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黄姜又名姜黄、盾叶薯蓣,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向东延伸到中条山以南,南岭以北的米仑山、大巴山、武当山、武陵山、雪峰山、衡山等山区,以及长江中游及其支流嘉陵江、汉水、澧水、沅江、资水等流域的低中山丘陵地带。野生黄姜多分布在落叶混交林及常绿林内。

黄姜的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所谓无性繁殖,是指利用植物的部分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由于这种繁殖不通过植物的雌雄有性生殖器官,所以称之为无性繁殖。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黄姜无性繁殖通常是指用黄姜根状茎作种进行大田生产,一般包括选种、浸种、播种及垄式栽培、密度控制和搭架管理等方面。

(一)选种、浸种

1.选种:黄姜选种一般不要用老根茎,但是鲜姜含量不宜低于0.55%,以当年生龙头或带有当年生龙头的根状茎作种为时宜。

2.浸种:浸种的目的是进行种姜消毒和病害预防。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代森铵等。用多菌灵消毒的话,一般每100千克种姜用多菌灵200克,加水100千克,浸种4~5分钟,晾干后即可播种。

(二)选地、整地、施基肥

1.选地

(1)适宜范围:黄姜耐旱、耐瘠薄,适应生长的范围很广,对经纬度、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及土壤pH值等条件要求不严,但就产品的品质(皂素含量、熔点)而言,也有特定的较为适宜的生长区域。一般认为,薯蓣药源植物自然分布的范围内,适宜的土壤为沙质壤土,适宜的pH值为5.0~7.0。

(2)地块要求:黄姜是一种横生、分枝多、根系浅的植物,根状茎一般分布于表土下10~30厘米,对土壤要求较为特殊。应选择既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土层深厚、疏松,又能排除积水的土地,这是因为黄姜根状茎的排土能力较弱,土层薄及板结将成为产量的制约因素,排水不畅易造成根状茎腐烂。

2.整地、施基肥

整地可进一步为黄姜生长创造良好、疏松的土壤环境。施基肥和整地同时进行,不仅节省劳力,而且还有利于基肥的深施和达到均匀一致的要求。

(1)整地:整地可采用机械或牛耕。整地的基本要求是两犁两耙,坡地要按等高线或等高撩壕方式进行。地整好后,可起好边沟(约30厘米),最后进行清理工作,包括用锄头打碎未耙碎的硬土垡,拣出有可能影响田间劳作的石块等杂物。整好的地块,其基本标准是土层深厚、疏松、均匀平整(不因地势起伏造成可能积水)。

(2)施基肥:根据经验黄姜基肥的施用原则上以长效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亩施1000~2000千克腐熟农家肥,或施饼肥100~200千克,但应注意饼肥直接施用时,应拌入少量农药,以免招引地下害虫。通常的做法是将全部的有机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和钾肥作基肥一次性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黄姜专用肥,可以用总量的60%~70%作基肥,另外再配合一定量的氮肥和钾肥追施。如果是pH值偏高(>8.0)的土壤,可用适量的石膏(50~100千克),同其他基肥一起施入,以调节pH值近中性;若是pH值偏低(<5.0)的土壤,则必须施用石灰,每亩用量100~200千克,施用一次可2~4年有效。

在肥料较少时,有的地方将基肥施在厢面或沟内,并在沟内垫放农作物秸秆后播种。

◆注意:黄姜集中施化肥应适量,且不能和黄姜种直接接触,以免化肥灼伤种姜。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三)开沟、播种、起垄

1.开沟: 开沟即在整好的地块上,按一定的间隔距离,用机械、犁铧和锄头等器具开出宽窄适度的播种沟。

2.播种

(1)播种时间:无性繁殖(根状茎栽培法)分春、秋、冬三季播种。春播2月中旬至3月初,秋冬播为9月至第二年元月。但是根据经验,秋冬播比春播效果要好。

(2)播种方法:

1)单沟双行播种:按67厘米(2尺)分厢,在厢面正中开出一条播种沟,沟深25厘米(7.5寸),沟宽34厘米(1尺),在播种沟内的两侧各摆放1行黄姜种,注意姜种芽头向内(即指向沟中线)和不对称放置。

2)单沟单行播种:以较窄的距离,通常是40厘米(1.2尺)分厢,在厢中间仅开1条播种沟,沟深25厘米(7.5寸),沟宽20厘米(6寸)沟内只放置1行黄姜种,姜种芽头沿沟同向排放。

3)多沟多行播种:在较宽(1米以上)的厢面上开出2条以上的播种沟,沟深20厘米(6寸),沟宽17厘米(5寸),在每条沟内各放置1行黄姜种,姜种自由排放。

3.起垄: 在播种之后,用板锄顺分厢线起土将摆好的姜种盖住成垄。多沟多行播种则可在掏播种沟的同时,依次盖好已播好的黄姜种。起土成垄后,垄高25厘米,沟深20厘米,浅于边沟,以利排水通畅。

(四)密度控制

密度的大小,对于黄姜的正常生长及产量、含量十分重要。密度太小,虽能为每蔸黄姜创造充分的生长环境,但其产量低,经济效益不佳,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可能造成杂草发生严重,加大了除草难度。密度太大,虽可能获得高产和抑制杂草大面积发生,但有可能造成光、温、水、肥、气相互制约,植株个体发育不良和病虫害的普遍发生等,而且投入过高,经济效益不理想。从集约经营的要求出发,

黄姜适宜的播种密度应控制在8000~15000蔸/亩,密度控制应遵循宽行窄距的基本要求。

下面以单沟双行方式12000蔸/亩为例,介绍密度的控制。按厢宽67厘米(2尺)分厢,则行距为33.5厘米(1尺)在厢中开播种沟后,摆放双行姜种,每两蔸相邻的黄姜间距为17厘米(5寸),即株距为17厘米(5寸)。若是15000蔸的密度,则可保持行距不变,仍是33.5厘米(1尺)的行距,将株(蔸)距缩小至13厘米(4寸),以达到个体优势和群体优势的最佳结合,实现高产高效。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五)搭架

在自然条件下,植株利用其蔓性的特点,缠绕在其他小乔木或灌木上,取得一定的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植株生长良好,茎藤粗壮,叶质较厚,开花结实率高,地下根状茎粗大。

而不搭架者,因茎蔓得不到缠绕,茎叶长期成簇匍匐地面,叶片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加之互相遮盖,又无法通风,下面叶片容易枯黄,所以,一般植株矮小,地下根状茎生长较差。

一般搭架高度以不超过1.5米为好。砍伐或购买长度约2.3~2.6米的山竹,一截两段,入土约10厘米,地上部分1~1.3米,每亩用量3000根左右,顺播种行扦插,间距66厘米(2尺)左右,相邻两行3~4根绑在一起,以防风抗倒。搭架在黄姜出苗之前进行,以利茎蔓缠绕。

不少地区姜农尝试了一种新的搭架方法,即在黄姜地中顺垄向每隔一定距离打入高约1.5米的木桩,然后用绳索或铁丝依次绑住木桩作黄姜藤蔓的攀缘物,替代常用的架杆,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增强了抗倒能力,更有利于田间管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六)田间管理

1.除草 :人工除草时,稍不留心,易损伤植株,因此,靠近黄姜的草应用手拔除,而且在薅草时,深度宜浅不宜深,以不伤害根状茎芽头和侧芽为度。人工除草第一年需进行5~6次,第二年则因杂草基数减少和黄姜长势变旺,抑制了杂草生长,人工除草可减至3~4次。同时可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结合进行,优势互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黄姜的化学除草可分为芽前除草和夏秋除草。

2.追肥

(1)以基肥为主,重视追肥。前面提到以全部的有机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及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留40%~50%的肥料作追肥,较其他农作物追肥多。这是因为黄姜生长期较长,而且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呈明显波峰状,时间较为集中,如不进行追肥,在生长后期,特别是第二年易出现脱肥现象,肥料的利用效率不高,故应分别在黄姜的两个敏感时期进行追肥,弥补底肥的不足,提高肥料效率。

◆实践证明,合理追肥是增产和高产的有效手段。具体作法是:

①每年在黄姜萌发出苗期各追施20%~25%的氮肥作提苗肥,促进地上茎叶的生长;

②在每年黄姜根状茎膨大期(7~9月),分别追施20%~25%的钾肥,以促进地上部分的营养物质向根状茎转移。

(2)不同营养元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黄姜正常生长需要十余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尽管作物对各种元素的需要量不一样,但就作用而言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选择肥料品种时,决不可以偏施某种肥料而忽视其他肥料,尤其是微量元素,否则植物会因缺素而出现生理性病害。一般来说,土壤是不会缺乏微量元素的,特别是注意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地块。当黄姜出现缺素特征时,应当追施相应的元素,但要注意追施的方式、数量和浓度。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3)叶面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叶面施肥又称根外追肥,是将肥料用水溶化后通过喷雾器喷施在黄姜茎叶上的一种施肥方法,叶面施肥其肥料通过叶面吸收,有用量少、吸收快、利用率高的特点,但受到使用浓度和种类的限制,有的肥料不宜作叶面喷施,

其种类有:

①非水溶性化肥(如钙镁磷肥);

②含挥发性氨的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

③含氯离子的肥料(如氯化钾、氯化铵等)。因为这些肥料或者难以被黄姜吸收,或者极易对其造成肥害。

为了给黄姜补充相应肥料,较多的则选用土壤施用的方法。当然肥料的土壤施用也不能过多。因为过多的肥料集中在作物根部,局部会形成很高的浓度,如果这个肥料的浓度高于植物细胞的浓度,就会导致植物根系的细胞液外渗,使植物萎缩、枯黄,反而事与愿违。

(4)追肥“三看”

1)看“天”:根据天气和气候变化追肥。如晴天中午施碳酸氢铵易产生“氨害”;多雨季节,土壤中的铁会淋失,应增施铁肥;干旱年份要增施钙肥和硼肥。

2)看“地”: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追肥。一般认为,土壤黏粒含量< 15%、而沙粒含量> 85%时称为沙土,土壤黏粒含量> 45%的称为黏土,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壤土。沙土保肥性差,追肥应分次进行;黏土、壤土则可在适当时期一次性追用。此外,当垄面出现非干旱原因引起的龟裂状缝隙时,说明根状茎在迅速膨大和排土,是施肥的最佳时期,可结合中耕培土追肥。

3)看“苗”:根据黄姜长势、长相追肥。缺氮叶黄,缺磷果小,缺钾叶红,叶柄带环是缺硼,小叶丛生多缺锌。鉴于此,在决定追肥时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另外,根据黄姜是以收获地下根状茎为对象的特点,应适当增施些钾肥。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3.灌溉排水

黄姜根状茎含有75%左右的水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生育期内缺水,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因此,干旱时应及时灌溉,特别是在黄姜花期和根状茎膨大期等需水临界期,要加强水分的管理。但黄姜不耐积水,长期积水会引起根状茎腐烂,从而导致整株死亡。如果有山泉水从地下流过,则应在上沿开沟,切断地下泉水,让其进入沟内排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困难,灌溉多无条件,农民利用黄姜的耐旱特性广为种植,可躲过每年的“卡脖旱”,因而,在“十年九旱”的郧西,黄姜又有了“抗灾作物”和“避灾作物”的美誉。

4.中耕培土

黄姜为浅根系作物,根状茎入土不深,在土壤浅层蔓延,纵横交错,常年的雨水冲刷,造成根状茎裸露,影响生根出芽。在生产上,结合中耕施用客土法进行培土壅蔸,以掩埋根状茎为宜。培土不仅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防止冬季过度低温引起根状茎冻害。中耕培土往往同时进行,但是在黄姜出苗期,中耕的目的主要是切断表土毛细管,迅速提高地温,以利黄姜苗的生长,培土则适得其反。

(七)收获

黄姜收获主要视黄姜用途和种植年限而定。作种姜的,可以1年一起挖;作加工原料的,可以2~3年一起挖。因为一年生的黄姜做种质量好,发芽率高,但皂甙元含量低,作加工原料成本高,皂素收得率低,经济效益差。而2~3年生的黄姜,皂甙元含量高,作加工原料成本低,皂素收得率高,经济效益好。

黄姜无性栽培,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


黄姜收获时间:可根据生产、加工需要和市场行情而定,一年四季均可起挖。但一般在11月份起挖为宜,因该季节黄姜已停止生长,单位产量最高,又是种植黄姜、提供姜种的最佳时机。所以,11月份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播种的季节。但其他季节如果黄姜市场行情好、价格高,也可及时起挖销售,以保证既得利益不受损失。

采收方法:采收时,先撤除支架,割去藤蔓,再起挖根状茎。起挖的根状茎鲜姜可作原料出售,也可切成薄片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收藏,但在除去泥土时,切忌用水浸泡淘洗,因溶于水的薯蓣皂甙会流失,影响质量。

【总结】:黄姜无性繁殖,从选种到采收都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管理阶段,一定要做好肥水管理。好了,关于黄姜的无性繁殖就介绍到这里了。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