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古零在唐宋之前属于思恩羁縻州管治。由于历来是瑶族和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名义上是思恩州属地,然而朝官涉足不多,也没有驻兵营堡,因此文书记载较为匮乏。清代前期,金鉷的《广西通志》记载有:“古零土司多狼苗,谓之土人。”(狼即壮族别称之一,至今客家话尚有用“狼家”指代壮族人)。现在古零仍然保留后不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干栏建筑遗迹、壮族三声部民歌、活跃的师公戏和《传扬歌》经文等等。

古零地区在明代初期,曾设立有古零(陵)、那学、通感、下畔四个营堡。是官方为了防御少数民族和其他盗寇。其中古零堡属于,岑瑛管治下思恩军民府的十三个堡之一。

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两广总督应槚修纂的军事著作《苍梧总督军门志》。红圈部分即古零旧地。

“古零堡,在司治左劳山下,不知建自何时,相传古设堡于此地,尚堪模拟。”(《古今图书集成》),另外《隆山县志》又有补充:“古零堡城,距县城五十里,在群贤乡(今古零镇)北东村前,明洪熙年间,土州牧岑瑛剿蛮到此,筑堡以守。”

明代名臣于谦曾记录有,古零在明代前期,部分地区属于宾州(今宾阳)、上林县管辖。由于岑瑛的思恩府扩大疆域,古津村(推测为今古寨乡的古今村,笔者注)的壮族村民覃潘赵接受其管辖,并出任官职。景泰三年(1452年),迁江县(今来宾)的叛乱势力韦多烹,率领宜州、都安和忻城等地一万多兵众前来围攻宾州城。古零地区和上林县的村民们不肯顺从,在那学堡与叛军对抗。而后遭叛军报复,攻入古津、那劳等村落。杀死覃潘赵的弟弟覃公盘等三十余人,掳去村民一百九十四人。(《于谦集·奏议卷六》)

从上述记录除了能看出古零的领地变迁,亦可看出,本地覃姓、韦姓等姓氏很多是土著居民,不一定是覃氏土司官族后裔,或从外地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据古零籍民族文化学者梁庭望先生所考证,覃姓对应的是古代壮族的黄牛图腾部落,而韦姓则对应水牛图腾部落(参见《壮族风俗志》,注意黄牛和水牛的壮语发音。另外亦有评论推测韦姓对应生殖崇拜)。这个话题过于宽泛,此处不深入讨论。

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收录王守仁文集的《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这篇对嘉靖七年后思恩地区的行政说明

到了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因为不满“改土归流”政策,原属岑猛部下的田州府(今田阳县)土官卢苏,和思恩府丹良堡(今为平果县)土官王受,率几万兵众叛乱,史称“思田之乱”。这场叛乱深刻的影响马山县,甚至左、右两江地区的历史进程。

在思恩府担任千夫长,忠于朝廷官军的土官覃益,带人连夜将官印和思恩知府吴期英,护送到了宾州。后来覃益又参与的王守仁(王阳明)平定“思田之乱”,以及忻城、上林地区的“八寨之乱”。因而立下战功。受封为古零土巡检司第一任巡检官,世代沿袭。今天覃氏后人仍有纪念覃益的节日,谓为“公益节”。另外,须值一提得是,位于古零杨圩之东,离杨圩街四公里远的罗降隘,原先石壁上曾刻有明代总兵王守仁手迹“罗降”二字。60年代因为修公路的原因,石壁被炸毁而不复存在。

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金鉷主持修纂的《广西通志》,古零土司插图页

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光绪十五年,1889年,苏宗经修纂的《广西通志辑要》古零土司插图

从覃益起,至民国四年(1915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古零土司制度,将其辖地分割成隆山(今马山县东部)和上林两县管辖。这一期间共经历十六代土巡检司官管治古零地区,历时387年。改流前夕,古零土司拥有的疆域涵盖了今天马山县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和上林县镇圩乡及西燕镇、塘红乡、澄泰乡、大丰镇、三里镇部分地区。

《古今图书集成》对古零土司的地理形势俯瞰:

“……割裂邻境攒合为治。西踞刁律,东控青木,南由罗降以直抵郡城。龙角虎头峙列,纱帽溪水朝拱,回环周匝,以山为篱,竞奇耸秀,形胜可观。”

和其他土司官族常择地搬迁官府驻地不同,古零土司四百年里几乎没有太大变动。司治最初设在德明屯,至明朝中后期,第四世土官覃大钦将官署两度搬迁,最终定居在纱帽山前,今古零中学校内。而且建立土司官署没有动用太大人力资源,这在众多重捐杂税,苛诈乡民的土司集团里显得十分难得。“古零原无衙宇,历来司官自行捐资,构椽而居。共置署宇三进,前为大门,中为大堂,二堂后为廨舍。”

在古零土司官署西南方向约一公里处,拉社屯的后山上,古代曾设有古零司兵营,名为“金刚寨”。相传此处曾为侬智高女将得驻兵处,侬军在此组织当地土民抵御宋军,并“擂鼓而进”。这个典故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它后来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结合,发展成为马山的文化遗产之一:壮族会鼓。亦有史料记载,金刚寨的建立者是岑瑛。

关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古事……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北洋机器制造总局算学堂绘制《广西舆地全图》,兴隆土司辖境图。上图黄色为笔者上色,注意古零司有飞地

《古今图书集成》同时也对土司时代的风俗环境记录在册。笔者试译成白话:古零处在偏僻深山之间,四时季节冷热变幻不定,因此农作物收成较晚。当地的村民们性格淳朴温和(与之不同的是,周围几个土司属地的村民们则显得很暴戾,旧城、下旺、白山都是腰不离刀,兴隆和定罗则是“禀性剽悍,稍有争论(拂意)即相斗杀”),多数人从事耕种和纺织农活,甚少经商,所以贫困人口占多数。家中没有积蓄。古零的村民们所穿的衣着,衣服短裙子长,男女经常赤足不穿鞋子,到了深冬也缺少厚衣物御寒。村民所居住的房屋,必定是干栏房架子楼,生病时不善求医,反而求助师公道士祈祷鬼神。饮食方面缺少茶水和食盐,喜好吃酸和辣。

“……僻处荒陬,叠山围绕,四时寒燠,难调五谷迟发少收。民朴性软,知耕褥而不事商贾,故多贫窭。无积贮。衣短裙长,男女跣足不履,冬无重裘,居必架楼。病则祷鬼,食无茶盐。味喜酸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