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程万慧


女皇武则天晚年宠溺张宗昌、张易之兄弟

武则天篡唐建周后,虽然做了女皇,但她指定的接班人仍是她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儿子李显,很多心向大唐的朝臣暗中只把她当太后看待,一心想恢复李唐天下。

这些忠于李唐的大臣不敢对武则天怎样,却把矛头对准了她身边的心腹宠臣,比如她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就成了撑唐大臣们攻击标靶。张氏兄弟容颜俊美,风姿倜傥,得到武则天的特别恩宠,成了女皇的“面首”,遂恃宠生娇,仗势欺人,在朝中横行霸道,贪赃纳贿,肆行不法。史载,武周后期,武则天年迈多病,精力日衰,兄弟俩甚至图谋造反称帝。

女皇年迈,大臣攻讦,二张惶恐不安

《旧唐书》记载,长安四年(公元704),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武则天病重,常卧床不起,张昌宗、张易之端汤送药,终日陪侍于长生殿中。

【张柬之像】


朝臣崔玄暐探视武则天时进谏说:“太子(李显)孝顺,可在陛下身边侍候汤药。宫内最好不要让异姓人出入”。武则天知道崔玄暐针对的是张氏兄弟。她不信自己的这对男宠会对她有不良企图,没有采纳崔玄暐的建议,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张昌宗兄弟坏事干多了,也清楚崔玄暐话中的深意,内心非常恐惧。他俩迫不及待地培植势力,罗织党羽,以防不测。就在此时,洛阳城中到处出现匿名揭帖,说二张要谋反,街坊里巷也纷纷传闻类似的流言。这使二张更加心惊肉跳,坐卧不宁。

二张捐资造佛寺,以求天下人拥戴,不想引火烧身

张昌宗找到一个叫李弘泰的算命先生卜卦吉凶。李弘泰为了赚几个钱极力逢迎张昌宗,吹捧他有天子之相,劝他出资建造佛寺,寻求上天护佑的同时还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戴,张昌宗一听,忐忑不安之心才稍稍放下,随后便大张旗鼓地张罗着要捐建一座佛寺。

二张不知道暗地里有多少双眼睛在监视着他俩的一举一动。大臣杨元嗣、崔玄暐立刻上书揭发此事,武则天在病榻上命宋璟、崔神庆负责审理此案。崔神庆是二张的死党,当然极力为主子开脱,他对武则天说:“李弘泰一事,张昌宗已主动坦白自首,可从宽处理,不必治罪”。宋璟立刻反驳道:“张昌宗当时不把李弘泰送交有司法办,说明他包藏祸心,欲图谋不轨,按律当处以极刑,夷灭三族”。武则天心怀疑虑,但毕竟旧情难舍,难下“杀宠”决心。宋璟接着说:“陛下如不立即处置张昌宗、张易之,恐怕人心浮动,难以服众”。大臣李邕也紧接着说:“宋璟所奏攸关国之安危,望陛下明察”。武则天左思右想,终难下决断,遂没有表态。


接连好几天,大臣桓彦范、崔玄暐等人不断上疏,请求严惩谋逆的张氏兄弟。武则天护犊子,总搪塞道:“张昌宗早已主动坦白交代,何必再严加惩治”?宋璟一向骨鲠钢直。他激动地说:“陛下如此宠溺张昌宗,臣知反对他必惹来杀身之祸 ,但为了国家, 臣死亦无憾”。武则天拗不过他,又知道他没有私心,为缓和一下紧张气氛,就命御史台审理张昌宗一案。谁知审讯还没开始,武则天又下令赦免了张昌宗。

神龙复辟:第二次玄武门事变

次年(705),武则天已病入膏肓。宰相张柬之是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他认为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暗中联络桓彦范、崔玄暐、敬晖等人,商议如何具体行动。张柬之又找到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李多祚原来就是唐高宗李治的亲信,一直有报恩之心,他和张柬之一拍即合, 指天发誓道:“只要有利于国家,我服从宰相的命令 ”。

桓彦范、敬晖找到太子李显,请他主持诛杀谋逆的张氏兄弟之行动,太子自然同意。行动那天,李多祚部署羽林军急速控制住玄武门 。玄武门离长生殿不远,有重兵扼守,守门将士拒不开门,张柬之、李多祚等人指挥羽林军破门冲入。彼时张氏兄弟正在长生殿中,听到殿外聒噪喧哗,还有兵器碰撞的铿锵声,情知不妙,想逃出去,刚跑到廊下,就被军士追上斩杀 。武则天病势昏沉,听到外面的叫嚷声,惊问:“何人在外大声喧哗”?只听有人应声道:“张昌宗、张易之谋反,我等奉太子之命将其诛杀”!话音刚落,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大臣桓彦范等人已闯入殿内。

武则天又惊又怒。她强压怒火对太子说道:“既然那俩人已经伏诛了,那你就立刻回东宫去吧”!太子还来不及作答,桓彦范抢先道:“太子怎能再回东宫。当年先帝(唐高宗李治)把太子托付给陛下,如今他在东宫已经很多年了。愿陛下立即传位予他,以顺从天意、人心”。性格强势、足智多谋的武则天心知大势已去,自己病重体虚,已经掌控不住局势了,很少流泪的她潸然泪下。几天后,武则天被迫宣布传位给太子李显。又过了几天,李显正式即位称帝,是为唐中宗。李显登基后,宣布恢复大唐国号。不久,武则天在寂寞与懊悔中撒手殡天。

她在遗诏中宣布除去自己的武周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下葬,表示自己是李唐的皇后,而不是武周的开国皇帝。

由张柬之发动的这场兵变,因发生于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所以史称“神龙复辟” ,又称神龙革命、五王事变。

策动神龙政变、还政李唐的首功之臣张柬之,最终结局悲催

史载,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封首功之臣张柬之为汉阳郡公,攫升为天官尚书,后又将他晋封为汉阳王。不久,遭到武则天侄儿武三思的排挤、倾轧,被诬陷为韦后同谋,遂被中宗罢黜宰相之职。后又被外放于襄州任刺史。不久他再次被贬职,并流放南疆泷州(今广东罗定)。公元706年,被流放泷州的张柬之忧愤而死。殁年82岁。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八十岁的张柬之没有忘记挚友狄仁杰的嘱托,为了保住“李唐天下”,毅然决然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了帝位。

张兼之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在他没有获得狄仁杰等人的垂青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太学生”和“清源县丞”,直到六七十岁以后,才开始担任要职!



那么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最后怎么了?

  1. 事件回顾――如何逼宫促使武则天退位!当年武则天问狄仁杰,从哪里可以找到奇士使用,狄仁杰就给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之后张柬之上任洛州司马,再升任侍郎,又经过宰相姚崇的举荐,张柬之终于进入权力中心,晋升为凤阁侍郎。到了武则天晚年,她已经基本上不理朝政,而是任用两个权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导致群臣怨声载道,张柬之觉得时机已到,就把太子李显推倒了前台,用禁军完成了权力的更迭。


  2. 有功之臣,待遇如何?张柬之用兵谏把天下还给了李唐,更把太子李显推到了前台,李显继位之后,张柬之当然算做是首功,新皇继位,论功行赏,张柬之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有五百户的食户,然而不久之后,因为韦后的中伤,张柬之被免除了宰相职务,下放为刺史,然而不久以后,张柬之又遭到了贬嫡,最后忧愤而死。
  3. 历史不会忘记有作为的人!李显当了皇帝,但是软弱无能,被自己的老婆韦后给毒死了,可见,张柬之肯定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唐睿宗追授张柬之为中书令,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唐玄宗下诏张柬之配享中宗宗庙!


所以说,虽然张柬之80岁的时候,完成了“神龙政变”,82岁忧愤而死,算起来也算是高寿,当朝没有什么待遇,但是李家天下的人并没有忘记他,历史强也有他的一笔可书写的记载!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神龙政变是一场长期酝酿,一朝发动的政变,虽然这场政变的操纵者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

但在神龙政变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高手,悄无声息的在武则天身旁,种下了政变的种子。而这么一个爱玩阴谋诡计的老狐狸,居然成为武则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杰的精妙布局

狄仁杰在历史上屡遭贬谪,却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杰在从政期间,的确做到了不负李唐,不负武氏。面对着武氏集团气势汹汹,狄仁杰软硬兼施,一面对战武氏集团,一面进谏武则天,终于保住了太子的地位,这是狄仁杰埋下的,最关键的一颗棋子。

但狄仁杰也在考虑,武则天死后,这一颗独苗,必须有足够的根基,这些人必须忠诚于李唐,有足够宦海沉浮的经验,而且懂得韬光养晦。

于是,他经过观察,决定埋下第二颗种子,这个人就是张柬之。

他几乎符合狄仁杰所有标准。而且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很难让人产生警惕心。

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但不信任张柬之,虽然调到了中央,却只是一个小官。这引起了狄仁杰的不满,于是,他继续进谏,直到张柬之进入丞相的行列。

这是狄仁杰重要布局之一,却不是所有,在狄仁杰先后两次拜相期间,先后推荐了姚崇,敬辉,袁恕己,崔玄玮等多个大才。

这些人,除了为武周王朝服务,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李唐宗室,积蓄力量。

这场布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隐蔽。虽然狄仁杰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荐的班底,依然存在。这是神龙政变最大的优势。

张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杰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独到,因此,他推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兴名臣,随便拿出来一个,就可以独当一面。

而张柬之等人,在五年后,趁着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一举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获生机。

但张柬之以及其他的四个人,都有着相当强的能力,却比狄仁杰差了一点圆滑。这种圆滑,让狄仁杰可以在酷吏胁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则天面前,也可以让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杰的领导,是武则天,这个人要比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很明白国家需要什么,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可以为了控制朝局,对唐朝名臣名将进行血腥清洗,也可以为了稳定局势,提拔大量栋梁之才。

于是,无论是狄仁杰一类的能臣,还是来俊臣一类的酷吏,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情人。始终都受到武则天的控制,没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个深谋远虑的老狐狸,一个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强人。这对组合非常靠谱。可张柬之却没有这般运气。而这个小小的纰漏,成了张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张柬之的致命疏忽,还得倒退许多年,那一年,太子李显被贬谪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韦氏,那一年,在被贬谪的路上,大女儿出世,取名李裹儿。那一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显眼中,王权富贵远不如妻子和女儿在他的心中地位。而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显,把几乎所有的信任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这种信任和爱,是毫无保留,毫无原则的。

一个刚正不阿,却少了几分圆滑的张柬之,碰上了一个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胜过权力的皇帝,悲剧就发生了。

至于源头的李显,他并没有觉得不妥。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就要给她们最好的。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李显的确是好样的,但作为一个君王,李显完全不够格。

而李显的爱,并没有得到一个正当合理的回应。韦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但她却不像李显那样,淡泊名利,只喜欢享受天伦之乐。

她和女儿,在武则天的影响下,想到了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很显然,从李显当上皇帝的那一时开始。这个爱情故事,变了味道。

一次结盟,让五王集团土崩瓦解

五王集团显然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和武则天时代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正直的张柬之,也没有棒打落水狗的觉悟,他虽然推翻了武周,却并没有对武氏集团斩草除根。

而失去权力的武氏集团,并没有因为张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团。

另一个瞧着五王不顺眼的集团,就是韦后。因为武则天的缘故,韦后想要享受武则天一样的权力地位。也因为武则天的缘故,五王极力反对韦后当权,于是,两个集团的梁子结下了。

两大集团,悄然联手,后派新锐和已经蛰伏起来的武氏集团,突然爆发出强大的破坏力,这是五王集团没有想到的,五王集团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龙政变只过了一年,五王全部倒台,并且下场极为凄惨。

作为神龙政变的执行者,张柬之被贬谪,最终忧愤而死。而整个朝局,又变成了韦氏集团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变得纷繁复杂。狄仁杰的布局,五王的执行,一切都相当顺利,只是出了一个拎不清的李显。于是,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小小嬴政




公元705年2月20日,这一年武则天82岁,早已重病在床,即将不久于人世,因此为了冲喜,把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神龙,这一年就是神龙元年,当然也是最后一年。

也就在这一年,比武则天小一岁的宰相张柬之策动了神龙政变,把武则天逼下了皇位,拥立李显为帝,复立国号为大唐,武周正式走向了终点。

武则天虽然下了台,但到这一年底才死,也并没有完全丧失手中的权力。在武则天的眼中,不管是武周还是叫大唐,就是姓武的和姓李的之间的事,这些外人都是在瞎掺和,她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发动政变的人。

作为政变的核心人物张柬之自然首当其冲,遭到了打击。当然打击他们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先把政变的五个核心人物封为郡王,把他们手中的权力架空。张柬之发现形势不对,马上向李显申请退休,但没有获得批准,一再被贬值,最后愤懑而死。



表面上看是张柬之发动了神龙政变,实际上全都是狄仁杰生前布局的结果。狄仁杰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双料间谍,也是李唐政权的强有力维护者。但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他个人也没有能力对抗武则天的皇权,就只能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实际上武则天也是张柬之的贵人,他的前半生都碌碌无为。因为武则天在登基前,杀害了李氏皇族很多人,还有很多忠于李唐江山的大臣。这就导致国家行政机关出现了很多空缺岗位,这一年的张柬之通过武则天的贤良科目考试才咸鱼翻身,受到了重用。



但这次的他因为起点太低,离进入朝廷中枢还差那么一点距离。这时第二个贵人出现了,那就是神探狄仁杰。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让他推荐宰相之才;狄仁杰两次都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才拜张柬之为丞相。

狄仁杰提拔张柬之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也是李唐皇室的坚定维护者,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宰相崔玄玮,也是狄仁杰推荐上来的。左羽林大将军敬晖和右羽林将军桓彦范也是狄仁杰提拔上来,为政变做铺垫的。



在唐朝时期,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对京城防务是格外重视的,毕竟有玄武门事变在前,如果后边也有人学他,那就是骨肉相残了。

长安城的防务主要是有两支军队来负责的,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兵。北衙禁军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头领为羽林大将军。为了防止羽林大将军作乱,在这个部门还有一个只听命于皇帝的千骑将军,让他们相互制约。南衙卫兵则主要负责中央政权的安全,主要负责人是右卫大将军。



狄仁杰提拔了这些忠于李唐江山的大臣和将军,原本是想找机会依靠自己的实力,把太子李显推上帝位。无奈他在公元700年去世,也可以说是壮志未酬身先亡。

狄仁杰死后,这个重任就交到了张柬之和崔玄炜身上。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忠于王室的组织保皇党,利用团队的力量来保护那些没有被杀掉的李氏子孙和忠于李唐江山的大臣,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晴空。



早在狄仁杰去世前,武则天曾经问他,自己死后应该立姓武的,还是为姓李的为皇帝?姓武的就是武三思,姓黎的就是李显。对于狄仁杰来说答案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李显。但如果直接这样说那就是送死,这种事聪明的狄仁杰是不会干的。

狄仁杰这样对武则天说,当然是离你的儿子李显为皇帝了。如果是武三思当了皇帝,他肯定会每年祭拜他自己的父母,哪里会想起你这个姑姑?如果你儿子李显当了皇帝,他肯定会供奉天皇和天后的牌位,那样你在升天之后还能得到供奉。



武则天听后就立李显为太子,本来这一件事就告一段落了,只等武则天死后,就恢复李唐江山。哪知道老年的武则天成了色情狂,她在自己的后宫养了很多小白脸。养小白脸都没什么,他还提拔他们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最知名的小白脸张易之和张昌宗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被称为五人帮(张易之和张昌宗的五兄弟)。

本来武周的朝堂是由两股势力在把持,一股就是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势力,另外就是以太子李贤维修的李家势力。现在突然冒出了一个五人帮,垄断了武则天的后宫,其他人根本就见不到武则天的面,这两兄弟还经常假传圣旨。



朝堂的局势迅速被打乱了,张易之和张昌宗这股新势力成为了非常大的隐患。如果他们投向武三思,那么太子李显的地位就非常危险了。这时的张柬之决定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的名义除掉张易之和张昌宗。

张柬之就决定扩大统一战线,左羽林将军敬晖和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是狄仁杰的铁杆,这些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他又找到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经过试探后,发现他也是自己的同志。



张柬之又迅速联系上了太子李显,通过李显的弟弟右卫大将军李旦搞定了左羽林将军李兴宗。到此为止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大局已经布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于是开头的一幕就发生了,大军在李显的带领下涌进了皇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除掉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二兄弟,并杀掉了他们全家,逮捕了朝廷中他们的亲信。

但很显然这一场政变是不彻底的,虽然清除了威胁李唐江山的张家兄弟,但武三思一党毫发无损。在武则天的背后操纵下,武三思向张柬之发起了攻击。他告诉李显,这些人今天会反天后武则天,就有可能明天对你如法炮制,只有除掉才是最安全的。就这样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就都被定点爆破了,几百年后,明朝的于谦也是同样的命运。因此有历史学家说历史只有重复,悲剧一再上演,如此而已。


新知传习阁


张柬之老而弥坚,在八十岁高龄干了一件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将81岁的武则天赶下台,使李唐得以恢复统治,然而懦弱的唐中宗李显不仅喜欢戴绿帽子,还是个糊涂蛋,使得几位功臣都遭人陷害,落得个凄惨结局。

自从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几乎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全部斩尽杀绝,李治共有8个儿子,其中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是李治和别的妃嫔所生,对于不是自己所出的皇子,长子李忠、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均遭到武则天迫害至死,而悼王李孝因为早亡的原因,才没有成为武则天迫害的对象。

武则天为了权力,为了夺取帝位,下令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逼二儿子李贤自杀。而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李显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斥到房州,一个李旦在当了六年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拉下来软禁起来,而武则天终于是不再遮遮掩掩,坐上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虽然拼命的打压李唐,然而忠于李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只不过面对强势的武则天,这些人都只能等待着机会,武则天当了几年皇帝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身体状况自然也越来越差,面对选择武氏还是李氏做接班人,武则天思考了很久,问到大臣的时候,大臣们都纷纷劝告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问到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劝道:“姑侄和母子的关系,哪个更亲?如果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

圣历三年(698年),武则天派人将庐陵王李显接到京城,藏到宫中帘幕后,再次召狄仁杰等人前来,武则天带点恫吓的口气让他们再选择立谁为太子,狄仁杰并没有被吓住,依然坚持请立李显为皇嗣,说到激动处是涕泪俱下,武则天也被感动的流下眼泪,然后将李显推到狄仁杰面前,说道:“还卿储君。”

这皇储是定下了,不过武则天并不愿意让出权力,继续维持着模糊的局面,这是因为武则天担心身后武家子弟的归宿,希望在她死后武氏势力能够牢牢的控制政局。


而另一方面,武则天欲望却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在她晚年依然对男色纵情享受,年轻且容貌俊美的张昌宗被太平公主进献给她,随后张昌宗的哥哥张易之也成了武则天的裙下之臣,这两人服侍的武则天极为舒服,而武则天给他们的回报是官职迅速蹿升,张氏兄弟得到武则天宠信,开始干涉朝政,逐渐势倾朝野!

不仅朝廷百官争相巴结,连武三思等武氏家人都抢着为张易之兄弟牵马执鞭,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只不过是在私底下抱怨了张氏兄弟两句,被张易之兄弟知道后,向武则天打小报告,武则天竟然下令杀死自己的亲孙子和亲孙女,连带永泰郡主的老公武延基也被下狱逼死。


张氏兄弟嚣张跋扈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只不过有武则天在谁也奈何不了他们,不过也因为武则天对他们的宠信,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居住在洛阳宫中长生殿,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氏兄弟陪侍左右,而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却难以近身,这使得朝臣们很是担忧,害怕张氏兄弟会趁机发起篡夺帝国最高权力的阴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是80高龄的张柬之毅然联合崔玄暐、敬晖、恒彦范、袁恕己等人,推举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众人带着羽林军冲入宫中,正好遇上张易之兄弟,二话没说就将他们斩杀,随后带兵包围了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武则天猛然惊起,问道:“是谁作乱?”


当听说张氏兄弟已经被杀,武则天盯着李显说:“这两人都已被杀了,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恒彦范怕李显发怵,赶紧接话说:“太子哪能再回东宫了,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杀逆贼,愿陛下传位给太子,以顺上天和下民的心愿。”

听到这席话,知道大势已去的武则天不再说话,在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次日李显即位,第二次坐上了皇位。

张柬之等人在政变后,四处搜捕张易之兄弟的党羽,张易之的另外三个弟弟全部处斩,其余同党都被逮捕下狱,当时有人提议将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也一并铲除,以免留有后患,然而张柬之却认为留着给李显处置,这样可以给唐中宗李显一个立威的机会,这却让几位功臣陷入了悲惨的结局。


唐中宗李显被贬房州的时候,整天提心吊胆,和妃子韦氏相依为命,每当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怕的就想自杀,这时候都是韦氏开解劝慰,李显因此和韦氏感情非常深厚,李显重新坐上皇位后,马上封韦氏为皇后,还让韦后参预朝政。

韦后也是个淫乱的主,和武三思通过上官婉儿牵线搞在了一起,而李显为了制衡功臣,居然重用武氏族人,还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对于武三思和韦后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在生活上窝窝囊囊。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五人都被封王,武三思得势后,勾结韦后对张柬之等人进行打压,先采用明升暗降手段,削了他们的权,将他们外放,张柬之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又遭贬,流放到陇州,愤懑忧愁而死,时年八十二岁。而崔玄暐流放到岭南病死,敬晖、恒彦范、袁恕己都遭到杀害。


历史红尘


80岁的张柬之,推翻了81岁的武则天政权,两个耄耋老人的巅峰对决,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张柬之的辉煌人生却如同流星一闪,在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报复下,接连遭贬,82岁时被流放边疆,不久忧愤而死。

这事还得从武则天的晚年说起,当时的她沉迷享乐,常犯糊涂,重用新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但是,张氏兄弟不以侍宠感恩,反以侍宠而骄,已嚣张到与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对的地步。

据《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记载:唐大足元年(701年),年仅17岁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因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对张氏兄弟颇有微词,张氏兄弟得知后,便在武则天耳边中伤武延基夫妇,从而引发武则大怒,最终迫使二人自杀谢罪。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公众场合议论张氏兄弟的不是。

俗说话:“事无绝对!”就在这时,狄仁杰以年老体弱为由,上书武则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卷入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借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当时,武则天让他举荐治国贤才,狄仁杰又再次推举张柬之。在此之前,狄仁杰也曾两次推荐张柬之“是一位奇士,可为宰相,而非司马”,只是武则天均未重用。同时,灵武军使姚崇也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所以,武后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封其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接着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来,想要专权的张氏兄弟和张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对上了。不久,宫中传出武则天生病卧床,张氏兄弟不分日夜于床上侍候。一直忠于大唐的张柬之,早有拥立太子李显登基之心,见有如此良机,遂找到右羽林将军李多祚,相约密议。

张柬之对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时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门禁军,时至今日已有30余年,不知你可还记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着泪道:“无时不敢相忘,只恨没有机会尽忠罢了。” 张柬之闻言,心下暗喜,遂告诉他诛杀“二张”计划,既可为大唐尽忠,而且还可荣享权贵。李多祚欣然同意,并当即以妻儿安危立誓,铲除张氏兄弟,决不相背。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张氏兄弟更是时刻不敢离开。这时,张柬之以宰相身份对外诈称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阴谋造反,企图杀害陛下(武则天)。接着,张柬之又伙同大臣崔玄暐、敬晕、桓彦范、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领500禁军的护卫下,将武则天寝宫包围,众人又冲进迎仙宫,在走廊将张易之、张昌宗两人诛杀。同时,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还以武氏年迈为由,要求她退位,并禅让帝位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之后,逮捕张氏兄弟同党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并尽数斩杀。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

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张柬之为诛除张易之、张昌宗的首功,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邑500户。不久,又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来说,张柬之的人生大好机遇已经到来。谁知:“事实多变,福祸难料”。半年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显告密,说张柬之等大臣想要诬陷韦皇后。其实是武三思和韦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赌钱,被张柬之撞见。但是,李显出于不愿得罪武氏一族势力的目的,虽然心中存疑,但还是免去了张柬之的宰相职务。

为此,张柬之上书李显,请求回襄州老家养病。李显自然也不愿落下一个“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骂名,所以又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后来,张柬之上书要求辞去汉阳郡王爵,但是李显依旧没有同意。

神龙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张柬之再次遭贬,并被流放到边疆泷州。不久,抑郁而终,享年82岁。

晚年的武则天虽然有点糊涂,但她求贤之心却不糊涂,本着量才使用,不问年幼的原则,大胆任用80岁的张柬之为相,结果张柬之却以自身大才,令武则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铁卢”。真不知该感叹武则天年老识人不足好呢,还是该赞叹张柬之发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计提携他的武则天好。但此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永远不怕晚。

俗话说:“福不能享尽,权不可用尽。”古之帝王,几乎都想将手中的权利力用干榨尽,直到死的那一刻才会放手。从而造下多少杀孽,留下多少诟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权,做个“扶上马,送一程”的“太上皇”,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将带来巨大的福运。


祥子谈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他的下场不好也不坏,事情是这样的,张柬之和崔玄暐、桓彦范等人成功的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禅位给李显。当时张柬之他们击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这些人,实际上是为这一次的政变找一个借口。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武则天看到众大臣拥戴李显,只能无奈的把帝位让给了他。但这时候张柬之等人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那就是没有清算武三思等人,那倒不是张柬之等人看在武则天的面子上没有杀武三思他们。

而是张柬之他们为了给李显留几个磨刀石,让李显继位以后亲自处理武三思他们,以便树立这位新皇帝的威信,以威慑群臣。但是李显当了皇帝以后变得十分昏庸,非但没有清算武三思,反而愈发器重起武三思来。

一来是因为他和武三思是亲家,李显的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二来就是武三思通过讨好李显的皇后韦后,以及昭容上官婉儿,三人长期保持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武三思也是厉害,一次就给唐中宗李显戴了两顶绿帽子。

唐中宗李显为什么对韦后这么宽容放纵呢?原来是当年李显被废为庐陵王以后,被武则天囚禁在均州长达十四年。这段时间他和韦皇后相依为命,日子过的心惊胆战,随时都担心可能被武则天杀死。

所以当时李显看着自己这位妃子陪着自己吃了这么多的苦,就对他发誓说:

上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资治通鉴》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李显复位以后,对韦氏简直是百依百顺,百般放纵。武三思由于巴结韦皇后和上官婉儿,因此才得到李显的器重,这位昏庸的皇帝不但忘记了以前武氏对他的所作所为,还和武三思成为了好基友。

张柬之在发动神龙政变时原本把武三思留给李显祭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是这么一个结果。所以随着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再次权倾朝野时,张柬之非常后悔的说:

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吾留诸武, 冀自诛锄耳。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旧唐书·张柬之》

武三思重新掌控大权以后,开始处处针对当初帮助李显复位的五位大臣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而顶着一片青青大草原的李显居然昏庸的听从了武三思的诬陷,把这五位对自己有功的大臣全都罢免了。

虽然这五个人都被封为王,但实际上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不过空有一个王爵而已。

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上信之——《资治通鉴》

张柬之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感到已经是无力回天。只好向李显提出要回襄州养病,于是就被封了一个襄州刺史打发过去了。最后在闷闷不乐中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也算是一个高龄了和善终了。至少没有被武三思等人陷害至死。

而后来太子李重俊因为受到韦皇后和武三思的排挤,心里非常愤怒,就发动景龙政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他原本要杀死韦后。但是由于李显的策反,士兵们都倒戈了,李重俊兵败被杀。李显去世后,韦后想做第二个女皇,但是被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龙之变杀死。

于是相王李旦复位,成为唐睿宗,从武则天时代开启的政治乱局才算结束,但是在唐玄宗时代又立马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算是命运坎坷。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唐朝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朝代。由于唐朝采用的是群相制,终唐一朝(包括武周时期)共有300余位宰相。在这长长的宰相名单中,名相不胜枚举。“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的敢于直谏的魏征、举贤荐才、匡正则天的狄仁杰等宰相们都星光熠熠,被人们称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还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龙政变的主导者张柬之。他主导的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他在八十之际的这次壮举,被杜枚称为“手提社禝、上还中宗”。那么对大唐有中兴之功的功臣张柬之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张柬之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张柬之高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录用为监察御史,当时张柬之已64岁了,按现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龄了。后又经过多年的升迁才升至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张柬之不畏龙颜,敢于直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际,便请求以其女与武则天之子和亲、悉归突厥降户为条件,表示为唐效力。武则天正值外忧内患,意欲以侄孙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认为从未有天子迎娶过异族女子,这是对王朝的侮辱,从而表示强烈反对。

触怒了武则天的张柬之被赶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在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再度入朝,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张柬之为相时,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武则天已届晚年,精力倦怠,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趋减弱。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却倚仗武则天的恩宠,干预朝政,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张易之的挑拨离间,太子李显还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暗地议论张氏兄弟干政,被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搞得太子李显被武则天痛骂。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则天赐死,在二张的蛊惑下,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孙都痛下杀手,可见二张的存在对李氏宗室构成了多大的威胁,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软,上书武则天请求封张昌宗为王。


张氏兄弟不但离间太子李显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母子关系,还大肆陷害不依附于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朝臣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张。

当时二张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张昌期任雍州长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张昌期能力不济加以反对,这可是把张氏兄弟得罪透了。于是张氏兄弟就构陷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两人暗地称皇帝垂老,应站队太子。张氏兄弟还拉来张说作证。

张氏兄弟的这招可是一石两鸟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还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而司礼丞高戬还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张氏兄弟对魏元忠和高戬的诬陷一旦做实,不但去除了眼中钉,还间接打击了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


哪知,证人张说立场不够坚定,临场变卦。于是气急败坏的张氏兄弟指认魏元忠、高戬、张说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为了维护张氏兄弟的颜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赶出朝廷,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岭南。

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作福作威,打击皇族,构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李氏宗室、朝臣关系紧张,也使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的决定充满变数。因此铲除张氏兄弟势在必行。虽然倒张派也抓到了张氏兄弟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于有武则天这个强硬的靠山,张氏兄弟毫毛未伤,反而倒张派折了两位大将。宰相韦安石被下放到扬州,宰相唐休璟被贬到东北。看来通过正常的途径扳倒张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则天几乎跟外界断绝了联系,只有二张兄弟服侍,别人一概谢绝探视。当时鸾台侍郎崔玄暐认为这样不妥,上书武则天称让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服侍武则天,武则天却不以为然。


武则天病重,又与外界断绝联系,这让忠于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虽说此前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此时的武则天被二张兄弟控制,说不定二张兄弟又会鼓捣出什么幺蛾子。再说二张兄弟如果再与武氏兄弟联手,那局势更不堪设想。于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将军敬晖、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决定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退位。

张柬之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开始。张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亲带一路指向玄武门;另一路则护送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领兵控制外围局势。

政变将士冲进皇宫后,首先杀死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告知武则天,张氏兄弟谋反已被诛。随后,桓彦范请求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天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答应。


在这场政变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服诛,他们的三个弟弟也被杀死。其亲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张氏兄弟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但此次政变也留有遗憾,那就是张柬之等人没有乘胜追击,除恶务尽,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

在诛杀张氏兄弟后,洛阳长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晖借机铲除武三思,以除后患。敬晖也曾向张柬之提及此事,但张柬之认为铲除武三思一事留给皇上李显做比较好,这样李显借锄奸一事可以确立皇威。薛季昶听后感叹,日后不知会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语成谶,正是因为没有借机诛杀武三思,为日后政变五大功臣的惨死埋下了隐患。

政变的第三日,李显在时隔二十二年之后再度登上皇位。参与政变的朝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晖、桓彦范都升官进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别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变的功臣,此时都权势煊赫。这时中宗李显为了加强皇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这些功臣,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显为笼络武三思,还曾亲自到访武府,对韦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显睁眼说瞎话硬说武三思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并赐给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显的红人,他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张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觉。张柬之等五大臣与武三思数度交锋,武三思在李显面前数进谗言,指责张柬之等为权臣。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张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职务。五大臣没有了实职,成为手无寸权的人。

张柬之等被削除实权,明升暗降后,武三思为防五大臣东山再起,仍不罢手。张柬之等人先后被赶出京城,下放地方担任刺史,其中张柬之来到襄州担任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愤恨武三思专权,意图除掉武三思。但由于宋之问、宋之逊兄弟俩的出卖,王同皎事泄被害。这桩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称张柬之等五大臣也参与其中,于是张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远的岭南。

张柬之此时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他和六十七岁的崔玄暐经不起路途艰辛,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也正好逃过了随后武三思派来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死状甚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反复拖行,骨肉分离而不死,又被乱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发疼痛难忍,指甲抓地时全被磨尽,受尽折磨仍不能死,后又被打死。


在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没有借机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导致失势的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再度崛起,打击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终导致了五大功臣的惨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不会缺席。乱政的武三思在神龙三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睿宗李旦即位后,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尸。而张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后,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们又被配享中宗庙庭。


岁月是一条河流


张柬之虽然策划实施了神龙政变,让江山又回到了李家的手上,不过,他的下场却很凄惨。

张柬之这个人实际上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拿姚州来说,他因忤逆武则天而被贬为蜀州刺史之后,发现朝廷每年得派500个兵驻防姚州,可是姚州却处山高水远蛮荒之地,这500个兵一步一步走到姚州时也死得差不多了,这对朝廷来说很不划算。

于是,他上了一个表,说汉朝统治姚州是因为能够收到税挣到钱,可是如今我唐派兵驻守姚州却是个亏本买卖,不如撤了姚州,将它视为藩属国算了!

有利,则治之。

无利,则弃之。

这样的张柬之不得不说很现实,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看得见、用得了的好处,亏本买卖他不会做。

不过,如果执政者真如张柬之这么追求如此现实的“利己主义”的话,恐怕唐朝也不会打下那么辽阔的版图了,也许只能龟缩在中原一带了。

所以,当时武则天看完了张柬之的表之后,只是呵呵一笑,便放到一边去了。

张柬之一生抑郁不得志,名声不显,一直到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方才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名声,被人所熟知。

当然,不论是狄仁杰还是姚崇,都对张柬之评价很高,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张柬之是“宰相材也”,姚崇也说张“能断大事”,他已经老了,趁着还没死,还能用,赶紧用他!

经过狄仁杰和姚崇的连番举荐,武则天这才很不情愿地召见了张柬之,然后升了他的官,让他当了同平章事,也即宰相,这时候的张柬之已经到了80岁的年纪,只小了武则天1岁。老张辛辛苦苦熬了几十年,临到头了,竟然在80岁的时候当上了宰相,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老泪纵横。

只不过,他刚刚当上宰相没过多久,武则天便病倒了。

张柬之看着病入膏肓的武则天,精致的“利己主义”又“腾腾腾”地冒了出来,武后篡唐称帝,可是她终究是一个女人,她也终究会死,她一死,这花花绿绿的江山迟早也得回到李家人的手上,何不如趁着她还没死的时候,打着帮助李家夺回江山的旗号,捞一把从龙之功?

当然了,也不能说张柬之是纯乎出于私心,多多少少也确实是想要帮助李家重新夺回江山。

这张老头虽然已经80岁了,可还是忍不住想要折腾折腾,所以便开始四处奔走,联络一批人,又策反一批人。

还真别说,张老头确实召集了不少人。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80岁的老头竟然有勇气牵头发动政变,所以没什么提防,谁知道张老头竟然突然率领五百羽林军杀到了迎仙宫,然后二话不说砍了武则天的男宠“二张”的脑袋。

同时,又派王同皎去东宫迎接李显,当时李显也是一头雾水,但还是被王同皎带到了紫微宫,随时准备夺位。

张老头砍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的脑袋后,又毫不客气地闯入了武则天的寝殿,吓得武则天坐了起来,直呼:“是谁作乱?”

张柬之听了武则天的话,摸了摸胡须,一点也不紧张,反倒不紧不慢地说:“二张想要谋反,我已经奉东宫的命令砍了他们的脑袋,不过,因为怕走漏了消息,这才没有告诉您。我们在宫禁之中领兵诛贼戡乱,惊扰了您,真真是罪该万死。”

武则天气得说不出话来,这时看到了李显,便问李显:“此事可是你授意?既然二张已然伏诛,你回你的东宫去吧。”

李显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他确实很害怕自己的老娘。

桓彦范一看李显怂了,赶紧站出来,对武则天说了句:“太子哪还能回东宫?天下人思念李家已久,您也是时候将皇位传给太子了,这样才能顺应民心呀!”

最后,在所有人的逼迫下,武则天不得不地下了高傲的头,在“神龙政变”的第二天,颁布了制书,宣布由太子李显代理国政。

只可惜,张柬之他们可远远没有满足,所以到了第三天,便又迫使武则天正式传位于太子李显,让李显当上了皇帝。

李显复位,再一次坐上了皇位,对于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的拥戴之功,李显当然得好好地感谢感谢,怎么感谢呢?

李显对这五个功臣真的很慷慨,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时人称为“五王”。

只不过,张柬之他们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以为只要迫使武则天退位便足够了,不听薛季昶的劝告,没有尽诛武氏族人,结果这才发动政变没多久,他自己便遭到了武三思的诬陷,被李显罢免了宰相之职。

实际上,当时已经不止武氏族人想对张柬之下手了,韦后也想除掉张柬之,所以才配合了武三思一下,提前搬开了张柬之等“五王”这几块绊脚石。

没办法呀,张老头都已经80岁了还这么爱折腾,想到他曾经主导发动“神龙政变”,韦后心中也是忐忑不已呀,将来自己要是想学学武则天,张柬之突然也给自己来这么一下怎么办?所以,韦后容不下他。

最后,曾经轰动一时的“五王”,敬、桓、袁三人被杀,崔玄暐病死,张柬之自己也在被流放到了泷州之后抑郁而终。

虽然后来写史书的人说如果张柬之他们当初能学汉朝诛诸吕一样诛诸武,下场也不会悲惨了。

可是,韦后岂会容得下这五尊“佛陀”,在李显和自己面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所以,即便张柬之他们除了诸武,可只要留下了一个韦后,他们也很难善终,除非他们能够在神龙政变之后抛下滔滔权势,然后识相知趣地自己申请退休。


史不知味


张柬之等五人的凄惨结局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武则天已经日暮西山了,他们五人可以说几乎掌控了朝政,完全可以等待武则天死了李显平安继位,然后以雷霆之势铲除张易之兄弟。说什么为了李唐江山,其实就是权欲作祟,为了拥立大功才发动政变,可这五人又是眼高手低之辈,逼退了武则天,弄死了张易之兄弟,却没有趁势铲除武氏集团,坐看武三思和韦后结盟做大,最后五人被分化打击,不得善终。自古忠臣无好死,古今亦然。诚为国忧反存其累,怎经得文豪口殊笔伐,不死也伤。理从文岀,滔滔不绝,心存胸中,从未见光,捞足资本才有话语权,定叫忠魂死无葬身之地,无不尽然。

五王都没善终,这是革命不彻底,选错革命对象有关,武周退位后,应趁中宗初继位的茫然端掉武氏一脉及太平公主的势力,结果不彻底的革命造成了革命者自身的悲哀!也许是给年青的李隆基留下的机会,不然,就没有开元盛世了!武则天称帝时,太子先是李旦,但是武则天很快也走上了唐高祖、太宗猜忌太子的老路(当然这是唐代历史背景决定的),纵容来俊臣诬陷太子谋反,并借故杀死李旦的刘窦二妃来来敲打他。后来又改立被幽禁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就是因为庐陵王作为早期废帝,势单力薄,作为太子便于控制。

因此,实际在武则天时期,采用的是三驾马车的政治驾驭格局,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以及武氏诸王都是互相牵制,这样方便年老的武则天居中统御,掌握权力。但是这种格局在设局人死后,会留下无穷的后患,那就是多强并立,容易内讧。所以神龙政变后,李显虽然是皇帝,也必须给予弟弟妹妹应有的政治地位,一个是安国相王,一个是镇国太平公主。李显也是知道这个症结,李旦在身份上一点也不比他差,大家都当过皇帝,也都做过武周的皇太子,又都是则天皇帝的直系血亲,政治身份几乎等量。

因此他继位后面对虎视眈眈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朝重用武三思等武氏诸王,在内娶上官婉儿以用其谋,同时放纵韦后一族和安乐公主专横朝野,目的就在于压制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李旦和太平公主一系。但是李显的悲剧就在于其内部势力提前火并,先是太子李重俊自爆,跟武氏一族同归于尽,让李显势力重创,接着上官婉儿与韦后不和,最后倒向太平公主,自己遗传家族病风疾,提前暴毙,间接促成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最后自己一系彻底出局,还在国史里被对手黑成翔,不过随着神龙到先天时期相关重要人物墓志的出土,可以和国史的记载相互比照,从差异中了解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

还不是武则天晚年昏聩无能,吃什么丹药,越吃越要死。不吃的话,健康饮食运动睡眠,以武则天的长寿基因,再活10年不成问题。因为考虑到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以后迅速衰老,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场政变,武则天就不会衰老得那么快,还能活很久。

上官婉儿的聪明才智在李唐和武周时期都是出类拔萃的。上官婉儿不会依附某一个政治集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面间谍。面对灭门仇家武则天,上官婉儿很矛盾。自小在宫中掖庭长大,14岁由武则天带在身边,悉心教她琴棋书画,宫中礼仪。当时宫中文书大多出自上官婉儿,时称内舍人。就算上官婉儿犯下叛逆大罪武则天也不忍杀之只在眉心点一痣作为惩罚。没想到上官婉儿将一个黑点刺为一朵花,引起武周贵族女人纷纷效仿,这就是唐朝(武周时期)眉心花朵的来历。

武则天晚年上官婉儿周旋与张柬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张宗昌兄弟之间。实实在在的双面间谍。武则天死后讲权利回交李唐家族,这时候的上官婉儿不知为何和韦皇后走的很近,还劝说韦皇后仿效武则天称帝,并将武三思拉进韦皇后政治集团。然后又设计除掉了张柬之,敬晖等李唐功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纵观上官婉儿一生,帮助武则天除掉政敌,太平公主政变,张柬之逼宫,韦皇后自谋称帝这些李唐大事的背后都有上官婉儿的存在。也许自小面对灭门之祸和十几年的掖庭生活早就把上官婉儿变成了一个矛盾体。有着一个美丽出众的外表,渊博的学识但又内心灰暗。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上官婉儿。政变是隐性,但是被迫的,因为武则天已经确立李家的人做太子了,这是人心所向。但是因为用二张引起公愤,武则天病重,二张弄权,大臣们为以防万一,发动政变。

武则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女人,不接受任何反驳! 晚年武则天在继承人上内心其实还是偏向李姓的,在两方势力当中抛去武则天,武家根本没法和李家抗衡,更何况晚年武则天不断的修补李武的关系为何,尽最大能力保护武家而已!后期武则天疏于朝政,也是对李家的放权和归政!武则天可能是个狠人,但肯定不是一个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