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唐代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是唐王朝文官最惨烈的一次内部争斗。之所以说是惨烈,是四十年党争让唐王朝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无心国事,宦官在失去制约后掌控朝政,文官集团成为宦官势力的附庸,唐王朝一往无前的掉入了毁灭的深渊。

“牛李党争”的主角是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曾经的几个年轻才俊】

三人结怨,最早发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当时李德裕刚刚出仕,在长安当一个小小的秘书省校书郎,他的父亲是首席宰相李吉甫。

李宗闵、牛僧孺刚刚进士及第出仕不久,李德裕和牛僧孺甚至还有不错的私交。一次一批年轻官员聚会中,牛僧孺还开李德裕的玩笑,说我们都是进士在这里聚会,你一个纨绔子弟怎么也来了。这个玩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起码说明二人关系不错,牛僧孺比李德裕大八岁,这个大哥说句笑话李德裕也没有放在心上。

但不久之后的一件事情,牛僧孺、李宗闵不但对李吉甫产生了怨恨,甚至连带到了李德裕身上。

元和三年一次干部选拔考试“贤良方正直言策试”中,二人和另一个进士皇甫湜【shí】在考试文章中抨击时政,引起了很大反响。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得罪了一大批人的文章】

三人文章的核心是指责宦官专权,但侧重点也有不同。李宗闵和牛僧孺把矛头主要对准了朝中的“主战派”,认为当权者炽于武功,打了不该打的仗。

元和三年的唐王朝,刚刚取得了平定蜀中、夏绥等几次藩镇叛乱的胜利,唐宪宗获得了安史之乱后前所未有的崇高威望,正要再接再厉继续统一全国。

当时朝中最大的主战派是皇帝唐宪宗本人,宰相包括李吉甫、武元衡等人都是坚决的主战派,还有一个主战派就是掌管神策军的宦官吐突承璀。

但吐突承璀与李吉甫不同,李吉甫是属于稳健主战,对藩镇政治、军事手段并用,不打无准备之战,而吐突承璀为了个人功勋甚至会挑动地方与朝廷的冲突。

所以,三人文章一上,首先是把吐突承璀彻底得罪了,其他宦官也对几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非常不满,皇帝要是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自己等人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唐宪宗也不高兴,批评主战是在影射他,批评宦官也相当于是在指责他。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无奈的李吉甫】

李吉甫虽然支持他们反对宦官专权,但在主战主和这方面观点不一致,只得不予表态。

元和初期李吉甫对藩镇非常强硬,对宦官也没什么好态度,得罪了不少人。于是,以原荆南节度使、宰相裴均为首的一些人就谎称三人文章是李吉甫指使的,是针对皇帝!

唐宪宗虽然是唐王朝后期很优秀的皇帝,但一直重用宦官,打下了之后宦官专权的基础。

李吉甫为了撇清自己,只得默认唐宪宗在吐突承璀等宦官请求下处置三人和主考官的决定,三人被贬出京。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直到现在还有文章介绍说李吉甫是处置三人的主谋,这里再次澄清一下。

但三人对李吉甫也怀恨在心,尤其是李宗闵,把被贬的责任全部归结到李吉甫身上,并在李吉甫去世后转移到李德裕身上。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主和观点成为李宗闵一党今后四十年的政治主张,对藩镇和外敌都采取姑息、怀柔态度,不但加剧了与李德裕的矛盾,并使唐王朝在这四十年中失去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牛李党争”实际上是主战、主和的冲突】

有观点说“牛李党争”是进士出身的普通士人与权贵后人出身的知识分子之间的争斗,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过于表面化了,没有弄清其中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更没有抓住当时的政治脉络。

李宗闵和牛僧孺虽然是进士出身,但二人也都是权贵后人,李宗闵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懿的后人,父亲是宗正卿、刺史,堂兄李夷简在元和初期是御史中丞,元和后期还当了几年宰相。

牛僧孺先祖是隋朝仆射牛弘,二百年过去家道已经中落,牛僧孺父亲“官卑”,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也不是普通百姓。

另外一个皇甫湜也不是一般人,他的舅舅是王涯,元和初期是翰林学士,元和后期当过几年宰相,后来唐文宗时期也是宰相,死在甘露之变中。

他们的对头李德裕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出仕后也以文才著称,与李绅、元稹三人被称为“三俊”。李德裕不是不具备进士及第的能力,而是没有必要通过进士出仕。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两派之间真正的冲突在于政治观念的差异,也就是对藩镇和外敌的态度不同。

李德裕延续了元和朝李吉甫、武元衡、裴度坚决削藩维护中央权威的战略,并在主政的唐武宗会昌年间取得了会昌中兴的政治成就。

而李宗闵和牛僧孺,是元和朝李逢吉、令狐楚等人主和政治观点的延续,当时裴度出征淮西,为了避免这些人在朝中扯后腿,唐宪宗特意把这几个人外放出京。主战、主和两派的争斗早在那时就已经很明显,只是并未掺杂过多个人感情色彩而已。

而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也许他们后期也已经意识到要维护中央权威,但一生所作所为都是对藩镇外敌妥协,那时,已经是为了反对李德裕而反战。

谁是谁非?至少主战派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而主和派却什么都没有。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被贬崖州的李德裕)


【宦官势力的发展,加剧了文官之间的冲突】

除此之外,还有隐藏在幕后的宦官势力涨落。

宦官也非铁板一块,其中既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既有忠于职守的,也有作威作福的。从唐宪宗到唐文宗,就是宦官势力发展和“觉醒”的过程,初期只是依附于皇帝的一支非独立力量,到了唐文宗甘露之变后,就成为能够左右唐王朝命运的政治集团。

而“牛党”当中虽然不乏牛僧孺这样先是依附宦官势力起家,之后却与宦官势力不即不离之人,但大多还是像李逢吉、李宗闵这样与宦官势力保持紧密联系,心甘情愿成为宦官代言人的小人。

宦官可不管你是进士出身还是勋贵后人,在政事上没做出过什么成绩的“牛党”能够立足朝堂几十年,宦官势力在背后的支持作用是决定性的。

在对宦官态度上,从李吉甫、裴度开始就是与宦官保持距离、适当限制,李德裕更是能够在此同时保持与宦官良好的个人关系。

这些年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当宦官群体内部产生矛盾或者皇帝强势的时候,“牛党”往往失势。与之相反,当出现宦官大佬能够统一宦官群体并影响甚至控制皇帝的时候,往往就是李吉甫、裴度、李德裕一系被排挤的时候。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唐代宦官俑)


【李宗闵、李德裕的个人恩怨】

元和三年的这次冲突只是个伏笔,第二次矛盾发生在唐穆宗的长庆元年(821年)。

十几年过去,主人公们都已经有了很高的官位,当年被贬对李宗闵、牛僧孺二人的仕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李宗闵已经当上了中书舍人,牛僧孺是御史中丞,李德裕也是翰林学士,三人都可以算是宰相候选人。

之前元和后期,裴度出征淮西,李宗闵也是随员中的一个。裴度等主战派,并未因为李宗闵的“前科”和主和政治观点对他有限制,反而给这些后起之秀很多机会。

这次出征也是李宗闵仕途的转折点,因此功绩李宗闵才进入朝廷核心,裴度可以算是李宗闵的贵人。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长庆元年的这次冲突是每年一次的常科考试,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多个级别,是唐代知识分子入仕最主要渠道。尤其是最高级别的进士考试,每年仅有二三十个名额,一旦考中就是一飞冲天。

当时这种考试是不糊名的,考生的家世和平时的名声是关键因素,官员们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认可的人才,因此,当时的主考官收到了大量的推荐条子。

但毕竟名额有限,等到发榜一天一看,很多人推荐落空了。于是,有人不满,向唐穆宗举报考试不公,唐穆宗下诏重新考试,结果很多人学识不足,考试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主要有两派意见,以李绅、元稹、李德裕为首的一派,认为考试确有问题;另一派以李宗闵为首。

这个事情中李宗闵是有私心的,他的女婿原本进士榜上有名。当然,另一派也不干净,李绅写条子推荐人但没考上,元稹是恨李宗闵。李德裕与李绅、元稹同为“三俊”,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既然考试是有问题的,于是主考官被处罚,连带李宗闵也被贬官到外地当刺史,暂时断绝了当宰相的可能。

这是李宗闵第二次被贬,也是李宗闵和李德裕正式冲突的开始。从此,李宗闵不但怨恨李德裕,甚至连裴度这个给自己带来仕途转折的恩人都开始怨恨了。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上),三个青年才俊的恩怨纠葛


【最先当上宰相的牛僧孺】

之后一段时间,虽然李宗闵不在长安,但留在长安的牛僧孺却很是活跃,与依附宦官的首席宰相李逢吉越走越近。

于是,不但政治观点上有差异,在道德人品上李德裕也对牛僧孺等人产生了反感。

当时是李逢吉权势最盛的一段时间,排挤走了裴度、元稹,李绅、韩愈也失去了再进一步的可能,李德裕不久也被外放浙西任观察使,之后牛僧孺靠李逢吉和宦官推荐进了宰相班子。

三人当中牛僧孺第一个当上了宰相,这也是李宗闵一派被称为“牛党”的原因。

这是李德裕第一次被贬,他知道这是李逢吉干的好事儿,牛僧孺既然是李逢吉一党,自然也成了李德裕的敌人,从此之后双方国事之争中掺入了个人恩怨的色彩。

(未完待续)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