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说着「要谈恋爱,打游戏它不香吗」的是这一届年轻人,喊着「疫情结束就奔现」的,还是他们。

三月初,一则西安民政局离婚预约爆满的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站,引发讨论。

有人说,疫情是「生活的照妖镜」。在灾难、隔离和封锁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这其中就有爱情和婚姻。

知乎上,题为「为什么疫情期间很多情侣会分手」的提问,获得1000多万的浏览量,超过2000名网友作答,不少人写下自己亲身经历,还有律师有透露,近期的离婚咨询有逆流而上的趋势。

然而,民政局复工,离婚登记激增,疫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离婚率的连年攀升也引发了不少焦虑,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真的比以往更加脆弱吗?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图源:微博截图


灾难之中,我们的婚恋更差了吗

年后「扎堆」离婚的现象,并非今年,在西安才有的独特现象。

实际上,当我们检索往年的信息,会发现几乎每年春节后,都有关于各地民政局迎来离婚登记「小高潮」的媒体报道。比如2015年,沈阳婚姻登记处2月26日一天就有100多对夫妻办理离婚,而工作人员称平时一天「只有五六对」;同年2月24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南京市婚姻登记离婚人数接近结婚登记人数,比往日平均水平翻了一番。

而今年,疫情和春节,这两个时间节点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就此推导出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人们婚姻质量的影响。中国古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说法,有人试图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解释我们对灾难和爱情的这类悲观认知。灾难之中,人们普遍会产生「替代性创伤」,从中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应激反应。在这次疫情中,「可以想象的是,疫情中心区域——武汉的居民会在灾难结束后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焦虑、心里不适、恐惧和抑郁等,当这种刺激从个体蔓延到家庭中,同样会在亲密关系中诱发敌对、暴力等危险的情绪。」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哪怕不是身处疫情中心地带的人,也随时能接受关于疫情信息的推送。曾有心理疏导志愿者向媒体透露,疫情之中,很多人处在焦虑、恐慌的状态中,「因为在家无法出门,只能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大量信息轰炸之后,尤其是夹杂着很多谣言和中伤,很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绷中。」精神被灾难影响,自然也会影响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

但是,灾难对我们亲密关系的影响,就一定是负面的吗?不妨来看看其他的灾难之中,我们的离婚数据,可以视作一个参考。

有研究者利用2000年-2011年四川省数据,考察2008年汶川地震对结婚和离婚的影响,发现汶川地震次年,受灾地区的离婚率上升——这似乎符合我们那句古话,但是,同期的结婚率,也上升了1.92%

一项研究分析了1989年美国飓风灾难的影响,发现在「雨果」飓风发生的次年,南卡罗来纳州受灾地区的结婚率、离婚率和生育率都增加了。研究者认为这种人生重大事件一起增加的现象的原因,在于灾难迫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了行动。也就是说,灾难可能更像人们行动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一些以往令人犹豫和悬而未决的事务,在灾难之下可能变得更加清晰,人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目标。

再说回到文章开头的那条新闻,三月初和离婚登记一起爆增的,还有结婚登记。以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例,预约办理结婚登记的消息是3月1日发出的,3月2日该民政局就接到一些电话预约,5日达到高峰,数量达到28对。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和变量,多得远超我们想象。疫情或灾难,都没法成为我们预测和解释社会婚恋趋势的唯一视角。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当你的男/女朋友就躺在手机里

从数据上来看,这一届年轻人,相比于谈恋爱,似乎更倾向于单身。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2015年年底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或来临,未来中国的单身人口可能高达4亿。从世界范围来看,单身似乎正成为一种常态,单身人口占美国成年人口的45%,日本为32.4%,韩国为23.9%。

一项媒体去年发表的「520」专题报道调查显示,它的读者群中只有15.75%「母胎solo」受访者表示非常想谈恋爱,30.28%表示有点想,33.78%对谈恋爱这事儿表示可有可无,还有超过20%表示不想谈恋爱。

而「低欲望社会」这一概念,也被频频提及。日本学者大前研一以安倍政权执政以来的日本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社会在普遍富裕的状况下,因为对不确定性的将来惴惴不安,钱袋子更殷实的中老年人捂紧了口袋,率先进入「低欲望」,随之消费能力相对较低的青年人被动地或主动地降低了消费欲望,同时,单身、不承担婚恋和家庭责任的愿望也随之增加。近年来,也有评论者用解释日本社会的这个概念,来解释部分经济和文化土壤相似的中国。

然而现实世界总比理论和概念更加复杂。一边是这样的「低欲望」,另一边是网络交友软件,尤其是以约会、婚配为定位的App的逐年增长。根据移动数据研究机构AppAnnie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iOS市场约会交友App的下载量保持高速增长,涨幅达38%。世界范围内,趋势也是如此:自2012年起,全球iOS和GooglePlay上交友类App的下载量累计达到17亿次,去年交友类App的全球用户支出达到了22亿美元,较2017年翻番。

宅在家中的年轻人,创造了不少关于网恋的梗。说着「要谈恋爱,打游戏它不香吗」的是这一届年轻人,喊着「疫情结束就奔现」的,还是他们。据珍爱网统计,除夕至大年初七,其App活跃人数达1000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39.3%。其中,参与视频聊天的人数同期增长37.8%,连麦超过了18万个小时,就连最常见的打招呼操作,也同比增长了197.1%。参与珍爱网视频相亲的90后、95后相较于2019年有明显提升,其中95后增长了95%——似乎完美符合「真香」定律。

和互联网之前的时代相比,如今寻找恋爱、约会对象的途径,可说是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我们对爱情的未来,却也似乎前所未有地担忧和迷茫。在动画《Rick and Morty》第四季第二集中,其中一条故事线是剧中人物使用类似于Tinder这样的约会软件,不停地更换约会对象,迅速地遇到一次次短暂的「真爱」,最后陷入一种疯狂、混乱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约会软件确实也被不少人担心成为摧毁传统婚恋关系的工具。曾有婚姻咨询机构统计,2014年,该机构受理的咨询中,通过微信、陌陌平台发生婚外情的案例增加了20%。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也在改变着我们对另一半的期待,进而影响各自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有一个段子是说,从前,你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的原因是,你只有在傍晚下班了才能见到他,你有时间想他;而如今,你的另一半随时都躺在你的手机里,你已经没有时间去思念

手机让人们可以被随时随地联系到,也让对象之间产生了「不间断沟通」的可能。有传播学者认为,这种「不间断沟通」方式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有助于关系的维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激化关系中对于独立—联结(autonomy vs. connection)对立面的意识——在恋爱关系里,我们一方面想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另一方面又想与对方建立亲密的联结。手机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和另一半「联结」,却也在侵蚀着个人空间

在上述学者2011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10个美国本科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当被调查者对自己和对象通过手机沟通的期待更高时(比如,双方期待在不上课或者不工作时随时保持手机联络,期待每条信息在1小时之内就有回音),他们就更容易抱怨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不够,并且也会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但同时也更想去控制对方的自由。

这也许是在网络上,我们能看到「疫情结束就奔现」这样被互联网的便捷性所激发的青年欲望,同时又强烈地对当下的爱情感到不安的原因所在吧。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图源:Rick and Morty


婚姻崩溃?或许还早

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03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持续增高,而结婚率则呈整体下降趋势。我们甚至能在一些网站和社交平台看到「 2018 中国离婚率最高达63%」这样令人耸动的标题,担忧中国成为「单身大国」的讨论也不在少数。

刻意凸显离婚率奇高的标题里,有不少是将离婚率和离婚结婚比混为一谈。离婚结婚比指的是某一时期内每 100 对结婚相对的离婚对数,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人口中结婚与离婚发生频数的相对关系,它并不表示已婚有配偶者中有多少对离婚了, 因此也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口真实的离婚状况。很多讨论正是误解了离婚结婚比的真实含义,将其误解为我国已婚的夫妻中有超过 60% 的夫妻选择了离婚,放大了我国的离婚水平。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那么真实的离婚数据如何呢?

有学者指出,2000—2017 年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普婚仍旧是我国婚姻的突出特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真实的结婚水平仍旧很高,且经历过婚姻的人群中,初婚者占绝大多数,离婚、再婚者的比例很低。年轻群体中婚姻年龄在逐渐推迟,但最终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进入婚姻状态,同队列终身不婚者的比例长期处于极低水平。

民政部每年公布的离婚、结婚数据,实为粗离婚率、粗结婚率,也即以离婚、结婚对数除以当期平均人口数,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内人口结婚和离婚事件的发生频率。但是,婚姻事件只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中发生,这两个指标的分母并没有排除非适婚年龄的人口,因而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如果人口中非适婚年龄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那么即使适婚年龄人口中的结婚水平和离婚水平没有发生变化,也会使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份论文《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从队列的视角看中国人的结婚和不婚》中,作者将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考虑进去,指出21 世纪以来,我国45~49 岁经历过婚姻事件的人口中,始终有超过90% 的人口处于初婚的状态。分性别来看,男性中有超过90% 的初婚者,女性中也有超过85% 的初婚者, 经历过离婚事件和再婚事件的人口比例均不足4%,且多年来几乎没有很大的变化。

婚姻的不稳定性确实在增加。2000 年以来, 我国20 岁以上经历过婚姻事件的人群中,再婚与离婚者的比例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所有的年龄组,离婚者的比例都在上升;特别是30~59 岁的年龄组,离婚者的比例在近20 年间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这部分人相对于总人口来说仍然是少数,对于多数人来说,已婚、有配偶才是常态

「单身社会」中,婚姻依旧是「大事」,甚至可能给我们带来群体压力。20世纪中期,当结婚年龄处于历史低点时,婚姻是成人个人生活的基石(Corner Stone),目前,婚姻则成为顶石。在20世纪,婚姻是步入成年的第一步,而现在婚姻是步入成年的最后一步。结婚的实际重要性下降,但它的

象征价值仍然很高,甚至可能有所增加,它已经成为个人生活成功的标志。

王尔德说,「男人结婚是因为疲惫,女人结婚是因为好奇,结果双方都大失所望」。在这个「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的年代,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会走进婚姻,试图追寻一种稳定的亲密关系呢?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可以解释的角度可以很多,但一个生物演化学的视角,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些许启发。

我们时常听到关于「婚姻是反人性的」这样「泄愤」式的论断,将婚姻中的出轨、背叛和其他影响其稳定性的行为统统解释为「人性」——比较有名的一句话即,「我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然而,如果我们从生物学家维托斯·德吕舍尔在《从相残到相爱》这本书中的论点出发,来理解「人性」,便会觉得上述关于「人性」的判断实在过于武断。

德吕舍尔认为,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几种不同方向和功能的本能,一是攻击本能,二是性本能,还有一种是亲和本能。前两种本能会导致雄性动物强奸、残害配偶,以此达到性交的目的,但以强暴方式获得性地成本过高,而且不利于繁衍,于是就演化出亲和本能,它保证了两性能够稳定、长久地相处,它是人类情感中爱与和平的基础,也是人类婚姻制度的基础。

亲和本能使两性关系发生了一次飞跃,即两性从相残到相爱、从临时性强迫交配到有爱情作基础的持久婚姻的质变。

这并非说「从一而终」才是我们的本性——偷情、出轨、性贿赂甚至「骗炮」,「大难临头各自飞」等等不符合我们对浪漫爱情想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只是,急速变动的社会中,

期望仅有几十年历史的后工业社会就能让我们摆脱几百万年演化出来的亲和本能,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1.扬子晚报.《长假后上班首日 结婚124对 离婚111对》

2.齐鲁网.《春节过后各地迎来“离婚潮” 九零后小夫妻占主流》

3.网易新闻.《2019全国离婚415万对 结婚率持续走低 民政部:主要是这些原因》

4.新京报网.《大数据告诉你,中国人越来越爱离婚了 》

5.人民网.《社交软件吞噬中国婚姻 微信陌陌使婚外情激增2成》

6.新京报网.《情人节“云”约会?中国在线约会市场增长明显》

7.中国青年报.《“低欲望”还是“新欲望”》

8.36氪.《这届年轻人不谈恋爱,只谈性价比》

9.中国青年报.《一场疫情照出爱情不同的模样》

10.缪斯夫人.《“他为什么总不回我信息?” 手机如何影响亲密关系?》.作者孙潇然

11.严肃的人口八卦学.《疫情结束,离婚率会上升么?》.作者王中汉

12.家殷堂.《近些年婚姻的新变化有哪些?》.作者王思芹

13.探索与争鸣.《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从队列的视角看中国人的结婚和不婚》.作者翟振武,刘雯莉

1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从相残到相爱:两性行为的自然演化》.作者【德】维托斯·德吕舍尔

经历疫情,婚姻爱情依旧符合「真香」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