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黃姜又名薑黃、盾葉薯蕷,為我國特有種,分佈於秦嶺以南,向東延伸到中條山以南,南嶺以北的米侖山、大巴山、武當山、武陵山、雪峰山、衡山等山區,以及長江中游及其支流嘉陵江、漢水、澧水、沅江、資水等流域的低中山丘陵地帶。野生黃姜多分佈在落葉混交林及常綠林內。

黃姜的繁殖方式可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所謂無性繁殖,是指利用植物的部分營養器官進行繁殖而形成新個體的過程,由於這種繁殖不通過植物的雌雄有性生殖器官,所以稱之為無性繁殖。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黃姜無性繁殖通常是指用黃姜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一般包括選種、浸種、播種及壟式栽培、密度控制和搭架管理等方面。

(一)選種、浸種

1.選種:黃姜選種一般不要用老根莖,但是鮮姜含量不宜低於0.55%,以當年生龍頭或帶有當年生龍頭的根狀莖作種為時宜。

2.浸種:浸種的目的是進行種姜消毒和病害預防。常用的藥劑有多菌靈、代森銨等。用多菌靈消毒的話,一般每100千克種姜用多菌靈200克,加水100千克,浸種4~5分鐘,晾乾後即可播種。

(二)選地、整地、施基肥

1.選地

(1)適宜範圍:黃姜耐旱、耐瘠薄,適應生長的範圍很廣,對經緯度、海拔高度、土壤質地及土壤pH值等條件要求不嚴,但就產品的品質(皂素含量、熔點)而言,也有特定的較為適宜的生長區域。一般認為,薯蕷藥源植物自然分佈的範圍內,適宜的土壤為沙質壤土,適宜的pH值為5.0~7.0。

(2)地塊要求:黃姜是一種橫生、分枝多、根系淺的植物,根狀莖一般分佈於表土下10~30釐米,對土壤要求較為特殊。應選擇既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土層深厚、疏鬆,又能排除積水的土地,這是因為黃姜根狀莖的排土能力較弱,土層薄及板結將成為產量的制約因素,排水不暢易造成根狀莖腐爛。

2.整地、施基肥

整地可進一步為黃姜生長創造良好、疏鬆的土壤環境。施基肥和整地同時進行,不僅節省勞力,而且還有利於基肥的深施和達到均勻一致的要求。

(1)整地:整地可採用機械或牛耕。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兩犁兩耙,坡地要按等高線或等高撩壕方式進行。地整好後,可起好邊溝(約30釐米),最後進行清理工作,包括用鋤頭打碎未耙碎的硬土垡,揀出有可能影響田間勞作的石塊等雜物。整好的地塊,其基本標準是土層深厚、疏鬆、均勻平整(不因地勢起伏造成可能積水)。

(2)施基肥:根據經驗黃姜基肥的施用原則上以長效有機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畝施1000~2000千克腐熟農家肥,或施餅肥100~200千克,但應注意餅肥直接施用時,應拌入少量農藥,以免招引地下害蟲。通常的做法是將全部的有機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黃姜專用肥,可以用總量的60%~70%作基肥,另外再配合一定量的氮肥和鉀肥追施。如果是pH值偏高(>8.0)的土壤,可用適量的石膏(50~100千克),同其他基肥一起施入,以調節pH值近中性;若是pH值偏低(<5.0)的土壤,則必須施用石灰,每畝用量100~200千克,施用一次可2~4年有效。

在肥料較少時,有的地方將基肥施在廂面或溝內,並在溝內墊放農作物秸稈後播種。

◆注意:黃姜集中施化肥應適量,且不能和黃姜種直接接觸,以免化肥灼傷種姜。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三)開溝、播種、起壟

1.開溝: 開溝即在整好的地塊上,按一定的間隔距離,用機械、犁鏵和鋤頭等器具開出寬窄適度的播種溝。

2.播種

(1)播種時間:無性繁殖(根狀莖栽培法)分春、秋、冬三季播種。春播2月中旬至3月初,秋冬播為9月至第二年元月。但是根據經驗,秋冬播比春播效果要好。

(2)播種方法:

1)單溝雙行播種:按67釐米(2尺)分廂,在廂面正中開出一條播種溝,溝深25釐米(7.5寸),溝寬34釐米(1尺),在播種溝內的兩側各擺放1行黃姜種,注意姜種芽頭向內(即指向溝中線)和不對稱放置。

2)單溝單行播種:以較窄的距離,通常是40釐米(1.2尺)分廂,在廂中間僅開1條播種溝,溝深25釐米(7.5寸),溝寬20釐米(6寸)溝內只放置1行黃姜種,姜種芽頭沿溝同向排放。

3)多溝多行播種:在較寬(1米以上)的廂面上開出2條以上的播種溝,溝深20釐米(6寸),溝寬17釐米(5寸),在每條溝內各放置1行黃姜種,姜種自由排放。

3.起壟: 在播種之後,用板鋤順分廂線起土將擺好的姜種蓋住成壟。多溝多行播種則可在掏播種溝的同時,依次蓋好已播好的黃姜種。起土成壟後,壟高25釐米,溝深20釐米,淺於邊溝,以利排水通暢。

(四)密度控制

密度的大小,對於黃姜的正常生長及產量、含量十分重要。密度太小,雖能為每蔸黃姜創造充分的生長環境,但其產量低,經濟效益不佳,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也可能造成雜草發生嚴重,加大了除草難度。密度太大,雖可能獲得高產和抑制雜草大面積發生,但有可能造成光、溫、水、肥、氣相互制約,植株個體發育不良和病蟲害的普遍發生等,而且投入過高,經濟效益不理想。從集約經營的要求出發,

黃姜適宜的播種密度應控制在8000~15000蔸/畝,密度控制應遵循寬行窄距的基本要求。

下面以單溝雙行方式12000蔸/畝為例,介紹密度的控制。按廂寬67釐米(2尺)分廂,則行距為33.5釐米(1尺)在廂中開播種溝後,擺放雙行姜種,每兩蔸相鄰的黃姜間距為17釐米(5寸),即株距為17釐米(5寸)。若是15000蔸的密度,則可保持行距不變,仍是33.5釐米(1尺)的行距,將株(蔸)距縮小至13釐米(4寸),以達到個體優勢和群體優勢的最佳結合,實現高產高效。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五)搭架

在自然條件下,植株利用其蔓性的特點,纏繞在其他小喬木或灌木上,取得一定的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般植株生長良好,莖藤粗壯,葉質較厚,開花結實率高,地下根狀莖粗大。

而不搭架者,因莖蔓得不到纏繞,莖葉長期成簇匍匐地面,葉片不能充分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加之互相遮蓋,又無法通風,下面葉片容易枯黃,所以,一般植株矮小,地下根狀莖生長較差。

一般搭架高度以不超過1.5米為好。砍伐或購買長度約2.3~2.6米的山竹,一截兩段,入土約10釐米,地上部分1~1.3米,每畝用量3000根左右,順播種行扦插,間距66釐米(2尺)左右,相鄰兩行3~4根綁在一起,以防風抗倒。搭架在黃姜出苗之前進行,以利莖蔓纏繞。

不少地區姜農嘗試了一種新的搭架方法,即在黃姜地中順壟向每隔一定距離打入高約1.5米的木樁,然後用繩索或鐵絲依次綁住木樁作黃姜藤蔓的攀緣物,替代常用的架杆,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增強了抗倒能力,更有利於田間管理,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六)田間管理

1.除草 :人工除草時,稍不留心,易損傷植株,因此,靠近黃姜的草應用手拔除,而且在薅草時,深度宜淺不宜深,以不傷害根狀莖芽頭和側芽為度。人工除草第一年需進行5~6次,第二年則因雜草基數減少和黃姜長勢變旺,抑制了雜草生長,人工除草可減至3~4次。同時可化學除草和人工除草結合進行,優勢互補,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黃姜的化學除草可分為芽前除草和夏秋除草。

2.追肥

(1)以基肥為主,重視追肥。前面提到以全部的有機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及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留40%~50%的肥料作追肥,較其他農作物追肥多。這是因為黃姜生長期較長,而且地上地下部分生長呈明顯波峰狀,時間較為集中,如不進行追肥,在生長後期,特別是第二年易出現脫肥現象,肥料的利用效率不高,故應分別在黃姜的兩個敏感時期進行追肥,彌補底肥的不足,提高肥料效率。

◆實踐證明,合理追肥是增產和高產的有效手段。具體作法是:

①每年在黃姜萌發出苗期各追施20%~25%的氮肥作提苗肥,促進地上莖葉的生長;

②在每年黃姜根狀莖膨大期(7~9月),分別追施20%~25%的鉀肥,以促進地上部分的營養物質向根狀莖轉移。

(2)不同營養元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黃姜正常生長需要十餘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儘管作物對各種元素的需要量不一樣,但就作用而言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選擇肥料品種時,決不可以偏施某種肥料而忽視其他肥料,尤其是微量元素,否則植物會因缺素而出現生理性病害。一般來說,土壤是不會缺乏微量元素的,特別是注意施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的地塊。當黃姜出現缺素特徵時,應當追施相應的元素,但要注意追施的方式、數量和濃度。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3)葉面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葉面施肥又稱根外追肥,是將肥料用水溶化後通過噴霧器噴施在黃姜莖葉上的一種施肥方法,葉面施肥其肥料通過葉面吸收,有用量少、吸收快、利用率高的特點,但受到使用濃度和種類的限制,有的肥料不宜作葉面噴施,

其種類有:

①非水溶性化肥(如鈣鎂磷肥);

②含揮發性氨的肥料(如碳酸氫銨、氨水);

③含氯離子的肥料(如氯化鉀、氯化銨等)。因為這些肥料或者難以被黃姜吸收,或者極易對其造成肥害。

為了給黃姜補充相應肥料,較多的則選用土壤施用的方法。當然肥料的土壤施用也不能過多。因為過多的肥料集中在作物根部,局部會形成很高的濃度,如果這個肥料的濃度高於植物細胞的濃度,就會導致植物根系的細胞液外滲,使植物萎縮、枯黃,反而事與願違。

(4)追肥“三看”

1)看“天”:根據天氣和氣候變化追肥。如晴天中午施碳酸氫銨易產生“氨害”;多雨季節,土壤中的鐵會淋失,應增施鐵肥;乾旱年份要增施鈣肥和硼肥。

2)看“地”:根據土壤的具體情況追肥。一般認為,土壤黏粒含量< 15%、而沙粒含量> 85%時稱為沙土,土壤黏粒含量> 45%的稱為黏土,介於兩者之間的稱為壤土。沙土保肥性差,追肥應分次進行;黏土、壤土則可在適當時期一次性追用。此外,當壟面出現非乾旱原因引起的龜裂狀縫隙時,說明根狀莖在迅速膨大和排土,是施肥的最佳時期,可結合中耕培土追肥。

3)看“苗”:根據黃姜長勢、長相追肥。缺氮葉黃,缺磷果小,缺鉀葉紅,葉柄帶環是缺硼,小葉叢生多缺鋅。鑑於此,在決定追肥時應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另外,根據黃姜是以收穫地下根狀莖為對象的特點,應適當增施些鉀肥。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3.灌溉排水

黃姜根狀莖含有75%左右的水分,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生育期內缺水,會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髮育。因此,乾旱時應及時灌溉,特別是在黃姜花期和根狀莖膨大期等需水臨界期,要加強水分的管理。但黃姜不耐積水,長期積水會引起根狀莖腐爛,從而導致整株死亡。如果有山泉水從地下流過,則應在上沿開溝,切斷地下泉水,讓其進入溝內排走。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畜飲水困難,灌溉多無條件,農民利用黃姜的耐旱特性廣為種植,可躲過每年的“卡脖旱”,因而,在“十年九旱”的鄖西,黃姜又有了“抗災作物”和“避災作物”的美譽。

4.中耕培土

黃姜為淺根系作物,根狀莖入土不深,在土壤淺層蔓延,縱橫交錯,常年的雨水沖刷,造成根狀莖裸露,影響生根出芽。在生產上,結合中耕施用客土法進行培土壅蔸,以掩埋根狀莖為宜。培土不僅有利於根系的生長髮育,而且還能防止冬季過度低溫引起根狀莖凍害。中耕培土往往同時進行,但是在黃姜出苗期,中耕的目的主要是切斷表土毛細管,迅速提高地溫,以利黃姜苗的生長,培土則適得其反。

(七)收穫

黃姜收穫主要視黃姜用途和種植年限而定。作種姜的,可以1年一起挖;作加工原料的,可以2~3年一起挖。因為一年生的黃姜做種質量好,發芽率高,但皂甙元含量低,作加工原料成本高,皂素收得率低,經濟效益差。而2~3年生的黃姜,皂甙元含量高,作加工原料成本低,皂素收得率高,經濟效益好。

黃姜無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黃姜收穫時間:可根據生產、加工需要和市場行情而定,一年四季均可起挖。但一般在11月份起挖為宜,因該季節黃姜已停止生長,單位產量最高,又是種植黃姜、提供姜種的最佳時機。所以,11月份既是收穫的季節,又是播種的季節。但其他季節如果黃姜市場行情好、價格高,也可及時起挖銷售,以保證既得利益不受損失。

採收方法:採收時,先撤除支架,割去藤蔓,再起挖根狀莖。起挖的根狀莖鮮姜可作原料出售,也可切成薄片曬乾或在通風處晾乾收藏,但在除去泥土時,切忌用水浸泡淘洗,因溶於水的薯蕷皂甙會流失,影響質量。

【總結】:黃姜無性繁殖,從選種到採收都是決定產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管理階段,一定要做好肥水管理。好了,關於黃姜的無性繁殖就介紹到這裡了。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