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孟祥芝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孟祥芝博士的研究领域为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和阅读发展,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网络上关于“陪孩子写作业”的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热潮,孩子“写作业拖拉、磨叽”,“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成了“陪写作业”爸妈们的噩梦。尤其对于很快就要面临孩子升入小学的中大班家长们来说,这种焦虑更加真实。“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逐渐成为妈妈们聚会时讨论最多的话题。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他生产使用价值。

——《资本论》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发现注意力背后的秘密


首先,孟老师(以下简称“孟”)介绍了关于注意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注意是什么?有什么重要作用?


孟:心理学传统的说法认为注意是“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转移、分配等几种品质。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注意是信息加工的处理系统,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定向和注意执行系统三个部分。简单来讲,每个人都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处理一个信息、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处于一定的觉察状态,并注意到它们,可以说“注意”是开展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开端。警觉并定向到信息之后,注意的执行系统发挥作用,确保我们能够排除干扰,将注意指向并持续集中在目标上,以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注意就像是人身体里的“董事长”,在“后台”监控着我们的行为和活动,确保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有序、高效地顺利完成。


心理学研究发现, 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与其入学后阅读成绩显著相关,比如幼儿的“持续性注意”成绩对其上小学后的阅读理解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视觉空间选择性注意”能力能预测其上小学后的阅读成绩。当然,注意力本身就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亦是综合的、多方面的,阅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注意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孟:注意是人脑的功能,是神经生理发展和成熟的表现。注意警觉、定向、执行过程涉及广泛的神经网络,包括中脑、顶叶、前扣带回等区域。其中注意执行过程涉及注意的选择、维持、控制和转换,是自主行为的基础。

注意的警觉性在婴儿一出生就产生了,定向神经系统在婴儿时期开始快速发展,起初是被动定向(无意注意或反射性注意),这时婴儿容易受到外源性的刺激如声音、灯光等影响来产生定向。后期,婴儿受自身知识经验的影响,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进行定向,属于内源性的定向(有意注意),注意的选择性增强。

有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虽然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干扰,但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即便是不会走路的幼儿,在他们专注探索一件感兴趣的事物,如抠地上的小石子,或听到一个陌生词汇让成人反重复时,也能持续专注很长时间,并且不会轻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学习时,家长可通过有意思的外源性线索,比如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来吸引他,然后通过内源性线索,比如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来保持其注意,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

执行注意从幼儿时期一直发展到青少年,2~3岁是其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发现24个月时幼儿的执行注意仍然较差,但到3岁末4岁初有了很大的提升,说明3岁是其急剧变化的时期。4-7岁的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提升很快,相关研究发现,个体解决冲突的能力从7岁到成年基本保持不变,控制能力增强。6-10岁注意网络效能继续发展,该阶段的孩子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在“排除干扰”方面,他们的注意执行水平直到15岁以后才能逐渐接近成人。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儿童注意力培养宝典


接着,孟老师介绍了影响注意力发展的因素,并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培养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影响注意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孟:影响注意力发展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即便是同龄的孩子,注意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早期受先天因素,也就是注意神经网络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比如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学习经验等也会影响注意力发展。

在先天影响因素中,有研究认为注意力受遗传影响,与脑神经发育有关,一些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孩子可能在出生前受到孕期摄入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中,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过分强调注意的高度集中,对注意的转移和灵活性会产生一定限制,影响孩子注意品质的均衡发展。同时,家长过分的包办代替也会阻碍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与注意力息息相关的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他们专心探索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影响或打断,如果家长总是一会儿让他喝水,一会儿让他吃水果,长期下去就会破坏孩子的持续注意。

另外,如果孩子长期面对不适宜的环境或任务——简单重复或者难度太高,也会影响其注意力的发展。难度太高的任务远远超过孩子的认知能力,难以引起孩子注意的警觉和定向。而大量重复简单的材料、任务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神经系统频繁加工相同信息时,其反应激活度便会下降,警觉程度下降,不利于其注意力发展。在生活中,家长如果过早地使用一些难度较大的或枯燥乏味的抽象符号、卡片来训练孩子,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注意力可以培养吗?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孟:是可以培养的。有研究对4岁和6岁儿童进行注意力训练,通过连续5天让孩子完成有一定反应速度要求和认知挑战的任务,提高了参训幼儿的执行注意水平。研究发现这种训练改变了儿童大脑执行系统网络中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这种改变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认知任务上,使其他认知任务也能获得提高。因此,单纯从注意来讲,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大的。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首先,在孩子专心做事情时不去打扰他,尊重孩子的独处和安静时间。

其次,给孩子提供一些书面的注意力训练材料。幼儿在生活中可以通过看、听、触摸、运动等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来提升注意力,其中,视觉注意是最主要的感知觉通道,包括视觉选择(视觉选择中已经包含了执行控制)和空间注意,是注意力中很重要、很基础的部分。书面练习可以促进孩子的视觉注意发展,孩子如果每天完成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纸面游戏,比如连线、迷宫、找不同等,对发展视觉注意有好处。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有明确目标的观察任务和练习,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比如观察两辆车的标志有什么不同,相邻的两栋楼有什么区别,在一段音乐中找动物的叫声,或听辨音乐的音高、节奏等等,儿童的感知觉能力非常强,利用他们良好的分辨能力、加工能力设置游戏化的任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比较高级的注意能力,比如执行控制也是可以训练的。家长在生活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达到训练效果,比如 “鼻子跟嘴”的游戏——说鼻子的时候指嘴,说嘴的时候指鼻子。要完成这种有冲突的游戏任务,需要幼儿高度警觉,并且控制住优势反应(说嘴指嘴)去执行非优势反应(说嘴指鼻子),对幼儿的执行控制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给孩子设置游戏任务时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注意任务的难度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完成的。通常来讲这些任务或者材料的内容有70-80%是孩子熟悉的,经过探索、学习能完成90%,通过努力能获得100%成功。一些纸面游戏,如将1-20个数字连成线,连好之后是一个大象,这样的游戏既能够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也能使他获得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出其不意的新异感,可调动其好奇心和学习动机。适宜的难度才能激发大脑神经系统的警觉,并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获得顿悟和愉悦感,促进幼儿经验和注意进一步发展。其次,给孩子的要求和任务要明确。相比“你把玩具收起来”,“把这些玩具放到那个绿色盒子里”是更具体、明确的要求,幼儿执行起来会更容易。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家长关心的注意力问题答疑

除了介绍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培养方法外,孟老师还对家长们关心的一些注意力问题进行了答疑。

都说看电视不利于孩子注意力发展,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这是为什么呢?


都说看电视不利于孩子注意力发展,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这是为什么呢?

孟: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电视时加工的信息不一样。幼儿看电视时可能被其中反复出现的鲜明形象、高昂声音、快速动作和某些情节所吸引,表现出很专注的状态,但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或剧情发展,也不能理解电视节目的虚构性。

幼儿以直觉思维为主,他们需要通过充分感受加工客观对象获得物理经验,比如颜色、大小、软硬等,并从中抽象出数理逻辑经验。如果幼儿早早地大量接触抽象的文字、符号,会阻碍和忽略其他感知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儿童在成长中应多接触自然的声音、形象,与同伴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充分的互动,通过实际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法,成为主动的信息加工主体。长时间看电视会让幼儿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影响幼儿注意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01


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注意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孟:首先要区分孩子是“玩”手机,还是“用”手机。前者是单纯地通过“玩手机或者电脑”来打发时间,后者是“利用电脑和手机”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如果是“玩”手机,孩子在玩游戏时需要注意高度集中,有研究发现某些游戏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样的注意力提升是否有长期效果,能否迁移到阅读或做数学题等学习任务上去尚需要追踪研究去证实。相比电子游戏设置的过关和短期的及时奖赏而言,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其收益也是持久的。如果孩子执着于游戏通关和暂时的奖赏,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发现,过早接触手机、游戏的孩子,大多不爱阅读、不爱运动、也不爱学习,因此应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这些电子产品,漫无目的地打游戏,更不能把玩手机、打游戏当成奖赏孩子的手段。

如果是把手机和电脑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善加利用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比如,设置良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强化儿童的学习,有利于儿童个性化学习的进行。更何况我们随时都会通过手机和电脑去查询资料,获取信息。

学习有认知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种内驱力,其中认知的内驱力以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为目标,是一种内在动机。家长应该尽量保持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通过与外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直接体验与操作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通过专心致志地学习,一步步接近答案,最终获得智力上顿悟的愉悦感和掌握感,学习就会变成他内在自发的行为。


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亲子阅读时,孩子满场乱跑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什么原因?


亲子阅读时,孩子满场乱跑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什么原因?

孟:可能是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或词句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兴奋刺激,比如,念到“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孩子就“蹦跳”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理解了词汇的意思,另一方面由于其抑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2岁幼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还未发展平衡,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让他们老老实实坐着听很难。6岁左右,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髓鞘化发展,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取得了更好的平衡,他们就逐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想让幼儿对图书感兴趣,持续注意,阅读材料的适宜性很重要。如果阅读材料中孩子不理解的词汇超过5-10%,孩子不能连贯理解,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图书内容太花、字多而小、字体和排版乱七八糟都会对孩子的注意造成负担,不适合孩子阅读。只要家长坚持给孩子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专注。


活泼好动是注意力不强的表现吗?

孟:注意力不强多与执行系统相关。在生活中家长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不单是活动、阅读时不能集中注意,连最喜欢玩的游戏,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就要格外关注其注意力发展情况。

有些孩子信息加工的速度特别快,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看起来也是活力四射,好像注意力不集中,但其实他们与有注意缺陷的孩子区别很大——他们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到目标上,注意的转移、分配能力很强,属于高创造力的孩子。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患有注意缺陷,要请专业医生进行诊断,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的标签。

通过孟老师的耐心解答,相信大家对注意和注意发展有了更科学而详实的了解,在培养孩子注意力时,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孩子注意力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