揭秘清廷真实的刘墉

二、书法精妙,浓墨宰相

因书法有大成,刘墉被誉为浓墨宰相,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代四大书法家。

清朝徐珂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是书法既有先贤的影子又极具创造性,师古而不拘泥。书法用墨厚重、体骨丰劲、浑实敦厚、别具面目。刘墉之的小楷,后世人称赞其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孙东坡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精髓。

一流书法,二流宰相?揭秘清廷真实的刘墉

三、入京为相,政绩平平

刘墉在回京任尚书、内阁大学士后,面对和珅权倾朝野,专宠于乾隆,便明哲保身,少问时事、不发意见。并且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渐不如之前,并受到乾隆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与大臣的谈话内容,被罢免大学士。八月,刘墉主持的祭拜文庙,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被参。乾隆五十三年,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贿赂案,被弹劾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刘墉打理上书房不利,被降职为侍郎。

乾隆后期曾评价其曰:“刘墉系大学士刘统勋之子,朕念及他父亲为朝廷宣力年久,特加恩擢用。他在府道任内,也颇觉勤勉敬业,及至出任学政,即不肯认真办事;后升授湖南巡抚,声名亦属平常。及内用尚书,其办理部务更复一味模棱两可。”

虽然乾隆死后,刘墉能够积极查办和珅及其党羽的罪行,并认真办理漕运,八十余岁依然辅政,但官声大不如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