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張家口萬全方言(二)——方言中的地域特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口鄉音傳遞一方情。萬全的鄉音,帶著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獨自留香。辨音韻察異同,於細微處觀地域特色,風土人情。

大話張家口萬全方言(二)——方言中的地域特色


“爺”不代表輩分

“爺”字無論在方言中還是普通話中,都是一個表示輩分的詞。但在萬全的某些地方,“爺”長“爺”短是同齡人之間的口頭語、開口話。舉例示範:“明天有時間嗎,陪爺逛街去吧。”“爺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

有些人會認為如此說話亂了輩分,極為不妥當。但實際生活中,如此帶“爺”說話的情境僅限於相互熟悉的同齡人,像“二大爺,你給爺過來。”這樣的情境是不復存在的。

大話張家口萬全方言(二)——方言中的地域特色


招呼牲畜有專用語

萬全是農業縣,多數人以種地為生。時間長了不說,往前數七八年的時候,春種秋收這種大事都以牛、馬、騾子、毛驢這類體型健碩的牲畜為主力,駕轅上套,拉著各種制式的平板車架行走于田地村落間。每到農忙裡,“吁吁”“喔喔”“嘚嘚”這些招呼牲口的聲音便會此起彼伏。

外人聽來,這種招呼甚是奇異。但仔細留心便不難發現箇中規律:“籲”(站住),“喔”(開步走),“嘚”(左打輪),“咧”(向右轉)。牲畜皆有靈性,對於這套既成的口令深諳於心,令行禁止。

大話張家口萬全方言(二)——方言中的地域特色


說話不自覺地愛倒裝

在古漢語文言文和英語語句中比較常見倒裝句,用以表示強調。萬全方言中,也較常見倒裝句,不知是因襲了古法,還是自由發揮所至。舉倒示範:吃完飯了就?(正常:就吃完飯了?)豬餵了嗎?(正常:餵豬了嗎?)

大話張家口萬全方言(二)——方言中的地域特色


獨特的數字發音

阿拉伯數字1-10,發音按理說應該是固定的,但在萬全方言中,還是有一個數字的發音,出眾了。

“2”,在萬全大多數地方,這個數字音是正常的,有兩個地方除外。一個是北沙城鄉地區,此地歸屬萬全,但很多發音接近懷安地區。數字“2”的發音,極具特色,發音時需要張大嘴巴,連貫而出“啊兒”。因為這個發音,你一張嘴,對方就立馬知道你是哪裡人,辨識度極高。

另一個是宣平堡膳房堡一帶,他們“2”的發音和粵語中的“2”發音如出一轍“以(yi,第三聲)”。當有主家僱工說一天給你yi百塊錢時,你可別不高興,人家是給的二張毛爺爺可不是一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