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我們常說的“非遺”全稱為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國制定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4級保護體系,在此以外,還有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級”非遺。


世界級非遺的評選從200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且在當選的 19 個項目中全票通過。由此,崑曲也就成為了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入選首批世界級非遺的藝術形式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2001年入選的19項世界級非遺

崑曲是集文學、舞蹈、音樂、武術、美術和戲劇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完整的表演體系。崑曲詞曲優美典雅、唱腔婉轉動聽,角色的表演方式細膩入微,在中國文學史、音樂史、舞蹈史、戲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被人們譽為“百戲之母”。

崑曲以唱唸做打、舞蹈及花式武術為表現手法,以鼓、板等樂器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絃等進行伴奏,展現了一個唯美的舞臺意境。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崑曲的源流

從明代初期算起,崑曲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 最初,在江蘇崑山,被譽為崑曲鼻祖的顧堅和諸多曲家研磨崑山腔,終使崑山腔在紛紜不類的南戲諸腔中脫穎而出,成為引人矚目的“正聲”。
  • 然後,魏良輔從江西南昌投身崑山,將崑山腔改良成一鳴驚人的崑曲。
  • 最後,崑山人梁辰魚將比較單調的唱曲形式發展成更加豐滿的演劇形式,將崑曲搬上舞臺,形成了被敬為“百戲之祖”的崑劇。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江蘇崑山千燈鎮的顧堅紀念館

從崑山腔到崑曲再到崑劇,是“百戲之祖”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謂。腔為聲腔,指唱段的腔調樣式;曲為曲調,指旋律的曲折形態;劇為戲劇,指情節的唱演內容。由於崑腔是崑曲形成之前的腔調,所以現在一般不多提及,平常主要在“崑曲”和“崑劇”這兩個叫法應加以區別和運用。一般以唱為主的活動稱為崑曲活動,如崑曲曲會,崑曲清唱等;以演為主的活動稱為崑劇活動,如崑劇團演出,舉辦崑劇藝術節等。

崑山腔在“四大聲腔”中(其餘三種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興起最晚但發展最快,由此發展而來的崑劇在舞臺藝術上吸收了宋、元以來的諸多曲種的精華,創造了當時最完整的表演體系。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崑曲的盛衰

自明代嘉靖年間至清代乾隆年間(約1522-1759)的二百多年中,是崑曲藝術最興盛的時期。

當時,崑曲是宮廷官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時尚,正是宮廷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和文人們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崑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那時名家輩出,作品極為豐富,如至今依舊頻繁上演的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清代洪晟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與文人階層、宮廷的親密結合,讓崑曲曾以優美清新的風格超越了當時其他簡單粗率的唱腔、戲劇樣式,從而登上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巔峰。也正因為如此,隨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沒落,細膩幽雅的崑曲逐漸顯露出遠離普通大眾欣賞趣味的一面。崑曲過分雕琢的唱詞、過分悠長的演唱、過分緩慢的節奏讓普通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

到了18世紀後期,由於地方劇種的興起,打破了當時的戲曲演出格局,崑曲由此開始走下坡路,京劇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加上戰亂頻發,政府無暇顧及,新興戲曲劇種的不斷興起,曾被尊稱為“百戲之祖”生存空間逐步縮減,地位日漸衰微。


崑曲的新生

1956年,浙江崑劇團改編演出《十五貫》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後,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崑曲劇團,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又重回崑曲表演舞臺。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十五貫》


2003年11月,設於蘇州戲曲博物館內的中國崑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全國唯一的集崑曲歷史、文化、藝術於一體,以陳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為宗旨的專業藝術博物館。館內藏有古戲臺、珍貴的戲曲腳本劇本、臉譜戲服、戲文木雕石雕等有形的文物資料,為人民大眾瞭解崑曲接觸崑曲提供了空間與機會。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中國崑曲博物館

但崑曲真正走入人們的視野,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當是2004 年中國臺灣作家白先勇主持策劃的《牡丹亭(青春版)》的全球巡演之後。

2004 年 4 月,由中國臺灣作家白先勇主持策劃、蘇州崑劇院師生參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即獲得極大的成功,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青春版《牡丹亭》

當時其制定的傳播策略主要是:

  1. 走進高校抓住年輕受眾;
  2. 傳播內容上重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3. 傳播渠道上對新媒體更加倚重。

此後,白先勇帶領青春版《牡丹亭》劇組在海內外多所知名大學、大劇院進行演出,每到一處,場面都熱烈非凡,好評如潮。


崑曲:我國首個世界級“非遺”,被譽為“百戲之母”

白先勇,中國臺灣著名作家,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表示:“製作青春版 《牡丹亭》便是試圖將崑曲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接軌,在崑曲的傳承基礎上,適當地融入現代審美法則,創造出一出既傳統又現代的崑曲經典範例,以喚回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百戲之祖’的青春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